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的腔调(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竹峰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论述张恨水、陈独秀、朱湘、鲁迅等三十余位民国时期文人的文章,分别呈现了他们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趣闻轶事等方面,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有助于文学和文化的大众普及。 作者简介 胡竹峰,生于安徽岳西,现居河南郑州。出版有《空杯集》《墨团花册:胡竹峰散文自选集》《衣饭书》《豆绿与美人霁》《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不知味集》等散文随笔集数种。获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有多篇散文入选年度散文和年度随笔排行榜。 目录 楔子 张恨水 陈独秀 朱湘 鲁迅 周作人 沈启无 郁达夫 胡兰成 张爱玲 齐白石 陈师曾 沈从文 台静农 叶灵凤 汪曾祺 孙犁 张中行 废名 梁实秋 王力 胡适 刘文典 茅盾 朱自清 林语堂 钱玄同 郭沫若 老舍 巴金 章衣萍 木心 叶圣陶 金庸 后记 序言 看胡适视频,老先生笑容可掬,如秋月临江般和蔼飒 爽,清雅极了,好看极了,也书生极了。胡适的声音,我 听过,纪念北大创办六十周年的致辞,声色清正,说一口 干净的白话文,含蓄委婉,不见官腔;更无学究气。 旧北大人说胡先生上课总要在红楼那间最大的教室, 讲授字正腔圆,考据博洽,带上许多幽默。胡适的口音我 听来,谈不上字正腔圆,声音似乎略带沙哑,略带疲倦, 有着浓郁的中式情调。恰恰是略带沙哑疲倦感的腔调,文 化的分量上来了。 鲁迅讲演也好,刚性挺拔,三言两语击中要害,这是 杂文修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先生在北京师 范大学操场上露天演讲。《世界日报》副刊随后刊登了一 篇《看鲁迅讲演记》,说那天在学生自治会休息时,围住 鲁迅的青年纷纷提问,有人说:“再在我们那儿公讲一次 吧,北方青年对您太渴望了!”他的回答是:“不能了, 要走。大家盛意可感得很,我努力用功写文章给诸位看好 了,因为口头说并不比文章能生色,看文章大家不要挨挤 。”随口几句话,俏皮有之,幽默有之,这是民国人的风 度、民国人的腔调。听过讲演的学生回忆,鲁迅声调平缓 ,不脱浙江口音,简练沉着,像长辈为孩子们讲沧海桑田 的故事,与他叱咤风云、锋芒毕露的杂文不一样。 这两年读了很多中国古典文章,也读了一些域外作品 ,越读越深,心里还是不能忘情民国文人,到底是读民国 的文字长大的。人生年少时,穷村僻乡偶见布衣长袍的鲁 迅、周作人、胡适、林语堂诸位文章,关怀前途崎岖,受 用至今。 都说人老了会念旧,人不老也念旧的,老人念旧事, 我念旧人。深宵伏案,尽是线装纸墨的暗香,满心旧人, 轻呼一声,恍在咫尺,就着一壶清茶与他们秉烛夜谈。 书中的人物,尽管无从相识,一篇篇写下来的时候, 内心却觉得他们是一辈子的至交。旧人们离散得很远了, 烟水茫茫,故人何在,只有泛黄的老纸记载了曾经鲜活的 面容。时间之别,哪怕一秒,也是永离。 本书初名为《旧人录》,终不甚满意,五次三番,想 了近十个书名,一无所得,末了索性用“民国的腔调”五 字。腔调腔调,腔也调也。中国戏曲讲究唱腔、讲究声调 ,腔调好坏是其评判标准,引申开来便是形容一个人的为 人处世、性格、风格、品位。民国的腔调不单指腔调,更 指民国文人的风格气度、文章姿容。 与中国古典文学相比,民国人取得的成绩不算多大, 但行状很可追慕。阅读他们,重述他们,让我从顾影自怜 的小品文创作痴态中醒来,醒在不同人物的命运里,醒在 不同人物的文字中。他们星光灿烂,我在草地上乘凉。 二○一五年五月九日,合肥 导语 民国文人身上,有今人鲜见的性情。民国文人所体现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在今天来看仍然博大恢弘。