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简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当世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精编简化了《西方的兴起》,于1967年出版《世界简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自1967年问世至今,《世界简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50多年来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其他主要作品有《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J. R.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一代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因其“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人类历史之初
第二章 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 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一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 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第二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 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九章 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1500~1700年的远东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四部分 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第二十六章 “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译后记
序言
本书初版于1967年。我父亲打算把它作为1963年出版
的《西方的兴起》(也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
)的教材版。《世界简史》的篇幅比《西方的兴起》短小
得多,虽然比他在世界历史领域所作的最后努力《人类之
网》(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其
中几个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东部的爱德华王子岛度假的
帐篷里写作的。这个小岛是我父亲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
过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带着全家在那里度假一个
月。母亲每天带着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边,而
父亲则用打字机在我们身后的帐篷里写作。
威廉·麦克尼尔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其
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从小就显示出对历史学的兴趣,
年轻时就立志要撰写世界历史。20世纪30年代,他读到了
阿诺德·J·汤因比的三卷本《历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
引。汤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时间跨越几千年,提供
了完整的人类历史。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与威廉·麦
克尼尔接受的历史学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的历史学
局限于欧洲和现代美国史。但是汤因比还考察了中国、印
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千年历史。我父亲当时20多岁,就
立志将来也要写汤因比那样的历史学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服兵役,他被耽误了几年时间
。当他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时,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汤
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
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
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简史》的指导原则。
在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专业仍然对世界
历史持怀疑态度。名牌大学都不教授世界历史课程。几乎
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是更专业化。他
们认为历史研究最合适的单元是民族国家,或者至多是大
洲的历史。
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历史的威廉·麦克尼尔是极少
数的例外。他在课程中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是你现
在拿在手中的,这本教材有助于他得知如何过几年就修订
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样,他试图根据最新研究和解
释修订,使它跟上时代。但是他的主要观念贯穿本书的各
个版本。
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社区大学、两
年制大专、一些州立大学也教授世界历史。这些院校的名
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学。但是它们的课程设
置不那么保守。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院校的移民学生越
来越多,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韩国
、中国台湾、菲律宾、古巴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
这些学生常常对世界历史比对欧洲历史更感兴趣。此后几
十年中,美国大专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大
,教授世界历史的合理性也不断增强。最终,美国有数千
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
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
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麦克尼尔的《世界
史》。
21世纪,随着世界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
知识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来说,非洲和中东现在
比50年或100年前显得更加重要,美洲也是如此。本书是由
一位世界历史的先驱性历史学家所编写,在这方面将能给
你提供帮助。
J.R.麦克尼尔
(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之子)
导语
美国一代史家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读麦克尼尔《世界简史》的N个理由——
全球持续畅销近50年,中文简体版首版已销售达10万册,本次新版逐句修订,文本更加精良;
美国、日本近千所知名大学指定教科书;
美国空军学院(AFA)指定世界史教材;
位居日本历史图书通史类榜首,仅2012年便狂销50万套;
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臻选入门读物:读这本书,就能轻松搞定世界史。
全书收录100余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知名史家纷纷推荐。
后记
随着全球史在我国史学界影响的扩大,国内学者对全
球史鼻祖之一威廉·麦克尼尔的史学思想和成就已有不少
论述。译者在此从美国世界历史教学角度介绍麦克尼尔的
一些学术经历和贡献,以及本书的价值所在。
威廉·H.麦克尼尔1917年10月3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
颠哥伦比亚区的温哥华,其父詹姆斯·T麦克尼尔(Tames
T. McNeill)是一位神父兼历史学家。1927年,麦克尼尔
一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威廉·麦克尼尔于1938年和1939年
相继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7年获康奈尔大
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1957年晋升
为教授,1961年至196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
