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约会(我们的古典文学课)
分类
作者 高青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作者精选了从西周初年到明清时代的100多篇诗歌(广义的诗歌,包含诗、词、曲)。由一首诗歌引申出一个可探讨的话题,话题涵盖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人性的真谛、审美选择等,根据相应话题,以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最终将这种探讨形成散文呈现给读者。一首诗歌配一篇作者原创的散文,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交相呼应。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高青,1973年生,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发表论文近百篇,致力于对话性实践的语文教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现任职于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目录
借诗还魂——位语文老师的诗学课
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吗
母亲的声音
那一根美丽的荑草
美的虚和实
五百年后的诗
黄昏的思念
心悦君兮君不知
当浮云遮盖了白日
为了爱,好好活
爱的深情与风度
对酒当歌
一颗谦卑的心
当露为霜
惺惺相惜
两难的选择
成为自己
知音难觅
无话可说
做你的影子
什么是诗眼
陶渊明的小题大做
己所欲
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
慢下来
不真实的可爱
美在不言
揣想的忧郁
随风飘落
那颗星,那轮月
那无忌童言的一击
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为什么哭了
凝妆的合理
我拿什么报给你
在那一声叹息
何夜无月
爱如红豆
王维的空山
诗中的画
因为痛着你的痛
两小方能无猜
爱的同情
仍怜故乡水
无怨的相思
人不来,香永在
相思,不只是缠绵
李白的天真
往事何必重来
无主的花
敦厚,不只是一种语气
诗圣的另一种解读
君子之交
过客
好玩的杜甫
东风不择木
最美的人性
有一话,不说也罢
胜在何处
无题
为何而苦
一切都是你
最美的回首
爱的真相
嫦娥之悔
有所虑
一网打尽
李将军是旧将军
文学,不过是人之常情
苦死了等的人
为谁断肠
一个让你们一错再错的书生
读不懂的报复
青花瓷
那些凋零的花
美丽的悲哀
怎一个了字了得
没有更好
梦醒时分
读词牌
那些燕子
那一片荷
那封寄不出的信
情到深处
快乐,永远是过去
最美的约会
优雅的代价
这是谁的思念
人生如梦
高处不胜寒
还好
可怕的不是风雨
那是眼泪在飞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
多情者谁
春天,是要用来睡觉的啊
最像词的词
是否相信
赠你一枝梅花
几多闲愁
无情才无惧
文学的风度
风雨之后
谁阻归程
原来是首五言诗
看不见的雨
最美的比喻
为何要轻解罗裳
美丽的错
人生忧患识字起
过去的事
向前读
拍手笑沙鸥
佳人何在
有多少欲说还休
闲愁最苦
辛弃疾的读书无用论
时间,到底是什么
想入非非
秘密的价值
闲愁,还是闲快活
与鞋子告别
渔父和樵夫
放下的尊严
伤怀于内,往往佯狂于外
爱,从来是百转千回
要的就是这份斑斓
量词的意境
听一出戏吧
千古一状元
生命的行李
冤在哪里
可恨还是可怜
半推半就之间
从偶像爱情到家庭伦理
第四种答案
只为你似水流年
为何而死
一生爱好是天然
好文章,总是常读常新
慢慢走
有多少咫尺天涯
喜欢猪八戒
不过是顺其自然
男人去干什么了
何必相亲
不敢叹风尘
缘与分
爱情的策略
只为自己的心
最好的名字
在文学和文学史之间
序言
借诗还魂——位语文老师的诗学课
借的什么“诗”?
——千载之下犹能想见其景、共鸣其情、妙悟其理的
那一首首一阕阕一曲曲古老的经典。
还的什么“魂”?
——环宇之内因功利主义全面覆盖而随处可见的那一
颗颗倨傲的头颅,一张张空洞的面影,一缕缕无家可归的
魂灵。
这并非一部“高大上”的书稿,然而,却是一位大学
教师在仅仅拥有教室、课堂和学生那么一丁点权力之后试
图有所思、有所忆、有所为而做出的努力。相比于校园之
外无处不在的那些更为庞大的“权力逻辑”,相较于花花
绿绿琳琅满目的那些更为励志的“成功宝典”,作者的这
点“权力”和“努力”显得可怜,显得不自量力,然而,
正是作者的这些可怜的、不自量力的“权力”和“努力”
才使我这个幸运读者蓦然想起上世纪初年那一拨儿雄心万
丈的启蒙者:“新民”的梁启超,“悲剧”的王国维,“
美育”的蔡元培,“立人”的周树人,还有,“濡羽救火
”的胡适之。
昔有鹦鹉飞集普陀山。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
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
日,“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在《人权论集》的序言里,胡适先生引用了周栎园《
书影》里的这则寓言,来表达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横
行无忌的庞大的权力逻辑所做出的选择和努力。在此想起
,应该送给作者,送给那些虽然仅仅拥有三尺讲台但却时
时忧怀天下的教书匠们:“今日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
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
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
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这是一部
接通了传统血脉的“诗教”文本。
……让我们每一个文学的接受者都能感受到文学对于
人的心灵和性情的引领,让我们活得朴素、干净、理想、
诗意,让我们获得美与善的力量。
我们有一年的时间,160节课,共度的日子里,让我们
一起静静聆听,那穿越了千山万水的,母亲的声音。
这是作者自撰的“前言”——《母亲的声音》,不枝
不蔓,开宗明义地道出了她撰此著的真实用意:用聆听穿
越了千山万水的“母亲的声音”的方式,提升灵魂的高度
,探寻精神的深度,锻造人生的亮度。
国之“诗教”,源远流长。“兴观群怨”“温柔敦厚
”“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传统中国,虽然还没有什么“胎教”“零岁教育方案
”等等的现代设计,但是,那些至今读来仍能陶醉忘我、
摇荡心旌的蒙学教材,无论哪一部都具备了“诗”的品性
,更不必说《诗三百》《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唐
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
集。传统士子们的成长教育与诗歌关系之紧密,如血肉,
如水乳,如空气和阳光。
“聆听母亲的声音”,这比喻实在是精妙。汉语是母
语,诗词是母亲的声音,“诗教”亦即“母教”,吟咏诗
词,也就成了聆听母亲口中哼唱出的古老的歌谣,从口到
脑到心,从摇篮到拐杖,从粗野泼赖顽劣,到珠圆玉润,
到文质彬彬,到时下流行的“男神女神”。不再哭闹、不
再号啕、不再粗俗、不再烦恼、不再喧嚣、不再浮躁……
只要是腹有诗书,似乎再粗粝、再艰难、再坎坷,甚至绝
望的生活都能对付,因为那是“母亲的声音”:这声音里
有安慰、有鼓励、有力量、有归宿、有希望。
“诗教”的另一层更为超越的含义便是“诗之宗教”
。“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这是林语
