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既是一场关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对于人们固有思维的一次革新与突破。大多数人在面临如浪潮般奔涌而来的变化时,是懵懵懂懂甚至不知所措的,但时代的洪流却不会因此而停滞。 小说围绕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工厂整改展开。曾为国家工业发展出过重大成就的老厂,正面临着制度落后、包袱沉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等困难局面,在工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勇敢地担起了整改企业的重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厂是否能重新焕发生机?在时代的奔腾热浪下,职工们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郭强,辽宁大连人,喜爱文学。 198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84年始参加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大连机床集团副总裁、大连科德数控公司总经理,兼任国际职业经理、科技部在库专家。 自学生时代起心怀写作梦想,今重拾旧年往事,汇乡情絮语于此一集。 目录 《热浪》(无目录) 导语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在记忆中总是火热的,如土壤之上覆盖着的湿润空气,在阳光的炙烤下,升华为忽隐忽现、缥缈无际的腾腾热浪,而被这热浪包裹的万物,正茁壮地成长着!一路走来,回顾昨日,有欢笑,有汗水,有收获,有成长。岁月忽已晚,往事再难追。愿我们不忘记曾经的春风,更能坚定地追梦明天。 精彩页 “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吴智将这本书看了许多遍,中学时期看的第一遍,但那时只是看看而已,对书中深意尚不理解,只当作过眼云烟。后来,他又将这书看过几遍,尤其是在高中毕业后,有了下乡、进工厂等经历之后,愈发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奥之处——变是永恒的,不变才是相对的。 改革的浪潮席卷至工厂,职工们却感到茫然、不解,对于未知的恐惧迷惑了一些人的认知,动摇了一些人的信念。 多少年来,在人们脑海中牢牢扎根的集体经济及国有体制的概念,却在这场变革中摇晃起来。像是总角之年的孩童,失去了呵护他的父母一般,人们也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与追求的目标,吴智也搞不明白这突然开始变化的一切。 “你是个年轻的保守派。”好友任连宇经常对吴智这样说。 任连宇与吴智的私交不错,虽然还不能算是至交,但绝对称得上朋友。两人都是集团的副总裁,都是年轻干部,任连宇的观念很超前,他也很适应这种变革。他踌躇满志,好似时代的弄潮儿,劲头十足地同海浪搏击着,他兴奋于这种改变,也在为此而努力。这股闯劲儿令吴智钦佩,而吴智干什么事情都像慢了半拍。 下乡时,吴智与任连宇曾是一个青年点的点友,都是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那时,两人便私交甚笃,来往密切。回城念书后,虽然二人不同校,却都被分到了滨海重工企业,如今又一同成为企业的干部。多年相处中,也曾有过芥蒂,但两人依旧交好,在工作中也互相帮衬、配合,如同兄弟一般。 恰如鲁迅所言:“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上学时,吴智就在头脑里深深种下了关于党、国家、集体的牢固概念。他始终认为人应该是大公无私的,要为国家利益而奋斗,而国家、集体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如今却要改制了,企业要改革,工人要下岗,企业资本还要变为股份制,民营经济、私人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这冲击了吴智的惯有思维,这变革也令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起来。吴智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他不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也不想虚度一生,他从小就有志气、肯吃苦,长大后对待工作更是全力以赴、问心无愧。他从进厂第一天起就发誓,要努力为事业而奋斗,并且要奋斗终生。在吴智的心里,集体是他的主心骨,是他的强大后盾,是他前进的动力,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如父亲的臂膀般坚实,但这个曾深深扎在他心底的精神依靠,仿佛和过去有些不同了。 心神不宁的吴智凌晨三点就醒了,躺在省城宾馆的床上思索着。他是来承接一个项目的,可项目的进展情况着实让人沮丧。曾经,吴智所在的企业可以说是一家独大的,对于这类项目,本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悬念地拿下。可现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他们的价格、交货期以及所承诺的质量,对于吴智的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再加上企业自身资金不足、人员冗多、有技能的员工大量流失等问题,都如火上浇油般给了企业更大的打击,同时竞争对手们逐渐强大起来,不可阻挡。重压之下,企业的销售、资金、材料供应、交货期都纷纷出现了问题,已是积重难返、愈演愈烈,令人心急如焚。 项目承接上遇到了阻力,令吴智寝食难安,昨晚宴请客户领导时,听到了令人难堪的信息,更是雪上加霜。吴智勉强应付了一场饭局,因心情不爽多喝了几杯,回到宾馆便昏沉地睡了。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