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撒尼秘境(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恩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黄恩鹏,笔名黄老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出版有非虚构长篇散文《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边地笔记》《撒尼村寨》及散文诗集《过故人庄》《时间的河》等。
后记
“村寨”能保持多久
整理“楠密”山村图片时,最大缺憾是没有老旧的图
片。这是因为先前这个地方没有公路,无人进入。但像我
这样多次、长期地驻在村子里的,几乎没有。无论是田野
山川旖旎的风光,还是老房子、农事稼穑、穿着手工缝制
的粗布衣服的老人等,都给我以质朴之美。我的镜头和文
字,定格了一些时光。读山水之图,写亲历文章,让我感
受到了美善与仁慈。但也惊惧:我的写作,是否“造孽”
于生态?这些文字图片一旦公布,会不会如隐藏的“秘密
花园”被突然打开,面临的,将是资本的趋之若鹜,使这
一块宁静之地受到掳掠?海德格尔“敞开”本质上说是自
由的。我因此不安、惶惑。还有,这个或这些个“楠密”
山村,若干年之后再去,年迈的老人会相继减少,我还能
否再拍到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影像、再写下有价值的记录?
那时,古朴的民俗将消失,传统的文化将不再,古老的价
值观将改变……想到这些,悲从中来。而我的几次奇妙经
历,完全是在自由状态下感受到的,它又不得不让我讲述
出来,它又恐被觊觎、糟蹋,我内心矛盾。
我的故乡就是实证。30年过去了,脑子里的记忆,无
论清晰,还是模糊,都是怀念。少年时,我不太注重父辈
的传统。那些神性的、玄性的传说,在今天看来,简直妙
不可言,但远比自己的经历神秘。祖辈代代是敬天敬地敬
神灵的;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是不敬天不敬地不敬神灵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也或多或少开始接受传统的山乡人
文、历史传承和神的开示。虽说仅有,却是精神的圣泉、
灵魂的良药。一些乡村俗事,“城里”无法得以印证,唯
有到边远之地才能找到。比如自然物态、生命本相、神性
山水、传说野史、人与自然的事件。可是现今,谁能真正
回到乡村?身体虽归,心灵却无法融入。我们多年来传承
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并没有体现传统本态,而是随世界潮
流而变,忽视或摒弃了一些看似无用、实则珍贵的农耕文
化遗产。诸多“劝诫”的民俗文化,都被时代“潮文化”
给消融掉了。此类改变,让我想起约翰·罗斯金《威尼斯
之死》:人们进入这座城,突然感受到了种种邪恶的存在
,但又无法抵御它那不可抗拒的魅力。
“村寨”能保持多久?
我寻找被“天下之城”灭绝的“天下之村”——那些
悠远时光里神性土壤诞生的神性故事、那些金色的红色的
橙色的绿色的大地,有如童话圣境,闪映内心。这些地方
,就在少为人知的深山静静等我。就想:天下之大,能有
一块小小土壤,接纳我的梦想归巢,足矣。那么,我行走
的路途、攀走的山水、亲历的故事,也一定非凡。这种亲
历民间之行走,远比坐拥书房阅读资料文本丰赡得多。云
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地大省,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其
民族传统的存活相对久远一些,农耕文化也相对神秘一些
。我所选择的“到边远山村,探边缘人生”,也一定是有
意义的。在村子里,我看见农人仍以古老的农具、传统的
手段从事稼穑,就似看见了从前父辈们的生活,也发现了
自己的“身份胎记”,是对人生初世的辨认。在如此美境
的自然之乡村的山水间漂泊,我求之不得,并永远乐意去
做那个最卑微的仆人。
目录
第一章 约见阿诗玛
第二章 阿黑的歌,阿诗玛的谣
第三章 花香闪亮的岁月
第四章 以神为邻的山村
第五章 鱼的脚印
第六章 谁的梦被风轻轻叫醒
第七章 绕山一周
第八章 我还没准备好花就开了
第九章 灵魂的形状就是山水的形状
第十章 山水神迹
第十一章 舒筋活血的药
第十二章 撒尼秘境
后记 “村寨”能保持多久
精彩页
约见阿诗玛
到达丘北县城已是傍晚。再坐中巴,从县城到双龙营镇与八道哨乡的交叉路口,又是一个小时。天色开始阴沉,瞬间小雨纷扬,继而又大了起来。路两边的湖泊闪着光泽,有如风中一块块飘荡的轻纱。我在路口下车,阿蜜诺的弟弟来接我。一路所见,尽是彝族的土坯房,土墙,瓦檐,屋脊悬立的葫芦图腾雕塑大小不一,朦胧天色中,显得神秘冷清。这是白脸村,离路口最近的村子,也是葆有乡村最古老房子的村子。这些房子就在山根下、湖水边。山水近居,古代中国画中常常出现的意境,在这里能抬眼望见。它所体现的是建筑美学精华,也是建筑学家难得看到的存在。这种建筑无论多么破败,却架构合理。它的内部所用木料,不用一根金属钉子,只用木框架构筑,楔人榫接。外墙的土坯,是以软泥与发酵的糯米黏连,墩实得密不透风,加之干打垒,风吹日晒,已然坚固。
