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南闯北向远方--我的学术之路(精)/学术总结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陆正飞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2016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评选工作,经单位推荐、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人选公示,并报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领导小组批准,王斌等10位同志入选“会计名家培养工程”。本书收录了陆正飞对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陆正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财务分析与投资理财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及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编委等。多次赴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等国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首批)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201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多部,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和“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个人学术自传 一、童年记忆:简单快乐 二、小学中学:沟沟坎坎 三、我的大学:杭商印记 四、研究起点:人大情缘 五、成家立业:南大启航 六、二次“创业”:北大续航 第二部分 主要学术观点 一、比较国际会计与中国会计改革研究 二、资本结构与融投资行为研究 三、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 四、启示性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学习与工作简历 一、学习经历 二、工作经历 三、出国(境)访问 四、学术兼职 五、社会兼职 第四部分 个人学术年表 第五部分 获奖情况统计 一、荣誉称号 二、科研奖励 三、教学奖励及其他 第六部分 科研成果统计 一、论文 二、著作 三、教材 四、研究报告 第七部分 学生眼中的老师 健步引领学术潮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八部分 媒体报道和采访 陆正飞:与会计相融的无悔岁月 痴于教研欣然前行|记北大光华教授陆正飞 第九部分 主要学生名录 一、硕士研究生(普硕)名录 二、博士研究生名录 三、博士后名录 导语 为贯彻国家人才战略,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财政部于2013年启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一批造诣精深、成就突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会计名家,推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财会[2013]14号)要求,受财政部委托,中国会计学会负责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 本书对陆正飞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以实际行动引领会计科研教育人才的研究成果。 精彩页 一、童年记忆:简单快乐 1963年儿月,我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平山乡(当时叫“人民公社”)文明村(当时为“四大队”)的第四小队(自然村)。在我的童年时期,全家七口人(父母、四个姐姐和我)住着三间并不大的瓦房,居住条件不算好,但也不是最差。在我有些懂事的时候,就听姐姐们说,在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两间房子。为了给我过一周岁生日,父亲临时起意加盖了一间房子。这在日后被亲友乡邻解读为父母对唯一的儿子的重视。随着我自己年岁的增长,尤其是初为人父之后,我也越发感念我的父亲母亲。但是,我的父母其实并不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倾向。父母对我四个姐姐的培养和婚嫁,也同样尽心尽力,体面周到。只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四个姐姐都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为了家庭生计早早辍学务农。不过,她们在我们乡邻和亲友的心目中,个个都算知书达理,婚嫁之后都能把小家庭经营得妥妥帖帖。尤其是,她们都十分孝敬父母。 我们的家庭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父亲年轻时在上海滩做过学徒,在家乡当过兵、经过商,进入“文革”时期之后,基本就在家务农了。父亲上过两年半小学,但记忆力很好,能够给我们小孩子讲好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生动有趣。尤其是下雨天,或者夏天晚上乘凉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缠着父亲给我们讲讲故事。父亲是个硬汉,非常刚强。在家里,父亲也是不怒自威。但是,父亲对儿女很宽容,从未对任何孩子动过手。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得的。 我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传统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只是在我小的时候断断续续上过几天夜校(村里的扫盲学校,晚间学习),认不了几个字。但是,母亲很聪明能干,总能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家里所有人身上穿的,可以补丁叠补丁,但绝不邋遢;家里每天吃的,虽然简简单单,但从未缺粮断草。即便是在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际,家里也不至于断顿。而且,在遇到下雨天不能干农活时,偶尔还给我们姐弟做些平时不舍得吃的解解馋,诸如炒蚕豆、摊茄饼等。但是,母亲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苛刻。无论是学习还是干家务和农活方面,一概从严要求。不仅要我们学着做所有事情,而且必须做好,必须持续做好;稍有走样,便唠叨不断,甚至打骂。所以,我的四个姐姐和我小时候虽然更怕父亲,但其实更烦母亲。不过,成年之后,我们都十分感谢母亲的唠叨。正是母亲的唠叨,使我们学会了自食其力,懂得了勤能补拙,习惯了艰难困苦,传承了勤俭持家。 我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小,母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倒数第二,而我在家又是排行老小。因此,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都已离世多年,唯一见过的便是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中一年级时去世的。外婆年轻时裹了脚,三寸金莲,走路缓慢,摇摇晃晃。外婆很早就双目失明(应该是白内障,当初不知道为什么),生活极为不便。外婆家离得近,也就一里地,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帮外婆种菜、洗被子等。等我稍大了一些,我也常独自去帮外婆做些小事。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要留我吃饭,别的没有,但总会给我蒸个鸡蛋。在那个时候,这算是开荤了。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恐怕就是在表哥表姐结婚时跟着父母去喝喜酒了。由于每家孩子都不少,表哥表姐结婚时,大家聚在一起,异常热闹。当然,比我们大太多的表哥表姐,与我们这些小毛孩是玩不到一起的,真正能一起疯玩的,还是年龄相仿的表兄弟姐妹。捉迷藏、爬草堆、穿竹林,这些是最经常玩的游戏。当然,打打闹闹也是少不了的。 小时候唯有的精神食粮,就是有限的几本小人书(连环画,诸如《地雷战》等)。那也基本都是借来的,很少是自己买的。那时农村也没有幼儿园,在上小学前完全是散养的,没有学习安排。村里所有孩子都这样,也就不会担心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无知,但也快活。 二、小学中学:沟沟坎坎 我的小学名叫“坚决校”,是地主家的宅子。地主名叫郁卓之(根据小时候记着的音推测的,是否这样写的几个字,不得而知),我没见过。长大了才知道,我国著名歌唱家郁钧剑是其孙子。 当时上小学是划片的,不可以也不需要择校。但是,由于1963年左右是人口出生高峰期,坚决校需要接受来自两个半村的孩子入学,教室容量有限,学校就会让年龄较小的孩子推迟一年上学。其实,那时谁都没有出生证,也没有户口簿。一年级新生报名时,老师问年龄,大家回答的是虚岁。记得我第一次去小学报名时,老师问“几岁啦?”,我说“八岁”(1970年春,按周岁说应该是6岁多三个月);老师说“回去吧,明年再来”,我就二话不说回去了。其他孩子也一样。其实,那时似乎没有谁在乎早一年或晚一年上学,父母无所谓,本人更不介意了。因此,也没有发现谁为了早上学而虚报年龄。这样,我就推迟了一年,也就是19了1年的春天才上的小学。 我的小学规模不大,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可能是因为教室没有五间,但教室空间又是大小不一,因此,记得我们班曾经与高年级的另一个班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