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从1999年第一版《留住手艺》到2012年的《留住手艺 .增订版》,再到今年的《留住手艺2》,在近二十年的时 问里,我切身地感觉到中国对于传统手艺的关注,真可以 用“与日俱增”来形容。每年都有无数关于手艺、传统文 化的书籍问世。各类媒体发布最多的信息、各个文化空间 举办最多的沙龙、各种赴日旅行的行程,都涵盖着很多传 统手艺的内容。“匠人精神”已经是自上而下贯穿一致的 要弘扬和学习的精神。 这些年里,我也走访了几位《留住手艺》书里的人物 。为角馆的武士宅邸修复木板屋顶的云雀佐太郎,年前离 世。我去看望他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正在跟他做学徒, 后来这个徒弟被当地的古建修复机构录用,成了半公务人 员,解决了温饱问题。云雀一生贫寒,但是直到去世也没 有离开过自己的手艺。今年七十一岁的宫殿大木匠小川三 夫,仍坚守着传统的师徒传承的做法,每年招收一两个徒 弟,培养十年,然后让他们独立。他创立的鸲工舍已经风 雨兼程地走过了四十五个春秋,承接的寺庙和神社的建筑 遍及日本的全国各地。四十五年里培养出来的能独当一面 的宫殿木匠超过了一百人.他们已经在日本的全国各地, 或继续从事宫殿建筑的工作,或做起普通木匠的工作,当 然也有转行做别的工作的人。跟了他十年的女徒弟鹈饲圣 今年跟同门师兄喜结良缘,他们在新家盖了一个自己的木 工工作室。在日本,女性是不能独自从事宫殿木匠这一工 作的,这个她从一开始入门就知道,但是她也明白,手艺 是滋养自己一生的本领,所以今后的生活中,她要靠着自 己的手艺做些对别人有用的东西。《留住手艺》中的刮漆 匠人岩馆正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净法寺的漆树,作为 当地刮漆协会的领头人培养了众多的后继者。他的儿子岩 馆隆在继承了父亲刮漆技艺的同时,还把自己练就成了漆 器工艺大师。他制作的漆器大气精美,这使他早已成为代 表净法寺漆器的作家。我在冲绳的西表岛见到了一生都在 追求完美芭蕉布的纺织工匠石垣昭子,她曾经有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兼任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的职务,定期去东 京给学生们上课,同时她在西表岛的工作室还是大学的人 才育成基地,学生们利用寒暑假住在工作室,自给自足, 种芭蕉、纺线、染织,有不少同学因此开始了作为纺织作 家的人生。秋田的槭树条手编工匠菅原昭二几乎每个季度 都会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大型百货公司举办供人现场观摩的 展卖会,他的女儿则从牙科修复医半路出家,先成了他的 徒弟,后来又在角馆镇传统手工艺传承馆担任讲师和工艺 师,她在那里一边演示槭树条手编工艺,一边创作着自己 的作品。全国各地售卖日用品杂货的时尚店铺都会找她订 货,她也是这个领域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了。岩手县北部二 户地区的筱竹编,在没有了夏林千野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 在坚持着,我遇到的八十五岁的老匠人,几乎不用看,跟 我聊着天就把一个竹筐编好了。他们这里的竹编盘是盛凉 荞麦面最好的器皿,沥水好、不容易发霉,编法精美,日 本各地稍微讲究一点的荞麦面馆都能见到他们的竹编盘。 今年的夏天,我在盛冈见到了《留住手艺2》中的养蜂人藤 原诚太。盐野米松在1994年采写他的时候,他年仅三十七 岁,英俊高冷。今年已经是六十一岁的他,是日本原生蜜 蜂协会的负责人.他给我看了他正在尝试的一种自己研发 的小型家用采蜜设备,说要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蜜蜂和蜂蜜 。他的一双儿女也都以不同的形式继承了他的事业。女儿 在大学里教授蜜蜂的生态,他们期待着有一天来中国,看 看这里的原生蜜蜂和养蜂业。 今年七十一岁的盐野米松仍然在他的采写之路上。这 些年,他又采写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有电视台的创始人 ,有著名的冒险家,也有生产宇宙飞船上所用零件的街道 工厂的工匠。由他主持的每年一度的“高中生传统手艺采 写夏令营”已经坚持十年。他一直说,其实他自己就是一 个手艺人。 前年在出版《树之生命木之心》的时候,马未都先生 在序文中写下了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手艺都是通过人 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这其中不能偷懒,也无捷径能走,还 必须耐住性子,不被诱惑,这需要有理想,并且是几乎达 不到的理想。换言之,理想越远或不可实现,现实就越接 近理想。” 但是,当理想有一天成为现实的时候,那种喜悦也是 可想而知的。而那个现实就是你可以赖以生存一生的本领 。这一点,我在众多匠人身上都看到了。 这些年往来于日本,经常会去看各种“传统手艺展” “人间国宝展”“某某陶艺家展”“某某生活用品展”。 日本著名的“好设计大奖”(Good Design Award)在东京 车站旁开了一个很大的商店,里边的产品都是围绕着生活 的实用品,其中不乏传统工艺。每年春秋两季在日本各地 会有众多的手工市集,松本、益子、京都、东京的手工市 集我都去看过。各种杂货铺也去了不少,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这些市集也好,生活美学杂货铺 也好,无一不是围绕着“实用”。