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剧院魅影(译文名著精选)》由加斯通·勒鲁所著,加斯通·勒鲁(1838-1927),法国著名的侦探、悬念小说家,《剧院魅影》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埃利克天生畸形,遭到父母和社会遗弃。好心的吉里太太将他藏匿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室里。从此歌剧院不得安宁:物品失窃,员工死亡,经理遭到勒索……剧院魅影的传闻不胫而走。埃利克凭着超人的音乐天赋帮助克里斯蒂娜一夜走红,同时深深地爱上了她。但是克里斯蒂娜早就心有所属。于是,埃利克在舞台上当众劫走了她,从而演绎了一段令人扼腕的人“鬼“爱情悲剧…… 几十年来,这部作品始终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尤其是改编成电影,搬上音乐剧舞台后,更是风靡全球,如今,“魅影”已成为一部大众经典。 作者简介 加斯通·勒鲁,法国著名侦探、悬念小说家。 目录 前言 这本奇书的作者讲述的是,他如何经过追踪调查,最后确信歌剧院幽灵确有其人 第一章 是幽灵? 第二章 新玛格丽特 第三章 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首次向歌剧院的新任经理阿尔芒·营地沙尔曼先生和菲尔曼·里夏先生私下透露他们离开巴黎歌剧院的真实而神秘的原因 第四章 5号包厢 第五章 5号包厢(续) 第六章 施过魔法的小提琴 第七章 探视5号包厢 第八章 菲尔曼·里夏尔先生和阿尔芒·营地沙尔曼先生大胆决定在一个“倒霉的”剧场里上演《浮士德》,以及由此引起的可怕后果 第九章 神秘的双座轿式马车 第十章 假面舞会 第十一章 必须忘记“那个男人的声音”和他的名字 第十二章 舞台地板上的活板暗门 第十三章 阿波罗的竖琴 第十四章 喜欢摆弄活板暗门的人出手不凡 第十五章 对待一枚保险别针的奇怪态度 第十六章 “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 第十七章 吉里太太一语惊天,道破她和歌剧院幽灵的私人关系 第十八章 对待一枚保险别针的奇怪态度(续) 第十九章 警长、子爵和波斯人 第二十章 子爵和波斯人 第二十一章 在歌剧院的地下室 第二十二章 波斯人在歌剧院地下室里的磨难既有趣又不无教益(波斯人的记述) 第二十三章 在酷刑室里(波斯人的记述之二) 第二十四章 酷刑开始(波斯人的记述之三) 第二十五章 “卖酒桶啰!卖酒桶啰!有什么空酒桶要卖吗?”(波斯人的记述之四) 第二十六章 转动蝎子还是蚱蜢?(波斯人的记述之五) 第二十七章 幽灵的爱情结局 后记
序言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除了纯文学的小说之外,在读者中有着广泛市场的侦 探小说同样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美国的诗人、小说家和 文艺评论家爱伦·坡(一八〇九一一八四九),以注重严 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的先河,并对 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莫格街凶杀案》(一八四 一)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一八 四六年被译成法文后,深受法国读者的欢迎。此外,当时 法国流行的“黑色小说”、大盗维克多的《回忆录》(一 八二八)等,也都为法国侦探小说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外的 条件。法国第一部侦探小说是埃米尔·加博里约(一八三 二一一八七三)的《勒卢日案件》(一八六四),情节与 《莫格街凶杀案》相似:在一座乱糟糟的房子里发现一具 老妇的尸体,而房子的所有出口都是封闭的。