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乡土(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正青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继承了柳青、陈忠实、路遥以来的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以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为缩影,详尽展示了变革转型之下的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国人隐藏于传统与家道之中的精神崇尚和命运负担。
作者以其自身经历为原始素材,十几年间几易其稿,但并没有主观化、概念化地剪裁现实和消费同情,而是在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坐标中,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忠实的现实主义手法,续写了新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时代画卷。
作者简介
正青,本名赵爱民,1980年生于河北省唐县。2004年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退学从文,辗转数地最终定居西安,完成了本书的创作。
目录
第一部
卷一
卷二
第二部
卷三
卷四
第三部
卷五
卷六
序言
这部小说原本是致敬路遥的。
在漫长且纠结的创作过程中,当我完成由“生活真实
”向“艺术真实”的转化,才充分意识到其实是在以家事
为牺牲致敬乡土、致敬传统、致敬“生命的经过”。是的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继承于民间的传统,其底色始终是
乡土,尽管浓重的色彩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进程中正变
得暗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旷日持久的社会转型进程
看上去就像一场盛大的集体“变动”,身处其中的一切,
甚至包括土地与山河都无法拒绝经受。
最开始,从源于家族的人物原型身上,我所认知的乡
土与传统带有明显的世俗性,最忠实的表达是“忙活”。
那时的我,以为父亲、祖父乃至久远的先人,都是这种传
统的践行者与殉道者。是的,如果把时间拉得足够长远,
覆盖掉世代更迭的人生,那么农人前辈们日常里的“忙活
”是简单至极的,无非是从家里到地里,从春天到秋天,
从父母到子女,最终无一例外的是从生到死。他们的生活
朴素又低沉,时常呈现出随遇而安与无能为力的样貌。但
是我错看了父亲,他身处强大的惯性之中但心已在其外,
根本不愿意让他的影子化作我的样子,于是手脚并用为我
扒开通往外界的大门。遗憾的是,我不如笔下的“方永”
幸运,没能按部就班地成全他的心愿。说实话,至今我都
羡慕自己创造的角色,那个承载着我人生另外可能性的农
人子弟,远比我成熟、稳重,远比我有代表性,最终能够
脱离家传命运寻获乡土之外的“诗意栖居”,而现实中的
我是退学从文的,近乎偏执地葬送了父亲的“忙活”。
之所以说道这些故事并把它放进序言,是因为这是我
的人生底味,也是这部小说能否获得超拔力量的内在动因
。诚然如此,如果一件事情无法深切地结合自身的命运,
那么我们将无法对它产生真正的热爱与饱满的忠诚,也就
无法把全部的身心融入其中,对它的认知与把握难免要流
于浅薄或者有失偏颇。基于这样的心境,我怀抱乡土开启
了面朝传统的书写。随着现实的剪裁与重构,随着认知的
精进与成熟,随着自我的放逐与扭曲,生活的真实和艺术
的真实开始模糊,一片混杂到难以沟通的乡土世界突兀在
我与传统之间。我的情怀难再开阔,那片中间地带反倒显
得空旷异常,表里生长着无边的孤独和柔软的力量。经过
且行且思的观照,心心念念的乡土非但没有变得清晰确定
反而愈发显得支离破碎,无论以怎样的理性逻辑切入都无
法把生疏锐利的碎片整合起来。在这片持续生发巨大苦恼
的中间地带,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自我冲突,坚信唯有孤独
到纯粹的尽头才能将其跨越。
不得不承认,那时的我根本无法把握完整的乡土世界
,远没有获得击穿现实的力量。究竟怎样,才能穿越内心
的乡土达成致敬传统的意图?或者说,如何架构才能让笔
下的世界变得更加纯粹?