1987年退休。
19世纪初,美国就有少数高中开始教授所谓“通史”
,但其内容主要是《圣经》历史、古典神话等,欧洲中心
论、宗教和种族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国防部“特训教育委员会”号召全国高等院校以知
识和资源为国防服务。许多院校设立“特别军事训练营”(
简称“SATC”),培训招募而来的赴欧作战新兵。到1919
年10月,全美共有54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为
SATC培训了12.5万名新兵。战争结束后,将近一半参与该
计划的学校决定继续开设并完善这门课程。1919年,哥伦
比亚大学把这门课程改造成“当代文明导论”,其核心内
容是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新地位
。到1926年,美国已有34所大专院校采用了哥伦比亚大学
的文明史课程(有的改名为“西方文明史”),后来几乎遍
及美国所有大学。应该说,西方文明史是美国历史上最成
功的世界历史教学课程。但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
世界史教学先驱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就意识到西方文明史
课程的局限性:它只是关于欧洲的历史。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受到战争的刺激,美国“空前地
关注整个世界”。美国总统的高等教育委员会随即成立了
一个工作小组,由它起草了一份美国高中和大学教授亚洲
历史的备忘录。该委员会认为,一个受过教育、希望积极
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应该知道世界的发展以及美国
在世界上的地位。1952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西北大学开
设了一门世界历史课程,他回忆第一次思考世界历史课程
时说:“朝鲜战争期间,当我们的众多学生离开校园前往
远东,而对将要面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时,我就感到需
要开设一门全球视野的历史课程。”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
发射成功之后,美国社会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
次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Act)。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大学、教育领
域的私人基金会都认识到,外语教学、国外的地区历史和
文化研究都能为加强美国国防服务。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设计了一门全新的世界历史课程,选课
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1963年,威廉·H.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
类共同体的历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
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
”,为此他于1967年出版《世界简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版。正如本书作者的儿子、历史学家
J.R.麦克尼尔在序言中所言,《世界简史》就是《西方的
兴起》的教材版。麦克尼尔的世界历史教学还与1954年创
办的美国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有关。《西方的兴起》出版后
,该学院的历史系不仅采用它作为世界历史课程的教材,
而且系主任萨拉上校还邀请麦克尼尔提供教学建议。所以
一位美国全球史学者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教授
世界历史就是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或者麦克尼尔(的教材)
。”1982年,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承办“世界历史教学会议
”,150多名大专院校的世界历史教师与会,规模大大出乎
举办者意料。麦克尼尔在主题演讲中谆谆告诫年轻历史教
师:“如果你试图教授世界历史,那么你将发现它是能够
被教学的。”。这次会议推动了美国“世界历史学会”的
创建和美国《世界历史》杂志的创刊(1990年)。
有趣的是,美国两位世界史的先驱人物斯塔夫里阿诺
斯和麦克尼尔有几段交往插曲。斯塔夫里阿诺斯早麦克尼
尔四年出生于温哥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塔夫里阿
诺斯在华盛顿的“战略服务办公室”担任情报分析员,专
门分析来自希腊的情报。1948年,麦克尼尔受命审阅一份
关于希腊内战的文章,这正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提交给《斯
拉夫人和东欧评论》的论文。麦克尼尔不同意文章中的许
多判断,于是编辑请他写一份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
1949年《斯拉夫人和东欧评论》同一期发表了他们的论文
,而且两者的观点截然相反。后来,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
学教授“巴尔干半岛通史”时使用的教材,就是斯塔夫里
阿诺斯的《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史》。1946年斯塔夫里阿
诺斯开始任教于芝加哥市的西北大学,而1947年麦克尼尔
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这两所大学在芝加哥城里互相竞争,
但是两者的历史系教师每年都有一次聚会。麦克尼尔和斯
塔夫里阿诺斯虽然
书评(媒体评论)
威廉·麦克尼尔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人
类历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
代,人类历史确实已成为一个整体……麦克尼尔把一
个复杂的故事讲述得相当流畅易懂。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知名历
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学说贡献的意义需要予以重视。
此前,世界史大多是留给了外行的业余史家和诸如奥
斯瓦尔德·斯宾格勒、阿诺德·汤因比等这样的历史
哲学家。在对人类各个文明的兴衰模式和一般规律的
研究探索中,他们均把各个文明视为孤立的、可以自
行说明的事件来对待。而威廉·麦克尼尔在该书中,
则对这种对待时间和空间的非历史的贬低做法加以取
代,并由此证明,世界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且知性上
受人尊敬的学术研究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知名
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
世界历史的伟大开始,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
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知名历史
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
,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 Reilly,知名历史学家
、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威廉·麦克尼尔教授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所
展现的那种综合能力,在这本《世界简史》中又有天
才的发挥,而且,视野更加扩展。这位杰出的历史学
家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
、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有机地
联系到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 Bruun,知名历
史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
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
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
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简史》的指导原则。…
…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美国有
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
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
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
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
——J·R·麦克尼尔(J. R. McNeill,知名历
