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风三柳/锐眼撷花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聂鑫森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锐眼撷花”文丛之一,精选聂鑫森发表于《山花》的多部优秀中短篇小说,不乏获奖佳作和代表作。该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多为湘潭古城,历史沧桑,人杰地灵,故事的主人公有文墨大家、英雄豪侠,亦有富有智慧、聪明伶俐的市井百姓,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有趣,各具精彩。作者创作手法传奇,风格独特,文笔精细,韵味十足,发人深省,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笔下的亲情、爱情、友情都经得起时间和磨难的考验,正能量满满。 作者简介 聂鑫森,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文系作家班,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文化专著共四十余部。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越南等国文字荐介到海外,出版过英文小说集《镖头杨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金盾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十一、十二届“百花奖”、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短小说》“吴承恩文艺奖”、首届《小说选刊》“蒲松龄小小说奖”等多个奖项。 目录 荷风居记 密码 羞辱 一城黄梅雨 因缘 早熟 风雪夜归人 春风三柳 垂钓死湖 火光冲天 户口 薄胎瓷、青铜鼎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逍遥游 鲜于先生汤 莽莽大森林 “石膏廉” 草医 蝈蝈儿叫唱的时候 偷月亮菜的时候 如梦令 午夜后的舞会 烧炉 虎啸震千山 靖康通宝 借眼 鱼桌 摸一摸小猫的屁股 后记 怀念何锐兄 序言 山花为什么这样红——“锐眼撷花”文丛总序 在花开的日子用短句送别一株远方的落花,这是诗人 吟于三月的葬花词,因这株落花最初是诗人和诗评家。小 说家不这样。小说家要用他生前所钟爱的方式让他继续生 在生前。我从很多的送别文章里也像他撷花一样,选出十 位情深的作者,自然首先是我,将他生前一粒一粒摩挲过 的文字结集成一套书,以此来作别样的纪念。 这套书的名字叫“锐眼撷花”,锐是何锐,花是《山 花》。如陆游说,开在驿外断桥边的这株花儿多年来寂寞 无主,上世纪末的一个风雨黄昏是经了他的全新改版,方 才蜚声海内,原因乃在他用好的眼力,将好的作家的好的 作品不断引进这本一天天变好的文学期刊。 回溯多年前,他正半夜三更催着我们写个好稿子的时 候,我曾写过一次对他的印象,当时是好笑的,不料多年 后却把一位名叫陈绍陟的资深牙医读得哭了。这位牙医自 然也是余华式的诗人和作家: “野莽所写的这人前天躺到了冰冷的水晶棺材里,一 会儿就要火化了……在这个时候,我读到这些文字,这的 确就是他,这些故事让人忍不住发笑,也忍不住落泪…… 阿弥陀佛!”“他把荣誉和骄傲都给了别人,把沉默给了 自己,乐此不疲。他走了,人们发现他是那么的不容易, 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可爱。” 水晶棺材是牙医兼诗人为他镶嵌的童话。他的学生谢 挺则用了纪实体:“一位殡仪工人扛来一副亮锃锃的不锈 钢担架,我们四人将何老师的遗体抬上担架,抬出重症监 护室,抬进电梯,抬上殡仪车。”