陶艺家、竹编师、染织 工匠,被冠以“匠 目录 中文版序 致中国的读者们 日文版序 壹 树木要修剪才能成材 树木修剪师 贰 河上的最后一代捕鱼人 职业捕鱼人 叁 大海不容忍陆地上的任性 海女 肆 马和亲人是一样的 马倌 伍 借助黑尾鸥和角嘴海雀捕捞玉筋鱼 古法捕鱼师 陆 要让第二年也有蘑菇可采 采菇人 追蜂人 柒 石材其实比水泥更耐久 石匠 采石工 捌 用杂树的种子育苗 造园师 玖 祖祖辈辈都靠烧炭为生 备长炭的烧炭师 父 汤上勇/ 子 拾 从“师傅”到“老板”的时代 茅草屋顶匠人 拾壹 将手工制作的生活杂物商品化 树编袋工艺师 拾贰 从修建民宅屋顶到修复古建筑 木板屋顶匠人 拾叁 野生山茶林造就的手工技艺 山茶油榨油师 拾肆 过去的日常用品都是竹子做的 篾匠 拾伍 不同的季节采不同的花 养蜂人 拾陆 锯木工 后记 精彩页 我第一次拜访山本是在1985年11月。当我听说岐阜关之原町有一位世界第一的爬树名人后,决定前去拜访他。因为不是日本第一,而是世界第一,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呢?一问才知道,因为他赢了被认为是世界第一的一位加拿大爬树名人。关于这个内容,后边他会自己介绍。 山本的工作是树木修剪。这个祖业传到山本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除了自家的山林以外,他还受托去其他的树林修剪树木,这就是他的工作。除此以外,他还兼任着自然保护监督员等其他的工作。他不仅是一名树木修剪匠人,还会做一些跟山林管理和森林培育有关的演讲和指导工作。 所谓“树木修剪”,就是剪掉树木的枝杈。因为如果放任树木生长,那它在日后是很难长成可以用来加工柱子或木板的良材的。一般人会认为:只要任树木自然生长不就行了吗?但是树林或森林里的树木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它们无法成为有用的木材。藤蔓会覆盖并缠绕树木,甚至会让树木枯死。森林中也有残酷的生存竞争,如果不管理,树木都会朝着有亮光的方向生长,这样一来,树干就会变得弯曲,同时也会长出很多树节。为了保持树林中有适度的光照,又要相对自然地培育树木,就需要有人不断地修剪树木的枝杈。修剪枝杈也是一个技术活儿,有的人擅长,有的人就不行。技术好的人不会伤到树木,日后树就能成材。山本既是修剪树木的名人.也是一位热衰于指导晚辈的师傅。 树木的修剪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树上完成的。尽管山本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能很快地爬上树,但据说树木修剪时有一种安全的爬树方式叫作“振绳法”。所谓“振绳法”,就是在一条绳子的两端各系上一根木棍,用其中一根棍子和绳子的一端做成脚蹬,以便于攀爬,爬上去后,再拉过另外一根木棍,做成脚蹬来攀爬。脚蹬要做成在上面甩动绳子时下面的脚蹬可以轻易松开的系法。这样不断地重复,就可以边爬树.边修剪枝杈了。其实,剥扁柏树皮的工人们也是用这种爬树方式。工人们管这种攀爬的方法叫“振绳法”。 修剪树木用的主要工具是柴刀。山本的柴刀磨得非常快,几乎可以用来刮胡子。他每天都要用磨刀石打磨柴刀。 我们在现场立起了一根杉树,邀请山本展示了“振绳法”,同时,他还演示了他的独门绝技一“逆向下树法”。 山本出生于1924年,这篇访谈写成时他本应七十六岁了,但山本先生在1995年因遭遇意外事故而身亡。 山本总助口述 我是山本。刚才已经介绍过我了。我名片上写的职业有环境厅自然公园指导员、岐阜县自然保护员等,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志愿者性质的工作,都是我喜欢的,同时也是为了培养继承人。而其实我的本业是修剪树木。所谓修剪树木就是剪掉树的小枝权。树苗种植好,长到大概第七年,就要开始修剪枝权了。这样一来,树才会不断地长大。大家的家里用的杉树或扁柏的木料,都是针叶树,要让这些树木成为有用的木材,就不能让它有树节,这就是我的工作。 树通过修剪枝权可以恢复生机,即便是多年的老树,经过修剪后也可以恢复青春。经过修剪的树木,年轮也会变得更宽,所以树木的修剪对于森林的成长是很好的帮助。 从事我这行的,在昭和(1926—1989年,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初期,最多的时候有三十人左右。现在我的儿子算是其中最年轻的,也三十一岁了。他从学校毕业后,从二十五岁开始跟着我学徒,接替我修剪树木,现在我们这些人组成了一个七八人的小团体。 我每天几乎都是在树上度过的。每天早上吃过饭我就上树了。从一棵树到另外一棵树,中午肚子饿了,就从树上下来吃午饭,然后再上树,还是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有时候连吃饭都不下来,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做。P12-15 导语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思考自己的道路。第二辑收录了更多手艺人的故事,带我们窥见过去的人们所度过的扎实生活。 盐野米松说:“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序言 首先,感谢你选择了这本书。 《留住手艺》最初在中国出版是在1999年。随后在 2012年又出版了增订版,并多次再版,直至今天。此次, 我很欣慰《留住手艺2》得以出版,感谢众多的读者对它抱 以关注与热爱。 