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崔济哲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也无风雨也无晴》收录了作者最新的二十七篇散文,作者写人物绘声绘色,如写郭超人《新华社社长的一天》、写乔羽的《乔老爷的豪情·乔老爷的歌》,又如《高票》《虫爷》《脸谱》《黑话》等;也有些历史性的叙事散文,也写得活灵活现,如《新华社大院中的秘密》《烟袋斜街上的斜门歪店》等,既有历史的考证,又有现实的描述,夹叙夹议,风情并茂,都显出了他笔下的功力。正如贾平凹曾评价济哲散文说,济哲的文章,有的读过就能记住,有些还放不下,值得读者一读。 作者简介 崔济哲(网络用名:白头翁;微信公众号:闲话烟雨) 记者、作家、学者、教授。祖籍安徽萧县,生于山东济南。“老三届”毕业生,先去农村插队,后到工厂做工,1982年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工作。曾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等,多篇作品被中国散文学会选为当年年度散文,被译为多国文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目录 序 自序 回头再看读书路 第一辑 乔老爷的豪情乔老爷的歌 新华社社长的一天 “我获得了诺贝尔奖” 远望霍金 风雨会莫奈 我说辫子 城门做证 狐狸精 陈世美当铡不当铡 第二辑 虫爷 鼓爷 呵,北京户口 哭的研究 笑的文章 终归一个“土馒头” 何处黄土不埋人 拍马术初探 高票 第三辑 新华社大院中的秘密 烟袋斜街上的斜门歪店 走出教堂说教堂 何处闻书香 石头文化纵横谈 再无魏晋之风 汉奸,民族之毒瘤 黑话 三八大盖和日本指挥刀 跋 序言 我很少为人作序。一是序言跋语自古难写,知难而退 ;二是我早已步人耄耋暮年,思维迟滞,提笔忘字。 济哲曾对我说过,他老爸早年曾在西北联大读书;我 二哥、二嫂都曾是西北联大的学生。从这个机缘看,和济 哲倒真像是“忘年之交”了。 济哲的公众号为“白头翁”。有一次,在我们机关的 院子里,看到他满头黑发,我赞他年轻、有生气,他拨拉 一下头发,笑了。他这一笑,我也就了然八九分了。古人 云翁,并非老矣。杜工部笔下的“卖炭翁”,年龄并不大 ;柳宗元写实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言独 言雪,此翁估计已是老者。至于陆游写《示儿》时,说“ 家祭无忘告乃翁”,已然八十五岁老翁了。 济哲写过多篇散文。一篇好散文要求朴实、明丽,读 后如饮清泉水,如见飘浮云,如清晨清风拂面,闻黄鹂啼 鸣。 好散文要形散神不散,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忌 干枯、说教,忌诘屈聱牙、味同嚼蜡。 好散文要引人入胜,读来有滋有味;能读出兴致,读 出淳厚。 济哲的散文多是上品,有的可能是急就章,有的则可 能是久思苦吟所得。 贾平凹曾评价济哲散文说,济哲的文章,有的读过就 能记住,有些还放不下。 好散文要有真情实感,读来亲切,首先应该自己感动 ,也应力求感动别人。 济哲比较擅长写人物。书中写郭超人的《新华社社长 的一天》、写乔羽的《乔老爷的豪情乔老爷的歌》,又如 《高票》《虫爷》《黑话》,都写得生动、逼真,绘声绘 影,十分耐看;有些历史性的叙事散文,也写得活灵活现 ,引人入胜。《新华社大院中的秘密》《烟袋斜街上的斜 门歪店》等,既有历史的考证,又有现实的描述,夹叙夹 议,风情并茂,都显出了他笔下的功力。 好散文,需要下功夫写,也需要下功夫读。执笔为文 ,细读、鉴读、精读,放下后拿起来再读。被称为“北宋 文坛盟主”的欧阳修,“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 ,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见宋何蘧《春渚纪闻》)。 这似可作为吾侪“摇笔杆儿”者参照。 序就是导读。此文如能引读者翻书阅读,鄙人作为新 闻人中的一个老兵,也就心满意足了。 二〇一八年仲秋于北京 导语 一篇好散文要求朴实、明丽,读后如饮清泉水,如见飘浮云,如清晨清风拂面,闻黄鹂啼鸣。 崔济哲的散文多是上品,有的可能是急就章,有的则可能是久思苦吟所得。 本书题材涉猎之广,钩沉之深,从“小我”的生活视域走向“大我”的境界,用散文来构建社会和历史的大风景。 后记 下荆州,走江陵,临江而立,竟有股楚地沧桑尽入眼 之感。江陵知名度并不高,考十者恐九不知。我没细算过 ,但在江陵立国建都的大小王国不会比北京少。