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001
释文
一、南宋淳熙六年赵汝谊、赵赓、章颖祷雨题记 016
二、南宋淳熙九年赵赓祷雨题记 018
三、南宋景定三年刘锡、李挺祖诗刻 020
四、明弘治五年方琼《游月岩道经濂溪故居》诗刻 022
五、明弘治五年周冕《题月岩》诗刻 024
六、明正德四年陈凤梧诗刻三首 026
七、明正德四年吴坤次韵诗刻三首 028
八、明正德四年周绣麟《游月岩次宗主陈公韵》诗刻 030
九、明正德七年潘图诗刻 032
十、明正德九年徐爱诗刻三首 034
十一、明正德十二年陈士恩诗刻二首 038
十二、明正德十四年王瑞之、贺位、李璋诗刻三首 040
十三、明正德十四年蒋昂、陈士恩、许钦、周绣麟诗刻四首 042
十四、明嘉靖元年吴廉“上弦月”榜书 044
十五、明嘉靖元年吴廉“望月”榜书 046
十六、明嘉靖元年吴廉“下弦月”榜书 048
十七、明嘉靖二年丁致祥“浑涵造化”榜书 050
十八、明嘉靖二年黄佐《月岩游》诗刻 052
十九、明嘉靖三年林英、吴允迪、邓庆林月岩唱和诗刻 054
二十、明嘉靖四年刘魁题记并诗刻 056
二十一、明嘉靖四年刘魁《谒濂溪先生祠二首》 058
二十二、明嘉靖五年沈荩“月岩”榜书 060
二十三、明嘉靖十年许岳诗刻 062
二十四、明嘉靖十七年顾璘题记 064
二十五、明嘉靖十七年顾璘诗刻 066
二十六、明嘉靖二十一年唐珤诗刻 068
二十七、明嘉靖二十三年王会“太极洞”榜书 070
二十八、明嘉靖二十四年戴嘉猷《游月岩》诗刻 072
二十九、明嘉靖二十五年黄九皋诗刻 074
三十、明嘉靖三十九年陈仕贤“月到天心”榜书 076
三十一、明嘉靖四十一年刘廷臣“悟道先迹”榜书 078
三十二、明嘉靖四十一年张勉学诗刻 080
三十三、明嘉靖间陈垲“广寒深处”榜书 082
三十四、明隆庆二年颜鲸诗刻、明隆庆三年闪应霷诗刻 084
三十五、明隆庆七年纪光训《游月岩诗并序》 086
三十六、明万历元年胡直“如月之中”榜书 088
三十七、明万历十七年胡文衢“参悟道真”榜书 090
三十八、明万历二十年吴中传“乾坤别境”榜书 092
三十九、明万历二十六年张乔松“太极岩”榜书 094
四十、明万历二十六年张乔松“天开太极”榜书并诗刻 096
四十一、明万历二十六年韩子祁“先天道体”榜书 098
四十二、明万历三十一年钱达道“鸿濛一窍”榜书 100
四十三、明万历三十一年钱达道《同游月岩即景口占》诗刻 102
四十四、清乾隆十一年段汝霖《游月岩》诗刻三首 104
四十五、清乾隆二十六年梁溶“月岩”榜书 106
四十六、清嘉庆十七年侯虎拜《游月岩口占》诗刻 108
四十七、清嘉庆二十年范辉璨《口占》诗刻 110
四十八、清嘉庆二十年宗廷献《来游月岩》诗刻 112
四十九、清道光三年周建官《戊寅自芝城苏还复经洞中口占》诗刻二首 114
五十、清道光二十四年周蔚文四言诗刻及追刻嘉庆二十四年周升庵诗 116
五十一、清同治六年欧阳泽闿题刻 118
五十二、清光绪十三年张铭“拙榻”榜书并题记 120
五十三、民国十三年欧阳纪璆《重修月岩记》 122
五十四、民国十五年佚名《重修月岩小引附游月岩绝句三首》 124
五十五、民国二十六年刘膺古“道在其中”榜书 126
五十六、民国二十六年张之觉“豁然贯通”榜书 128
五十七、民国二十七年魏籽耘“月岩”榜书 130
五十八、民国二十七年魏籽耘“浑然太极”榜书 132
五十九、民国三十三年刘濂滨“风月长新”榜书并诗刻 134
六十、民国三十六年周仁术“理学渊源”榜书 136
六十一、都人季忠《约游月岩一绝》诗刻 138
六十二、“千年图诀竟谁传”残诗刻 140
六十三、“清虚洞”榜书 142
月岩石刻分布示意图 144
一、 摩崖概观
永州古代摩崖石刻,遗存完整,数量丰富,成线成片,绵历千年。
唐宋以降,全国所存摩崖石刻以湖南为最多,湖南所存石刻以永州为最多。永州石刻以唐宋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尤以宋刻最为丰富,不仅在湖南省内,在全国亦有独特地位。
湖广湘漓一线,自古为荆楚至岭南的水路通道,加以水石清秀,流寓者多,因此,国内现存古代摩崖石刻以湘南永州与桂北桂林最为密集。浯溪碑林现存500余通,号称“南国摩崖第一”。桂林摩崖石刻现存总量将近2000通,永州摩崖石刻现存总量不完全统计至少为1700通。湘漓摩崖石刻,可谓粲然萃聚,海内无两。
据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载,永州摩崖石刻景地有含晖岩、窊樽、九疑山、阳华岩、寒亭、朝阳岩、浯溪、华严岩、钴潭、群玉山、澹岩、火星岩、九龙岩、三门洞、暖谷、石角山、幽岩、五峰岩、肖岩、狮子岩、万石山、月岩、柳岩、乌符山、驾鹤峰、自然屏。
据《永州石刻拾萃》统计,永州摩崖石刻景地又有零陵福仙岩,冷水滩黄阳司,祁阳雷泽洞、栖真岩、隐仙岩,东安沉香庵、诸葛岭,双牌渠清岩,宁远逍遥岩、象岩、无为洞、飞龙岩、紫霞岩,道县中郎岩、状元山、龙珠洞、华岩,江华秦岩、宝山岩,江永层岩、月陂、麒麟岩、同岩。