另一名学生李晁接着叙 述:“没想到,最后抬何老师一程的是寂荡老师、谢挺老 师和我。谢老师说,这是缘。” 我想起八十三年前的上海,抬着鲁迅的棺材去往万国 公墓的胡风、巴金、聂绀弩和萧军们。 他当然不是鲁迅,当今之世,谁又是呢?然而他们一 定有着何其相似乃尔的珍稀的品质,诸如奉献与牺牲,还 有冰冷的外壳里面那一腔烈火般疯狂的热情。同样地,抬 棺者一定也有着胡风们的忠诚。 一方高原、边塞、以阳光缺少为域名、当年李白被流 放而未达的,历史上曾经有个叫夜郎国的僻壤,一位只会 编稿的老爷子驾鹤西去,悲恸者虽不比追随演艺明星的亿 万粉丝更多,但一个足以顶一万个。如此换算下来,这在 全民娱乐时代已是传奇。 这人一生不知何为娱乐,也未曾有过娱乐,抑或说他 的娱乐是不舍昼夜地用含糊不清的男低音催促着被他看上 的作家给他写稿子,写好稿子。催来了好稿子反复品咂, 逢人就夸,凌晨便凌晨,半夜便半夜,随后迫不及待地编 发进他执掌的新刊。 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等可乐的事。在没有网络之前, 在有了文学之后,书籍和期刊不知何时已成为写作者们的 驿站,这群人暗怀托孤的悲壮,将灵魂寄存于此,让肉身 继续旅行。而他为自己私定的终身,正是断桥边永远寂寞 的驿站长。 他有着别人所无的招魂术,点将台前所向披靡,被他 盯上并登记在册者,几乎不会成为漏网之鱼。他真有一双 锐眼,撷的也真是一朵朵好花,这些花儿甫一绽放,转眼 便被选载,被收录,被上榜,被佳评,被奖赏,被改编成 电影和电视,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于全世界。 人问文坛何为名编,明白人想一想会如此回答,所谓 名编者,往往不会在有名的期刊和出版社里倚重门面坐享 其成,而会仗着一己之力,使原本无名的社刊变得赫赫有 名,让人闻香下马并给他而不给别人留下一件件优秀的作 品。 时下文坛,这样的角色舍何锐其谁? 人又思量着,假使这位撷花使者年少时没有从四川天 府去往贵州偏隅,却来到得天独厚的皇城根下,在这悠长 的半个世纪里,他已浸淫出一座怎样的花园。 在重要的日子里纪念作家和诗人,常常会忘了背后一 些使其成为作家和诗人的人。说是作嫁的裁缝,其实也像 拉船的纤夫,他们时而在前拖拽着,时而在后推搡着,文 学的船队就这样在逆水的河滩上艰难行进,把他们累得狼 狈不堪。 没有这号人物的献身,多少只小船会搁浅在它们本没 打算留在的滩头。 我想起有一年的秋天,这人从北京的王府井书店抱了 一摞西书出来,和我进一家店里吃有脸的鲽鱼,还喝他从 贵州带来的茅台酒。因他比我年长十岁,我就喝了酒说, 我从鲁迅那里知道,诗人死了上帝要请去吃糖果,你若是 到了那一天,我将为你编一套书。 此前我为他出版过一套“黄果树”丛书,名出支持《 山花》的集团;一套“走遍中国”丛书,源于《山花》开 创的栏目。他笑着看我,相信了我不是玩笑。他的笑没有 声音,只把双唇向两边拉开,让人看出一种宽阔的幸福。 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正在履行着这件重大的事,我 们以这种方式纪念一具倒下的先驱,同时也鼓舞一批身后 的来者。唯愿我们在梦中还能听到那个低沉而短促的声音 ,它以夜半三更的电话铃声唤醒我们,天亮了再写个好稿 子。 兴许他们一生没有太多的著作,他们的著作著在我们 的著作中,他们为文学所做的奉献,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 愿做和能做到的 导语 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得主携手十部有筋骨、有思想、有温度的口碑力作! 对传统行当的描绘流溢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在柴米油盐的碰撞中折射出坚韧的温暖的力量! 