我反复琢磨梁东方老师读罢一稿的诊断,文本细节之
外诸如“文学是温暖的事业”“展示人类生存的美”“本
着人类最基本、最纯正的善”等教导让我受益匪浅。的确
,到了跳出理性怪圈的时刻,让内心充盈原初的感性吧,
于是动员起全部的热爱。就这样,潜藏于记忆深处的亲人
一个接一个地复活,灭迹于土地上的忙活一件接一件地复
演,就连整片整片的场景也被我连贯地移栽进中间地带。
之后再看,曾经的支离破碎已变成熟悉的田陌,曾经
的生疏锐利已化作深沉的感动,这充实起来的乡土世界,
恍若世情连贯的生活丛林。我兴奋得忘乎所以,恨不得马
上拿出修改稿来,但潜意识又理性地告诉我,不要临摹生
活,不要素描现实,它觉得这看似丰满鲜活的画卷并没有
十足地醒过来,远没有击发创作)中动的必要。是的,我
应该再进一步,去厘清画卷世情里纷纷扰扰的“真实”,
甄别哪些源于生活的肌理,哪些是艺术上的升华,从而将
现实母体改造成精神原乡,进而开掘出经由乡土面貌直抵
传统实质的捷径。
在那些心焦口溃醒梦间杂的日夜,我尝试过不同的方
法,比如贴近原型,但发觉他们和我不再拥有共同的语言
;比如融入场景,又自觉生疏与不适。无论是贴近还是融
入,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我无法再成为
他们的一分子,我内心的乡土世界依旧满是冲突,尽管我
带来热爱,尽管我感动了自己。
回想起来,我确信不久后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
是到生活的背后去,到精神的源头去。小说是生活的艺术
,也是结构的艺术,同时还是思想与情感的容器。就现实
主义创作而言,既有的书写模式遭遇瓶颈,多半是因为对
现实母体的把握过于片面或者主观,对精神原乡的认知过
于粗浅或者陈旧,以至于缺失击穿现实的有效武器。磨砺
创作之矛,需要借助一场精神运动来重新定义相关的核心
命题。于是,我轻装潜入丰茂而细腻的生活丛林,在诸多
人情事物的背后,反复审视着第一现场里自然而然的细节
,真切感受着日常状态下原汁原味的民间,从头看到尾发
觉“忙活”的本质已然清晰——不过是一场“生命的经过
”。哦,原来我孜孜以求的小说,最值得也最应该讲述的
是“方载亲”的“生命的经过”。在迎接叙事调整的重要
时刻,这种觉醒指明了结构性修正的方向。索性再进一步
吧。于是再次深入那片现实母体与精神原乡杂集的中间地
带,触摸每一股柔软的力量,虔诚地感受着它们的“真实
”,以及它们的情绪、它们的动向和它们的节律。冥想之
中往往潜藏着灵感,而灵感能够带我快速逼近乡土世界里
潜在的真相。数度苦思后忽然明白,之前之所以无法消弭
内心的种种冲突,是因为“乡土”并非一种确定的以及可
以限定的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关系”,微妙的
感应关系,世代人心和生存空间的感应关系。想来也是,
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人情物理为尺度丈量着周遭的生存空间
,并且不遗余力地让自身与其发生关联,于是世世代代的
我们便营造出集体的“乡土”以统合各种各样的关系,从
而让每个人在必要的时刻都能够经由不同的情感取向感受
到自身的真实存在。
至此,精神阅历同步生活阅历富集而来的能量足够驱
动再创作了,但深度的思索触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在
乡土的中国,反复上演的“生命的经过”,到底有何启示

不承想,这个问题直到2014年底才得以解决,那时距
离创作这部小说已经过去十年,距离触及这个问题并且修
正二稿也有六年之久。是的,生活里的原型们,在无能为
力的现实里沉默了太久;笔下的角色们,也在我随遇而安
的生活边缘犹如地标般石化了太久。他们和我,像是在以
守望的姿态等候着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以至于不
惜在各自的世界里上演一段空白或者潦草的“生命的经过
”。
庆幸的是,在随后的两年里,我没有辜负这份时空里
的长情守望和精神上的持续造化,当现实母体再次完成向
精神原乡的超拔转化,“方载亲”的“生命的经过”就变
得恰当而普适了,他生命的减重过程经受住了整体性推演
,他生活的归顺路径也得到了情理化表达,他终于和他本
本分分的命运握手言和了。就这样,连续两稿的修正,让
这部作品拥有了相对成熟的品相。
搁笔的那一天,回首成长与书写之路,我坚信世间的
每一座高峰,其实都是在丢失群山之后才形成的,而中华
民族生活的长河也是在丢失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的经过
”后才演化出主流的。很抱歉,我没有把这种自然的行为
、历史的进境理解成奠基、融合及其他,我只愿意把它们
理解成纯粹,或者从纯粹的角度去理解它们。或许真是这
样——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乡土传统,由高尚的民族情感
和博奥的文化观念在时空长河的流域里集结而成的乡土传
统,正是在如此无限宽忍的民间土地中一寸一寸地生发出
来的,也正是在如此平凡有序的日常生活中一天一天地纯
粹起来的。
行文至此已无须赘言,在坚实传统的强大约束下,乡
土中国反复上演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的经过”,其实
都是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的,最终也都是要融入民间的
土地里去的。如此来看,那些平凡的、存在过的和存在着
的“生命的经过”,生来本就该承载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
精神崇尚和载亲载德的命运负担。所以,埋藏那些“生命
的经过”的土地,世世代代的我们,唯有躬耕而无法背叛

请记住,土地是无法背叛的。
是为序。
正青
2018年3月
导语
这是一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民族生活史。
生与死,忙活与道义,人性的失落与光辉,纷繁交织在农耕文明式微的民间与日常。借助三代农民“生命的经过”的推演,本书定义了中国大地的坚硬和人类生存的美,奉上了21世纪关于“家国同构、载亲载德”的传统反思。
后记
十几年前,有朋友推荐来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书稿。作
者正一青,是个在校的大学生,家乡在保定唐县青虚山下
。青虚山也叫葛洪山,传说是晋代道学家葛洪炼丹的所在
;山下还有一条河,是因唐尧而得名的唐河。青虚山下的
西胜沟自上而下一直有山溪相伴,最终汇入唐河,也可算
作当地名胜。每年盛大的青虚山庙会都会聚集周围大量的
香客和游人,形成一时一地之盛。
我因为在唐县参加过讲师团,也到过青虚山,转过庙
