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卷一 第一回 后主降英雄避乱 第二回 二贤合计诛邓艾 第三回 晋武帝兴兵伐吴 第四回 王浑王浚大争功 第五回 郴岭吴将败晋兵 第六回 晋武帝大封宗室 第七回 陶璜郭钦谏撤兵 第八回 关防孔苌相结纳 第九回 刘琚改名投元度 第十回 齐万年锁川打虎 第十一回 晋武帝托孤杨骏 第十二回 张宾被劫访元达 第十三回 柳林川刘渊聚兵 卷二 第十四回 齐万年独斩三将 第十五回 诸葛宣于别徐光 第十六回 赵石勒上党聚义 第十七回 齐万年泾阳大战 第十八回 刘渊大破司马伦 第十九回 司马肜雍州败绩 第二十回 王济荐周处行兵 第二十一回 张华举孟观西征 第二十二回 万年死张宾破敌 第二十三回 梁王遣傅仁和汉 第二十四回 贾后夺权害杨骏 第二十五回 司马玮杀汝南王 第二十六回 帝勒张华杀楚王 卷三 第二十七回 叙李特出身本源 第二十八回 晋惠帝任用张华 第二十九回 张茂先好贤得士 第三十回 贾后妒杀皇太子 第三十一回 张韪劝父逊相位 第三十二回 赵王伦谋废贾后 第三十三回 孙秀设计害石崇 第三十四回 赵谋反请姜发 第三十五回 姜发设计斩陈总 第三十六回 赵王秉政篡大位 第三十七回 齐王会兵讨孙秀 第三十八回 成都王大破孙会 第三十九回 齐王灭赵专朝政 第四十回 刘渊接位复汉仇 第四十一回 汉刘渊平阳建都 卷四 第四十二回 刘灵钜鹿战许戌 第四十三回 关防钜河擒许戌 第四十四回 汉兵夺取常山郡 第四十五回 刘聪兵下兖州城 第四十六回 张孟孙智取汲郡 第四十七回 关继雄馘斩庞鹰 第四十八回 刘玄明议取瀛州 第四十九回 蜀李特谋杀赵 第五十回 流民聚众拒辛冉 第五十一回 罗尚会兵征李特 第五十二回 罗尚因败擒李特 第五十三回 李国设计夺汉中 第五十四回 李雄并川称成国 第五十五回 刘汉夺魏渡漳河 卷五 第五十六回 宣于说退四雄兵 第五十七回 成都大会各镇兵 第五十八回 晋王侯选择先锋 第五十九回 成都王出兵征汉 第六十回 陆机布阵战张宾 第六十一回 张宾布阵战陆机 第六十二回 刘聪退兵遭晋败 第六十三回 刘曜石勒双进兵 第六十四回 夏庠围刘曜被打 第六十五回 石勒连斩晋四将 第六十六回 五鹿墟晋汉斗阵 第六十七回 斗阵法汉败晋兵 第六十八回 晋汉通和两罢兵 第六十九回 司马同骄横起祸 卷六 第七十回 长沙谋议取齐王 第七十一回 顾秘起兵平石冰 第七十二回 晋惠帝三王互战 第七十三回 关邺二兵围洛阳 第七十四回 司马越害长沙王 第七十五回 王浚大破司马颖 第七十六回 石勒辅汉收赵魏 第七十七回 石勒襄国破王浚 第七十八回 刘太子兵打西河 第七十九回 关家兄弟擒吕钟 第八十回 东海会兵讨张方 第八十一回 祁弘迎驾破长安 第八十二回 司马越专权制帝 卷七 第八十三回 陈敏谋反据江东 第八十四回 刘弘死陶张回兵 第八十五回 甘顾诸贤诛陈敏 第八十六回 慕容魔兼并辽东 第八十七回 王弥刘曜寇洛阳 第八十八回 刘灵祁弘齐射死 第八十九回 苟唏拒汉杀汲桑 第九十回 曹嶷际遇据青州 第九十一回 杜搜反王陶征讨 第九十二回 坦延诈降破刘曜 第九十三回 石勒南侵据江汉 第九十四回 汉破洛阳掳怀帝 第九十五回 石勒袭苟唏报仇 第九十六回 石勒谋并杀王弥 第九十七回 刘曜一打长安城 第九十八回 索会兵破刘曜 卷八 第九十九回 姜发关河夺并州 第一〇〇回 刘曜二打长安城 第一〇一回 孙纬甲始败石勒 第一〇二回 石勒伪降擒王浚 第一〇三回 张敬廪丘破刘演 第一〇四回 刘聪三打晋长安 第一〇五回 曜掠关西取诸郡 第一〇六回 汉破长安愍帝降 第一〇七回 石勒奉诏并晋阳 第一〇八回 元达死关姜辞职 第一〇九回 关姜去位靳专权 第一一〇回 猗卢伐子遭刺殒 第一一一回 东晋江东接大位 第一一二回 周访杨口破杜曾 第一一三回 郭璞避乱过江东 第一一四回 王敦一计害二王 卷九 第一一五回 李矩救洛败汉兵 第一一六回 韩璞上邦败陈安 第一一七回 汉刘约死后还魂 第一一八回 段匹殚杀害刘琨 第一一九回 刘聪死靳准谋汉 第一二〇回 靳准灭汉乱平阳 第一二一回 刘曜石勒灭靳准 第一二二回 刘曜石勒灭靳党 第一二三回 祖逖收张平樊雅 第一二四回 石赵主大封群臣 第一二五回 赵刘曜悔过兼陇 第一二六回 晋祖逖威震河南 第一二七回 石勒兼并幽燕地 第一二八回 王敦霸荆襄思乱 第一二九回 王敦谋乱害谯王 第一三〇回 赵封仇池陈安反 卷十 第一三一回 刘赵主剿陈定陇 第一三二回 王敦叛据石头城 第一三三回 魏义助逆破长沙 第一三四回 刘赵下凉 精彩页 卷一 汉家二十四皇帝,明圣相承天下治。