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戴鞍钢,1955年生,上海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先后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近著有《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近代中国再认识》、《互联互动:近代以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格局》、《中国地方志精读》等;主编有《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等;合著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国20世纪全史》等。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目录 前言 上篇 枢纽大港:上海与长江流域的经济纽带(1843—1913) 引言 第一章 开埠前上海与内地经济关系透视 第一节 内向型经济格局的制约 第二节 南北海运物流的交会点 第二章 开埠后上海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架构 第一节 新机遇:区位优势的释放 第二节 大港口:近代上海港的发展 第三节 百川归流:口岸贸易的吐纳 第三章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 第一节 以港兴市 第二节 因港促工 第三节 依港扩城 第四章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变迁 第一节 城镇格局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第三节 社会生活 第五章 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 第一节 市场流通 第二节 商路变迁 结语 下篇 核心经济圈: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演进(1914—1937) 引言 第六章 交通的拓展 第一节 内河航运与市镇 第二节 铁路的运营 第三节 公路的联结 第四节 水陆联运衔接 第七章 商品的流通 第一节 工业品的推销 第二节 农产品的商品化 第三节 城郊农副业生产 第八章 工业的引领 第一节 上海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第二节 工业的产销需求 第三节 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机灌业 第四节 手工业的新趋向 第九章 资金和人口的流动 第一节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 第二节 钱庄和典当业 第三节 人口的流动 第四节 城区的伸展 第十章 文化科技的联系 第一节 近代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 近代科技的传播 第三节 习俗的演变 结语 征引文献举要 后记
导语 上海港如何炼成今天的世界大港? 上海如何“依港兴市”,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城市?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经济带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本书将依据史实,分上下两篇,具体考察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演进。上篇主要以港口为研究的切入点,侧重论析晚清时段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架构;下篇主要以城市为研究的切入点,侧重论析民国时段上海及与其毗连的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流域及中国核心经济圈的凸显。 内容推荐 近代开埠以来,上海依托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历史环境,在长江沿岸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本书追溯上海成为龙头枢纽港和长三角核心经济圈的历史根源,以“港口一城市一腹地”为分析框架,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着眼,探寻上海如何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