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创造力是支撑人类进化和发展的第一动力。由于 具有创造力,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在《飞奔的物种》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总 结了人类在数百万年进化中所秉持的创造力法则,只 要我们能利用好它,就能实现创新的爆发式升级。在 人工智能时代,保持创造力也是我们区别于机器的生 存法则。 ——王小川,搜狗公司CEO 一般人谈论创造力,要么把它神秘化,认为只有 大师才有,要么把它庸俗化,认为凡是儿童都有。创 造力的确是一种特殊技能:它明明有规律可循、有套 路可借鉴,可开发创造力的结果却总是让人感到惊叹 。我认为这本讲创造力的书既能“祛魅”又可赋能, 因为它的背后是脑科学! ——万维钢,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我关注大卫·伊格曼教授好多年了,当初他发表 的“社交媒体信息刺激大脑”的观点吸引了我。他是 认知科学领域的弄潮儿,是盲人眼镜的发明人巴特瑞 卡(Paul Bach-y-Rita)“衣钵”的继承人,且是充 满创造力的跨界达人。这次他用认知科学理论为我们 揭示创造力的机制,还为我们找到了提升创造力之路 ,他自己的创造力无疑就是最好的背书。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洞察科技、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他为我 们提供了一本创意经济时代必读的经典书!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在《飞奔的物种》—书中,作者分析了人类创造 力的核心:创造力“3B”法则,包括扭曲(Bending) 、打破(Breaking)和融合(Blending)。先破后立 ,完成还原论到系统论的统一,是很好的方法论,尤 其强调跨界和思维融合。作者知识面宽广,书中案例 生动,金句频出,使人阅读时脑子有“大快朵颐”的 快感。 ——尹烨,华大基因CEO 过去一百多年的科技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了飞 速进化的阶段,而这一切又源于人类自身不断的探索 和创造。在《飞奔的物种》中,脑科学家伊格曼与艺 术家布兰德合作,尝试解释人类创造力源自何处及它 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同时还探讨了如何培养创新型组 织的创造力,相信这部分观点对很多企业也会有所启 发。 ——张鹏,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前沿社创始 人 人类的真实身份是“最擅长绝处逃生的物种”, 而创新其实是人类绝地突围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技术 史、艺术史上大量案例的剖析,作者提炼出创造 力“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 )和融合(Blending),同时还揭示了创造力的四维 特征:改造、扩展、就近、冒险。这本富有启发性且 不乏操作性的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实用、足 以覆盖诸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方法论。 ——吴伯凡,著名学者、商业思想家 本书揭示了人类超越其他物种,成为宇宙最有创 造力的生命的原因,并特别介绍了人类取得卓越创造 力所依赖的三种核心法则,这些对指导我们进一步运 用人类创造力来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书 还揭示了人类基于艺术素养的创新之路,进一步丰富 了我们对创新的认识。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全球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知名学者 喜剧是关于创新的一项极致的工作,永远要挑战 人类大脑重复抑制的底层极限。创新不能复制,但是 我们能找到提升创新能力和突破创造力极限的训练方 法。这就是与创新有关的行业有可能体系化以及实现 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感谢《飞奔的物种》把这扇可能 性的门又推开了一点。 ——贺晓曦,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CEO 歌德说过:我们所能给孩子的……一个是根,另 一个是翼。在创新教育愈发重要的今天,我们需要赋 予孩子们更多“翼”的能力与空间,让他们去想象、 去合作、去创造。《飞奔的物种》能启发我们为下一 代不断构建“翼”的赋能型教育生态。 ——余菁维,乐高教育大中华区负责人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如何创新 却很难说清楚,《飞奔的物种》这本书做到了。它是 我看到的极为有趣、极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将科技 创新和艺术创作进行了明确的对比分析,且深刻阐释 了如何提升原创能力及如何突破具象思维的框架。从 本书中,读者能获益良多。 ——杜葵,企业家教练
后记 在我初识这本书时,“How human creativity remakes the world”这个副书名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是 的,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创造力的书。虽然我们常常会听到 ,常常会说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见到很多开发儿童 创造力的课程。那么,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它又是从何而 来呢?当谈到莫奈、毕加索、达·芬奇这些伟大的艺术家 时,我们往往总会为他们的才华所折服,惊叹于他们超时 代的创造力。殊不知,他们的作品其实也并不完完全全都 是自己的凭空想象。如果我们由此发散开,继续了解、研 究,不难发现,在很多领域中的旷世杰作中,都能找到创 作者、设计者的灵感,或者说创造力的来源,而这些来源 有很多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在我看来,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传达的一个观 点便是,创造力本是我们人类的属性之一,我们的大脑驱 动着我们永不停歇地进行创造,使我们吸收周围的元素, 进而进行创造,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一种技能。 创造力使得革新永不停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发型 、街边的路灯、交响乐、诗歌、智能手机、电脑、无人驾 驶车等会出现,并且在不断地改变。虽说创造力是我们这 个物种的属性之一,但是要真正进行创造,又是另一回事 了。