会,所以就对这部以其家乡的人和事为题材的书稿天然地
有了一份亲切感,想在自己那些表面化的、走马观花的感
受背后,看到当地人是如何讲述当地的人和事的。这是文
学地理学的现实与虚构之间,很有意趣的一件事。
及至将这部近百万字的作品认真读下来,逐渐意识到
作者年龄不大,所学专业也并非文学,但是对于家乡的土
地和父老乡亲的那份独特的血脉深情之外,已经有了在文
学上深深开掘的清醒意识。他是从成长的情感与作为人的
崇高理解上来描绘自己家乡、亲人和这片土地的。在悠久
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水之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
喜怒哀乐,具有中国农民普遍的卑微和朴实、深沉和忍耐
、智慧和通识、奋斗和不甘……他们何以世世代代都如此
艰辛,又应该怎样走出这样的循环往复!
这是文学之为文学最初的最宝贵的出发点,情动于衷
,有感而发,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和叙述的技巧上都还没有
什么水准可言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用鸿篇巨制来讲
述自己难以抑制的喷薄而发的情绪情感了。这样的文字,
具有真正的非功利主义写作的最本质的特征。可惜,像绝
大多数在这种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文学语言功底的历练
和结构技巧的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了的人一样,正青
的这第一稿还没有达到出版的水准。
好在他不是为了出版而出版,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磨砺
自已。让自己具有书写的能力,讲好心中故事的能力,淋
漓尽致地表达自己那份积郁已久的情感的能力。很快我就
得到消息,说他已经退学,专心写作。这很让人吃惊,也
让人看到了他非同一般的决心和执着。
从大学主动退学,在当年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
为当年从农村考上大学还是很难的,能走上这座独木桥的
都是凤毛麟角的幸运儿。正青从大山里走出来,走进大学
的校门实属不易,是靠着几辈人的艰苦支撑,是负载着家
庭的无限期待的。那时候学建筑是很热门的,出来找一份
好工作不是问题,挣比一般专业更多的钱也顺理成章。然
而,他就这样放弃了一份已经清晰的人生选择,而去从事
别人看来虚无缥缈的文学写作去了!可以想象,他是顶着
巨大的压力、冒了极大的风险的。
他在青春的激情和信心鼓舞的激荡下,高扬着理想主
义旗帜,追寻着他所敬仰的作家路遥的创作足迹,满怀着
对周秦汉唐长治久安的梦想去了陕西,要在那里完成这部
创作之初就深受《平凡的世界》影响的作品,充分地传达
出他对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那片土地上的
人们的热爱。那片土地赋予他的使命就是作为被神化了的
唐尧、葛洪之后,第一个有清醒意识、有责任感的本地表
达者。
然而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山水和历史,更是现实和人生
。中国社会迈开了改革开放的脚步,土地大包干以后的红
火日子里人们基本解决了吃喝问题,但是依然没有解决贫
困的问题;而人多地少和各种税负压身的沉重现实困境又
使很多农民的生活举步维艰。究竟应该怎么走出往日的艰
难困苦,前行的道路应该在哪里?作者在描述父老乡亲们
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内心盈溢的无限同情与深情:持续生发
着他要在现实逻辑里找到理想路径的冲动。这种寻找,自
然也是社会对农民普遍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点。小说里的故
事和人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逐渐展开,逐渐将一个个人
物形象鲜活地树立起来,并且让人过目难忘。因为这当然
不只是青虚山下、唐河水边的虚构情节,这是关于中国农
民当代命运的一个极其生动而真实的窗口。
正青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每过几年就会给我发来
一稿,每一稿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也依然还有不令人
满意的地方。记得有一稿是2006年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发
来的。我在课堂上忍不住一直在看电脑上他的小说稿,而
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听课;也竟然彻底忘记了自己身在异国
他乡的现实,完全回到了青虚山下的人间烟火里……
再次通读这部将近百万字的作品,能分明感受到小说
中贯穿着的一种强烈而深沉的爱,一种对土地对农民的挚
爱;很多诗意的描绘都出现在对地理环境和历史传说的讲
述之中;对四季,对轮回,对人的诗性的讲述构成了这部
作品深远浓稠的悲歌基调。
很多民间生活的细节都很真切而感人,比如看病前孤
老头子掏出自己攒的五十块钱零票;比如葬礼上的馃子,
回送以后又被送了人,因为自己一天吃不完就有可能干了
瘪了,不如趁着还好吃的时候送了人,尽管自己其实一年
也难吃上几回这样好吃的食物……这样的细节是民间生活
的形象化写照,更是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
精彩页
对田厚生来说,这辈子最依恋的地方,只能是田禾庄。
他生在田禾庄,长在田禾庄,死后也被埋在田禾庄——他在田禾庄直立行走,他在田禾庄出生入死。
田禾庄是冀中平原尧县的一个自然村落,地处太行山余脉,土地并非肥沃或者贫瘠。尧河从葛洪山背后的背后拐过几道弯才流经村外的原野,黄褐色的土壤和常年不干涸的沟渠最适宜种植水稻。水稻之外,小麦、玉米、白菜、土豆以及光屁股的小孩、劳作满天的农人也是河野里的常客。千百年来,因为尧河的哺育,田禾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似乎不是什么为难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尧河在时空上的流域。是河流与自然的守则,是人与水土的变动。
祖祖辈辈的田禾庄人称尧河为“大河”,她带来安居乐业也带来水患。一九六三年大河发大水,束手无策的人们逃往山顶,看着洪水裹挟的树木、瓜果和家畜,山崖上的田厚生甩开膀子大喊——“淘河!”
