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用自己的知识为民族复兴奋斗终身。钱学森就是海归科学家群体中的典范。本书选取钱学森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早年生平作为叙述对象,勾勒他如何顺应时代、不负韶华,展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自信,树立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科学报国的人生信仰。
本书是一部爱党爱国的生动教材,对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国梦的建设伟业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科学家家国情怀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吕成冬 |
出版社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用自己的知识为民族复兴奋斗终身。钱学森就是海归科学家群体中的典范。本书选取钱学森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早年生平作为叙述对象,勾勒他如何顺应时代、不负韶华,展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自信,树立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科学报国的人生信仰。 本书是一部爱党爱国的生动教材,对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国梦的建设伟业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目录 序章 一次特殊的苏联访学之行 壹 家庭出身与教育 第一章 父亲钱均夫 吴越钱氏之后 接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教育 教育救国思想的实践者 辞职后的寓居生活 第二章 母亲章兰娟 大家闺秀 母爱似水 第三章 中小学教肓 注重学科发展的均衡 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 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理念 家庭教育的内容 父子之间切磋学问 贰 大学时期立志工科报国 第五章 在交通大学的求学生活 通过自主招生考入大学 为分数而奋斗的工科生 为何难忘两位大学老师 第六章 “钱学森之问”的思想起源 “每天必去的地方” 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异议 “这是几句忍不住要说的话” 第七章 一位工科生的艺术修养 专业水平的次中音号乐手 具有“技术美学”思想的设计师 专业且狂热的摄影发烧友 第八章 学术兴趣转向航空工程研究 钱学森发表的航空文章 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教育 课程之外的知识积累 第九章 考取请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前往南京参加选拔考试 清华大学的放榜日 在国内的专业实习 叁 留美时期的读书生活 第十章 北上办理出国手续 MIT同意接受钱学森就读 北上办理出国护照 申请“另纸签证” 第十一章 从MIT硕士到CIT博士 从上海外滩码头启程赴美 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生活 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活 第十二章 清华大学的两次“延期” 第一次延长奖学金 第二次延长奖学金 第十三章 受益终身的科研方法 先博后约:强化梳理学术史的能力 以专致精: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由精求通:构建广博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十四章 专业的音乐评论家 第一篇评论:《音乐和音乐的内容》 第二篇评论:《机械音乐》 第三篇评论:一封“美国通信” 肆 从青年学者到世界科学家 第十五章章加州理工学院的青年学者 决定留在加州理工学院 科研与教学“双肩挑” 受聘担任委托研究员 第十六章 清华和北大“特聘”未果 清华大学两次聘任钱学森 胡适拟聘钱学森之经过 第十七章 美国“上校”的欧洲之行 钱学森的“再入境”问题 “强壮”行动的参与者 参与撰写《迈向新高度》 第十八章 MIT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教授 钱学森加盟MIT航空工程系 MIT启动晋升教授程序 为何申请美国永久居留证 第十九章 归国信播技术科学思想 母校交通大学的邀请函 向国内科学界传播科学前沿 技术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十章 一次工作报告与世界学术地位 重回加州理工学院任职 奠定世界学术地位的工作报告 伍 婚恋与家庭生活 第二十一章 “精英独唱会”蜚声乐坛 名门之女 赴欧留学 蜚声乐坛 第二十二章 钱学淼与蒋英的婚礼账单 钱学森回国探亲访友 一份珍贵的婚礼账单 一场简约朴素的婚礼 第二十三章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 波士顿的新婚生活 洛杉矶的家庭生活 第二十四章 钱学森的经济来源于生活支出 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 执教后实现经济独立 实现财务自由之后 第二十五章 钱学森的穿着与朋友圈 冯·卡门学派的穿着风格 中国留学生的朋友圈 交大和清华的“双重校友”身份 陆 思想启蒙与报国初心 第二十六章 青年时代的“思想启蒙” 中学时代朦胧的“革命思想” 大学期间“人生观上升了” 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活动 第二十七章 珍藏国画《西湖一角》 《西湖一角》的创作者. 他日归来:国画中的家国情怀 第二十八章 婉拒教育部长的聘请 交通大学校长更迭风波 为何拒绝教育部长的聘请 第二十九章 “北方局”的秘密来信 “北方局”来信之后 FBI和CIA的联合调查 “钱学森案件”的发生过程 第三十章 揭开层层谜雾 美国各方的利益考量 涉密文献的技术鉴定 “敌人怎会轻易放过” 中国政府做好随时出手准备 第三十一章 苦等五年终回新中国 咖啡苦与甜的寓意 美国总统的一次误判 求援信的转寄过程 回国旅费及预提所得税 中国政府派员迎接 第三十二章 一份绝密档案的首次公布 国务院安排的东北之行 起草绝密文件的前后 “依靠外援”还是“独立自主” 终章 时代与韶华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钱学森大事记(1911—1956) 后记 导语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本书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后记 从2019年2月21日见韩建民院长、吴明华社长和肖真 编辑,再经反复多次沟通写作方案,至5月31日交付书稿, 前后约百天。