作者旁征博引,通过阅读、访谈,涉猎诸多领域,如 文学、舞蹈、药学、工程和建筑等,获得了大量资料,最 后为我们总结出了人类创造力的“3B”法则:扭曲 (Berlding)、打破(Breaking)和融合(Biending)。 通过扭曲,我们可以从一个习以为常的物件,衍生出别出 心裁的创意,可能是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也可能是一个 意想不到的视角。通过打破,我们可以将特定的素材为自 己所用,同时不被其余部分所拖累,从而表达内心最想发 出的声音,或者巧妙解决最棘手的问题。通过融合,我们 可以天马行空地搭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而这一切,都 是创造的奥妙所在。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创造都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呢?答 案是否定的。其实这也是创造力“狡猾”的一面,正如作 者在书中所说,太过激进或许与固步自封的下场是一样的 ·被所处的时代所抛弃。一切创意的产生,需要环境的孕 育与培养。因此,在进行创意的过程中,找到革新和传承 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在论述了创造力“3B”法则与创造可能会有的风险之 后,作者回到了如何让创意源源不断地产生的讨论上。因 为创造力是推动我们这个物种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看到 更多的创意开花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就此,作者从 创意的量到创意的方向,再到创意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受 的风险等方面,也都提出了他的建议。最后,作者强调, 虽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力的种子,但是真的要使它 发芽、成长,适宜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需要我们每 个人、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去努力。另外,孩子是我们的希 望与未来,对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娃娃开始。 在我看来,这本书适合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来读,行文 风趣幽默,并配以大量的支撑资料和插图。因为翻译这本 书,作为译者的我收获更是丰富:为了不辜负作者的良苦 用心,文内出现的内容,我尽我所能去查找来源和讲解; 但是同时我也十分担心,因为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很怕无 法完整地去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思想与情感。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并不平坦,因为在此期间我经历了 一些从未经历过的困难事。在这段时间,能坐在电脑前, 静静地翻译这本书,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很感谢一直以 来对我表示支持和理解的若菡编辑,我们的缘分由此书开 始,希望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同时也很感谢葛龙广老师, 可以帮助我把这本书的校对编辑工作推进到最后;还要特 别谢谢我的母亲以及李伦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想用作者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通往明天的 路就在脚下。我们加油。 杨婧 2018年7月11日
目录 Part 1 人类创造力是如何诞生的 01 创造力与生俱来 利用已知探索未知 用新观念打破习惯 模拟将想象变为现实 创造力是社会化的 02 大脑改造所有已知的东西 创造不是凭空而来 创造力的核心:“ 3B”法则 Part 2 创造力“3B”法则 03 创造力“3B”法则1:扭曲 扭曲的方式:多种多样 扭曲的程度:从轻微到强烈 扭曲的持续性:不断的翻新与改编 04 创造力“3B”法则2:打破 打破一切 压缩 拆分与丢弃 05 创造力“3B”法则3:融合 如何融合:不受约束的创造源泉 深度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跃进 06 “3B”法则取决于环境 创新需要与文化产生共鸣 创新要有度 原地徘徊,反被抛弃 走得太快,没人跟随 追寻普世之美 Part 3 创新者的4 种思维特征 07 打破传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可能 参考传统,而不是遵守传统 在推翻自我中找到新大陆 08 增加可选项:在新层面创造突破性可能 生成各种选择 何时减少可选项 多元化,广撒网 09 从原点发散:在可控范围内创造有价值的可能 向不同方向、不同程度探索 必须在意大众的接受能力 10 容忍风险: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的可能 面对错误,勇敢无畏207接受大众说“不”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Part 4 如何培养创新型组织的创造力 11 打造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组织面临的挑战 跨越可能性边界 别把增加可选项当作浪费 办公环境进行周期性变化 保持灵活性 12 构建创新型学校 让孩子在玩耍与模仿中找到平衡 培养孩子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孩子进行有风险的创新 激发孩子参与创新的3 个因素 活跃想象力的终身价值 结语 掌握创新核心驱动力,人类创造无限未来 致谢 译者后记