堂对中国诗词超越功能的感叹。中国诗词里不只有中国民
族的思想、情感和性灵,还深深地蕴含着中国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够
成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绝不仅仅是“永恒
的爱情”,更有“永恒的宇宙意识”。在意蕴的深刻性上
,一点都不亚于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以及《青铜时
代》,那种青春年少、人生意识最初觉醒时期对整个世界
的无限怅惘,虽处妙龄但却直觉到了千岁之忧,由此而生
出一种仁爱、一种哲思、一种远超流俗的悲悯情怀。
《诗经》亦如《圣经》,“诗教”的“宗教”之功就
在于为这个干疮百孔、疲惫不堪的民族提供最后的栖憩和
归宿,尤其是在这个传统的道德价值分崩离析、新的伦理
规范亟待重建的矛盾重重的时代。
值得称许的是,作者看到了、悟到了、做到了——起
痼疾沉疴于传统诗教。
这是一部触及诗学根本命题的“诗哲”文本。
卡西尔在他著名的《人论》当中将人的劳作看成是人
的本质特征,并认为正是这种劳作,规划出“人性”的圆
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
”则分别是这一人性圆周上不同的“扇面”。
在这些“扇面”中,“宗教”要人向善,“艺术”要
人审美,“科学”要人求真,“历史”则让人鉴往知来;
“神话”是早期人类的“艺术创造”,“语言”则是人类
上述一切创造的根基——符号。运用符号,人类创造了“
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
导语
这本书是作者与学生在课堂里的一场“约会”,也是师生们与古典文学的“约会”,还会是读者与作者的“约会”。他们的课堂、对话真正体现了“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样的课堂,又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
这本书的“好”,是说不尽的。借吴越王给其夫人的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书中自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慢下来,欣赏吧。
精彩页
母亲的声音
你们的问题,并没有让我吃惊。因为每一年的第一节古代文学课,都有学生问我同样的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非要学这门课?”“老师,你这样要求我们背诵这些过时的东西,有什么用啊?”
的确,在你们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门“无用”的课,难道谁还不会说汉语?难道哪个单位招聘还要背古诗?我常面对这些问题无从开口,在最早的时候,甚至会茫然无措。但现在,请允许我问:是不是,汉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工具?
你们很早就知道,语言文字是工具。但我想说,对一个人来讲,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绝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是什么?它还是流淌在我们血管中的血液,是渗透我们骨髓的精神和气质啊。当我们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朗诵得抑扬顿挫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体味着语言文字的美,我们更在感受一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当我们读着《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时候,我们不仅在感受其音节、音律的美,更在体会着一种英雄豪气和儿女情长;当我们把一首首诗词歌赋熟记在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同时记住了自己民族的过去和现在?
记得南大的莫砺锋教授曾饱含深情地说:“中国古典文学绝非像拉丁文古卷那样仅存于学者的案头,它还永远以鲜活的状态跳跃在我们心中。也许你已习惯于现代节奏的狂歌劲舞,但《西厢记》《牡丹亭》的优美曲文却更能滋润你的心灵;也许你已定居异国他乡,但月白风清之夜,吟诵几首唐诗宋词,即能带你返回精神的冢园。”
是的,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虽然,它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至少对你们的升学、就业都没什么大用,但我总以为,所谓“用”有长期之用、短期之用,也有功利之用、精神之用,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关怀人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罗素曾说:“文化的终极意义乃是提出善恶的标准,而这却是科学知识本身所无法达到的。”爱因斯坦也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会把人培养成有用的机器,却不能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品都是只知道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懂得现代科技的人,那这个国家的教育是失败的;但如果相反,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品都是通晓现代科技和外国语言,却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那这个国家的教育就是可怕的了。
也曾经有学生在作业本上很苦恼地问我:“为什么我们的物质财富一天天增长而幸福却不能与之同步?”我很想跟他谈谈精神,谈谈人文,但最后只写下两个字:读书。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书都将为我们保留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而这些诗词歌赋,就是我们家人的声音,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
说真的,我们现在的青年太多浮躁和虚空,太少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了解和热爱。杨启亮教授曾忧虑地说:“每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诵到如今的诗词歌赋,茫然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这真是令人心碎的语文教学命运。语文是母语,母语是母亲说的话……”
所以,我想说,在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是你,还是我,无论我们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书本上谈着文学的时候,重要的都不仅仅是谈关于文学的知识,而是要让我们每一个文学的接受者都能感受到文学对于人的心灵和性情的引领,让我们活得朴素、干净、理想、诗意,让我们获得美与善的力量。
我们有一年的时间,160节课,共度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那穿越了千山万水的,母亲的声音。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