但法国十九 世纪出现的侦探小说都未获得成功。 法国第一个取得较大成功的侦探小说家应当是莫里斯 ·勒布朗(一八六四一一九四一)。勒布朗早期得到莫泊 桑(一八五〇—一八九三)提携,在《吉尔·布拉斯报》 上发表连载心理分析小说,但未获得什么成功;直到一九 〇七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部连载侦探小说《侠盗亚森·罗 宾》,才大获成功,自此,他几乎专门从事侦探小说的写 作,成绩斐然,其中较著名的有:《亚森·罗宾智斗福尔 摩斯》(一九〇八)、《空剑峰》(一九〇九)、《水晶 瓶塞》(一九一二)、《金三角》(一九一八)、《虎牙 》(一九二〇)等。《亚森·罗宾智斗福尔摩斯》描写在 “蓝色钻石”和“犹太油灯”两桩失窃案中,法国警方束 手无策,邀请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赴法破案。结果亚森· 罗宾技高一筹,智斗福尔摩斯,击败英国侦探大师,但最 后两人握手言和。勒布朗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 风靡法国。 乔治·西默农(一九〇三—一九八九)被法国二十世 纪上半叶的重要作家、一九四七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 德烈·纪德(一八六九一一九五一)誉为“本世纪最伟大 的作家”。此言未免失之偏颇,不过,如果说西默农是世 界闻名的侦探小说家,倒不为过。这位比利时籍的法国侦 探小说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放弃学业,当过糕饼店和书 店学徒,随后进入《列日日报》当新闻记者,专写社会新 闻,由此熟悉了各种社会环境和特殊人物。一九二二年底 ,他来到巴黎,一面工作,一面写作,用各种笔名发表连 载小说和短篇小说。到一九二九年,他已写出数量惊人的 短篇,以及大量的侦探、心理和惊险小说。这些作品深受 爱伦·坡的影响,表现出对命运主宰的解不开的情节有着 莫大的兴趣。可观的稿费收入使他有财力买下一条游艇, 通过水路周游法国,从而又给他提供了小说的许多背景和 新题材。一九二九年,西默农发表了《拉脱维亚人彼得》 ,在他笔下第一次出现了探长梅格雷的名字,他也首次署 上了自己的真名。有关梅格雷的侦探小说约有一百多部长 短篇,较著名的有:《一个人的头》(一九三〇)、《黄 狗》(一九三一)、《十字街头之夜》(一九三一)、《 圣菲克尔案件》(一九三二)、《梅格雷》(一九三四) 、《梅格雷的烟斗》(一九四七)、《我的朋友梅格雷》 (一九四九)等。由于法国著名导演雷诺亚等将西默农的 侦探小说搬上银幕,梅格雷名闻遐迩;而西默农也把自己 爱抽烟斗的习惯给了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所以这些侦探小 说的封面往往用了西默农抽烟斗的照片。他创造了梅格雷 探长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侦探小说也给他带来了世界性 的声誉。有的评论家认为梅格雷有这样三个特点:他本身 就是一个世界,他利用职务玩花样,以便更好地让世界幻 象消失,他在调查中起到小说家的替身作用。由于梅格雷 这个人物形象非常丰富,所以没有一个电影演员能把他的 全部特点都演得出神入化。《一九四〇年以来的法国文学 史》的作者雅克·布雷纳认为西默农是一个“天生的小说 家”。由此可见,西默农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小说家才能 ,是位擅长心理分析的重要侦探小说家。一九五二年,西 默农成为比利时王家科学院院士。 在法国获得较大成功的早期侦探小说家中,还有与莫 里斯·勒布朗同时代的加斯通·勒鲁(一八六八一一九二 七)。勒鲁一八六八年五月六日生于巴黎,后随父母去诺 曼底,一八八〇年进入当地的厄城中学,也就是后来小说 中的主人公鲁勒塔比尔的中学的原型。