虽然我的写作时间只有晚上和周末,但好在 坚持下来了。我深知,此书绝非一日之功,而是过去近十 年不断搜集和研究材料的成果。书中有些内容虽曾公开发 表过,但按照本书主题重新编撰仍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我 个人而言,写作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以大历史观和微观史学为指导 ,力图将钱学森置于“宏观历史”视野和“日常生活”空 间两个维度做考察。为此,我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三条 “故事线”并叙:第一条故事线是“科学自信”,叙述钱 学森如何经过科学觉醒和个人奋斗从普通学者成长为世界 科学家;第二条故事线是“思想启蒙”,展示钱学森如何 树立“科学报国”初心并追求崇高的人生信仰;第三条故 事线是“私人生活”,描述钱学森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以及 他组建家庭后的生活。这三条故事线并非平行线,亦无主 辅和明暗之分,而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交错发展,且往往 在交错点上面临选择问题,因而演绎出人生起伏。 这次写作促使我对过往的零星研究做了整体思考,深 刻地感受到钱学森的早年人生经历无不体现“科学报国” 的初心,写完初稿再三通读之后,此种感受越发强烈。大 道至简,用“科学报国”概括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再恰当不 过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回国后的所有科学贡献和努力仍 是这种初心的持续实践。这令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钱 学森与钱正英讨论中国水利问题时,曾建议钱正英能够“ 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完成整治水土 流失和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历史使命”,“当一位建国的 伟大功臣”。这又何尝不是钱学森的自勉呢! 但我又必须承认,在构建故事线过程中一直未能建立 起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即MIT和CIT两所大学在美国乃至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苏联和北约的航空 航天发展史,以至于未能对钱学森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内 的具体贡献做出精准判断。虽在写作接近尾声时想起钱学 森藏书中有一本研究JPL发展历程的著作,但已然来不及消 化吸收。同时由于交稿时间和篇幅之限定,写作过程中从 不少“旧材料”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新问题”,均无法 展开深人探讨。这些遗憾只有待他日再补上了。其实,关 于钱学森早年生平研究仍有诸多“悬案”,即便某些“定 案”仍有探讨和研究的空间。例如,从科学史角度评价钱 学森早年科学思想的价值问题便未有充足研究,等等。 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是一项“集体成果”。何出此言? 可以说,我的写作皆缘起于工作之便。这是因为作为个体 的我人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之后,才有机会查阅 到如此多的钱学森档案资料。若非此故,怎能有条件看到 那么多国内外公私所藏的钱学森档案资料?我甚至有机会 前往北京钱学森故居,并在钱学森的书房和卧室驻足遐想 ,从而给写作积累了丰富的体验。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钱学森图书馆 诸位领导在单位内部积极营造出的学习和研究文化氛围。 试想,若无此氛围,一个个体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何 其难也!因此,我要特别感谢钱学森图书馆的张凯馆长、 盛懿书记和魏红副书记,为年轻人创造了积极向上和拼搏 奋斗的工作环境,使我有了致力于研究的长久动力。而同 史贵全、张现民两位钱学森研究专家的探讨,又经常产生 “思想火花”,其中有些观点亦在此书中有所体现。此外 ,我还要感谢李红侠和李梦涵两位同志审阅书稿,李月白 博士通读书稿后提出的建议均已采纳。不仅如此,我也要 对钱学森图书馆筹建期间负责档案文献整理的前辈们表示 感谢,正因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后来者能够非常便捷地 查阅档案资料。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此书完全是文责自 负。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钱学森的三位秘书:涂元季将军 、顾吉环大校和李明大校。工作期间,有机会聆听他们作 为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的“口述”,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 我对钱学森的“距离”,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科学家的魅力 所在。“忘年交”陈大亚先生是我最钦佩的人,有关“何 为事业”的讨论一直激励我前行,而在私人生活上的诸多 关心,尽在不言中。借此机会,还要对欧七斤、姜玉平、 熊卫民、张剑、段炼、金富军和朱俊鹏等几位前辈表示谢 意。师姐方华得知我在写作,也给予了很多精神上的鼓励 。 行笔至此,忽然想到晚年钱学森在思考“编辑系统工 程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时,曾深入研究过“封面设计、排 版、印刷等方面的问题”,并将编辑定性为一项“审美创 造”工作,还饶有趣味地比喻说:“(1)审文如行文;( 2)编排如绘画;(3)成书成刊如构筑。”由此而言,应 当真诚地感谢肖真编辑为此书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尤其是 她从编辑视角给予了我不少写作上的启迪,并且在后续校 稿过程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令人赞佩。写作不久,便得知 吴明华社长调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任职,但此书能够出版 与吴社长最初 精彩页 序章 一次特殊的苏联访学之行 1956年6月25日,第三届苏联数学大会开幕式在莫斯科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不仅有2000余名苏联科学家和青年学者,还有6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印度、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顶尖学者。