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西方,“荷马学”是远较中国“红学”更宠大繁杂的学术体系,许多大城市都有不止一个荷马学会,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题研究。 本书作者于多年前一个不经意间读《荷马史诗》,立即沉浸此书中而不能自拔,自此开始了他漫长而执著的“荷马之旅”。作者不仅一遍又一遍地读此名著,还将涉及此名著的中文相关著作搜集来思读,并一一拜访研究“荷马学”的华人学者,更身体力行地按照史诗所绘出的路线图行走于那古老的历史遗迹之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所读所思所感一一写下。 书稿以贴进文学的人性论视角,以文学的感性认识来呈现自己的所思,加之作者本就是一位文学家,以文笔细腻感人而为读者熟知,所以此书稿文笔流畅、充满哲思,还是较为吸引人的。 作者简介 理由,原名礼由,生于1938年。作家。获首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在中国现实报告文学从崛起到走向高潮的时候,理由先生以自己敏锐的社会观察,以《扬眉剑出鞘》《高山与平原》《中年颂》《痴情》《她有多少孩子》《元旦的震荡》《倾斜的足球场》《香港心态录》等一系列作品参与了中国社会变革;是一位见解独到、具有艺术个性和精致语言天分的作家,是一位将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表达给予很大提升的作家。其近年写作以散文及艺术哲学为主,出版《明日酒醒何处》《谜若禅宗》《玉美学》等多部著作。 目录 前言 裸露的人性 走近荷马/文学与“荷马学”/衷心鸣谢 第一章 特洛伊悬疑 土耳其的旷野/荷马寻踪/初访特洛伊/真有这场恶战吗? 第二章 头的开拓 小镇学徒/一通皆通/芳草天涯/看到阿伽门农的脸?/小小九命猫/考夫曼的皈依/凭吊古战场/读书和走路 第三章 人性何曾裸露 天台囿遇/故事的浓缩/大俗即雅/携美骤然而至/匠心之端/“残酷”的荷马/他偏向谁?/荷马蒙太奇/被曲解的荷马/在轴心时代之外/人性浅说/人性曾经裸露/比较两个苹果 第四章 云端上的宫阙 世界的肚脐眼儿/希腊的“创世记”/宙斯的王朝/也说神性不彰/人可胜神/希腊人相信自己的宗教吗?/希腊人凭什么相信他们的宗教?/叩问上天的殷商/垂直升腾的线条 第五章 米诺斯悖论 蓝色的诱惑/两条大斜线/环境雕塑人文/伊文思的机遇/海心黄金屋/抚牛腾跃/“巴黎女人”/百合王子/宫殿的误会/安乐何来? 第六章 大海的脊背 海上长城/谁是海盗?/以动态为常态/山海之交/浪迹萍踪/迁徙中的文化/回望中原/散落与统一/玄关、跳板、旋转门/一个细节两个视角/翻转始于荷马/烛光下感怀 第七章 闪动的土地 半岛掠影/磴道盘虚空/似曾相识天际线/初入狮子门/古堡随感/这一怒何过之有? 第八章 主题的挪移 劝和使团被拒/荣誉与物质/青灯烛照/荷马大挪移/体育:人性的阀门/东方之镜/阿基琉斯的应答 第九章 弓弦与琴弦 “金发的野兽”/荷马超越评价/弓弦与竖琴/荷马与柏拉图/盔甲包裹的心 第十章 打开新窗口 吹皱一池春水/也说“荷马诸问题”/中国无史诗/走向田野/两门艺术的区分/不许荷马加动词?/谁动了荷马?/不止一次修订/双峰并峙/特洛伊妇女 第十一章 西渡伊萨卡 无往不在的偶像/环形结构和三组故事/用荷马比较荷马/红尘浊世/这面盾与那张弓/现代佩涅洛佩 第十二章 水波诗韵 虚席的王国/奥德修斯的库房/人性不再全裸/疯狂的尾声/水波诗韵 第十三章 文明的断崖 海岬寻访/烽火狼烟/两块泥板/谁为罪魁祸首?/缓慢的“入侵”/权力的销蚀/在主人家的阳台上 第十四章 雅典漫步 质变与量变/老城遗韵/打散、轮换与抽签/古代世界大战/巅峰时代/兄弟阅墙/雅典城屠 第十五章 人性与文化 上天给了我们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利维坦》是性恶论吗?/文化先贤为什么明知故问?/世界缘何如此多样?/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吗?/人性需要悉心呵护