父母不幸相继早逝 后,勒鲁于一八八六年回到巴黎,攻读法律专业,同时为 一些文学刊物写文章;取得律师资格后,成为《巴黎回声 报》司法专栏的撰稿人和((晨报》的著名记者,报道了 一系列轰动一时的案子,名声大噪。作为记者,勒鲁还前 往俄罗斯和东南亚旅行,对一九〇五年的俄国革命作过报 道。三十岁时,勒鲁决定写小说,他发表的第一部心理分 析小说是《泰奥夫拉斯特:隆盖的双重生活》(一九〇四 ),但直到一九。七年写出了《黄色房间的秘密》和一九 。九年的《黑衣女郎的香水》,创作了以集新闻记者和业 余侦探于一身的鲁勒塔比尔为主人公的系列侦探小说,大 获成功,才奠定了他在法国侦探小说领域中的地位。勒鲁 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又写出了另一个系列的小说,即以 《谢里·比比》(一九二一—九二二)的同名主人公为题 材的一套小说,一九二七年因尿毒症在尼斯去世。 在法国层出不穷的侦探小说家中,另外几位也取得了 成功。皮埃尔·苏维斯特尔(一八七四一一九一四)和马 塞尔·阿兰(一八八五一一九六九)合写了系列侦探小说 《方托马斯》(一九一一),在读者中很有名。皮埃尔· 维里(一九〇〇—一九六〇)的侦探小说风行于两次大战 间,如((圣诞老人被害》(一九三四)和《四条腹蛇》 (一九三四)。从一九四五年起,法国出版界推出的“黑 色系列”,集中了一批侦探小说,使新一代的侦探小说家 脱颖而出。其中较有名的有奥古斯特·勒布勒东(一九一 三一),他原名叫奥古斯特·蒙福尔,《男人的斗殴》( 一九五四)等多部小说,被收入“黑色系列”,他的小说 大多描写无赖,善用切口,受到美国惊险小说的影响,有 的被搬上了银幕。阿尔贝·西莫南(一九〇五—一九八〇 )的《别碰金钱》(一九五三)也入选“黑色系列”,次 年,西莫南又发表了《地窖在反抗》(一九五四),他的 作品主要描写强盗,人物过着逍遥法外的冒险生活,小说 内容再现了战前巴黎的民俗,强盗往往战胜侦探。莱奥· 马莱(一九〇九一),以十五部侦探小说集中描写巴黎的 一个区,他的小说被称为“巴黎新秘闻”,处女作是发表 于德国占领时的侦探小说((车站街120号》。从一九四九 年起,法国黑河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侦探小说,在这批小说 的作家中,最有名的是弗雷德里克·达尔(一九二一—二 〇〇〇),笔名圣安东尼奥,这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名。他 以此笔名所写的侦探小说最为有名,极其畅销,第一部是 《让姑娘倒下》(一九五〇)。他每年发表三四部侦探小 说,每部印数六十五万册,再加上重版,每年达五百万册 ,圣安东尼奥的侦探小说有上百部,较重要的有:《你是 邪恶》(一九五七)、《货物升降机》(一九六一)、《 贝吕里埃眼中的名誉》(一九六五)、《亲爱的,把你的 微生物传给我》(一九七七)和《权力的钥匙放在手套盒 里》(一九八一)。据统计,至一九八三年,他的侦探小 说累计印数已达一亿册,如此畅销,被认为“是极其重要 的社会学现象”,他是“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和一切社会阶 层读者最多的作家”。 从上述法国侦探小说的概况中,不难看出,加斯通· 勒鲁主要是以侦探小说家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法国 《拉鲁斯插图词典》在介绍勒鲁的条目中,称他为记者和 侦探小说家。其实,勒鲁的作品,有据可查的,就达三十 四部之多,体裁不仅涉及侦探小说,还包括其他方面。一 位作家之所以获得成功,往往同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密不可 分。一九一一年,勒鲁发表了一部体裁介于侦探小说和荒 诞小说之间、讲述“人鬼情”的精彩小说:《剧院魅影》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身为记者的作者随着调查和采访 的深入,讲述了宏伟壮丽的巴黎歌剧院里闹鬼的事。