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芦原义信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后序
——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访谈
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在全球大学的专业排名中
晋升前十,这一瞩目成就来自从梁思成先生创设清华大学
建筑系至今的延绵积累,标志着中国的高等建筑教育进入
了国际顶尖水平。然而未来的发展之路仍需以今天的学习
和思考为基础,值本书出版之际,编译者伊藤增辉(以下
简称伊藤)有缘访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
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以下简称庄教授),来与
读者分享他对芦原义信先生的建筑论著的观点,并剖析当
下在中国出版本书的意义,以其为本书后序。
一、关于芦原义信先生建筑理论的应用和评价
伊藤:庄教授长年致力于环境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近年更积极推动建筑策划论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确立
与发展,将建筑师的工作拓展至建筑设计的整体策划层次
,听闻在教学中,您要求学生学习的书单中包括了芦原先
生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您是如何看待芦原先生的建
筑理论的?
庄教授:我在清华讲授环境行为学概论已有十几年了
,这门课承接了之前李道增院士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成为
建筑学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其理论关乎人与环境、行为与
空间的关系。针对这门课的教学,我在给学生们的阅读参
考书目中,将芦原先生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为其中
非常重要的一本参考论著。这是因为在众多的建筑理论书
籍中,这本专著在内容上更加明确而确切地指向了关于外
部空间的特质,尤其是空间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
包含了许多原理性的内容,比如对街道尺度的探讨、斜线
控制的要求、人的视野分析和行为状态的研究等。因此,
芦原先生早期的专著就成了我们现在建筑学课程中重要的
参考依据和理论来源。
伊藤:提到现代建筑理论,通常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
源自欧美的西方建筑理论,您觉得芦原先生这些发自日本
的理论也具备其历史存在意义吗?
庄教授:它必定是具备历史存在意义的。因为芦原先
生在提出这些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按我的理解,他最主要
依托的是当时在日本整个学术界所掀起的跟建筑设计、建
筑计划等有关的一系列行为分析方式和分析工具,并以此
来研究行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日本的学术范畴上,建
筑理论包括建筑设计和建筑计划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我
认为芦原先生关于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是横跨在这两个领
域上的内容,这一定位决定了它的存在意义。
近几年我还开设了建筑策划导论课程,这门课主要是
研究建筑设计的依据问题,也就是探讨空间是如何形成的
、对空间的设计评估等问题。这些触及空间形成意义的内
容,必然与空间的使用,与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发生关联。
因而《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建筑策划
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参考专著。
二、关于建筑设计实践、理论研究与人生思考对建筑
师生涯发展的影响
伊藤:本书汇编了芦原先生的演讲、生活随笔等文章
,上卷讲述了城市与建筑的理论,下卷为芦原先生作为建
筑师的人生体验随笔集,从中可以读到芦原先生在建筑设
计实践、理论教学研究、生活中的感悟这三方面的内容,
您是如何看待芦原先生这种多面的建筑师生涯的呢?在建
筑师的成长过程中,您觉得这些要素都有着怎样的关系?
庄教授:芦原先生作为老一辈的建筑理论家、教育家
,同时还主持着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大量的建
筑实践项目,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将他称为“三栖发展
”的建筑师。事实上我对芦原先生的敬佩,不仅出自最初
通过书本接触到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对
他这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涯发展模式的共鸣。这一
模式实际上已成为众多学者建筑师的一种常态。芦原先生
通过杂谈、短文等对这一常态加以表述,有些还带着非常
质朴亲切的随笔风格。实际上从本书所收录的随笔文章中
,便可以读到这方面的内容。加上了“生活”的元素,形
成了生涯发展上理论、实践和生活这种“三位一体”的结
合,其中既有理论源发的重要意义,同时又有建筑实践印
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萌发了建筑师观察生活、观察行为
、了解空间的热情,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将
前辈的人生经验呈现给读者,我想这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
所在。令读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或者说是从三个不同的
角度去探察、了解芦原先生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
伊藤:芦原先生在文章中提及在国外大学任教时,曾
接触到只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具体项目
设计的教授,令注重实践的芦原先生颇为惊讶,也引发了
他对教育制度的思考。
庄教授:正是通过这些文章,让我们得以理解芦原先
生那些来自洞察事物的思想,因而在这一层面上,更体现
了出版这本书的意义。它不是简单的一本理论专著,也不
是单纯的作品介绍,而是将这几者融合起来。特别是通过
朴实的随笔文章,芦原先生将他的观察、理论的源发点和