序言 前言 裸露的人性 笔者接触荷马缘于一项须臾不忍离手的嗜好,那就是 以老旧的方式读纸质的书。并非好学不倦,而是纸质的书 籍更便于来回翻阅咀嚼,它的墨香、式样和沉甸甸的感觉 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带给人的心灵愉悦是无可替代的。一 个夏日的午后,我下意识地在书堆里寻觅遥远而陌生的东 西。我们常用“史诗”来做定语,例如“史诗般的音乐” 或“史诗般的历程”,但中国却压根儿没有史诗。为了弄 清史诗为何物,将手伸向《伊利亚特》,不料这一下子消 磨了笔者四年的时光。 走近荷马 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读完后 深感震撼,不禁令人想起一位欧洲学者的话:凡是喜欢文 学的人都会走向荷马!这句话的出处在皮埃尔·维达尔一 纳杰所著《荷马的世界》一书中,也被译为“每一位书籍 爱好者总有一天都要去阅读荷马史诗”。 中国读书人的另一个愿望是“行万里路”,于是笔者 沿着荷马史诗的路线对爱琴海周边做了一轮又一轮的踏访 。不仅出于中国读书人的传统,还有许多西人的研究者垂 范在先。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20世纪以徒步旅行 的方式走过希腊大片地区,靠自己的腿,凭自己的眼,加 上他的细致和耐心,才有可能从日益全球化的表象下去察 觉历史的阡陌,寻找其间的渊源、差异和纠葛。他的观察 超脱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局限,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立体感。 如今仍在“言必称希腊”吗?世上有两个希腊。今日 的希腊是债务违约国家,被欧元区看作坏榜样,常常受到 来自西方的敲打。而古希腊却使整个西方世界心甘情愿地 拜倒在它的脚下。从欧洲到北美洲到大洋洲,直至大半个 亚洲,都把希腊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是2500年前的希 腊,一个遥远的梦乡,一个膜拜的偶像,一个在他们看来 人类管理自身可能达到的最高胜境。至今欧盟每年都在出 钱帮助雅典修复帕特农神殿,那是帮助再现希腊过往的辉 煌。 西方历来桀骜不驯,世上很难有什么令其服气的事物 ,唯对古希腊心向之,神往之,这其中必有需要探究的原 因。 文学与“荷马学” 在西方,“荷马学”是远较中国“红学”更庞大繁杂 的学术体系,许多大城市都有不止一个荷马学会,许多大 学都设有专题研究。中国也早有一批可敬的专家为之皓首 穷经。笔者手边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全诗中文译本和若干零 星片译,还有一大批专门著作和参考文献,但是鲜见有喜 欢文学的中国当代作者置身其间。也就是说,荷马是文学 ,荷马学是人文学科,对于荷马的研究多由非文学的学科 来打理。 本书认同荷马当之无愧地矗立于西方文学之源,甚至 也是西方文明之源。荷马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作为一位横 空出世、大有造诣的文学先驱,深刻地影响了希腊乃至整 个西方文化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的节点——几乎就在希 腊城邦文化兴起的同时,中国也以儒家文化为转捩,从此 与西方各奔前程,各行其是,各异其志。面对当今世界许 多纷繁的冲突,与其舍本求末,不如回溯人性和文化的本 源,这对于认识我们自己和认识他人的世界都有所助益。 解读荷马史诗有许多视角。哲学、史学、古典学、语 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比较学等 学科对荷马史诗的解读是全方位的、不厌其详的。