古代石刻可以分为纪事、墓志、石经、佛教造像题名、法帖、摩崖等若干大类。各类石刻的学术价值,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倾向,纪事、墓志以史学为主,石经以经学为主,佛教造像题名以宗教为主,法帖以书艺为主,摩崖石刻则以文学为主。
“摩崖”又作“磨崖”,“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石刻起源极早,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始皇诸刻石,有立石,有摩崖,至今尚有存者。
摩崖石刻研究自宋代以来始终是学术前沿。摩崖石刻是一个交叉的学术领域,体现着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与范式,其所涉及的学科有史学、文学、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艺术、民俗学等。摩崖最突出之处在于文学、诗学,可谓“石刻上的文学史”。
摩崖石刻保存了前代圣贤的手泽真迹,苍崖丹壁,点画犹然,于此便与古人亲接,衣冠音容,如在目前,光风霁月,通透和畅,千古圣法,会然于心。由义理之抽象,而手迹之具体;由亲戚之謦欬,而太极之冲淡。遂乃重构出古今尔汝体贴圆融的意境。
湖南永州的摩崖石刻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即:唐代创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摹,清代考据。
元结是永州摩崖石刻最重要的开辟者。元结先后两任道州刺史(道州今为永州道县),跨越十年。元结为唐代古文运动之先驱,其在永州所作诗文,有十九铭一颂,多予上石。欧阳修《集古录》云:“《大唐中兴颂》,元结撰,颜真卿书。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此后名家品评不断,由是名声大著。今湖南永州境内,浯溪、阳华岩、朝阳岩,均为元结开辟,而月岩、澹岩、玉琯岩、月陂未始不受元结影响,七处摩崖石刻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为唐代创始。
“北宋迁谪名流,大半途出湖南。”(柯昌泗《语石异同评》)两宋是中国文治的顶峰,而党争亦持续不断。永州名曰楚南,实邻五岭,是贬逐官吏的重要场所。流寓的名臣,有邢恕、范纯仁、黄庭坚、邹浩、汪藻、苏轼苏辙兄弟、范祖禹范冲父子、张浚张栻父子、杨万里杨长孺父子、胡安国胡寅父子、蔡元定蔡沈父子,等等。永州又处潇湘之会,“无土山,无浊水”,清湘数丈,历历见底,江岸又多奇岩白石,最宜镌刻。“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于是,凡贬谪者往往升华出名篇佳作,“一到潇湘必有诗”矣。是为宋代流衍。
明代文官书卷气最重,府县官佐人人皆似理学家,以文载道,移易风俗。尤其明正德以后,历任永州知府曹来旬、何诏、吴永祯、黄焯、唐珤、范之箴、陈天然、钱芹、丁懋儒,大多能诗工文,所在修建书院,推崇先贤遗绪,往往刻石纪咏。曹来旬创建元刺史祠,唐珤扩建为寓贤祠,丁懋儒开辟朝阳岩零虚山。黄焯编纂《朝阳岩集》《澹岩集》《浯溪诗文集》,唐珤著《唐永州集》三卷,钱芹著《钱永州集》八卷,“其学出自湛若水,后乃改从王守仁,故于姚江一派,推挹颇深”。所谓“寓贤十贤”:元结、黄庭坚、苏轼、苏辙、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均为唐宋名流,而以理学人物居多,明人皆表彰追摹之。是为明代追摹。
清代考据学大盛,于是承两宋金石学而张大之。如王昶《金石萃编》、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宗绩辰《留云庵金石审》、叶昌炽《语石》,延及民国,柯昌泗《语石异同评》、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等,往往得力于永州摩崖。瞿中溶两游浯溪,三宿中宫寺。宗绩辰寓零最久,自署“十三年潇上寓客”。“危崖绝巘,人迹不到之区,赢粮裹毡,架梯引絙,然后得之。”(叶昌炽《语石》)是为清代考据。
月岩摩崖石刻考察活动非一人一时之力,而是10个人用7天时间团结协作完成的。
2015年暑假期间,7月19日,在张京华教授的带领下,四川大学博士生彭敏,中山大学博士生陈晨,中南大学硕士生敖炼,深圳大学硕士生陈微、梁广兆、郭佳鹏,湖南科技学院本科生彭二珂,一行8人,坐火车前往道县,开始月岩摩崖石刻考察之旅。
20日,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到月岩。一路上的风景极好,路两边的田里,一季稻已经硕果累累,金黄金黄的;二季稻刚刚下秧,青绿青绿的。稻田尽处是连绵的群山,十分秀气、平和,云雾缭绕其上,让人流连。风夹带着稻香流入车窗内,整个人都觉得很清爽。