他的实践融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意
义要远大于一般的作
目录
上卷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第一部分 城市篇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城市随想
高密度社会的生活
绿色与建筑——从领域角度看外部空间
城市空间中的雕刻
创造之道
城市与绿
日本城市的魅力与问题
——(日本国立教育会馆)文化功劳者表彰大会纪念演讲
城市空间的演出——反射与透过
河流与街道
开发“变形虫城市”的提案
为了生存
城市的风景——关于街道
京都的城市美学
建筑的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
探索秩序
街道的美学
城市建设从学校建筑开始
今后的东京何去何从
第二部分 建筑篇
个人生活的充实
私密空间
室内设计的秘诀
坡面庭院
五庭之家
建筑的内与外
创造明日空间的欢欣
在“巨大”的缝隙中
札幌建筑观感
生者必灭的教诲与瓷砖
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构成与研究:东京大学最终演讲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外部空间的构成原理
街道与建筑外观的形象
我的经历
获得设计项目的好办法
国际交流
下卷 人生体验记
第四部分 日本篇
建筑师的住宅
我的生活——三个小奢侈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我的阅读方法
关于女秘书
大城市中的小自然
第五部分 海外篇
纽约与我——摩天楼
享受自然之心
意大利的广场(前篇)
意大利的广场(后篇)
美国的生活与艺术
文丘里夫妇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
第六部分 日本与欧美的理论与设计:东京大学最终演讲后的对谈
二战后的美国留学
在布劳耶事务所的修行
日本的传统与国际化
建筑的理论与设计
诸事回忆
建筑与社会的关联
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
后序——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访谈
精彩页
第一部分 城市篇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大约30年前我首次走访意大利,当站在被石构建筑围合的广场中,亲身体验这一空间时,我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心动。人虽身处室外,却感觉犹如置身于一个没有天花板或屋顶的巨大室内空间中。那是一个与日本人所熟悉的室外空间截然不同的、更加弥漫着人性意图的人为的外部空间。自那以来,相对于“自然”这类扩散型空间,我将由界线所围合的收敛型空间作为“外部空间”分开来思考。这些基于人为意识所营造的“外部空间”成了设计或装饰的对象。我想这其中便存在着外部空间论、设计方法论的成立意义。
我在之前的著作《外部空间的构成》(彰国社)、《街道的美学》(岩波书店)中,讲述了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式庭园的充实与精彩之处、华盛顿广场作为空间的高度开放性。最近再次走访了这些地方,仍能感受到30年前思考内容的正确性。
几年前,我有机会拜访了奥斯卡·尼迈耶在里约热内卢的事务所,并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在俯瞰一片蔚蓝的科帕卡巴纳海的工作室中,几位年轻的职员正在工作着。老先生块头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乍看还有点难于交往,却神采奕奕地讲起了自己的作品——一个左右延展出长达80米外挑的音乐厅的设计。走访过了昌迪加尔、巴西利亚等地,对这类远超人性尺度的巨大空间、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的比(D/H)甚至达到了10以上的设计,实际上我是很抱疑问的。柯布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逐渐接近这种象征性的纪念碑形象,建筑自身则形成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认为的“图”,围绕建筑的周围空间成了“底”,此时邻接建筑彼此之间的空间是无法成为“图”的。换句话说,对柯布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来说,我想可以认为由于建筑的象征性过于强烈,令其周围的外部空间无法成为格式塔质而被认知。这类建筑不但需要广阔的用地,还必须能从远处放眼欣赏这一唯我独尊的漂亮形象。不过我想时代在逐渐变化中,与其单让一个建筑突显,不如将两个或数个建筑以建筑群的形式加以组织,让这些建筑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成为具备格式塔质的充实空间,我一直认为这是构筑外部空间的可行手法。将其扩展到街区规模上,我想便是一连串的建筑群,肩负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以20世纪初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已失去了原有的简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建筑创作在混沌中低迷不振,当下甚至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今后建筑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无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想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时代终将悄然逝去,时代将从追求超大跨度、悬挑等的科技时代向以人性化为中心的后科技时代移行。同样地,在外部空间的构筑上,通过分割过大空间,将其营造成多个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并将它们加以连接和延续来加深建筑与人类的对话。在那里,不仅有大自然的树木、石头、水池、小溪、瀑布等,还必定会放置上人们精心制作的雕塑、陶瓷等艺术品。
意大利人强烈追求外部空间的格式塔质,我对他们这种对建筑和空间的思维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将这种思维方式导入日本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我想可以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