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分组报告环节。6月27日上午10点至11点,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力学的数学问题组”分会场上做了题为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方法)的报告。这位科学家正是刚从美国回到中国,此时已经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 参加大会的中国科学家还有华罗庚、陈建功、关肇直、冯康、李俨、程民德、吴文俊等。特殊的是,钱学森并非专门前来参加大会,乃因访学苏联之际正值大会召开而被安排了一场报告。这次访学由苏联科学院发出邀请,时间为6月20日至7月21日。钱学森访学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夫人蒋英一起受到邀请。此外,同行者还有钱学森亲点的俄文翻译、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吴鸿庆。 6月20日,钱学森一行乘坐的飞机抵达莫斯科。前来接机的不仅有苏联科学院对外联络局的工作人员尤里·伊万诺维奇·莎士洛夫,还有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次高规格的接待,苏联科学院专门拨款53066卢布作为接待费,包括飞机票、交通费、住宿费、宴请餐费、翻译费、参观门票等。这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对外联络局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负责整个行程的安保工作。 访学结束回国后,吴鸿庆起草了一份《访问苏联科学院的观感》的报告,并经钱学森亲自修改和审定后提交中国科学院。通过这份珍贵档案,人们才了解到钱学森访学的整个过程,以及苏联科学院高规格接待他的原因。从档案可知,钱学森的访学活动主要有三个内容:报告、座谈和参观。 (一)报告。除在数学大会上做报告外,钱学森还分别在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上做了《航空技术的展望》《技术科学中的新方向》《工程控制论中的一些问题》等三个报告,以及在苏联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了《物理力学研究中的一个结果——纯液体的性质》报告。 (二)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主要是苏联科学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内容聚焦三个问题:空气动力学问题、导弹问题和自动控制问题。苏联旨在通过钱学森的回答,印证苏联对美国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判断。吴鸿庆后来回忆说: 到苏联第二天,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就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有二三十位苏联的一流学者参加。他们向钱先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那些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对美国力学特别是与航空航天关系密切的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状况很感兴趣,希望了解一些新的信息,特别是了解钱先生对有关学术问题的见解。Ⅲ 借此之机,钱学森提出了两个探讨交流的问题,即“科学研究力量的组织问题”和“燃烧问题”,试图了解苏联方面的情况。在座谈会上,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两个问题与钱学森做了坦诚交流。 (三)参观。按照苏联科学院的既定安排,钱学森访学之际将参观16个科研机构,分别是: 苏联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莫斯科大学力学实验室 莫斯科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及推进机实验室 苏联科学院机械学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及计算技术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原动机实验室 苏联科学院各向异性结构实验室 苏联科学院自动学及远距离机械学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核子问题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超高压物理实验室 苏联科学院可用燃料研究所 地下煤气化站(在莫斯科南约二百公里的图拉) 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综合运输问题研究所 季米里亚捷夫农业科学院蔬菜试验站 但钱学森访学期间共计参观了17个科研机构,还有一个是钱学森主动提出的“中央流体空气动力学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并未出现在预定参观名单上,苏联方面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了钱学森的要求,但参观范围仅限于跨音速风洞和巨型低速风洞,钱学森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准参观那里的外国科学家。然而,钱学森在参观时发现一个细节:风洞中原先用来做实验的军用飞机被换成了民用飞机。这就是钱学森提出参观要求,苏联直到几天后才给予明确答复的缘由。 钱学森访学期间,苏联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有苏联科学院主办的各种欢迎宴会,又有观看歌剧、话剧和舞剧,以及参观展览馆、艺术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活动。钱学森后来说:“苏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文化,这是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这使我对苏联人民产生敬意。”苏联科学院还特别安排钱学森前往苏联科学工作者家中,体验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 7月21日,钱学森结束访学。当日下午4点,苏联科学院在莫斯科布拉格饭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随后,钱学森一行乘坐中国民航飞机经停蒙古乌兰巴托机场回国。钱学森回国前,苏联科学院还共计支付他4500卢布…,作为报告、讲座和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