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教会了我怎样生活,使我深刻地懂得了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但不管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都憎恨它,对它毫无感情,因为它埋葬了我美好的青春岁月。今天,无论我怎样坚强,我都害怕那些情景重演。”
几十年过去了,才知道根本无法忘记这一段经历和那片土地,对于收留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怀有深深的眷恋,我们不能否认和嘲弄这段历史,就像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自己一样。
……
本书记录了作者十年塞外锻炼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塞外十年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晖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它教会了我怎样生活,使我深刻地懂得了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但不管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都憎恨它,对它毫无感情,因为它埋葬了我美好的青春岁月。今天,无论我怎样坚强,我都害怕那些情景重演。” 几十年过去了,才知道根本无法忘记这一段经历和那片土地,对于收留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怀有深深的眷恋,我们不能否认和嘲弄这段历史,就像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自己一样。 …… 本书记录了作者十年塞外锻炼生活。 作者简介 周晖,女,出生于书香之家,年未及笄即赴塞外锻炼十年。后长期服务于出版社。退休后周游列国,有游记和散文作品若干。 目录 序言 卷一 加拉嘎屯纪实 一、生活篇 做饭 做菜 煤油味的粘糕 吃饭的技巧 豆面卷子 虎子之死 馋虫难忍 OK的奶粉 “革命虫” 石头囤底 推碾子拉磨 菜园子 自留地 挑水 赋不走空 听人劝 躲钉 养银行 独杆套 打枝子 针线活 纺毛线 贼腥味 男婚女嫁 二、劳动篇 春种 薅地 夏锄 毛了 秋收 割谷子 割苞米 牛粪烧烤 扒苞米 三、再教育篇 “买”死猪 看青——中了圈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忆苦饭 安家费——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骂街 派饭 得罪了队干部 “破鞋” 丧事 四、精神篇 歌声如诉 看戏看电影 忠字舞 革命歌曲大家唱 五、人物篇 忆芹 加拉嘎的森林——忆蔡书记 卷二 在公社卫生院的那些日子 分到公社卫生院 下马威 挺得意的事 单身生活 供应室里的操练 打针也有技术 针针见血 值夜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接生 刀光剪影 手术室 二齿钩挠痒痒 最长的手术 郝院长 劁人 吃喝拉撤 农民卑微的身体 妇科 走村串户 制剂室 参加兵检 团支部书记 “退”回北京 后记 序言 1968年9月20号的下午,一列专车在北京站拉响汽笛 ,发出一声沉重的喘息,车轮缓缓地转动起来,越来越快 ,火车冒着白烟,载着“文革”中最早大批到农村插队的 中学生们穿越山海关向着塞外内蒙古草原疾驰。 那声喘息终生回响在我们这些知青的心底。 坐在车厢里,和妈妈、妹妹挥泪告别的哽咽还在心头 ,关在牛棚里的爸爸因为我去插队受到了军宣队的表扬, 可不准他来相送。临走前,一家人在地图上找呼伦贝尔盟 ,找科尔沁草原。翻阅图书,猜测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科尔沁在蒙语里是著名射手,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 原,听说原来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领地。