以人物的生命、命运作为至关重大的核心,赋予他们富有传奇的生平,起伏跌宕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 后记 怀念何锐兄 书窗外,寒雨潇潇,阴湿砭骨。 北京野莽兄的微信急驰而来,泣告我们的老朋友何锐 兄因病辞世驾鹤西去,时为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五日。凭窗 远望西南,雨帘高挂,悲何以堪。 何锐兄只年长我几岁,是文坛公认的资深主编、编辑 家、评论家。而在众多作家的心中,他是一位忠厚、沉毅 、热情、才华闪烁的师长及挚友。从一九九四年始,他执 掌贵州的文学刊物《山花》,以其阔大的胸襟、敏锐的眼 力、茹苦含辛的韧劲,带领他的团队,与海内外作家缔结 情缘,精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使置于西南一 隅的《山花》,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成为贵州省一 张流光溢彩的名片。 我的第一篇小说《荷风居记》,载于《山花》一九八 八年七期。此后,陆续载于此刊的短篇和中篇小说近三十 篇,达十七八万字。责任编辑或为何锐兄本人,或为他的 同事。一个作家与一个刊物,能保持长久岁月的亲密关系 ,自然与何锐兄和他的团队的魅力息息相关。 几十年来,我有幸多次叩访贵州。一是应老同学李发 模的邀约,或去其故乡即被命之为“诗乡”的绥阳县采风 、学习,或去遵义所辖的仁怀市茅台镇参加诗书画的活动 。二是何锐兄召邀作家们,前来踏山访水和组织稿件。前 者如我们坐飞机和火车去遵义,需要在贵阳暂留的,何锐 兄闻知,必会设宴款待。又因发模的活动往往也邀请了何 锐兄,他会始终和大家朝夕相守。他不抽烟,也不善酒, 瘦高的个子,清癯的面容,说话也不多,但让人感受到他 心底的热忱和一心想把刊物办好的愿景。 我查看日记,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下旬,中国作协组织 去贵州威宁县采风,观草海,走苗寨,访彝村,参加者有 张韧、邓刚、徐南铁、舒婷诸君,来与回皆要经过贵阳, 何锐兄热情做东,不辞劳顿。二〇〇四年二月中旬,应遵 义文联之邀,与野莽、阿成、刘恪、李元洛、马立明诸友 ,访娄山关、乌江水电站、沙滩文化村、金鼎山、海龙囤 ,在贵阳汇合时,何锐兄又前来款待。二〇〇五年四月二 十八日至五月四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村大舞台》 的老邱,邀野莽、阿成、孙春平、马力、邱华栋及我,先 至贵阳再去铜仁地区的印江县采风,何锐兄又赶来相聚。 还有二〇〇六年五月下旬,《山花》邀约叶兆言、韩少功 、方方、何立伟及我,先访贵阳再去荔波县风景区参观, 何锐兄及几位同事全程陪同,他沿路与我们一边说笑一边 约稿。记得在一处水上森林坐船游湖,戴着近视眼镜的何 锐兄,双手紧抓船沿,还不忘嘱咐我们小心别掉到水里! 岁月悠悠,这些景状,不料已成影尘前事。 但何锐兄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野莽兄思量出版一套丛书,名为“锐眼撷花”文丛, 来纪念我们的好朋友何锐兄,便是一个明证! 二〇一九年四月于湖南株洲无暇居 书评(媒体评论) 他善于在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对风物情境略 事渲染,却以人物的生命、命运作为至关重大的核心 ,赋予他们富有传奇的生平,起伏跌宕的故事,出乎 意料的结局。 ——野莽 他笔下的人物和那古老的手艺、职业共同构成了 古色古香典雅和谐的艺术世界。 一—刘俐俐 精彩页 荷风居记 1 在楚地湖南,湘潭算得上是一座古邑名城,历朝历代,经济与文化都是极为兴盛的。豪商大贾、显宦政要以及文化名流,在这里忽聚忽散,也就成了常事。有地位有钱财有名声的本地人士,自然是要建造园林以作休憩的,故城里城外,有着许多座令人艳羡的私家园林。 