歌剧 院经理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辞去经理之职后,如释 重负;他们的继任者蒙沙尔曼先生和里夏尔先生上任伊始 ,有个亲眼见过歌剧院幽灵的置景工猝然吊死在舞台下面 的台仓里,把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的告别辞行晚会 给搅了;新任经理又受到歌剧院幽灵先后两次敲诈,四万 法郎神秘地不翼而飞;著名女歌星卡洛塔竟然在演唱拿手 曲目时走调,癞蛤蟆般的鼓噪甚至惊得剧场大厅里的枝形 吊灯都掉下来,当场砸死已被里夏尔先生指定去接替幽灵 的领座员吉里太太职务的看门妇,卡洛塔含羞结束了自己 的艺术生涯;取而代之的歌坛新星克里斯蒂娜,师从所谓 的“音乐天使”,亦即歌剧院幽灵,在《浮士德》中,她 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去演唱玛格丽特一角,演至最后一幕, 她用超凡脱俗的歌声呼唤天使,她的身体仿佛腾空而起, 拉着全场为之震颤的观众一起展翅高飞,每个观众都以为 自己插上了翅膀,这时舞台上突然陷入一片黑暗,观众几 乎来不及发出惊叫,灯光又重新照亮舞台,但克里斯蒂娜 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了,被劫持了;克里斯蒂娜失踪后 ,她的心上人夏尼子爵也不知去向,子爵的兄长菲利普伯 爵又意外身亡;围绕着夏尼子爵和温柔迷人的红歌星之间 的爱情故事,骇人听闻的罪恶勾当接踵而至……这一切的 一切,随着作者的调查和讲述,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均系 “歌剧院幽灵”,一个有血有肉的丑八怪埃利克所为。埃 利克天生一张连亲生母亲见了都害怕的脸,从未得到过女 性的爱,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后,因羞于见人,藏身于巴 黎歌剧院的地下室里,他使出一切鬼魅伎俩想要获得漂亮 动人的克里斯蒂娜的爱,仅仅是为了能过上像常人一样的 生活。至此,作者对埃利克的不幸寄予的无限同情已跃然 纸上,使这出爱情悲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至今仍脍 炙人口。《剧院魅影》自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此外,一九二二年,前往巴黎休假的美国好莱坞电影 界巨头、环球电影公司总裁卡尔·勒姆尔(一八六七一一 九三九)偶然得到一本《剧院魅影》,他一个晚上就将全 书读完,当即决定将它搬上银幕,并聘请因扮演(《巴黎 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席莫多而走红的丑星、“千面人 ”朗·钱尼主演埃利克;一九二六年,当时尚处于默片阶 段的电影(我国解放前的中译名为《歌场魅影》)上演, 因其出色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大获成功。一九四三年,好 莱坞环球电影公司重拍了这部电影,与以前相比,这次更 注重音乐的表现。一九六二年,英国伦敦以拍摄恐怖片见 长的哈默电影公司也将它搬上了银幕。一九七四年,美国 以“摇滚歌剧”的风格,嘲讽性地重新演绎《剧院魅影》 。我国先后两次拍摄的电影《夜半歌声》多半也是取材于 这部小说。然而,在众多的相关创作中,知名度最高、票 房收入最丰的,当推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 伯谱曲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一九八六年,韦伯在自己 的庄园夏季音乐会上试演《剧院魅影》,当时的剧本由他 本人与《星光特快车》的作词者理查德·斯蒂尔格合作谱 写,但试演后,他觉得歌词中的浪漫色彩需要进一步加强 ,于是又请查理·哈特重新为该剧作词。