楚庄王在 公元前六八九年就把楚国国都建在江陵,这位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的“楚霸王”,就是在此称霸天下,为春秋五霸 之一,以后都此二十代楚王,翻翻历史,共四百一十一年 。在中国,都城而雄踞四百多年的似乎不多。眼望长江, 楚庄王时,那滚滚长江,滔滔大河,其势如虹,其浪滔天 ,其水无涯。据史料推测,那时的江面足有四十公里宽, 真江陵之福。 我来江陵是作文悼焚书的。 在中国一提焚书则千夫共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秦 之焚书是索“罪书”而焚,认为对其政权能构成威胁的书 籍皆焚之,共焚多少书,史上并无细计,后人追索,焚书 亦有限。尤其是秦只暴政十数载,二世而亡,秦亡汉兴, 文化再兴,文人倍增,汉又征集儒家经典,要独尊儒术, 有些人就依靠记忆把秦时一些失传、失散、被毁、被焚的 经典文章背诵下来,书写成章,从这个意义上讲,亏之秦 早亡。也极敬佩古人的读书精神,默记数篇,传流青史。 当然因为记忆不同,所看书籍不同,就有了后世的多种版 本,如《尚书》就有两个版本,《诗经》有三个版本,《 论语》《春秋》都有不同的版本。后世很多专家经过考证 ,也对其中的篇章的真伪提出疑义。那个时代,尚未发明 纸,也没有印刷术,文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然后再用丝绳 穿起为籍,写书难,编书也难,藏书亦难。秦始皇当年每 日要看一百二十多斤重的竹简,何论那些文章要一笔一刀 地刻在竹简上呢?说那个年代没有一本是完全相同的书, 其实不假。那个年代出一本书何其难也?真乃一笔一画皆 辛苦,一竹一简皆学问,来之不易,集之艰辛。哪部书没 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哪部书没有一个令人激奋的传奇 ?到西汉末年,国家已然征集到皇家的藏书有三千多部。 这三千多部著作皆西汉之前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粹 。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也体现在文化上,表现在对待书 籍上。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引起国之大乱,军阀重开战。 中国的国乱、战乱也有一个突出的标志,那就是杀过来、 烧过去,烧宫殿、烧图书,毁文化、败文明。西汉二百多 年收集编纂的图书又遭大难,其难绝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 儒,而后又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杀得人仰马翻,烧得一 片白地。三国战争不断,人口从秦时的两千多万众,锐减 至七百多万,生灵涂炭,赤地千里,焉能顾眷图书?五胡 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几乎无朝不乱,无朝不打不烧。中 国的书籍真是身遭百难,难难难逃。 到梁武帝、梁元帝时期,难得父子两代皇帝都爱读书 ,也都极爱藏书,自古皇帝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而梁朝武 帝、元帝的确好书胜过好色。到梁元帝时,已收集天下图 书十四万部、册,几乎都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很多图书乃 天下珍品,世之孤本、善本,是中国文化中的无价之宝。 那么多的图书,估计藏书楼就不止一座,煌煌哉,巍巍哉 。没想到公元五五四年,西魏攻破南梁,兵人江陵,梁元 帝的皇帝梦、读书梦,皆成白日梦,国破家亡,梁元帝却 把一切归罪于书籍。他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如此下场,读 书何用?要书何用?这位昏君竟然一把火把国家的藏书统 统烧了。悲哉乎?悲乎!痛乎!惜乎! 望长江水,望江陵城,心祭那些化为青烟的图书。苦 难多艰的中国文化。 故事讲完了,从江陵回来总觉得心重如铅。书是人类 文明的结晶,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向往文明,享受文化 就首先要爱书,爱读书。没有书,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 ,没有文明,就只有沙漠。这也是我读书的一点心得。 