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生痴情在舞台(周本义)/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永来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周本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本书围绕传主周本义的艺术人生展开,分为“艺术评传”和“艺术访谈”两部分,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具有浓郁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气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 目录 艺术评传 第一章 苦难中成长 生下才一个月,就离开了出生地 父亲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铁蹄下的童年 掉进了圩子里 “鸭司令”的苦与乐 “我要读书 追求光明的少年 第二章 走进上海剧专 误打误撞来到“横浜桥 “土改”工作的“洗礼 在“运动”中学习 飘然而至的爱情 “留苏预备班 第三章 在列宾美院的日子 美哉,列宾美术学院 博大精深大师林立 为祖国而学习 5分的飞跃 助理教授谢加尔 自己总结的“三句话 第四章 “淬火”、熏陶、生活 暑假写生 巧遇列普柯芙斯卡娅 丰富多彩的观摩学习 留学生活 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文化 难忘的岁月 第五章 回国投身母校教学 “留苏习作画展 用新的理念,开展舞美教学 话剧《年青的一代》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六章 “文革”的浩劫 从云端到地狱 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最年轻的“牛鬼蛇神 被剃了“阴阳头 “精神转移法 艺术家成了“火头军 撤销隔离审查 第七章 重上讲台 话剧《于无声处》的“蝴蝶”效应 教学倾注心血 风生水起“铁三角 不离不弃舞台情 《典妻》的影响及其他 第八章 独特的“上戏现象 第九章 国门外的探访与交流 大洋彼岸的收获 美丽的布拉格 把中国的“美”送到米兰 新加坡遇知音 第十章 桃李芳菲 艺术访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序言 我曾经有数次机会可以离开上海戏剧学院。曾经有很 多朋友劝我做专职画家,有关方面曾经要任命我为上大美 院的院长,我也有很多机会定居国外。朋友们认为我原可 以获得比现在多得多的名声和远大前程,凭我的声望和才 能我可以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可是,我都放弃了。因为我 曾经向我的老院长熊佛西先生做了一生的承诺,在他的病 榻前郑重答应过,“一辈子不离开上海戏剧学院”。 导语 周本义是江苏武进人。擅长油画、水粉画、舞台美术。195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60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回国任教。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舞台美术系设计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生痴情在舞台(周本义)/海上谈艺录》是周本义传记,讲述了这位老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后记 佛说:一切皆有缘。 我不得不承认,我与周本义先生虽是师生,但他却从 没有为我班授过课,以至于我从未领略过他上课时的风采 ,终是遗憾。只是记得当时在校时,周先生对我非常热诚 和关心,和他教过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唐时大文豪韩愈作《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我终未能成 为周先生真正的入室弟子,不免感到遗憾。我不仅未能师 从周先生,而且,我从上戏舞美系毕业,到了当时很著名 的青年话剧团工作,数年后“背弃”了舞台美术。可以不 谦虚地说,当时自己在班级里的西画还是属于上乘的。毕 业后,一位著名的中国画画家看了我的中国画习作,有意 让我跟他学画,我也差点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如果是,今 天也许我也是有名的画师了。可是,我却没有跟他学画。 青年话剧团曾经卧虎藏龙,名声显赫。如今一些名震话剧 界、演艺界的表演艺术家如娄际成、焦晃、杨在葆、张先 衡、祝希娟、李家耀等,都在此剧团做演员。能在这样的 剧团工作应该是我的荣幸。可是,我这个人偏偏不喜欢舞 台美术,勉强“混”了十年,便“背叛师门”“改弦易辙 ”了,转而去搞戏剧评论和戏剧创作,最终成为名副其实 的编剧。