不久,全新的《 剧院魅影》在伦敦皇家剧院揭幕,由韦伯当时的妻子莎拉 ·布拉曼饰演女主角克里斯蒂娜,迈克尔·克劳福德出演 魅影;动人的剧情,迷人的音乐,光怪陆离的舞台设计, 使这出音乐剧一夜成名。一九八八年,韦伯的《剧院魅影 》移师美国百老汇,同样引起轰动,与《悲惨世界》、《 西贡小姐》和《猫》一起,成为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 加斯通·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衍生了电影和音乐 剧,电影和音乐剧又扩大了小说及其作者的影响,这也许 是加斯通·勒鲁始料不及的。如今,每当全世界的读者对 小说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时候,每当全世界的观众对电 影过目难忘、赞不绝口的时候,每当全世界的听众对音乐 剧醉心痴迷、留连忘返的时候,加斯通·勒鲁的在天之灵 ,理应感到欣慰了吧! 符锦勇 二〇〇二年九月
导语 加斯通·勒鲁的小说《剧院魅影(译文名著精选)》衍生了电影和音乐剧,电影和音乐剧又扩大了小说及其作者的影响,这也许是加斯通·勒鲁始料不及的。如今,每当全世界的读者对小说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时候,每当全世界的观众对电影过目难忘、赞不绝口的时候,每当全世界的听众对音乐剧醉心痴迷、留连忘返的时候,加斯通·勒鲁的在天之灵,理应感到欣慰了吧! 后记 歌剧院幽灵的真实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正如我在本书 开头所说,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怀疑埃利克其人其事的真 实性了。如今,有关此人确实存在的证据俯拾皆是,谁都 可以通过发生在夏尼家的悲剧,理性地看清埃利克的所作 所为。 无须赘述,此案曾在巴黎轰动一时。女歌唱家被劫持 ,菲利普伯爵意外死亡,他的弟弟夏尼子爵失踪,歌剧院 的三名灯光师无故昏迷!……可怕的事接连不断!太多的 悬念萦绕在首都居民的心中!围绕着拉乌尔和温柔迷人的 克里斯蒂娜之间的爱情故事,骇人听闻的罪恶勾当接踵而 至!……红极一时的神秘女歌星销声匿迹后,她的命运究 竟如何?……她被说成是夏尼家两兄弟争风吃醋的牺牲品 ,无人想象得出事情的真相,无人能理解,拉乌尔和克里 斯蒂娜失踪后,这对有情人隐居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充分 享受他们在菲利普伯爵莫名其妙猝亡后不愿公开的幸福… …有一天,他们在北方车站乘上了一列火车……也许,有 一天,我也会在这个车站搭上北去的列车,前往挪威,啊 ,宁静的斯堪的那维亚!在它众多的湖泊之滨,寻找也许 还活着的拉乌尔和克里斯蒂娜的足迹,以及瓦勒里乌斯大 妈的足迹,她也在同样的时间失踪了!……也许,有一天 ,我能亲耳听到,这个世界上最北面的国家里独居一隅的 《回声报》重新提到那位熟悉音乐天使的女歌星的美妙歌 声?…… 此案经预审法官富尔先生草草审理后被束之高阁。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新闻界仍不时对这个神秘的案件刨 根究底,继续探讨策划和制造了那么多骇人听闻的灾难( 凶杀和失踪)的凶手是谁! 有份对歌剧院后台的轶事趣闻了如指掌的街头小报独 家报道: “凶手是歌剧院幽灵。” 不仅如此,它报道此事时自然用的是冷嘲热讽的手法 。 惟有波斯人掌握全部事实真相,但他的话又谁都听不 进去,他在埃利克登门拜访后,便改变了向司法部门揭露 真相的初衷。 他除了主要证据外,还握有幽灵寄给他的那些珍贵物 证…… 有了达洛加本人的帮助,我有责任对他的这些证据加 以充实。我随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他,而他也及时给 我指点迷津。