然而,面对日本混杂而独特的城市空间,我的脑海中却常常难以涌现出对其加以反省或重新评价的新思维。每当从国外旅行回来,对平时看惯了的日本的城市和街道有一段时间会感觉相当别扭。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在欧洲城市中常见的明确的市中心,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的都是近乎一样的混杂,城市缺乏性格或样貌,只是像蚕食桑叶般无意识地平铺开去,营造的是漫无目的的城市空间。这些都是在欧洲城市中看不到的现象。
打个比方,日本的首都东京有超过1200万的居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城市规划方针或长期规划目标,只是将就着居住到今天。上班族在拥挤的列车上憋上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想着终于到家了,可回到的却只是再平淡不过的小房子。从居住环境、街道和城市结构来看,无论哪一方面都远低于西欧国家的水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如此,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却非常高,具备高科技和高品位的工业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在低水准居住环境中的人们,却能制造出这些高精产品,对外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莫非日本的城市结构有什么秘密?没准还有人会感觉这是一种威胁呢。
日本的城市虽然经历了地震和战争等磨难,但是城市环境并没有因用地建楼得到根本改善,而是将城市置身于自发的形成中发展至今,估计今后也不大可能会出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本质性措施,只是就这样发展下去罢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唯独日本人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人们的居住或城市理念吗?
P2-5
导语
本书收录了日本建筑大师芦原义信所写的部分随笔和建筑人生的心得体会。回顾了芦原义信60余年的建筑师生涯,既有生活中所感、也有海外之所见,在人情世俗的描写中导引出自我的点点体会,成为日后形成其设计理论的星星火花。
序言
芦原义信(1918—2003)出生在一个始于江户时代的
医生世家,倾其一生于建筑师的工作,终年85岁,除完成
了超过300项以上的建筑设计外,还深入展开了对外部空间
与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动。1951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
生院,师从格罗皮乌斯,并在马赛·布劳耶的事务所工作
。在洋溢着包豪斯的时代潮流思想的大本营中学习了现代
建筑,据说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从中学到的“be
creative, be original”,即绝不模仿别人、坚持思考
自我的原创设计的思想。回国后,通过建筑作品,为日本
导入正统派的现代主义设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设计工作之余,芦原义信不停地对建筑和街道展开
思索。通过与提倡对近代城市的批判和回归人性化生活环
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简·雅各布斯、凯文
·林奇、菲利普·希尔、劳伦斯·哈普林等可以称得上是
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人性派的代表人物的交流,芦原义
信在留学时便开始意识到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当时,作为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主流,通过
整体构思手法来构筑饱含活力的未来城市,将设计思潮引
向了重视建筑形式或样式的方向,在日本这一思想的代表
是丹下健三。与此相对,芦原义信却倾向于采用局部构思
的手法,着眼于内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
通过芦原义信的两部著作,沿《外部空间设计》《街
道的美学》(包括《续街道的美学》)的先后顺序,可以
追溯到一位建筑师的思想的进化与展开。在《外部空间设
计》(日文初版1975年,下同)中,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
利的进行对比,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理论阐明了由单
个建筑到街道的不同构筑原理,提倡通过外部空间构筑建
筑群,共同形成有魅力街道的设计理论。《街道的美学》
(1979年)则将外部空间理论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开,
面向一般的读者们广泛地论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意
识密切相关的街道理论。他指出:二战后,东京的复兴并
没有基于确切的理念,而是优先考虑了保护土地所有者的
私有权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有魅力的街
道,必须重视街道美学的主张。将局部构思,而非整体构
思作为今后建筑、城市构成上的优位原理,为了对应个人
生活的充实和个性化等,提倡重视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
街道美学。芦原义信的著作和随笔集的共同点是,所记述
的内容都是基于本人的眼见、所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将日
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与西欧的思想加以对比,来加深对内容
的思考。
这次,《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两部著作,
以及由原日文版《阁楼上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三本书精选而成的《建筑空
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得以在中国出版,甚是欣
慰。谨此向参与出版工作的相关各位致以厚意。在此,衷
心希望众多的读者在阅读芦原义信的著书和随笔中,获得
面向未来人性化的建筑和街道的意念,并加深各位对建筑
与街道的思考。
建筑师芦原太郎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