多年前我在玉溪抚仙湖、新平嘎洒镇以及滇西北怒江等地见到过这种老房子。前些年去的泸西县城子古村,那里更是有大片土掌房,是云南省保存相对完好、有着老式房屋风貌的彝族老寨。
这些民间建筑,别的地方很少看到了,甚至绝迹了。特别是蓝的湖水与土黄民居搭配,最能得到画家的喜爱,也是建筑学家愿意停留的地方。现在的一些城镇将乡村房子的墙面贴上白瓷砖,不仅破坏了传统建筑,也把原有的古朴丢失殆尽。不过,也不能总是以过去的生活模式要求他们,改变是必然的。但是,可不可以用烧制的青砖青瓦替代瓷砖?丘北县城与我老家的县城感觉有些类似。其实我对老家的县城及周边也不太熟悉,我年少时就匆匆离开了家乡到部队当兵,一走就是30多年。
我再次来到这块“类似”之地,思绪起伏,竞有几分伤感:如果我在故乡,对眼下的改变,也是一样的茫然。一如我在这个县城里谁也不认识。我是一个漂泊了多年的游子啊,离家这么久,早被故乡抛弃。寂静安宁,从不曾真正有过;孤独怅惘,却时时存在。现在,当我再次来到文山州的丘北县城,所感受最多的,是中国城区仍未褪去喧嚣和狂躁。这种感受,有如一个失去了的心仪已久的物件,再次见到,仍是虫洞累累的悽惨。
我还是要到乡下,县城一刻也不想久留。现在,雨声拉长了我的思念。事实上,丘北的雨季并没到来,冬天下雨,也是极少。云南也有“下雨即是冬”的说法。我来这天正好下雨,天气潮湿阴冷。这一地区的气候总体属于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多变。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4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2~19.7℃,年平均降雨量1000~1270毫米。可以说,丘北这个地区气温差异不大,比较适合居住。
阿蜜诺的家我来过多次,都是在丘北县城换车,然后到她家所居的乡镇,再转车到寨子里。那时的丘北县城虽不喧嚣,却是破破烂烂,街道狭窄。多年之前,这个县城以往的街道还是以老格局建设的,即便现在有了许多新建筑,也是从老房子中拔地而起。这属于见缝插针似的城区建设规划格局,缺少的是科学规划,显得拥挤不堪。县城的周边,则是相对宽松了不少,县城有向周边拓展的趋势,还可能继续蔓延下去。这次来到县城,见到与城接壤的道路修了,城区向外扩张,楼房也干净了许多。但是,城里仅仅拆除了一些建筑,向外扩了一些,并无多大改观。至于一些少见的高楼,是这些年新规划的楼盘。
P1-3
导语
作者以追寻阿诗玛的民间传说为契机来到云南文山丘北地区的一个撒尼小山村,详细记叙了他在这个传说中的阿诗玛逃离之地——楠密村的客居生活,描绘了小山村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景,记录了当地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人文事象。
序言
非虚构写作:叙述世界的可能性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
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
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
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
的诸多个人命运。她采录的是受历史大事件影响的底层“
小人物”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说法”,体验底层社会难
以平复的生命苦难。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
作”,被重新认知。
何谓“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以现实元素为背景
、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即非虚构写作。它首先被西方文
学界重视,且完全是独立的、忠实内心的、不服膺外来因
素的写作,是不受干预和遮蔽的民间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
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
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
与其中。体验和验证,是社会的实证主义(个体的经验主
义)驱动下的一种写作,也可以是对社会大环境下底层的
人文生态、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田野调查。本质上说,
非虚构写作是拓展了“向下”的写作。它让“民间的”视
野宽阔且有纵深度。
非虚构写作,关涉人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由此带来了写作的难度:一是准确无误的信源。
作家所需的,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和一块精准的罗盘,进行
缜密独到的研究。操作态度必须一丝不苟。二是不能添枝
加叶。它的真实性在于呈现事件本身,否决主观臆断,否
