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我与本我(精)/译文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自我与本我》这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目录
超越唯乐原则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本我
附录(一)描述性的和动力学的无意识
附录(二)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
书目索引
序言
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对国内读者来说,也许并不算太
陌生。至少有不少人听说过有这么个人及其如此这般耸人
听闻的精神分析理论。然而,他的理论的真正内容却鲜为
人知。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一些著作。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十
分贫乏,至于普通读者则更少有条件问津了。
前不久,译者偶尔与人谈及翻译出版弗洛伊德的著作
,发现对方的反应竞不下于“谈虎色变”:在有些人心目
中,弗洛伊德似乎类同于那些写黄色小说的作家,他的理
论即便对学术界人士,也像国外那些不宜给儿童看的电影
一样,最好是不要涉足。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出于不了解
弗洛伊德理论真实内容而引起的误解。只要我们研读了他
的著作,哪怕是一篇短文,就会发现,这些误解和疑虑是
完全不必要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现在的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境内的弗莱堡。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1873年
入维也纳大学学医,专攻神经病学,后不久开始从事精神
分析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推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学的创
始人,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
了。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他的第一部著作《歇斯底里
研究》是与布罗伊尔合著的,发表于1895年。该书被称为
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奠定了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1899
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那后来才成为举世闻名之作的解梦
》,然而当时无论在维也纳还是在国外,都没有引起什么
人的重视。人们仅仅把他提出的理论观点当作耸人听闻的
奇谈怪论而已。
只是到了1905年,他的《性欲理论三讲》一书发表,
这才真正引起世人的重视。这是他的第一部问世伊始即受
到重视的著作。非但如此,它还在所谓的伦理学家中掀起
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些人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表示出极大
的愤慨和敌意。一时间,弗洛伊德成了德国科学界最不受
欢迎的人。可是,这些并没有使他气馁和退缩,他依然潜
心研究,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证据。
1908年4月,荣格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萨尔茨
堡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直到这时,精神分析
学和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才正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
认可和重视。从此,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科学在世界各地迅
速发展起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50年后,已经拥有了
三十个分会。如今,人们已不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作异
端邪说。弗洛伊德本人也成了举世公认的著名心理学家。
正是本着严肃的科学探讨精神,我们在这里选译了他
后期发表的三篇主要著作:《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
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
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
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
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
到的较高成就。
……
弗洛伊德在以上三篇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在心理学理论
上是重大的突破,因此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然而,指出它
们的重要性并不就是提倡全盘地接受和肯定它们。在我们
看来,这些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
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
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
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
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
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
,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
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
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
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
、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
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
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
的倾向。
从普遍的范围看,我国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还刚刚
开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批判探讨工作有待于随着研究的
深入而展开。如果我们的译本能为这种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工作提供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书译自英译本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标准版全集
》第十八、十九卷。这是国际公认的比较准确、学术性较
强的版本。编者在编纂过程中附加了许多说明性、比较性
、提示性的注释,对理解弗洛伊德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有很
大帮助。本译本保留了所有这些注释,并用方括号表示,
以区别于原著者的注释。
本书中的《超越唯乐原则》和《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
分析》由林尘翻译,《自我与本我》由张唤民、陈伟奇翻
译。承蒙陈泽川先生的鼎力襄助,百忙中审校了《超越唯
乐原则》和《自我与本我》,贾谊诚先生对本书的译文提
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林尘
导语
《自我与本我》选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到的较高成就。
精彩页
第一章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十分肯定地认为,心理事件经历的过程是受唯乐原则自动调节的。也就是说,我们相信,这些心理事件的过程所以会发生必定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这种过程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最终使这种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即达到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的结果。为了在考察我们的研究主题—一心理过程时把上述过程也考虑在内,我们正在把一种“经济的”观点引入到研究中来。如果在描述心理过程时,我们除了估计“局部解剖学的”和“动力学的”因素以外还设法估计这种“经济的”因素,那么我认为,我们所提供的将是对这些过程迄今所能给予的最完整的描述,这种描述堪称“元心理学的描述”。
在我们看来,我们通过这个唯乐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采纳了某个特殊的、历史上业已被接受的哲学体系,这是毫无关系的。我们是通过试图描述和解释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日常观察到的事实而获得这些思辨性的假设的。优先和创见,并不是精神分析工作为自己规定的目标;而构成唯乐原则假设的基础的那些印象如此明显,几乎不能被忽视。不过,我们也非常乐意对这样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表示感谢:它们能使我们了解如此强制地影响着我们有关愉快和不愉快情感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获得什么中肯的指教。这是一个最模糊、最令人费解的心理领域。既然我们不能回避对它的研究,那么在我看来,最不僵化的假设将成为最好的假设。我们已经决定把愉快和不愉快同那种不是以任何方式“结合”在心中的、而是存在于心中的兴奋量联系起来考察。联系的方式是: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大相一致;而愉快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我们进行这种联系并非暗示:愉快和不愉快情感的强烈程度与兴奋量的相应变化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关系。鉴于从心理生理学那里得来的认识,我们根本不打算提出任何正比例关系:决定这种情感的因素可能是一般特定时间内兴奋量增加或减少的数量。这里,实验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我们分析学者看来,要是没有十分确定的观察事实的指引,深^地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
然而,我们不能继续对这样一个事实视而不见,那就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者费希纳(G.T.Fechner)关于愉快和不愉快问题所持的观点在一切主要方面均与精神分析研究迫使我们相信的观点一致。费希纳的论述见于他的一本小册子中。该书书名是((关于有机体产生史和发展史的几点想法》(1873年,第11部分,附录第94)。他说:“只要意识的冲动始终同愉快和不愉陕保持着某种联系,那么我们也就能这样认为,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定的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物理学的关系。这一认识为我打算在别处更详细地讨论的一个假设提供了基础。根据这个假设,每一种产生于意识阈限以上的心理物理运动,当它接近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偷陕,而当它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不愉快。我们或许可把这两种限度称作愉快和不愉陕的质的阈限。在这两种限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空白地带,即审美的平静状态……”
那些使我们相信唯乐原则主导心理生活的事实同样也可以用这样的假设来表达:心理器官竭力要使它自身存在的兴奋量尽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或者至少使这种兴奋量保持不变。这个假设不过是对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因为,如果心理器官的作用是要将兴奋量维持在低水平上,那么,任何打算增大这种兴奋量的东西肯定就会被看作是违反心理器官功能的东西,亦即不愉陕的东西。从常性原则出发,必然会得出唯乐原则。其实,常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stancy)是从那些迫使我们采纳唯乐原则的事实中推论出来的。况且,一种更详尽的讨论还将表明,我们认为由心理器官产生的这种倾向也可作为费希纳的“寻求稳定性倾向”原则的一个特例。他已将愉快的情感和不愉快的情感同这个原则联系起来了。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