想当初为了这本书,我开始采访日本全国各地的手艺 人,而现在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家附 近就有不少本卷和上卷中所提及的与自然为伍的人,以及 形形色色的手艺人。使用者们靠着身边自然当中的资源, 让手艺人制作适合自己的身体、适合土地的工具。为了不 让资源枯竭,他们做着各种努力。他们视工具为宝,坏了 修修,再接着用。手艺人当中,有些人是继承了祖辈传下 来的手艺,也有些人是跟着师父学来的。使用者和制作者 都是相互熟知的。因此,制作者不可能说谎,更不可能偷 工减料。他们从失败中学习,使用者有时也会是他们的师 父。谦虚诚实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使用者把这样的手艺人 尊称为“匠”(日本自古以来对于手艺人的尊称——译者注 。本书若无特殊说明,文内注均为译者注)。孩子们从小就 怀着对这样的匠人的敬佩,去观看他们的工作,对于他们 精湛的手艺、灵巧的手指、制作出的精美产品赞叹不已—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孩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的作坊一个个地关上了门,敲 敲打打的声音也慢慢听不到了。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情奔 波忙碌,无暇顾及更多,直到有那么一天终于发现,这些 匠人之中有很多都已经不存在了。 很多事情,只有消失的时候才会让人关注到它们的存 在。 种种手艺从我身边消失是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 _很多农民,包括年轻人在内,为了建设东京的高速公路和 高楼大厦来到了大都市。原本在乡下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在 农闲季节都来到了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收入远比种地要 高得多,也需要很多人手。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 期。 新的住宅建造起来了,家里堆满了各类方便的电器, 道路铺上了柏油,路上有飞驰的汽车,人们过上了富裕的 生活。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更高的效率。 快速生产带来了廉价的快消品。工厂里生产的快速、 廉价的产品越来越多。而手工制作的产品到底还是赶不上 这样的速度,所以就只剩下慢慢消失的命运了。 与适合身体、适应风土的工具相比,人们宁愿去选择 廉价的产品。用坏了修修再接着用的时代结束了。因为购 买新的远比修理旧的便宜得多。这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 消费的时代,是用过就扔成了理所当然的时代。手艺人一 下子就消失了,价值观也一下子就改变了。 改变往往会让一些东西消失,同时也会让一些新的思 考诞生。 家里被各色家电所充斥,资金也在运转,人们觉得自 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奔波又劳碌。再 后来,人们发现蜻蜓和萤火虫都消失了,山川失去了本来 的色彩。因为维护它们、保护它们的人不在了,连农作物 也开始考虑效率的问题了。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 题——包括我在内。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踏上了旅途,开始寻访那些还在坚守的手艺 人,以及在大自然中劳作的人。我想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 ,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 那些结果就促成了这套丛书。 手艺人的思想和智慧中有很多闪光之处。虽然他们过 着质朴的生活,但是那里充满了喜悦。让他们引以为豪的 手艺体现在每一件物品里。 我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 这是要到哪里去呢?想到这些,我停下脚步,原地站立,回 顾我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走过来的路。其实还不是那 么遥远,他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和物件都还在那里,这些 东西在跟忙碌的我们诉说着过往的生活。 如果一直在黑暗的云雾里行走,就很难看清自己该走 的道路。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的 道路吧。我是这样想的。 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日夜忙碌的各位慢下来、停下来, 再一次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它能够成为这样的启发 ,我会非常欣慰。感谢相遇。 盐野米松 2018年秋 内容推荐 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他们的技艺人生是过去生活的剪影,对于今人来说,仿佛熟悉,又很陌生。他们的语言真挚,朴实,不经雕琢;他们心手合一,所制作出的物品都刻印上自己的人格。愿这些以一技之长走过一生的匠人,为读者带来鲜活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