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许晋,催眠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整体治疗师,NLP(神经语言程序)专家,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学历,鼓励教育法的构建人和倡议人。 许晋,长期专注于研究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曾担任过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总裁班的特邀讲师。他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成功人士的内在基因,发现积极鼓励与消极批评等教育方式的不同,成就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鼓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晋先后深入学习了萨提亚模式理论体系与NLP(神经语言程序)理论体系以及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许晋通过多次鼓励教育课程与实践,帮助许多家长、老师改变了教育观念,并使众多孩子因鼓励教育法的实践与应用而受益。 后记 21天正确鼓励孩子的习惯训练马上就结束了,是不是 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和执行过程中的困 惑、彷徨、焦虑吗?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通过我们的鼓 励发生变化后,我们会马上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打开孩 子心门的一把钥匙,那时感觉育儿太简单了;但过几天孩 子的行为又出现了反复,我们又马上怀疑学习的方法正确 吗?我们又开始了焦虑。 带着这些执行过程中的困惑、彷徨、焦虑,我们终于 坚持到了第21天。我们至少完整地理解了正确鼓励并不是 简单地对孩子说“你真棒”就可以的。我们需要持之以恒 地理解“正确鼓励”中“正确”这两个字。这21天中,我 们学到了很多“正确”的鼓励方法,每一个方法都从相应 的心理学实验或心理学理论中提炼而来,并不是我们简单 地感觉这样鼓励就好。 大家坚持到了21天后应该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说鼓励 反而给孩子带来了虚荣心,那是因为他鼓励的方法不正确 ;还有人说,为什么打骂能让孩子马上改变行为,而正确 的沟通和鼓励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明 显,那是因为他没有理解什么是内驱力;还有人说为什么 “狼爸虎妈”就能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呢?那是因为他没有 理解“狼爸虎妈”的教育中也运用了很多对孩子的欣赏、 肯定和鼓励。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三点 :第一是鼓励肯定比指责更有效;第二是一定要运用真诚 的鼓励方法;第三是真诚鼓励一定要知行合一,持之以恒 ,变成我们的无意识行为。 就一个正确鼓励的技巧来讲,我们觉得21天是非常长 的了。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还远远不够。教育是一生的事,正确教育的习惯不仅对孩 子是一生的事,对我们家长自己也是一生的事。 其实,人的心理跟人的身体一样,在成长过程中难免 会生病。人的身体不愿生病可以通过不断地锻炼身体来提 高我们的免疫力,如果真的生病了,我们肯定要去医院治 疗,但平时的锻炼很显然会降低我们生病的概率。而我们 的心理就是通过被别人欣赏、肯定、鼓励来获得免疫力, 我们的孩子如果不断地被父母欣赏、肯定、鼓励,很显然 我们孩子心理生病的概率也会降低很多。 就像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说的那样:“我真心希望你 给你孩子存下的钱是未来他上大学的费用,而不是用来看 心理医生的费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的读者 将正确的鼓励方法继续坚持到90天,将正确鼓励孩子的方 法真正变成自己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习惯。
目录 第1天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自己 第2天 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忽略孩子差的行为 第3天 真诚的鼓励最有效 第4天 鼓励一定要及时 第5天 关注孩子的感受 第6天 目光要长远,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 第7天 从身边人开始,养成鼓励的习惯 第8天 善于利用权威人物的影响力 第9天 鼓励过程比鼓励结果更重要 第10天 真诚的鼓励一定要运用肢体语言 第11天 鼓励需要不断地重复与强化 第12天 真诚鼓励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第13天 鼓励要学会多用精神鼓励,少用物质鼓励 第14天 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较 第15天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16天 制定和遵守家庭规则 第17天 鼓励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18天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第19天 鼓励要学会升华 第20天 适度的表扬才是有效的鼓励 第21天 养成鼓励习惯后要持之以恒 后记
精彩页 第1天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自己 在行为心理学中,如果我们关注某个点,这个点就容易得到强化。所以,我们要真诚鼓励和关注孩子好的行为。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喜欢把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想当然地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愿望或者感情等,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能帮助父母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局限,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的。所以,父母跟孩子交往,不要去管教,而应该蹲下来去仰望。道家认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命的最高境界都是最后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所有的教育结构中,我们以为孩子不懂,我们懂,所以去管教孩子。但是,所有的圣人哲学,最终都是回到了原本、本源。 小雨6岁了,上幼儿园大班,白白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谁看见都要夸一句“可爱”。但是,小雨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怕生、胆子小、不爱跟人说话。不仅在幼儿园表现如此,即使在家里,他也很少说话,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一个玩具可以玩一下午。