虽然他已多年没有去歌剧院,但对这座大楼 依然记忆犹新,堪称最好的向导,帮助我发现那儿最隐秘 的角角落落。他还告诉我可以去挖掘的资料来源,以及应 该去询问的人,正是他催促我去敲波里尼先生家的门,当 时这个可怜的老人已经日薄西山。我不知道他竟然会变得 如此落魄潦倒,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当我问及歌剧院幽灵 时他表现出的那种反应。他像遇见了鬼似的,两眼盯着我 ,回答问题语无伦次,但他证实(这是最主要的)歌剧院 幽灵当年确实搅得他本已十分动荡的生活(波里尼先生是 人们所说的那种生活放荡的人)不得安宁。 我把走访波里尼先生的不大收获告诉了波斯人,达洛 加茫然一笑,对我说:波里尼永远都不会知道,埃利克这 个大坏蛋(波斯人时而把他说成神,时而又视为卑鄙之徒 )是如何欺骗他的。波里尼很迷信,埃利克心里一定清楚 。埃利克还知道歌剧院里很多明争暗斗的事。 “当波里尼先生听到5号包厢里有个神秘的声音说出他 的作息时间,以及他如何利用合伙人的信任时,他怕惹麻 烦,采取了躲避的态度。一开始,他以为是上帝之声在点 化自己,他是罪有应得;后来,那个声音向他伸手要钱, 他终于想到自己受到了勒索者的耍弄,德比埃纳也是受害 者。这两个人出于多种原因,早已对经理之职感到厌倦, 于是不想对那个已交给他们一份奇怪的《招标细则》的歌 剧院幽灵进行深究,决定一走了之。他们把幽灵之谜一古 脑儿地扔给了自己的继任者,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自以为 漂亮地摆脱了一件让他俩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的麻烦事。 ” 波斯人的这席话说明了德比埃纳先生和波里尼先生当 时的如意算盘。说到这里,我顺势讲起了他们的继任者; 我告诉他,我惊讶地发现,蒙沙尔曼先生在他的《一位歌 剧院经理的回忆》的第一部里,非常详尽地叙述了歌剧院 幽灵的所作所为,而在第二部里,却只字未提,或者说, 几乎只字未提。波斯人对此书可谓耳熟能详,仿佛出自他 的手笔,他提醒我说,恰恰是在第二部里,要是我仔细推 敲蒙沙尔曼写到幽灵的寥寥数笔,就不难发现整个事件的 解释。我们之所以对这几行字特别感兴趣,是因为能对轰 动一时的两万法郎事件的简单结局一览无遗。现将它们抄 录如下: “关于歌幽(这是蒙沙尔曼先生对歌剧院幽灵的简称 ),我在本书的开头部分已详尽叙述过几件荒诞离奇的事 ,现在只想补充一点,这就是,他已通过一个漂亮的举动 ,弥补了以前给我那位亲爱的合作者造成的烦恼,而我本 人也应该承认确有此事。他大概最后幡然悔悟,认为开玩 笑总得有个限度,特别是这个玩笑的代价如此昂贵,而且 连警长也已‘过问’此事,因为我们在克里斯蒂娜·达埃 失踪几天以后,把米弗瓦先生约到我们办公室,向他陈述 事情的全部经过的时候,在里夏尔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只 漂亮的信封,上面用红 精彩页 第一章是幽灵? 那天晚上,巴黎歌剧院两位刚辞职的经理,德比埃纳和波里尼先生,趁他们离任之机举行了盛大的告别晚会。索蕾莉是芭蕾舞团的名角之一,她的化装室里突然拥入六个刚“跳”完《波里厄克特》从舞台上下来的芭蕾舞女演员。这些小姐闯进来的时候一片混乱,有的发出放肆的、不大自然的笑声,有的发出恐惧的喊叫。 索蕾莉原本希望独自待一会儿,“复习”一下马上要到演员休息室里去当着德比埃纳和波里尼先生的面说的告别致辞,看到身后这些人失魂落魄的样子,便一时没了好情绪。她回过身来看着这些同伴,对她们如此乱哄哄的激动样子不免有些担心。小雅姆是个高鼻梁、大眼睛、脸色红润、嗓音清纯的姑娘,她用一种因焦虑不安而变得颤抖的声音,用三个字说出了使她们如此激动的原因: “是幽灵!” 说完她便锁上门。索蕾莉的化装室装饰典雅,没有什么过分之处。一面活动穿衣镜、一张长沙发、一只梳妆台和几个衣橱,都是化装室里必不可少的家具。墙上挂着几幅版画,这是她那位经历过勒佩尔蒂埃街旧歌剧院那段辉煌岁月的母亲留下的纪念品。此外,还有维斯特里斯、加德尔、杜邦和比戈蒂妮的画像。