月岩有“一洞三月”的自然景观,秀丽、奇特,崖壁上满满的石刻,更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息。来不及细细叹赏,我们就分工做事。彭敏师姐统筹大局,负责考察工作的重要任务——登记石刻信息、绘制分布草图,再根据总体情况分配任务。陈晨师姐与敖炼搭档,负责攀崖壁量尺寸,梁广兆负责拍照记录,其余的人也各就其位。月岩石刻分布广,位置高低不一,地面满是碎石,工作难度较大,经常需要借助梯子,所以时常可以看到张老师扛着梯子的身影。
石刻考察头一天,天气闷热,适合工作。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效率特别高。中午在附近农家吃顿便饭,稍作休息。下午两点多继续开工,有些疲乏,拖着身子干活。六点多收工回县城,车上躺倒一片。伴着一路稻香,身体很疲惫、很沉重,心灵很惬意、很轻盈。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汤军、湖南科技学院本科生王志芳赶到,壮大了考察队伍,心里顿生一种有人分担的喜悦。
21日,一行10人,继续开工。天气还好,大家对所承担的任务都熟练了很多,进展还好。22日,风有些大,工作难度增大很多,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些疲惫,所以考察进度明显慢了很多,不过所有人都坚守岗位,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23日,位置低的石刻已经考察完毕,剩下几幅特别高的石刻,需要请附近的居民搭脚手架。
24日,风有些大,伴着小雨。上午查缺补漏,下午快收工时,十米多高的脚手架终于搭好,迫不及待地和陈晨师姐、敖炼爬上去干活。高崖上面共有两幅石刻,一幅是“太极岩”榜书,长2米多,高约1米;一幅是“先天道体”榜书,长5米多,高约2米,是月岩最大的石刻。两幅石刻的表面都长满青苔,四百多年以来无人触及。于是陈晨师姐化身帅气而又可爱的蒙面大侠,清扫石壁。我和敖炼依次跟进。
25日,考察最后一天,雨有些大,不停地下,石阶上、崖壁上都汇成了小瀑布。月岩洞中植被绿得可人,洞顶云雾久久萦绕。在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作业,得闲时欣赏一小会儿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真是一大快事。下午收工,直接赶往火车站。烟雨蒙蒙,山岚远绕。稻香湿湿的,依然流入车窗之内。雨还是下得很大,车轮经过时,路上溅起大片的水花。这是月岩考察的最后一天,心中很多不舍,很多留恋。
回到零陵已经晚上十点多,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但是谈及月岩考察活动,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回忆,其中有困难、有劳累、有喜悦、有收获。
月岩考察活动历时7天,一行10人,是一次辛苦的考察活动,也是一次增进彼此情谊、增进彼此信任的难忘经历。一生之中,或许只此一次。
月岩摩崖石刻前期考察活动结束之后,石刻的文字著录、考释等后期工作继续进行。除了最初参与考察的8人之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朱锦程、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花蕾、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副编审周欣、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学生陈南,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国学精英班的学生唐司妮、秦仪、包涵、旷黄忠、赵亮、夏蓉、屈梦君、易子薇、吕玲娜、刘瑶、胡潇月、韩梦星、刘姝,都参与其中。书稿由张京华教授撰写引言,彭敏博士绘制石刻分布示意图,考察工作照和石刻照片主要由梁广兆拍摄,最后由张京华、陈微完成全书的统稿。
本书是月岩摩崖石刻田野考察的成果之一。考察活动得到永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文物处有关领导,道县县委刘勇会书记、县政府李天明县长,永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何明玲女士,道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良英女士,道县县委宣传部彭德源部长,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黄胜贤主任等的诸多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道县第八届理学文化节的资助,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帮助,道县文化局罗明桥局长为本书提供了月岩外景照片,湖南科技学院宋宏福副校长、杨金砖处长给予支持和关怀,在此深表感谢。没有各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考察和出版是绝对不能做到的。