乌 兰浩特在蒙语里是红色的城市,原来叫“王爷庙”,那儿 有座成吉思汗的大庙,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旗政府所在地 ,我们去插队的地方是旗下的一个农业县——突泉县。内 蒙古的干部给我们介绍这大好河山是这样说的:交流河水 浪滔滔,老头山下红施飘。 在学校里已经知道我们14个人分在一个青年点里,年 龄最大的是显华,最小的是育。育家曾住过我家楼上,临 走时,她父亲带着她到我家,希望我们能互相照顾。育是 68届初中生,小我一届,在班里是个好学生,还是学毛著 积极分子,特别真诚相信党的话,但她的父亲“文革”中 也被整得够呛,母亲患有很严重的病,无法照顾孩子,育 的生活很不舒心。 我是和琥、翠清、勤宇结伴一起去插队的,加上育和 1957年随父母从美国回来的芹,命运让6个女生开始了相濡 以沫的插队生活。 火车上,同一个青年点的同学的座位都在一起。打开 书包,拿出面包和肉肠,几乎每个家庭都竭尽所能给要去 远方的孩子多带点好吃的,可9月份的天,食物是放不住的 。我们一边往嘴里塞吃的,一边相互看都带了什么好吃的 。只有育怀里抱着外面套着布套的脸盆,里面虽也放着吃 的,可她不怎么吃,一直在看《毛主席语录》,也不怎么 和我们说话,劝她吃点吧,她只是在低头看书。车厢里乱 哄哄的,行李架上也躺着男生,他们撒开了地大声喧哗着 ,说着各种“反动”语言,听到这些话,育惊恐愤怒,她 频频回头瞥着那些放肆的男生。夜深了,同学们都歪七扭 八,相互依偎着睡着了。列车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成了催 眠曲,半夜,我想给酸累的脖子换个姿势,看到育依然紧 紧地抱着脸盆,她一直没有睡。 第二天火车停在乌兰浩特车站,等候突泉县的入来接 。坐了一天多火车的我们都很累,育依然在看《语录》, 可不见她翻篇。同学们在车厢里窜来窜去,找熟人,找邻 居。忽然,车厢口热闹起来,赶紧从座位上站起来伸着脖 子望去,听说是突泉县接我们的人到了。正在七嘴八舌议 论的时候,育从座位上窜出,直扑斜对面座位上的男生玉 林,掐着他的脖子不放。周围的同学都惊呆了,听到玉林 的喊声,我和男生湛年赶紧冲过去,拽开育的手,拉开她 。这时候的育神情亢奋,直眉瞪眼地扭动着身体。她—— 疯了。 天下起了小雨,我们提着行李爬上敞篷卡车。车在蒙 蒙的秋雨中行进,在公路上颠簸了四五个小时到了杜尔基 公社。下了车,好奇地打量这座小小的却五脏俱全的行政 所在地。一条宽阔的土路贯通东西,路两边是一些平房, 几辆大马车拴在路边树上。各生产队来接知青的马车已经 都到了,同学们围着公社干部兴奋地打听着自己要去的那 个生产队是什么样的?有的队很富,工分值钱,有的队大 牲口多。我要去的村子的名字最具蒙古味——加拉嘎,于 是也凑上去问:加拉嘎怎么样?公社干部迟疑了一下说: 离着县城近。闻之有些扫兴,这个特点在当时意味着既不 革命也不经济。还以为有多近呢,40多里地呢,够大马车 走半天了。 这里的马车可比北京看到的要气派得多,北京大街上 的马车只套着一匹马,屁股后面挂着个粪兜子。这里的马 车由四匹马拉着,中间的是辕马,体型健壮,个头也高大 一些,大车的重量主要在这匹马身上,前面三匹马并列前 驱,它们随地大小便。 分到加拉嘎青年点的8个男生,6个女生。自动地按性 别分坐在两辆马车上,女生互相之间已经熟悉了,男生大 部分都不认识。公社到生产队有十五六里,马车快晃到屯 子时,坐在前车后面的一个男生,斜着眼睛瞥着女生说: 谁认得你们呀。10年以后,就是这个男生娶了后面马车上 的一个女生,成了青年点唯一的一对鸳鸯。 到村子的第一天,是生产队招待我们,记得是小米饭 和炖羊肉。当时,我们女生对腥膻味十足的羊肉并不能消 受,但捏着鼻子不敢说,既然贫下中农吃着香,我们也应 该吃着香。饭后,我还抢着刷碗,结果一大摞碗都被我失 手滑到地上,听了个响,后来这摞碗的钱还是都从我们的 安家费里扣掉了。 从那天开始我们成了农民。 导语 《塞外十年记》是一本散文集,分“加拉嘎屯纪实”“在公社卫生院的那些日子”两卷。书中,作者周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描写了塞外生活的感人细节,既有对塞外风物的真情眷恋,更有对塞外十年生活难忘的故人真诚的怀恋。文章朴实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画面感强,可读性高。 