这个化装室在伴舞队那些小丫头的眼里简直是天堂,因为她们是几个人同住一个房间,在那儿度日很无聊,不是唱唱歌,就是拌嘴争吵,打骂服装师和化妆师,再不就是买些黑茶蔗子酒、啤酒,甚至朗姆酒,互相请客,一小杯一小杯地喝个没完,直到警告钟响才肯罢休。 索蕾莉是个很迷信的人。她一听小雅姆说幽灵,不禁打了个寒颤,骂道: “鬼丫头!” 她一向迷信各种鬼怪故事,对歌剧院的幽灵更是笃信不疑,于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详情。 “您亲眼看到的吗?”她问道。 “就像我现在看到您一样!”小雅姆哆嗦着回答了一句,接着两腿一软,倒在椅子上。 小吉里,长着乌黑的眼睛和头发,茶褐色的皮肤,个子瘦小,她马上补充说: “如果是他,那一定很丑!” “哦!对,”芭蕾舞女演员们异口同声地说。 接着,她们七嘴八舌一起说了起来。在她们看来,幽灵是位穿一身黑衣服的先生,他会在走廊里突然站在她们面前,没有人能知道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的出现实在突然,让人简直可以相信他是从墙壁里钻出来的。 “噢!”其中一个还能保持点冷静的女孩说,“您在哪儿都能撞见幽灵。” 确实,几个月来,歌剧院里大家谈论的话题尽是这个穿黑衣服的幽灵,他像鬼影一般在大楼上下出没,从不对人开口说话,别人也不敢和他对话;再说,他一旦被人撞见,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消失的,又是如何消失的。他行走的时候不发出任何响声,真是个幽灵。刚开始的时候,大伙还嘲笑讽刺这个神出鬼没的家伙穿得像位堂堂正正的男子,像个装殓工,但没过多久,有关幽灵的鬼怪故事就在伴舞队里传得沸沸扬扬。所有的女演员都声称自己遇到过这个超自然的怪物,只不过次数有多有少,有的甚至还说自己中了他的魔法。于是,起初嘲笑得最厉害的那些姑娘不再心安理得了。当幽灵不让别人看到他的时候,就制造一些滑稽可笑或悲伤可恨的事端来表明他曾光顾过;几乎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又使他成了这些怪事的始作俑者。应该为一次意外事件伤心吗?是同事捉弄了伴舞队的某个姑娘吗?粉扑是丢了吗?这一切的肇事者都是幽灵,都是歌剧院幽灵! 到底有谁亲眼见到过幽灵呢?在歌剧院里穿黑衣服的男士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他们并不是什么幽灵。但是幽灵有一个所有这些黑衣男士都无法具备的特点。他裹在黑衣服里的是一副骨头架子。 至少,伴舞队的那些小姐是这样说的。 当然,他还有着一个死人骷髅头。 这些说法是认真的吗?其实,这番模样是根据剧院机关布景的负责人约瑟夫·布盖的描述,再加上想象而成的。布盖亲眼见过幽灵。那天,他在栏杆旁边直接通向“台仓”的小楼梯上撞见了这个神秘人物,不能说是迎面撞上,“鼻子碰到了鼻子”,因为幽灵根本就没有鼻子。他刚瞧见幽灵,刹那间幽灵就消失了,这个照面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后,约瑟夫·布盖逢人便把幽灵的样子描述一番: “他瘦得不成样子,罩在骨头架子上的那身黑衣服飘飘荡荡的。双眼深陷,让人难以看见一动不动的眼球。总之,只能看到像死人骷髅头上那样的两个大黑洞。包着骨头的脸皮犹如绷紧的鼓皮,颜色不是惨白的,而是那种难看吓人的蜡黄;鼻子微不足道,连轮廓都看不出来,而少了鼻子的脸看上去是怪吓人的。前额和耳后垂着三四绺棕色的长发。” 当时,约瑟夫·布盖很想跟踪这个奇怪的幽灵,但没有成功。幽灵像施魔法似的一下子消失了,约瑟夫无法找到他的踪迹。 这位机关布景的负责人办事认真,循规蹈矩,缺乏想象力,是个朴实的人。他说的这些话让大家听得既胆战心惊,又津津有味;不久又有一些人也说他们撞见了一个长着死人骷髅头、穿黑衣服的怪人。 那些冷静理智的人风闻这样的怪事后,一开始认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