陈 微
于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
2017年4月2日
本书是对濂溪故里月岩现存摩崖石刻的全纪录,是第一次将月岩内全部石刻的形态和释文公布给学术界。
2017年是理学鼻祖周濂溪先生1000周年诞辰纪念之年,湖南永州道县楼田村是濂溪故里所在地,道州濂溪祠被尊为濂溪原祠,是濂溪一脉的宗主。为此,我们着手全面考察月岩石刻,整体评估月岩石刻的学术价值。考察于2015年7月25日下午5点顺利完成,勘得宋、明、清、民国时期石刻共计63通。在距离道州站列车发车前1个半小时,考察完最后一处石刻,平安归来。
与独自著述不同,田野考察是靠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可以说是一种“团队行为”,个人主义在此完全失效。田野考察又是靠天吃饭的,陈微后记里说的“天气闷热,适合工作”,是指对考察工作有利;时值盛暑,烈日当头,大家都在休假,对人来说其实是很不利。月岩田野考察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艰辛的、承担的过程。这里特别需要补记的是,我们对湖南摩崖石刻的历次考察,都不是接受任务、课题立项之后的举动,而是由我提出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都是田野考察的“志愿者”,并且都是在环境危险、设备简陋、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拼力推进的。所以,一想到湘西女孩陈微率先爬上用纤维绳捆绑细竹竿搭成的十几米高的脚手架,大长腿陈晨初次接触石刻而在攀爬中出力最多,我就油然心存铭感。
张京华 补记
2017年4月3日
2005年7月5日,湖南科技学院濂溪研究所批准成立。2016年4月19日,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移驻永州。7月4日,濂溪学研究会发函通知召开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8月12日,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批准设立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2017年,濂溪学研究会与湖湘文化研究会、湖南省图书馆、凤凰国学网联合举办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3月25日举办启动仪式及“千年一脉话濂溪”学术论坛,今天,即4月23日,举办“道南正脉千年纪”世界读书日活动及“潇水余波,濂溪一脉”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展览。稍后至下月,又将举办“册府赏珍——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文献精品展览”及“千年之约,圣迹之旅——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游学活动”,最后召开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书稿校毕,予读日本林鹅峰《通书》跋,有云:“濂溪先生上继孔孟之统,下开洛闽之学,皆是以此书之存也,谁不尊信哉?谁不诵习哉?”又云:“道学之中兴,赖濂溪夫子之出,上以寻洙泗之源,下以开伊洛之流。《图说》字最少,故人人诵之。”
又读其父林罗山诗,有云:“圣人正统属濂翁,秋月明明胸宇中。云路光风开不阖,舂陵门是广寒宫。”又云:“圣贤道学欲追还,幽桂枝高水石间。认得濂溪月岩影,天香风远落屏山。”
藤原惺窝始为日本程朱学,及其卒也,学者乃以濂溪况之。木下顺庵赞语曰:“孔孟道熄,经千余年,舂陵风月,继得其传。”“濂溪之门,曰程曰杨,曰罗曰李,至于考亭,道学大明;惺窝之徒,为林为杏,为菅为祐,由于堀川,讲习最精。”松永尺五挽词云:“千载真儒道学存,天乎丧輤泣招魂。何看霁月濂溪水,难遇深衣独乐园。”
山崎闇斋尝编《周子书》,作《题〈周子书〉》云:“无极乾坤秘,有形天地初。向微周茂叔,争得质图书?”又作《读〈近思录〉》云:“世远人亡道统空,维天新命濂溪翁。”
中岛棕隐《早秋》诗:“一面藕花新水池,秋香陈阵扑帘时。神高结得清奇梦,恍见濂溪周老师。”安积艮斋《寓舍即事》:“旅寓萧然还不恶,室无脂粉食无鱼。半窗春月梅花下,闲读濂溪一卷书。”
古人云,无远弗届,道一风同,岂不信哉!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
张京华 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