十分感谢作家出版社,衷心感谢黄宾堂先生、袁艺方 女士,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也感谢李胜 利女士,这本书中的文章,都是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谢谢关心这本书的所有朋友们,每当翻开这本书时,就 想起他们。 是为跋。 书评(媒体评论) 济哲的文章,有的读过就能记住,有些还放不下 。 ——贾平凹 从“小我”的生活视域走向“大我”的境界,用 散文来构建社会和历史的大风景。 ——陈建功 从来不拘于一格一类,行文亦无定规定式,颇得 散文文体真谛。 ——阎晶明 题材涉猎之广,钩沉之深,都远超我阅读前的想 象。 ——阿来 精彩页 乔老爷的豪情 乔老爷的歌 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的上映,中国可能出现过成百上千位乔老爷。乔羽是叫得最响、最亮、最长久的乔老爷。乔老爷这个大号连周恩来总理都认可,曾当众亲切地称乔羽乔老爷。 乔老爷年轻时挺拔英俊,宽肩厚背,大头方耳,典型的山东俊小伙,配上一身土黄色的解放军军装,风风火火。晚年的乔老爷像棵不老松,健康茁壮,老当益壮,精神焕发。但乔老爷毕竟老了,八十老翁矣,渐渐背已驼,发已褪,额头愈发显得光亮前突,越老越显菩萨像,弯眉笑眼,慈眉善目。乔老爷心态好,笑看世界,慈看人间,歌颂慈爱,歌唱祖国。 记得第一次见乔老爷是金曼和守弟带我去的,我比守弟大十岁,他们称我为大哥。乔羽见我就热情地招呼我,一口浓重的山东济宁家乡口音,数十年老人家乡音未改。乔羽扬手道:“是大哥吗?大哥快坐!”慌得我赶忙过去抱拳施礼,连呼:“不敢,不敢!您是前辈,是我敬佩的老前辈!”没想到乔老爷微笑着竟然用两句山东吕剧的戏腔道:“大哥此言也不当,前辈不能呼大哥?”一下子,我们就熟了。乔老爷真是语言大师,两句戏腔能铺搭万里隔阂,乔老爷的功夫。 乔老爷喜欢喝酒,喝地道的中国白酒,和乔老爷对饮,八十岁的老爷子,三十年的老白汾酒能饮多半瓶,让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乔老爷无愁无忧,有诗有歌有酒有情。话题就从汾酒说起,就从山西说起。 乔老爷那时喝酒有讲究,举杯为敬,碰杯必干,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豪气。 乔老爷说看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吧?山西是个好地方,从太原到汾阳,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酒都没能喝到心上,写不出首好歌,一是交不了账,主要是愧对山西父老乡亲们,一九六一年还在困难时期,顿顿都给你斟上汾酒,你能不热血沸腾? 乔老爷端起那杯汾酒,眯起两眼,弯起双眉,像凝望前方,又像回首往事。渐渐地脸上似乎也凝重起来,但那也仿佛只有瞬间。乔老爷放下酒杯,好似放下岁月,右手两指轻叩桌面,很有滋味地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跟着和道:“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乔老爷爽朗地笑了,我们都舒心地笑了,那笑声还真像汾河的水,哗啦啦地流过我们的心。 乔老爷还给《汾水长流》中作过一词,当年唱得也是满天红霞满天彩。那歌那曲那调那腔让我这个在山西生活工作过三十年的人由衷赞美,真喜欢真爱:“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九月重阳你再来,黄澄澄的谷穗子好像狼尾巴……”乔老爷的歌怎么能不让人拍手叫绝?怎么能不让人满斟高端一饮而尽?乔老爷说直到此时,我才放开量细细品你们山西汾酒,才一酒喝到三星半,才连饮连呼好酒,真好酒。乔老爷真豪情。 乔老爷说,那年那月咱理解,我一共得到两瓶汾酒,宝贝似的拿回家,那就是全部“稿酬”。乔老爷说,我到杏花村,未进“村”,心先醉。那天喝了多少酒我心中有数,至少在一瓶老汾酒以上,喝也没白喝人家杏花村的酒,酒醉才有诗。乔老爷留在杏花村酒厂的诗在四十年前就立碑刻记,我早已熟记在心头,也学着老人家的指法,打着点,念出他四十五年前的一首诗:“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地有酒能醉人。我今来时偶夸量,人口三杯已销魂。”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有数以百计的名人题词题诗,以我之见,无一能出其右,每诵一次都觉得酒香自唇中来,乔老爷就是乔老爷。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