民国文人的作品中也自有一种当下所看不到的宁静与舒展,散发着令人难以抵挡的文化魅力。作者以博识的胸襟,独立的判断,雍容娴雅的笔触,叙写民国文人与民国文脉,追溯他们的精气神,今人可从中感受那一湾文脉,感念那一代文人的气度与风骨。 后记 少年读《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觉得朗朗上口。随后接触大量伤春悲秋的诗词,美得 令人低回。但词句背后的物哀之情却不曾体会,不能体会 ,不懂体会。 最长莫过时间,永无穷尽;最短莫过时间,我们太多 计划都不及完成。如今倏然而立,三十年眨眼而过,一个 人再长寿,活九十岁,眨三次眼罢了。现在想到岁月人生 的话题,心头泛起光阴似箭的怅惘来。因此决定写写青春 岁月阅读民国文人的记忆,将十年来读到的一些旧人老书 做一番收拾,录可记之事,可感之情,可发之叹,可议之 论,算作旧梦重温。 时过境迁,不会再熬夜读鲁迅读郁达夫读巴金,不会 孜孜不倦于张恨水的小说,不会对书店里一本《边城》念 念不忘,不会为了借一本书翻山越岭二十里。 读前人文章,从未想过自己也会写作。早起文章学《 雅舍小品》,后来读王力、汪曾祺、孙犁,觉得气息不壮 ,却大有所得。废名天真烂漫,自说白话、一意孤行。郁 达夫率真,有名士风度。他们都影响过我。 有朋友问,你是哪路文章?自我感觉,稍微有些婉约 ,从来不曾豪放,旷达从容、透明欢喜多一点吧。文学艺 术上不可能硬要模仿谁,气息是否投合似乎是先天注定的 。一个人的文章三五句读下来,投缘的,彼此文气贯通。 心迹不通的先贤,从来远远敬仰,只会拜服,味道隔着, 没办法逾越一步。 抱着这样朦胧的心愿,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下笔试 写旧人文事。起初设想每篇三千字,写着写着,有些写长 了,有些写短了。顾不得许多,索性一路信笔。情节要短 ,情怀要长,拘泥于事实,还要狠狠删削,笔调像文史随 笔,又得收一收。工笔写一脉山岚,不如水墨写意淡淡点 染,过程很奇妙很有趣,也很长学识。 写作一事,其中趣味让人不可自拔。文字的静好与安 稳,常常把我带到一个静谧的境地,不悲不喜,星光闪动 ,山岚壮阔,河流清越,几声悠长的鸟鸣,被风送得老远 ,时间空间瞬间消失。 余光中先生有回谈起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写作,说文章 立言,每每谨慎。我没有理论知识,每篇所写,不过是些 感悟,无非性格的影子、情绪的影子、见解的影子,自忖 线条墨色还算妥当。有些篇章不愿意写得太满太直,留些 私念是人生的花边与布白。汪曾祺口占道:“小鱼堪饱饭 ,积雨未伤禾。”这样的情味真好,很写实很好听。能否 写出学问写出见识,不去深究了。 断断续续,这十几万字前后写了三年,增删何止十次 。出版前校读书稿中三十多篇文章,圈圈点点,修修改改 ,每一篇都值得再补再删再润色,每一篇都有几个字不够 熨帖不够精准。我想这是所有写作者都怀抱过的歉疚。写 文章真难,谁叫我喜欢。 二○一五年五月十九日,合肥 这本书写于二○一二年七月到二○一五年五月间,曾 发表在《天涯》《山花》《清明》《伊犁河》《名作欣赏 》《湖南文学》《安徽文学》《芒种》《天津文学》《红 豆》《人民日报》《安徽商报》诸报刊,文章多有转载, 选入各类选本,这是作者的荣幸。 多年前灯下斟酌字句,仿佛昨日,实则过去了很多年 。写书人一天又一天走向岁月,真堪浩叹。人会老会朽, 文章不会。文章老了好看,老出包浆,旧文人写的老文章 ,那是旧时月色下迷人的暗影。 有同道说,此集对前辈颇多赞誉,是否过当?阅世日 深,知道学养不易强求。人在点横撇捺中沉浮周旋,并不 容易。有论者指责鲁迅火气太大,知堂冷寂苦涩,巴金抒 情太多,茅盾调子太红,徐志摩太浓,俞平伯太僻,废名 太崛,孙犁太枯。指责恰当,我都赞同,但不改偏爱。一 来这些前辈已故,二则人家写的字多,读的书多,下笔有 自家性情、自己面目,哪怕性情乖张、面目寝陋亦是自家 性情、自己面目。文章最怕无性情、无面目,文章家最怕 无性情、无面目。 书中诸贤皆是旧人,其人虽去,其文仍在。此即文艺 为帝力所不及处,也是识者孜孜不倦于文学的因由。 新版持论依旧,当年学寡,见解浅陋,此次重版不予 修订,造句行文略有润色补正。删去《锺叔河》一文,增 补写木心与叶圣陶、金庸三篇新作。