阅读这 些学科的研究专著有时产生奇异的感觉:一个自认为是局 内人的文学读者反倒成为局外人。照理说,以文学视角解 读荷马史诗应更加贴近荷马史诗的原旨。或许,这种局外 人的角色,只缘不在此山中的审美间离,欲知他乡几多事 的审美取向,会蕴含着比较的乐趣。 就方法来说,本书以贴近文学的人性论视角,进入早 已被现代各门人文学科深耕过的领地。文学一向偏重感性 并且视理念化为大忌,作家涉人荷马学将会是怎样一番景 象?可能有两种结果:它既可能在壁垒森严又杂说纷呈的 围墙之外茫然徘徊不得其门而入;又可能像一头粗鲁的豪 猪闯入瓷器店把精美的文物撞成了一地碎片。这两种结果 都不是笔者所乐见的。 本书尽可能以通俗的叙述减少阅读困难。为文者不外 乎四种叙述风格的排列组合,其中以浅人深出最不可取, 深入浅出最不易为;用文学语言来写论文几乎是一场白日 梦,但心怀为读者着想的善念则是不可缺少的。不仅面向 各类专家的审视,还盼望和中层文化水准的读者有所交流 ,跳脱高处不胜寒的小众圈子境地。引起更多读者阅读人 类早期两部伟大史诗的兴趣,这是笔者的小小奢望。 在西学早已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的荷马学大体来说就 是西方的荷马学,本书在方法的比较之余还会遇到不同文 化的比较,双重的纠缠难免会出现与主流共识相悖的述说 。越是在这些地方,笔者就越是如履薄冰,也意识到这些 述说只可能是个人的视角。不过,一种朴素的意念始终在 提醒,如果一本书只求圆融附会而不见新意,它的出版意 义形同直接丢进废纸篓。同时,千万不要以为作者读了书 去了希腊就找到什么答案,恰恰相反,这部笔记只记下感 受,从希腊归来更欣赏罗素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问题 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本书尽量少用典故。荷马史诗衍生了希腊宏大的神话 传说和伟大的悲剧、喜剧,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剧 作家再创作和发挥,例如美女海伦和金羊毛的故事、阿伽 门农家族的故事和众神祗的故事……许多各式各样而又互 相矛盾的传说几乎令人绝望。本书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宜太 过铺展,尽可能沿着史诗的主干来叙述。此外,书中遇有 学术专著的征引,借用他人的原话都会注明出处,依旧例 注明作者与篇名。至于引用荷马的诗句,本书主要采用人 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念生和王焕生的译本,那些段落对 于研究荷马的人来说应是耳熟能详的,为免去烦琐不再注 明出处。 衷心鸣谢 中国文人的传统,工作习惯于势单力孤地单干,从资 料检索到写作不免望洋兴叹。一位长期在希腊生活的朋友 说我在做一个团队的工作,此话显然出于鼓励,也令我平 添自不量力之慨。值得庆幸的是得到诸位友人的帮助。由 衷感谢杨恒达教授、老同事章德宁以及杨少波、A1ice、石 磊、刘未沫、吕明炬等诸位博士和各擅其长的学者对我的 帮助。更要感谢陪同我在希腊踏查时的年轻朋友们,他们 与我数度横穿伯罗奔尼撒半岛,又多次渡海去造访梦幻中 的岛屿。 同时感谢家人的支持,帮我得以在身体健康和安静的 环境中写作。当然还要衷心感谢三联书店和本书的责任编 辑唐明星,他们的辛勤劳动令我一向深怀崇敬。 作为一种尝试,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方同好 与读者教正。 理由 2017年8月于北京西山
