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流动性,即货币和信贷出发,再到实体经济各个部门的宏观分析框架,它把金融市场、开放经济放到极为重要的高度,同时细致地刻画各个宏观部门的明细变动。这种变动既基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存量,也基于它们的交易流量,即利润分配和资金流动;然后再用财务报表相互间的勾稽关系,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这使我们可以全面建模一个真实的开放经济体,展示金融和实体活动的方方面面,研究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探索政策效果和需求供给双相冲击的全面后果,并动态刻画这个经济有机体的演化进程。这将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实体经济升级、金融系统深化的过程,评估政策效果和溢出效应,以及测度金融变量的波动状况。 作者简介 邵宇,金融学博士,牛津大学John SWIR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目前就职于东方证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师和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覆盖全球宏观策略,固定收益和金融工程。此前曾任职上海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系主任、CFA项目主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等。其代表作品有《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金融创新与体系设计》《证券投资分析:来自报表和市场的见解》等。 目录 引言 武器的批判:大反思与真问题 一、宏观理论反思 二、宏观流动性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货币、流动性与宏观分析: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流量理论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中的流量分析法 二、维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 三、霍特里: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四、罗伯特森:可贷资金理论 五、哈耶克:资本、资本结构与商业周期 第二节 存量理论 一、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方程式 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三、希克斯:货币理论的“边际革命” 四、托宾:资产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 五、弗里德曼: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重新表述 第三节 宏观流动性过剩与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原因 三、流动性全球传导 第二章 中国之谜:从迷失货币到流动性过剩 第一节 一路狂奔:流动性阶段演化路径 一、经济货币化(1979~1991年) 二、货币化到资本化的过渡(1992~1997年) 三、快速资本化到资本泡沫化(1998~2005年) 四、高潮来临:泡沫全球化的同步升腾与跌落 第二节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进化 一、数量工具:再贷款VS准备金 二、利率政策工具 第三章 全球流动性传导 第一节 开动印钞机 一、美国,资产负债表扩大5倍 二、欧洲,资产负债表扩大40% 三、英国,资产负债表扩大4倍 四、日本,资产负债表扩大2.5倍 第二节 流动性失衡的基因 一、有约束单极体系下的流动性投放 二、无约束单极体系下的流动性投放 第三节 中国镜像:热钱 一、奇异的“双顺差” 二、游荡的“热钱” 第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主渠道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综述 一、资产端剖析 二、负债端剖析 三、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变化 第二节 贷款部分讨论 一、贷款的细分 第五章 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危险水域 第六章 政府部门:中央与地方 第七章 企业部分:最高杠杆 第八章 居民部门:藏富于民 第九章 对外部门:重构对外资产负债表 第十章 存量—流量一致分析方法基础 第十一章 再平衡:去杠杆、移杠杆与稳增长 参考文献 索引 专家推荐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