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叶集(朱天曙书法随笔)(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朱天曙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七叶集》是朱天曙所著的一本自选集,朱天曙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本书分为《艺谭》《序跋》《书法对话》《履迹》《绝句》五个部分。《艺谭》是近两三年在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央美院等各类研讨会和讲坛上的讲课内容及随笔;《序跋》选录了近十年来出版的作品集、随笔集的自序、前言和后记;《对话》是与几位前辈就书法篆刻艺术的某一主题谈话的内容;《履迹》写在各地求学求艺的踪迹和所见所闻;《绝句》收录了作者品评中国古代书画印人的绝句。 作者简介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被称为我国“70后”书画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目录 艺谭 熙云艺话 字学、书学与文献学漫谈 古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 学书初阶: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与内涵 汉唐时期的书论 宋代以来的书论 “颜行”流派与何绍基 “气韵生动”与徐复观先生的研究 黄宾虹致卞孝萱的五通手札 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过去和未来 空海:日本“三笔”之一 书法的四重品格与当代书法三十年 当代篆刻创作的三组关系 书法章法:从形式到内涵 异域之眼 藻鉴 开古人未有之境 静观风来 传统与现代之间 竹里梅花淡泊香 以秀传朴 飘然思不群 直抵心智 楚风新帜 传承与拓展 山阴道上 序跋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朱天曙卷》序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朱天曙卷》跋 《朱天曙、加藤泰弘中日书法教授交流展》序 《且饮集》自序 《通艺集》自序 《艺微》自序 《中国书法史》跋 《中国书法史》修订版跋 对话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艺术标本 不断用新的方式和智慧呵护传统 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次自觉” 世变中的文化景观 履迹 我是兴化人 盂城古巷诗味浓 飞梦到扬州 南京的两位恩师 海上朵云 水木清华 来园 花家地 闲居垄上 东京札记 墨城艺事 序言 院子里有两棵七叶树。 树叶为七片,树干耸立,树冠开阔,叶大而形美,夏 天蔽萌纳凉极好。可观叶,可观花,可观果。院子里其他 果树都爱生虫子,这种树没有虫,健康地生长。 早春时,新叶绯红娇艳。初夏开白花,如手掌托起宝 塔,又如大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绽放,花芯内七个 橘红色花蕊,向外吐露出清新的芳香,花瓣上泛起微黄色 ,俏丽清芬,晶莹透亮。入秋后,叶色渐变深红,如国画 中曙红加上一点赭石,结了可爱的小果子,颇有古意。冬 天到了,落叶入土,让阳光照进院子,顿生暖意。 我还喜欢七叶树的另一个名字:婆罗树。据说这是佛 门的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和涅槃均提到这种树。 院前和院后备有一棵,更增加了几分禅意。 这本随笔小书。也因此树得名《七叶集》。 书中的文童,分《艺谭》《藻鉴》《序跋》《对话》 《履迹》五个部分。 《艺谭》是近年来在北京大学、北京画院、中华书局 等各类研讨会和讲坛上的讲课内容及随笔等;《藻鉴》收 入为师友展览和作品集等所写的品评文字;《序跋》选录 了近十年来出版的作品集、随笔集的自序和跋文;《对话 》是与几位前辈就书法篆刻艺术的某一主题谈话的内容; 《履迹》写在各地求学求艺的踪迹和所见所闻。凡是收录 在《且饮集》一书中的篇什,本书一律不收。 书中的文字,或长或短,不拘形式,有普及的常识, 有读书的笔记。有专题的讨论,有即席的谈话,原本没有 准备结集。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汇集起 来,重读一过,更加感激在学艺途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师 友和同学们。 朱天曙 二〇一八年六月一日于北京垄上熙云馆 导语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书法的笔法技巧、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模式、中国当代书法教育与古文字学研究的交互性以及中国书法在国际传播及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书中对中国书法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不求面面俱到,或详或略,拈出一些重要的作品、人物、书风和流派,勾勒出中国书法史的主要轮廓,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精彩页 熙云艺话 中国艺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通天人,合内外。通古今之变,强调归本回源,方知天人之际。通天人是知,合内外是行,“知行合一”,即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此乃中国艺术之传统。 民族能绵延繁衍,必有其文化传统。吾国文化博厚而精密,深入人心,若丢掉去学他人,所谓中西融合者,其前途必有限。书画一道。吾国之文化标本也,不应以小道视之。 中国文化性情而道德,道德发于性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道合一,艺术之理也。 中国文化求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书画作品乃求完成“人”之作也。 中国书法乃中国文化之“影”。 汉字乃中国文化之源泉,书法乃中国艺术之源泉。论书学必论字学也。 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艺术境界之超卓,其他文化不能代替也。 中国人之生活是一种“心”生活,日常人生,饮膳器皿,写字作画,铭刻款识,皆有艺术品质,寓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超出于技术之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德性和自然融合为艺术心灵与人生。中国文化精神把自然和德性合一,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艺术有生命。要学书画,须融有生命。将生命安放在艺术境界中,自得其乐,此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理想在艺术中之体现。 唐末五代,文化种子多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元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种子埋藏在社会下层,杭州、苏州、扬州重书籍、字画流传保存,故中国文化和书画艺术此后尤重南派之传统。 “心”与“物”相通;“内”与“外”相通,相通可以合一;合一仍可两分。 “新旧”,两端对立而统一,在中国书画中,既无完全之新,也无完全之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中开新,新中寓旧,此复古为新,借古开新也。 中国人生两大精神儒与道,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积极一消极。乃艺术终极追求。向秀云:“纵手放意,无心而得,谓之神欲。”道家重艺术,儒家重道德。 外国人看重中国艺术,然以西方艺术观中国艺术,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所特有之艺术精神,并不能有所发挥,真正体悟。 书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作。王羲之、王献之、颜鲁公、张长史、怀素、苏东坡、米南宫,莫不如此。 王羲之书风非特取胜,而堂庑特大,后代或取其韵,或取其秀,或取其平和,或取其奇侧,故开一代风气。 书在有我无我之间。王羲之、王献之、颜鲁公、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有我也;秦篆、汉碑,无我也。以我观书,书皆著“我”之色彩。以书观书,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书。王静安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写之于书画,在写实与写意之间也。 书中之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能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有造境、写境,书亦有造境,亦有写境。大书家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非摆布点画,所写之境,发乎心也。 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论者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质,论其本者,实本于“意味”也。 鲁公以气象胜,怀素以气势胜。 赵孟頫书法,字秀也。柳公权书法,骨秀也。王羲之书法,神秀也。东坡书于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淡语有味,董其昌也;平和有致,赵孟烦也。 书之雅致,在神不在貌。黄宾虹求质,齐白石求韵,趣味不同,各有品格。 词有“隔”与“不隔”之别,书亦然。日:王羲之、颜真卿不隔,赵孟烦、王铎则稍隔矣。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书画亦然,大家之笔必落落大方,无矫情处也。 王静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书画皆需“入乎内”而“出乎外”。 篆隶易学而难工,楷行难学而易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艺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书画尤重深美内美,非常人所能知也。 中国文字字形构造和点画之美成为一艺,约在东汉中期兴起。传光和年间辞赋家赵壹《非草书》中批评专用为务者,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之类,可见时人已注意追求文字之妍美,而专力草书之艺,并渐成风气。 蔡邕《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为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护笔,点画要尽势而力收之。今人作北碑书风,锋棱毕露,见刀不见笔,实不能明藏、护之理也。 笔锋用逆,乃用笔之要处。如刘熙载云: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 P19-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