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一本书能够长销几十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
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
力:首先,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文明的互动)出发
,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
跟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本
书作者)
美国与我同僚及学术关系久而且深的威廉·麦克
尼尔等无一不预觉到世界之进入“大一统”局面,无
一敢深信这行将一统世界的大帝国(及其盟属)能有*
低必要的智慧、正义、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长期控
御无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后
全球规模大一统帝国继续发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
以往各大文化的*后没落与崩溃,正是关系全人类命运
不能预卜的*大问题。治中国通史不能仅凭传统经史的
训练,具有近现代世界眼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何炳棣(中国历史学界泰斗、《读史阅世六
十年》作者)
这本书在四十多年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世界
史的标准教科书。现在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世界史已
是显学。过去以国家历史为主题的史学,竟在逐渐转
变为全球史观。从这个角度看,麦先生的书,的确有
发踪之功。
——许倬云(知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
史学系荣誉退休讲座教授)
《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文明的互动,
强调文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人类历史有整
体性,而关系则是整体性的体现。在这个方面,威廉
·麦克尼尔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钱乘旦(知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
授)
若从威廉·麦克尼尔1963年发表《西方的兴起》
一书算起,时间已过半个世纪,全球史不仅没有淡出
史坛,反而被普遍承认为一种历史叙述范式。在“全
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活动,修正原有结论,
开启新的思考,更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刘新成(知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
假使有人想找一本中文(或中译)的西洋通史或
世界通史,我建议先到Google,直接搜寻“威廉·麦
克尼尔”或“William McNeill”就对了。
——周梁楷(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业的训练和充满想象力的眼光使得他能写出一
部又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李弘祺(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威廉·麦克尼尔的书中,各种文明总是在相互
作用,并同周围的非文明社会群体彼此影响。他认为
,这种涉及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换(如贸易)等领域
的接触是导致各文明内部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邵东方(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威廉·麦克尼
精彩页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食物生产的发展。这使得人口数量能够大量增加,从而为文明的出现奠定基础。农业和畜牧业是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取代了狩猎和采集,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表明这种转变的最早和最重要的例子之一发生在中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8500年到公元前7000年。之后,通过人员流动和技术传播(现代学者很难复原其过程),谷物种植的方法传播到欧洲、印度、中国和非洲部分地区。美洲、亚洲季风区和西非的农业也许是独立发明的,不过这一点还不能确定。
人类历史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成熟而复杂的社会的形成。中东在这个方面的领先性是无可争辩的。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人类最早的文明共同体诞生于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紧随其后。最初,文明化的复杂社会需要非常特殊的地理条件。只有在灌溉地区,丰产的作物才能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块土地上为人类带来食物;只有在需要灌溉的地方,大量人力才有必要合作挖掘沟渠、修筑堤坝。因此可养活专业人员的农业剩余产品,以及涉及大量人口的社会组织习惯,有可能,而且的确出现在了中东主要河流的冲积平原上,而在其他地区,即使在很久之后,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大约l 000年后,人类开始将文明化的复杂社会推及雨水地区。犁的发明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使得古代农民能够利用牲畜的力量来从事耕作任务,因此,单个农民能够极大地提高粮食产量。以前只有在灌溉地区才能获得的农业剩余产品,在雨水地区也可以得到了。此外,文明需要独特的社会秩序。为了满足新宫廷和王城所需,统治者不得不想方设法,强迫农民交纳剩余产品。一种重要的变体来自海上贸易,它使像克里特这样的一个岛屿的统治者就能够积聚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出产,并且凭借贸易所得维持其位于克诺索斯的王城。
人类关系的第四个重大变化,是亚欧草原游牧民和战士首次来到了历史的前台。战车作战技术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边界的某个地方臻于完善,当时大约是公元前1700年之后不久。战车让那些知道如何驯服马匹的战士占了上风,而且,由于马匹的主要饲养中心是亚欧草原,因此,正是印欧语系的中亚和乌克兰的善战部落获得了这种关键优势。这些战士蹂躏了整个欧洲、西亚和印度。另一些不知以何种方式掌握了战车作战技术的人则征服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农民。
在欧洲、印度和中国,原先生活在那里的农耕居民和这些土地的新主人之间的互动,为三种崭新的成就斐然的文明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们的发展大致同步,到公元前500年,一种独特的欧洲文明诞生于希腊,另一种同样独特的印度文明出现在了恒河流域,而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中国文明也崭露头角。
中东的历史更为复杂。战车的征服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弱,因为当地民族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利用战车反击征服者。以埃及、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为基础的三个文明化的帝国,随即展开了对中东地区霸权的争夺,直到遭受新一轮的蛮族入侵的打击。新人侵者装备了铁制武器(实际上是软钢),青铜时代的各大帝国在装备了更新颖、更丰富的金属武器的部落的进攻下纷纷瓦解。不过,旃牧民族征服的影响同样是短暂的。新帝国纷纷崛起,其顶点是古代中东整个文明地区并不稳定的政治统一,而实现这一统一的,先是亚述人,然后是波斯人。
作为这种混乱发展的结果,一度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独自发展的各文明,以及在周围的雨水灌溉地区和两河流域兴起的各种卫星文明,开始走向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大一统的中东生活方式。与这种大一统文明相适应的一种中东的世界观,其决定性的表现方式,成于犹太人之手。犹太人的宗教是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由他们的先知塑造成形的,与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儒家思想或希腊的哲学一样,充满活力,而且令人信服。在公元前6世纪末之前,所有这些宗教或哲学都找到了自己最初的表达形式。到公元前500年,旧大陆明确而显著的四大文明并立之势逐渐清晰,世界历史最初的、奠基性的阶段就告结束了。
本书第一部分的目的就是探索文明史的这一萌芽时期,此时,在之后的年代里支配大多数人生活的一些主要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首次在人类的心灵和感情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