从舞美转而成为编剧,一度被很多老师说成是舞 美系的才子。很多年后,上戏的陈加林导演还一直误以为 我是戏文系毕业的,当有一天我告诉他真相后,他竞很是 惊愕。 然而,一切皆有缘。多年来,我虽然没有从事舞台美 术工作,毕业后与同班同学鲜有交集,倒常常与戏文系的 同学时有交往。可是,说到底,我又不是戏文系毕业的, 所以回校总有找不到“家”的感觉,只是早年曾写过一些 关于舞美研究的文章,在圈子里有点影响,于是中国舞美 学会和上海舞美学会都给我面子,当了他们好几届的常务 理事。武汉一个舞美学会还曾邀我在他们的刊物《舞台美 》上为周本义先生写过两万字左右的评传。真是“山不转 水转”,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总相逢。同在上海文化圈 ,我和周先生时不时会在各种会议、研讨会、纪念活动中 相遇。每次和周先生见面,周先生对我都是热情有加,仿 佛是多年未遇的挚友。其实,在我的心里,周先生一直是 可亲可敬的老师,一位声誉日高的大师。但是,我毕竟没 有从事舞美工作,也没有继续绘画,所以,我没有参与周 先生的很多艺术活动。但只要有可能,我都一直关注他的 信息和艺术活动,每逢有他画展,我都尽可能去看,领略 他的艺术风采。 一切皆有缘。我和周先生虽然平时各干各的,很少通 信息,但不期然间,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相逢了。 2017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上海文学艺 术院的倪里勋老师打来的。大意是说上海市文联正在编撰 “海上谈艺录”丛书,已经出版了数十位上海有影响力和 知名度的艺术家的传记,其中有张瑞芳、秦怡、袁雪芬、 汤晓丹、尚长荣等名家。一直想编撰出版著名美术家、舞 台美术家周本义先生的传记,因各种原因耽搁下来了。前 些天和周先生沟通后,希望他推荐写他传记的作者,周先 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我…… 我没有犹豫,立马答应了下来。 因为,不论从哪方面讲,我都应该责无旁贷;而且, 能为周老师写传记,是我的荣幸。 这真是,有缘,终会相逢。 于是,我便从2叭7年4月下旬开始了大致每周一次,每 次从下午3点到5点为时两个小时的采访。因为周老师年事 已高,且他还有“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评委的工作以 及很多其他艺术活动,我对他的采访不能安排过密,于是 ,断断续续,走过了数月,从初春到初秋,横跨整个夏季 。那年上海的夏季,又恰遇百年不遇的高温,每次采访, 我都由北上海的宝山美兰湖地区乘地铁7号线转2号线去他 宣化路的家里。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 虽说平时我和周先生相遇不多,但师生关系非常密切 ,无话不谈,尤其在长达数月的采访中,我更真切地走近 周先生,也走进周先生。他从他出生谈起,谈到他苦难的 童年、少年,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远走他乡,杳无音信,最 后故于兰州。谈到他家境的穷困,母亲的苦苦支撑。谈到 身家巨富的舅舅如何冷漠无情。谈到他为了读书,寄养在 婶婶家,如何被老鼠啃咬,满身生疮流脓水,周遭人如何 嫌弃他。谈到他渴望父爱,思念父亲,几度潸然泪下。 周先生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常言道:“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常常是乐极生悲,又常常是 苦尽甘来。 他谈到解放后误打误撞走进上海剧专,受到熊佛西老 院长的关心和帮助,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的关爱,感激涕 零。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优秀大学生,并得到爱情 。一毕业,又被熊院长推荐去苏联留学,真是“好风凭借 力,送我上青云”。学成归来办画展,又踌躇满志地改革 上戏的舞美教学,好不“春风得意马蹄疾”啊!可是,正当 他志得意满之时,“文革”的到来,一下子把他从云端打 人“ 精彩页 生下才一个月,就离开了出生地 《诗经·国风·豳风》有诗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说,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因热到极致就开始渐渐转凉,家家户户的女子们就开始准备冬衣了。 可是,正是在这七月,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的周家,添了一个男婴。 说起这孟河镇,可不是平庸之地,原来大有来头。 据查,这孟河镇也算是地宝天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之地。早在南北朝时期,齐梁两国就建都于此,出了两位开国皇帝及十三位皇帝。封建皇帝待过的地方,其文化底蕴自是相当深厚。到了清朝中后期,更是成为吴中名医云集的地方。