妈妈很不喜欢这样的小雨。她觉得这孩子性格太内向了,将来恐怕很难适应社会。所以,她希望小雨能放开胆子,多说话,多交朋友。为此,她还专门带小雨到各种公共场合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逼”着小雨跟那些小朋友的家长打招呼。但效果并不理想,结果经常是小雨倔强地跑开,完全不理会妈妈的“教导”。 经过进一步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妈妈之所以不喜欢小雨的内向性格,是源于她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据妈妈自己说,她小时候也是很内向,不爱说话,而且特别胆小。家中来了客人,她就躲在屋里不愿意出来,父母喊她出来跟客人打招呼,她也总是找各种借口,怎么也不肯跟客人见面打招呼。长大之后,她才发现,内向的性格在社会上很吃亏。公司举办联欢活动,其他同事上台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赢得满堂喝彩,连领导也高看一眼。自己却只能躲在下面默默地鼓掌。类似这样的事件让小雨的妈妈发自内心地认为内向的性格很不好,完全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格。所以最终也不能认同、接纳小雨的性格。 事实上,不管孩子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孩子的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性格的内向就不喜欢他,甚至指责他。小雨妈妈不喜欢小雨内向的性格,强迫他改变性格,源于对自己内向性格的不认同、不接纳,这就是“投射效应”在起作用。 具体来说,“投射效应”有三种表现: 相同投射:即“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揣度他人。例如,妈妈自己觉得热就认为孩子也很热,或者妈妈觉得“1+1=2”很简单,就认为孩子应该会。在小雨的案例中,或许小雨本身并不是内向性格,只是妈妈自己的性格内向,也会认为小雨的性格内向。 愿望投射:即“以己施人”,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例如,妈妈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钢琴家,结果就把孩子对钢琴的“好奇”理解成“热爱”。 情感投射:即“以己评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评判他人。例如,妈妈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孩子如果表现得活泼好动,妈妈就会严厉指责。在小雨的案例中,妈妈不喜欢内向性格,所以小雨只要有一点内向的表现,妈妈就会变得很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通常是能量强的人对能量弱的人进行投射,而能量弱的人对能量强的人的观念进行认同,接受投射。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老板喜欢抽烟,通常这个单位抽烟的员工比例就会更高一些,如果老板喜欢打牌,这个单位打牌的员工概率也要高一些。同样,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和愿望很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去,而孩子通常也会认同父母对自己的投射。 什么叫认同?通过表达与对方的关联和特征的相似性,使被引导人产生一种同体感,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以获得对方的认同。比如,幼儿园孩子的理想是长大当科学家、飞行员……反过来孩子问爸爸或妈妈的梦想,回答一般都是想买一套漂亮的衣服、吃一顿大餐或买一栋大房子。为什么大人的梦想比孩子的小?就是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量被父母投射影响了。所以,孩子长成大人之后就会趋于平庸。大部分孩子,长大以后就再也不记得他小时候的梦想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没有鼓励孩子,没有把孩子的梦想放大。 所以,自我认同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自信,焦虑的妈妈指责出来的孩子就会更平庸、焦虑。鼓励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别人宽容,更多的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反过来,如果童年被严苛地对待和指责,长大后也会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妈妈在公司因为业绩突出获得了1000元奖金。妈妈拿到奖金很开心,给孩子买了新玩具。妈妈下班回到家就高兴地抱着孩子亲了一下,说:“宝贝,真乖!看,妈妈给你买新玩具了,快去玩吧。”孩子很高兴,拿着玩具到沙发上玩了起来。不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因为 导语 鼓励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赞美,而是正确地欣赏与爱。 践行21天鼓励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天赋潜能。 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焦虑。 源自众多国际知名心理实验,本书将教会你轻松读懂儿童心理反应。 本书提倡的鼓励教育法能够改变妈妈的焦虑,能够影响家庭的能量,让缺少的爸爸回归家庭,让家长懂得爱孩子,懂孩子的生命价值,欣赏、尊重、敬畏孩子。 序言 就像一位心理学专家断言的那样,现在中国的大多数 家庭结构是: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爸爸+失控的孩子。 这种家庭结构给家庭成员带来了很明显的困扰,很多焦虑 的妈妈也特别想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妈妈们就在网上下载 了很多的管教方法,但在现实的运用中却发现很难实现自 己的目标,不得其法。 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焦虑的妈妈分不清楚自己跟孩子、跟丈夫之间 关系的界限,你我不分,我他不分,很容易将家庭成员中 其他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也容易将自己的事当成他人的 事。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孩子考试的时候妈妈比孩子还焦 虑;孩子谈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时候要先过家人这一关; 一个情感受到伤害的妈妈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让 孩子安慰妈妈。而这些问题是心理和家庭中的深层次问题 ,不是简单地通过一两种简单的方法或者一两个技巧就能 解决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的梦想和期待所承载,每 一个生命本质上都希望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其二是焦虑的妈妈很难将自己看到的教育方法实践下 去。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果肯定都需要一个 教育周期,都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和修正,但焦虑的妈妈是 不能等待的,如果一个方法一次、两次没有效果,她马上 就会修改她的教育认知。