决编造与虚构。像小说般编排故事、像戏剧那样设置悬念
,都要不得。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世界文化大环境里,写作
者要有谦逊的文化品格和巧妙的文本策略。三是囊括所有
。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历史、自然、人文及细微生活呈现,
都可以为文本写作服务。
这三个难度,考验作家的水准,检验作家的耐性,挑
战作家的能力。不能有离奇,不能有编造,不能像PS图片
那样,随意增添什么去掉什么,让原有的色彩失真,让原
有的图像变形、模糊。杜绝设置个人意志主导的荒诞,但
不能拒绝现实或历史存在的荒诞。当然亦不能否认特定的
地理情境下出现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现象。好在非虚构文学
不以情节取胜,它要的是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区别
,在于具体的操作。小说家以假设和真实掺杂,揭示人类
的处境和命运的问题;非虚构作家是用事实告知人们“问
题”的存在,通过写实,让我们认知、对证,消除疑虑。
非虚构写作是“还原”世界的“观察笔记”。
为达到效果,作家需要取消片面性的主体认知。花些
时间。迈出步子,深入实地,不厌其烦地去挖掘原始事件
,或是陈年旧事,或是历史典藏,或是正在进行时的社会
和个体事件,把故事的碎片,拼接成一块完整有序的图谱
,厘清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络。复活记忆,复原意识,让心
灵方向和智性写实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引人入胜,将读
者带进一种奇异的、令人难以抵达的神秘地带。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
·麦克菲(JohnMcPhee)认为:非虚构作家是通过真实的
人物和真实的地点与读者沟通。如果那些人物有所发言,
你就写下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
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你不能采访死人。
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你可以列下一张长长的清单。而那些
在这份“清单”上偷工减料的作家,则是仗着那些严格执
行这份清单的作家的信誉,在“搭便车”。
非虚构作家是行走作家,但行走作家不一定是非虚构
作家。非虚构作家以亲历的写作,比闭门造车、虚构编撰
的作家更应该受到尊重。或许,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
》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而爱默生、梭罗、约翰·巴勒斯
、巴斯顿等自然主义作家,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以
自然为师,以时代为镜,以真实笔录记载自然天地大境,
提纯思想要义。文本呈现的是自然乡土对人类情感的培育
、人类自觉的心灵在天地间弥漫的道德感。它与利奥波德
“生态道德观”和约翰·缪尔“自然中心论”之理念相符
合。
主体审美视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浸染。作为非虚构
写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所顾忌和惶惧。比如
:社会恶性发展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破坏;世界观的偏离
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大环境下的经济竞争带来的非常
规手段的博弈;大众化民生本态与小众化生存状态之差异
等。在田野的探研和调查过程中,民生环境、人文历史,
都将活脱于文本。自由的素材,忠实的经验,直抵时代的
痛处。以独特的语境,“敞开”许多被历史和现实“遮蔽
”的东西。
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是社
会变革的体验家。但有时候,作家的行为体验,会带来道
德困窘。面对休养生息的民生,是否影响了其本态的生活
?叙事与析理,全景式的呈现,又会不会陷入迷惘?心境
的外在延伸,又必然要展示它的客观性——格雷安·葛林
式的抵达之境,列维一斯特劳斯式的抵达之思,约翰·贝
伦特的抵达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一个中国的“瓦尔登湖”。
楠密,一个有着明净山水的撒尼人小山村,传说中阿诗玛的逃离之地。
追寻阿诗玛的传说,作者来到楠密。在田园牧歌般的客居生活纪实中,以细腻的文字叙述村寨故事,破译山水密码,并关注时代发展对村寨传统的影响,亲历求证与乡村中国有关的无可回避的“改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