精彩页 只需看看周围人精雕细琢、不断变换的发型,我们就可以领会到人类对创新的追求。 从自行车到体育场,以及其他所有经由人类之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不断改善的行为留下的痕迹。 以上种种都指向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发型、自行车和体育场都在不断变化?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并坚持下去? 答案是:人类的革新永不停止。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相对于知道正确的事情是什么,人类更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人类向往未来,从不拘泥于现状。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类的大脑不停运转? 更新是常态 改变是关键 不久前,在空中飞行还是一种极罕见又非常危险的冒险。现如今,每时每刻都有约100万人坐在飞机舱内舒适的椅子中,在距地面数千米的天空中飞行,这是商业航班的成功之处。但是现在,飞行中很少有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我们像梦游者一样登机,享受美食、躺椅和电影已经成了常规。只有那些能够打破这些常规的意外之事才能引起我们的好奇。 美国喜剧演员路易斯·C.K.(Lewl’s C.K.)对此大为震惊。在某个喜剧节目中,他模仿一个发牢骚的乘客:“……当时我们上了飞机,但是在跑道上等了40分钟,不得不一直坐在那里。”他对此给予了回应:“哦,真的吗?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有没有像鸟儿一样,令人吃惊地在空中飞起来?你是说你什么贡献也没做,就参与到了人类可以飞行这个奇迹中?”接着,他又把注意力转向那些抱怨航班延误的人身上:“航班延误?真的?从纽约飞到加利福尼亚要花5个小时,这在以前,可是要花上30年呐!不仅如此,你可能还会死在路上呢。” 路易斯回忆起2009年他第一次在飞机上体验WiFi的经历,那时WiFi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我坐在飞机上,他们说,‘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你就可以上网了’。网速很快,我就看起了视频。真是太神奇了:我这是在飞机上耶!”但是过了没多久,iFi断了。坐在路易斯旁边的旅客因此非常生气,他大喊:“真是垃圾!”路易斯说:“他也就是在10秒钟前才知道飞机上有WiFi,一眨眼就变成人家欠他的了?” 那么到底世界的运转有多快?只能说,非常怏。新生事物很快就会变成常态。 拿手机举例吧,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在为计划失误而协调地点,重新安排见面,并四处寻找电话亭,用装在口袋里叮当作响的硬币打电话。而现在智能手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但这项新技术在我们眼中却已经变得寻常、不起眼了。 最新科技的光芒会迅速褪去,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20世纪的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写道: 50年后,将有另一代人和另一种批判性语言,会有完全不同的方法。人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一幅画在有生之年保持鲜活。没有一幅绘画作品可以活跃超过30或40年……三四十年后,它会因失去灵气或光辉而沉寂。之后,这幅画要么被遗忘,要么被打入艺术史的炼狱。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震惊世人的伟大作品也面临着被批判或被遗忘的处境。曾经前卫的,会变成新的常态;那些前沿的,也会变得失去锐气。 而对公司而言,在做精细规划时,更新已是常态。每隔几年,公司就会花大价钱聘请顾问,让他们把公司现有的东西换掉。 P3-7 导语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的一把手,你能从本书中找到使组织实现创新、激活员工创意的方法;如果你是企业白领,本书中开拓性的艺术训练方法,能点播你,让你发现自己业绩停滞的创意盲点;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你能从本书中找到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从事或研究艺术领域,那么本书涉及艺术、文化、文学、建筑、设计等各个层面案例,保证让你大呼过瘾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你都能从中学到适应创意经济时代的发展途径。 序言 献给中国读者 我们正生活在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破译人类大 脑之谜的黄金时代。大脑是人们感知、行为和现实的根源 ,对大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每位脑科学家毕生都将为 之奋斗的方向。 当前,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学家们也在 努力弄清楚大脑的奥秘,以及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目标、 希望和激情。 出于对脑科学的热爱,以及想让更多人认识人类的大 脑,共同迎接未来新时代,我成了一名神经科学家兼作家 。我在这套书里写下了当下科学界已经了解的新发现,也 探讨了科学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对于科学和文学能相互融合,共同探索大脑奥秘与人 性,我深感惊叹。我也很高兴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以 文字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很高兴我的书有了中文版,我对中国的文化、语言和 人民一直抱有钦佩之情。希望中国的读者朋友们喜欢这套 书。 大卫·伊格曼 2019年3月
内容推荐 人的大脑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 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创意? 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可以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 组织如何做才能在创意经济时代,获得优势? 在《飞奔的物种》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携手美国知名音乐大师,提纯人类创新史,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在近200个创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运用创造力实现飞奔,雄踞万物之首。 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创造力何以产生,以及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作者结合近200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清晰而透彻地阐述了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的“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产生创新,更告诉你创新如何才能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同时,作者分析了创新者应该具备的四种思维特征,从而帮助你更彻底地实现创新领域的“自我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