比如,一个妈妈刚听到“狼爸虎 妈”的成功教育,觉得这个挺好就马上学习起来,给孩子 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制度。过了几天,又看到网上的新闻 说因为某个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导致孩子自杀……哎呀, 大喘一口气,心想还是算了吧,从此以后再也不认同“狼 爸虎妈”教育了。 其三,焦虑的妈妈只想改变孩子,不想改变自己。家 庭是一个环境,在某个环境下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行为肯 定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能量强的人影响能 量弱的人。比如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影响孩子,班级环境中 的老师影响学生,公司环境中的老板影响员工。而如果一 个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没有一个好习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这个家庭里的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性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呢 ?比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抱怨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但很多父母却不愿意改变自己没事就看手机的习惯。 所以,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妈妈 教育的问题。如果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改变妈妈的焦虑, 我们认为它就能够影响家庭的能量,就能让“缺失”的爸 爸回归家庭,能让失控的孩子变得可爱。这种方法的首要 前提条件是它一定是一种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观点或 者一个方法,这个教育方法一定要知行合一。这就是我推 荐的——鼓励教育法。 鼓励教育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和知识的相互 影响。“知行合一”的观念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他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 分的,“知行”原是两个字,说的是一个功夫,二者互为 表里,不可分离。知而未行不是真知,是未知。近代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他在《生活教育论》 中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鼓励教育法不是强 调你能背多少知识、学到哪些观点,而是强调你在实践中 运用了多少知识。 第二个特征是强调欣赏和爱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每一 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果没有展示其美丽璀璨的 一面,是因为没有被欣赏,没有被好好地爱护。每一个生 命都有其最善的一面,我们只需要将他善的那一面引导和 释放出来,他就能够足够美丽和强大,孩子也是一样的。 我们每一个家长要爱孩子,要懂孩子的生命价值,要欣赏 、尊重、敬畏孩子,他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通过对孩子 的欣赏和爱,我们能够反过来滋润自己生命中童年的缺憾 。 鼓励教育法不是特别注重孩子短期的行为变化,它更 强调对孩子内驱力(自律能力)的培养,强调孩子自身内 在能量上的变化和滋养,通过对孩子正确行为的不断肯定 和欣赏,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最终结果是无论父母是否 在家,孩子都有内控力量让自己去做正确的事。 第三个特征是强调每~个知识点的科学性。每一个知 识点都是在一个或者几个明显的心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结论,通过这些心理学实验,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会给孩子造成何种影响,所以我们 在对每一个知识总的讲解中都有相应的心理学概念解读作 为参考。 目前,我们在全国已经开了十多期鼓励教育法的实验 班,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家长都觉得如果能够早一点了解 和掌握这种方法,自己在教育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自己 也不会那么焦虑。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妈妈因为将自己的焦 虑无意识地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一些不 好的行为习惯和影响。 我们认为教育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是一个敢于面 对和改正的妈妈,孩子的行为马上就会因妈妈的改变而发 生改变,我们在这本书上也会将一些案例拿出来跟大家分 享,分享已经参加学习的妈妈们的困惑和喜悦,以帮助新 学习的妈妈能够快速地掌握这种学习的核心要点。 当然,虽然我们尽力做到完美,但还是免不了各种错 漏,欢迎各位读者和专家指正批评,以让每一个孩子更快 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家庭快乐、每一个孩子快乐,最终让 我们的国家昌盛、繁荣、富强。 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 子、我的助理以及给我提供帮助的每一位身边的人,他们 给了我工作中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的孩子,我的很多观 念在他身上得到了实践,他的快乐成长使我坚定了将此方 法推广给更多人的决心。
内容推荐 为了减轻父母亲子教育与老师教学压力等问题,许晋研究了多年的亲子教育心理学,总结出了一套简单可行的鼓励教育法,这套鼓励教育法是根据世界公认的心理学科学实验和多年亲子培训教育活动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 鼓励教育法通过21天的积极行动,90天的持续实践,将有效改变过去那种“孩子失控,妈妈焦虑”的亲子教育状态,让每一个家长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鼓励教育法,不只注重孩子短期的行为变化,而是强调对孩子内驱力的培养,关注孩子自身内在能量上的变化和滋养,并通过对孩子正确行为的不断肯定和欣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教育法就是教育者(家庭或老师)从积极鼓励的角度出发,发现被教育者(孩子或学生)的优点,并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对被教育者进行不断鼓励以增加他的自信,激发被教育者的成功动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能,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