于是,汉子们头一次洗劫了这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水患过后,河道再次构筑起高大的石堤,土地也被重新平整丈量。经年重建的劳累过后没有谁痛恨大河,因为灾害经过的土地更加肥沃,甚至没有谁想起过要埋怨这条大河。
尧河反复变迁,河岸山下那个西高东低的小村落仿佛也在流转。人口逐渐增多后田禾庄扩张到北面的土坡,东边依旧距着河。起初北坡不过零星几户,后来有了街道、水井和磨盘,“北庄子”就此成形。北庄子宽敞向阳,适合晾晒五谷,年轻人落户此地后老村落多少显得死气沉沉了。
这时的村庄中间裹着眼洼一样的濠坑。
田厚生少时的濠坑十数亩大,底有不死泉眼,涓涓清流总要汇成小溪流入尧河。一九六三年那场大水淹没村庄淤塞泉眼后,濠坑的水才死了又臭了。此后冬日暖阳里大队北墙根的老人,更要念叨老村落的好风水——濠坑是“龙眼”,村中老井底的青石板是“龙脊”,东坡顶的确有的几株老藤是“龙须”——葛洪山下尧河水岸,好一条潜龙在望。然而一场空前的旱灾过后“龙眼”干涸了,“龙须”枯萎了,掘井取水的人再一次把“龙脊”挖断了……
田厚生是为数不多会讲古老传说的人。
提起葛洪山他恐怕要讲三天三夜,不管是有根有据的“葛洪炼丹”,还是神话传说的“孝子升仙”,他的说道煞有介事。其实他最拿手的不是讲已有的故事,而是现编,比如别人心里已然死去的“龙”在他嘴里却能够复活。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田禾庄人在葛洪山间兴建水库,和尧县人一道在群山腰际开挖灌渠,蜿蜒引来的尧河水让旱地变成了良田,这灌渠就是他说道的实实在在的“龙”——与尧河一样,她也被称作“大渠”。
讲故事时的田厚生总带有别样的情绪,时而自豪,时而悲伤,时而无奈,但总能感染孩子们的心,还总要问是否听得懂记得牢。是的,他是田禾庄最后一户土生土长的田姓人,他觉得有责任把关乎乡土的一切说下去并且传下去,哪怕琐碎与卑微。
我们的厚生老汉年少时家道没落没人保媒,倘若有姐妹尚可以换桩亲,但他偏偏生来就干净。邻里看不过眼,帮衬着说一门,可小光景还没有过起烟火媳妇就得怪病下世了。此后人们传说田禾庄的水土不再养育田姓的根,天要绝他田厚生的门户,也就没人再把丫头许给他。不久外地人介绍过拖油瓶的病秧子,不料次年病危,“娘家”紧跟着来索命,他还了“小子”又赔了血本。事后人们得知那女人是被婆家赶出来的,说她克死了男人,没承想又克死了自己,原本“娘家”捞庄客的打算随之落空。这是他一生中和女人走得最为亲近的两次,虽说以后又遇到过一次半次的“好事”,可全被看破红尘的他谢绝了。
土地上的岁月悄无声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也穿老了“绝户”衣裳,但他的生活看起来是充实的,甚至是满足的,因为他始终带领着田禾庄生产大队二小队的农人下田劳作。
他习惯了这生活,一手好算盘把小队账目算计得有条有理。
公历一千九百八十年,春。
田禾庄。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