远的不说,自清代以来,如乾隆时号称“湖南第一诗人”张九钺的“陶园”,光绪进士赵启霖的“思古堂”,清末名儒王闺运的“湘绮楼”,先为保皇党后为共产党员的杨度的“杨庄”,民国时大富商伍舜卿的“伍家花园”,丹青大师齐白石的“寄萍堂”,名教授黎锦熙的祖屋“诵芬楼”,还有先是军统头目后起义归向人民的沈醉的祖屋“沈家大屋”……呵呀呀,数都数不过来! 这些园林,或立或毁,或兴或衰,莫不与时世相关,概莫能外。 城中的私家园林中,最可艳羡者是沈一夫的“荷风居”。 荷风居地处城西陶公桥之侧,又高又厚的青砖围墙隔出一大片幽静,尘嚣之声不可逾越。园中有一个人工挖掘的湖,约四亩许,尽植莲荷。水自不远处的湘江引来,鲜活活的,终年不断。湖中筑了一座规模不小的亭台,两层,高四丈,重檐八角攒尖顶,底层有回廊。亭内有旋梯可达顶层,倚栏赏荷,心旷神怡。主人题为:集芬亭。岸与亭相连的是一条木质廊桥,上有顶盖,下面一拱连一拱,极雅致,名叫彩虹桥。湖岸杨柳依依,时有莺声鹂语鸣响其问。园的后半部,曲径通幽,假山重叠,亭楼数处;四时花卉,长开不败,皆可人诗入画。 荷风居以“荷”而得名,所以能到斯处来赏荷,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五月看新荷,先是初生之叶狭小,不能出水,称为“钱叶”,水中一点一点的绿晕,朦朦胧胧,很有意思。尔后所生之叶变大,蹿出水来,平浮于水面的叫“浮叶”,挺出水面的叫“立叶”,立叶好看,如一个个小巧的碧玉碟儿,装盛着如许的清新与鲜活,在微风里颤颤的,似乎不胜娇羞。七月看“荷澜”,碧澄澄如波澜一般,红的白的荷花,或亭亭直立,或摇曳横斜,便能体会到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的妙处。到深秋,朔风顿起,荷盖枯凋,荷梗呈褐黑色,满湖交错凸现出无数有弹性的线条,又别有一番风味,这叫作赏“残荷”。残荷自有好看处,更绝的是来一场稀疏的秋雨,雨点打在残缺的荷盖上,别有韵味,怪不得古人会说“留得残荷听雨声”。 荷风居是沈家好几代的物业。沈家在城中是名门大户,祖上做官入仕的不下十人。 如今的主人叫沈一夫,字觉之,自号荷痴。四十多岁,瘦矮个,窄脸,蓄着短须。家眷、童仆有十数人,一夫虽终日闲闲,却衣食不愁。乡下有良田百亩,足以提供全家的费用。遇着荒年,租米无法收上来,他决不催逼,一概免了,自己去向好友暂借应急。 一夫能诗,能画,更能书法。他的字隶、楷相参,很得《泰山金刚经》石刻原拓的神韵。他的字画不卖钱,纯属怡神养气之用。园中各处的匾额、楹联,皆自作自书,然后请人去雕刻。集芬亭的楹联云:“千朵荷花三尺水,一湖明月半亭风。”他的书房不厌斋的联语是:“明月同行如故友,异书难得比高官。”意思好,字亦好,可称双璧。他的每幅画,“主角”大多是荷,各个时序的荷皆画得得心应手,大泼墨写意,不着其他色,浓淡干湿,笔墨顽拙老辣,有徐青藤之风。他有一方“荷痴”的田黄印,却不轻易钤,钤此印的必是极有神韵的佳作。 城中人都知道一夫是个高士,很敬仰他。凡到这地方来做官、游玩的名流,首先想到的是要拜访他。一年之中,一夫也要宴请几次宾客,赏新荷,赏荷花,赏残荷,请的人大都是一些能书能画能诗的饱学之士——做官的也请,但必须精于此道,否则不请。 一夫的家宴很有特点,他对烹饪颇有钻研,菜、饭全与“荷”有关一他和厨子常于暇时,在这上面作许多探究。 荷花可以入馔。采鲜嫩的荷花,煮熟细捣,和以米粉,加上白糖,煮熟而成“荷糕”。又有“荷饭”,用荷花和饭同煮,人口芳香沁肺。荷叶用来煮粥,香清佳绝。 至于做菜,也多用荷叶做辅助材料。用荷叶包裹鱼块做“裹蚱”,还有“荷叶蒸肉”“荷叶包鸡”之类。莲子做“莲子羹”,水极滚时,入锅易烂而松腻。“蒸藕”也极有特色,将蜂蜜灌入藕孔,封住,蒸熟后吃…… 他赏荷、画荷、餐荷,是名副其实的“荷痴”。 他对仕途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喜欢一身闲闲,悠悠然地打发日子。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