导语 本书是一部开拓性的文学笔记,走向西方文化源头,既有始料不及的危险,又有大开眼界的趣味。书中共收录了十五章,包括特洛伊悬疑、头的开拓、人性何曾裸露、云端上的宫阙、米诺斯悖论、大海的脊背、闪动的土地、主题的挪移、弓弦与琴弦等。 精彩页 第一章 特洛伊悬疑 走近荷马并不轻松,既有坎坷的道路也有始料不及的危险。 迄今为止中国几乎没有直通希腊的航班,许多航线都要途经欧洲的其他城市中转,这次我们选择了土耳其航空公司的航班,在伊斯坦布尔降落。为了赶时间,我们降落后对这座历史名城只是匆匆地逛了半圈儿。就像世界上任何现代化大都市一样,伊斯坦布尔马路两旁矗立着熠熠闪光的玻璃大厦,交通拥堵得和北京一样令人没脾气。在此地稍作逗留的第一件要紧事,是请租车公司的人设定前往北爱琴海的导航,目的地是特洛伊的古战场。 土耳其的旷野 随之,我们就仓促上路了。汽车在土耳其东部乡村小路上剧烈颠簸,就像孤独的小船在大海中飘摇。在驾车经历中,从未领教过如此刁钻古怪的道路,多年风雨侵蚀的路面已退变为一望无尽的蜂窝状,支离破碎,又如岩石般坚硬。每当车轮陷入一处坑洼,车厢里就传来令人惊心的巨响。 比路况更糟糕的是在这片陌生的国土迷失了方向。按原来的计划,从伊斯坦布尔上路,穿越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宽阔的地峡,向西行驶300多公里,在天黑之前抵达北爱琴海之滨的恰纳卡莱,那里是踏访特洛伊必经的落脚点。 车驶上高速公路,风驰电掣,不久左侧出现了明丽的海岸线。正当前方迎来第一个指向恰纳卡莱的路标时,导航仪却发出向右转的指令。到底向左还是向右?听谁的?有驾车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一刻间不容发,在犹豫的瞬间向右几个大盘旋,就驶入这片苍莽无边、曲陌倾斜的田野。 途经一个又一个村庄,简陋、破旧,几乎与中国的偏僻地区相似,却空寂无人,像沉睡般宁静。此去再也见不到地名和路标,只能靠阳光投下的影子猜测方向。偶然遇到一位农民,急于向他问路,对方却不能用英语沟通。这时唯有导航仪显得超级灵敏,忽而发出或向左或向右或掉头的指令,就连几米半径的小弯都不会漏掉。而目的地却离我们愈来愈远了。 车轮更加频繁地发出撞击坑洼的声响,一次比一次沉重,叫人担心随时可能发生切轴事故,被抛置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此刻才感悟到一种无奈的惶惑,在既没有方向感又没有地面标识的异国他乡,仅凭导航仪发神经似的调度,就像陷入令人绝望的怪圈,顿时心情紧缩起来…… 记得离开北京前在一次艺术沙龙聚会中有朋友问我:“你在忙什么?” 我说:“在看荷马。” “河马?”他惊异地睁大眼睛,“去动物园?” 我在北京有一个艺术家的朋友圈,这些朋友见多识广,却对“荷马”两个字如此陌生。我想大概因为它既非显学,读来又很费功夫;这是不该被中国文学界忽略的一个角落,醉心于荷马的人为数不多,其中也包括迟迟而来的我。 如今掏出手机扫一眼微博或微信中的故事,就翻开一个比文学更鲜活也更沉重的世界,一个人的纸质阅读趣味不免变得挑剔。在夏日一个炎热的午后,我的手在书架上寻觅,仿佛下意识地要触碰一下最生疏最艰涩而被冷落的东西,偶然抽出《伊利亚特》,翻开来,一眼看到下面两行诗句: 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 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数的苦难…… 开头的古希腊故事古老而陌生。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令人最困顿的莫过于那些“繁杂”的人名,不仅要记得人物的名字,还要记住他父系的名字;不然还没弄清人物关系,他早已死在弓箭枪矛之下了。随着情节层层展开,很快就把人带人诗人营造的世界。紧迫的节奏,曲折的情节,严谨而宏大的结构,一行行,一页页,不停歇地埋首疾读。荷马仿佛身怀一种令读者不容间歇的叙述魔力,一旦被他攫住,就进入他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和环环相扣的旋涡。 P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