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周家祖上因袭镇风,也曾行医为生。 周家男人周志光,又名周文虎,少言寡语,性情内向。虽然周家在镇上算不上富户,只是一个家道式微的寻常人家,可是,生了一个男孩,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男权社会里,总是一件“大事”。满月这天,老实的父亲忙里忙外地张罗和应酬。这一天也正是1931年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按今天的称呼是中国的情人节。 男孩的名字,在有文化的家境里是有讲究的,不像贫苦的农民,取贱名好养活,什么水根、拴柱、铁根、有财、喜旺、满仓什么的都行。有文化的家里取名总要有点名堂,透着“四书五经”的涵养。如果家里没人胜任,势必要花点银子请“先生”来取名。不过,如今的周家已经记不清这男孩名字“本义”的由来,但着实具有文化感。 本义,很好的名字。“本”,草木的根,事物的根源。“木”字下面的一横指树根之所在。“义”,当然是指合乎正义或公义。义的古字“羲”,从我,从羊。“我”是兵器,“羊”代表祭牲。“义”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一直是彰显积极精神的,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里占有重要地位。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管怎么说,这个名字既有文化味儿又有好寓意,似乎周家在这个孩子身上寄予了厚望。四年后,周家又添了一个女孩。这样算下来,周本义在周家排行老三:上有大姐周菊仙、大哥周本仁,下有一个妹妹周如仙。可是,好名字却未必好命运。伴随周本义的童年、少年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漫无边际的灾难和苦难,而且,小周本义的苦难也是和旧中国的苦难连接在一起的。 多年后,母亲对周本义说,她是被周家骗了。母亲告诉他,自己娘家在小河镇也是远近闻名的大户。当时来说媒的媒婆说孟河镇的周家如何如何的好,多么富有。她家听信了说媒的谎话,就嫁过来了。后来才发现,周家这么破败潦倒,但已经晚了。那个时代不兴离婚,只讲男人休妻。再说,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很丢脸的事。所以母亲只能把自己一生一世拴在周家,将就过日子了。还好从娘家来时带了一些细软,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可以变卖凑合过日子。她期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女能有人出人头地,过上舒心富裕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升级,全民抗战爆发。 不久,战火也烧到了扬子江边。 灾难从天而降。 突然有一天,日本兵出现在镇上,大肆烧杀抢掠。临走,一把火,烧了半条街,烧了镇上很多房子。 几十年后的今天,周本义已经记不清全家是为什么离开孟河镇的。是被烧了房子还是被强盗抢了,没有印象。那一天周本义生下才一个月,日后母亲也没和他提起。总之是无法在孟河镇继续生活下去了,要不然,母亲也不会举家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小河镇,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小河镇是母亲娘家王家家族的所在地。 父亲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日后周本义才知道,母亲的大哥哥,也就是自己的大舅舅是小河镇的巨富,生意做得非常大,开有庞大的“振华蚕种制造场”,经营优生蚕种,有成片的桑林和很多育蚕种的冰库,还雇有很多工人。小河镇的“振华蚕种制造场”是大舅舅的总场,下有惜字洲第一分场和常州第二分场。当时无锡、苏州等地的养蚕户都是用大舅舅生产的蚕种。另外,大舅舅在常州还有一个面粉厂和一所殷家桥小学。母亲有两个妹妹,大妹妹嫁到了重庆,丈夫是采矿的矿主;二妹妹,也就是周本义的小姨妈一直没有结婚,是替大舅舅管理惜字洲分场的场长。 按人情世故,母亲也知道,虽说是自己的至亲,但是否能给情面帮助生活心里也没底,但有底也好,没底也罢,因为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在小河镇租房住了下来。 可是,现实还是很残酷。见到妹妹一家来投奔,大舅舅很冷淡,大舅妈更是一脸鄙夷之色。最后还是做惜字洲分场场长的小姨妈接济周家,时不时给他们送东西。 此前,很长一个时期,凶为父亲不善营生,周家日渐贫困。由于没有工作,父亲终日郁郁寡欢。看着妻子不悦的脸色,男人的尊严之失更让他无地自容。幸好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有时便替镇上人家写字,拿点赏钱,便拉上周本义的哥哥周本仁,在小面馆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