许多文章仍不见佳, 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二○一九年一月十日,合肥 书评(媒体评论) 胡竹峰的散文大题小作,古雅成趣,文脉纯正, 笔墨简练。浸淫于古却不泥古,洞明世事亦不佯狂。 写人记物灵动洒脱,谈文论艺明心见性。看似云淡风 轻,波澜不惊;实则一唱三叹,意在言外,字里行间 透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逍遥与高妙。 中国文章呼唤中国精神,胡竹峰以他的文字,秉 承了这一精神。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授奖词 精彩页 二十年前的事,在安庆乡下遇见几本张恨水的章回小说,课余一章一章读得仔细。张先生文字大好,意境淡远,读得人心里愁绪逸荡。那时候喜欢刘旦宅、戴敦邦的连环画,窄窄的书里悠悠闲闲,真像张恨水笔下一些少奶奶和大小姐。 民国一帮作家,张恨水的名字知道得比较早。十来岁时,一位木匠在我家干活,他喜欢读小说,看过几本张恨水的书,天天讲一段《啼笑因缘》。又说张恨水是邻县潜山人,倾慕冰心,取此笔名,寓意恨水不成冰。冰心当时在我心里分量重,教材上有她的文章,心想这个潜山佬胆子真大。潜山太近,冰心太远,张恨水喜欢冰心,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恨水不成冰”这个小道消息,大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毛泽东后来见到张恨水,也忍不住好奇问他究竟。 张恨水生在习武之家,祖父做过清朝参将,十几岁时能举起百斤巨石。张恨水儿时目睹过祖父的武术,后来《啼笑因缘》写关寿锋用筷子夹苍蝇,夹住之后,苍蝇并未夹烂,而是翅膀折断。这种功夫,即脱胎于祖父。张恨水的父亲也习武,他觉得下一代人应该从文,于是要求儿子读书。张恨水六岁人私塾,自小对文字非常敏感。有回老师出了个上联“九棵韭菜”,张恨水对曰:“十个石榴。” 张恨水后来创作小说是有渊源的,就读于旧式书馆时,便喜欢《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小说,尤其热衷《红楼梦》,醉心于风花雪月的诗词及才子佳人式小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报业写作圈子有个奇怪现象:上海报馆不找北京作家写稿子,北京报馆不找上海作家写稿子。正当张恨水在北方名气高涨,朋友介绍上海著名副刊编辑严独鹤与他结识,约他为《新闻报》供稿,开了先河。虽然应了约稿,但写什么,张恨水没想好。这时北京发生高翠兰被抢案,受此影响,张恨水坐在中山公园小山上的茅亭里,构思出《啼笑因缘》。故事变复杂了,曲折的多边情爱关系成为卖点。连载期间,轰动一时,老少妇孺皆知。此后张恨水风行大江南北。 张恨水的读者,上自鸿儒,下有白丁。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时,双目失明,请好友吴宓去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水浒新传》,每天读给他听,成了病床上唯一消遣。鲁迅也买过张恨水《金粉世家》《美人恩》给母亲,可惜自己未曾看过。以鲁迅的趣味个性立场,对张恨水那类作品应该无暇一顾。时常猜测,鲁迅会怎么评价张恨水呢?如果认真读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他也会觉得很多新派小说相形见绌吧。 曾见过张恨水约老舍茶歇的小纸条,写得温文尔雅,恭敬客气,字迹比平常文稿信件耐看些秀丽些。坊间不时流出张恨水书画作品,假的太多。有一年北京拍卖会上有他写给萧乾夫妇的横条,写“弹琴展卷纳春和”,字很漂亮,墨色风流,内容风流,非常张恨水,最后不知水流何处。水流何处都是故事,都是春天,都是风景。 张恨水小说写侠士写文士,写美人写妙人,写世情写爱情,热闹好看,一部有一部精彩,改编成影视还是好看。老民国风情近百年过去,一点也不过时。 P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