后记 1968年9月我们14个初中生被分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 盟突泉县杜尔基公社加拉嘎大队插队,1972年底分配我到 杜尔基公社卫生院工作,1978年4月病退回到北京。我在加 拉嘎后屯生活了4年,在杜尔基公社卫生院生活了6年。10 年在我的人生里不算长,却是让我脱胎换骨,从北京的中 学生到内蒙古的农民,这个转身,不扒层皮是不可能完成 的。此前17年给我们灌输的三观,被农村的现实,被身边 农民的言行一点点地碾得粉碎,为了活着,和农民一样儿 的一年年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农民教给我们春种、夏锄 、秋收的农活,教给我们推碾子、做大酱、搂柴禾、种自 留地,有了这些本事,我们活下来了。农村生活的日子里 为了坚持信念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时不时与农民斗智斗勇的 较量中明白生存也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雅致,那样 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明白在 贫困中只有互相帮助,彼此依靠,才能活下云。明白革命 填不饱肚子,明白做人要精明还要善良。深刻地体会到农 民蕴含着最深存的真诚和宽厚。 到了公社卫生院,依然生活在农村。看到太多农民因 为贫困看不起病而生命垂危,看着抱着奄奄一息幼儿来到 卫生院的母亲哀求的眼神,看到农民看到医疗队欣喜的笑 容。在农民听天由命、生老病死的轮回里,作为护士的我 更多看到1970年代农村无比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农民卑微的 生命,当我离开了加拉嘎后屯,背着药箱走到杜尔基河两 岸的屯落时,醒悟知青无法改变中国农村的现状,而我们 却被经历和现实彻底改变了。lO年农村插队——我被重新 塑造。 有个知青准确地说出了我对插队的认识:“是的,它 (插队生活)教会了我怎样生活,使我深刻地懂得了该怎 样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但不管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都憎恨它,对它毫无感情可言,因为它埋葬了我最美 好的青春岁月。今天,无论我怎样坚强,我都害怕那些情 景重演。” 在回到北京的最初几年,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北京站, 10年来多少次从这里离开北京,每一次都是眼泪汪汪的。 多少次从梦中惊醒,只为又梦见回到了插队的地方,被告 知返城作废了…… 几十年过去了,才知道根本无法忘记插队的经历和那 片土地,对于收留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怀有深深的眷恋,我 们不能否认和嘲弄这段历史,就像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自己 一样。虽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可以名垂千史,我们有责任 写出真实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插队生活,没有激情燃烧的 岁月,没有风起云涌的大潮,有的就是琐碎的场景和触动 心灵的感受,保留原汁原味的真实就是给我们那段空前绝 后的经历一个交代。 2005年,我开始陆续写一些回忆插队生活的文章,这 已是返城二十多年以后了,我和青年点曾经同甘共苦,相 依为命的同学赵建军、林延辉、周琥共同回忆,互相纠正 ,互相补充,完成了在加拉嘎后屯青年点生活的篇章,在 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2018年是北京老三届大批中学生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 ,谨以此书献给1968年9月20日同乘一列专车到突泉县插队 的知青! 谨以此书感谢收留我们的突泉县人民! 2018年1月20日 精彩页 刚到农村的第一年,因为有安家费,公社粮站每月还供应一点油和白面,日子还不算太难。但当时我们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没人会做农民的饭食,安家费由生产队保管,于是生产队就派了个出身清白的大师傅。每天的主食是小米、高粱米和苞米大馇子。最让我们的胃抗拒的是高粱米,刚刚开始吃高粱米饭,胃里涨得难受,晚上躺在炕上翻饼烙饼地睡不着,实在难受了,就坐起来捶打胀鼓鼓的肚子,几天都拉不出屎。没过多久,眼瞅着日子就紧起来了,油吃光了,就用米汤熬冻白菜,撒上一点大粒盐,盐也不是海盐,是从一个叫“乌伦门沁(音)”的地方买来的,不含碘,当地的地方病就是“大脖子”病,很多人尤其是女人的衣领扣根本扣不上,脖子上鼓起一个大包,看着难受。 晌午从地里收工回来,揭开锅盖一看,早上剩的大馇子饭,还原封不动地躺在锅里,大师傅只在灶坑里填了把火,热了热,饭上爬满了蚂蚁。“这饭怎么吃呀?”我们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大师傅请教,“没事儿,这饭吃了有劲儿”,大师傅乐呵呵地回答。1968年9月到年底,知青的粮食是到公社粮站去买,供应标准绝对够吃,可是就没够吃,原来大师傅把青年点的粮食和自家的粮食混了。于是向队里要求换大师傅,队里派来了王大娘,王大娘是孤寡老人,寄居在妹妹家,是个善良勤劳的好大娘,她做的饭菜好吃干净,换着样的粗粮细作,我们可喜欢她了。好景不长,她妹妹家说让她出来做饭丢人,王大娘只好回妹妹家去干不丢人的家务活儿了。没有大师傅,知青们只能开始轮流做饭。就是在北京,也没几个在家做过饭的,何况在农村,用大柴锅捞饭熬菜,还是十四个人的饭,谁都怵,可谁也躲不过去,只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的,也没有个当家人张罗事。王大娘不给我们做饭后没多久,发现没有菜吃了。菜呢?在队里场院的犄角堆着呢。队里分大白菜时把分给青年点的菜先存放在场院里了,可我们被繁重的农活儿累得快趴下了,在陌生的生活环境里晕头转向,早把这茬儿给忘到脑后头了。直到没菜下锅了,才想起来去找。到了场院一瞅,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猪啃鸡刨加上天寒地冻,根本不能要了。大家心里特别难受,真是没娘疼的孩子了,怎么不告诉这堆菜是分给我们的呀?大家这下都跟霜打了似的,只好有什么吃什么了。从粮站买的油早就没了,就用米汤熬冻白菜、要不煮黄豆撒点大盐粒,还有过醋精泡饭就大蒜的时候,真挺惨的。后来也想明白了,不是队里没告诉知青,是我们不会过日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就是要算计着。 都说记吃不记打,第二年搬到青年点的房子里后,就开出一小块菜园子,青年点的领导班子也更新了,深刻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道理,用大队蔡书记的话说,开始“勤劳勇敢”了。就这样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为了俭省,甚至不打算花钱买那配给的几斤白面了。蔡书记知道了,劝我们:日子不是这样过的,不能从嘴里省,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听人劝吃饱饭,开始学着过日子的本事,从头开始学,啥都不会,就啥都学呗,谁让我们正年轻。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农村才知道不像城市啥都可以用钱票买,这过日子的学问大了,很多都是要自己动手,才能吃到嘴里。 首先是得有米,人民公社社员的口粮是要从生产队领取的,而且是有口粮标准的。即便内蒙古这个地多人少的地方,只靠队里分给农民的口粮也是不够吃的。 入冬,粮食都脱完粒,扬晒干净,堆在场院。大宗的粮食是苞米、谷子、高梁米。少量的杂粮是糜子、小黄米、荞麦和麦子、黄豆。杂粮随到场院随着就分了。大宗粮食可不能一下都分光了,先要留出几样,第一是留出公粮来,先得把农业税留够,这是硬指标。还有国家向农民收购的余粮,所谓购粮。按理说应该是自愿出售的,但每年收购的指标是同公粮指标一块下来的,没商量,所以统称公购粮。第二是留出来年的种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三是留出饲料粮,队里最值钱的固定资产就是大牲口,没了它们,啥也干不了,剩下的才是社员的口粮。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