桓灵微弱质昏庸, 不信忠良信常侍。刑余阉宦把朝权,文武官员如狗彘。 陈蕃窦武被谋诛,李膺杜固遭屏弃。纷纷党锢半天下, 贤良君子遭囚系。英雄豪杰尽不平,智士仁人皆愤气。 骞石多奸构祸基,何进无机谋失利。内难酿成董卓来, 外寇黄巾起幽冀。李郭乘乱寇长安,献皇迁许皇纲替。 江南孙氏号东吴,移祚曹瞒称大魏。幸而汉德未全衰, 昭烈英雄能继世。文倚卧龙并凤雏,武赖关张黄赵辈。 建国鼎立五十年,会遇强横司马氏。助曹恃势起侵凌, 指顾虎狼入西地。后主暗庸黄皓奸,谯周妄议国遭废。 须臾篡魏又代吴,三国迭亡俱无罪。魏臣服顺吴臣降, 忘君事仇真可愧。汉将怀忠尽逃避,曾无一介归晋氏。 予怀汉亡关张后,史册不传书不备。而今表出世人看, 聊泄生平忠义气。 第一回 后主降英雄避乱 盖闻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人之生,而有圣人继天立极以维人纪,上自三皇,中及五帝,下至商汤文武,迭相为治。当是时也,纯用礼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所不为也。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宜其延世三十,历年八百,后世鲜及焉。迨至战国,亡王用霸,日寻干戈,坏乱已极矣。秦用商鞅之法,尚战功,忽礼乐,虽然得志一时,幸吞六国,而享祚不长,传世惟二,孰谓天道微藐之不足信,礼乐教化之不足用哉?汉高之兴,能变秦律,立法三章,天下归心,随灭秦楚。虽然厄于强臣佞戚,光武卒能继述,垂统绵长,不亦宜乎!及于三国之际,炎精将涸,吴魏分崩,所赖荐生玄德,足称令主。至穷不背于仁,百败不折其志,天生贤哲为之羽翼。虽云立国一隅,而实君臣一德。以弱为强,六征九伐,敌畏若虎,足为一时之伟称也。奈何营中星殒,丞相云亡,遂使奸雄得志,千载于今,人心痛忿。幸而天道尚存,假手苗裔,夷凶翦暴,使汉祀复兴,炎刘绍立。要惟卯金余德未艾,礼乐未废,人心向慕之至也欤。 且说蜀主刘禅自癸巳登位,赖孔明当国,安享四十余季。丞相既亡,至炎兴元年,其中宠用宦官黄皓,致先世文武大臣,关、张、黄、马、赵诸勋旧子孙,皆不得干预军事,或退闲,或致仕。于是国势浸衰,兵威不振,魏司马昭闻知,议欲伐之。当有王祥一门,常怀汉德,因上疏阻之云:“蜀土虽狭,民感其惠,君臣义睦无隙可乘。况今岁星在蜀,伐之恐至不祥。”昭不听,乃命邓艾领兵五万,自狄道越甘松岭出沓中,以绊姜维之师,诸葛绪引兵五万,自祁山趋武街桥头,以绝姜维归路,钟会引兵十五万,从斜谷、子午谷分作三路而进,以趋汉中。细作报人沓中,大将军都督军事姜维急修表驰奏后主。后主即命蒋舒、傅佥领兵二万分守阳平等关要隘,更欲大发兵以助姜维。时黄皓用事,深恨姜维常欲除己,今若发兵助势,敌退爵尊,我必受亏。随阻于帝曰:“臣曾探得魏主深疑司马,司马自救不暇,焉能谋人。此来风闻乃惧我兵见加,故为虚张声势耳。”又引巫师诈诞以聋帝听,以是帝遂不为设备,罢其预守之议,群臣皆不知姜维上表请兵之故。八月魏军长驱大进,姜维闻钟会兵至,乃与廖化、张翼等合议扼守剑阁以拒之。钟会引兵攻打,被维出奇兵断会粮道,前后身自挑战,凡数十合,互有胜败。会亦虑粮运险远,急未能得志,随退兵安营相守。忽探得姜维有袭粮之兵出矣,会心甚惧,即欲退回长安,再图后举。邓艾闻知,以书抵会曰:“窃窥蜀国无能为也。盖由宦竖专权,忠良解体,纵一姜维之智,亦不能驱众远出,不过虚为声势以分我军,彼得以逸待劳耳。将军但当坚守,待小将父子,引本部兵,从阴平邪径,经德阳亭出剑阁之背,西去成都,不过三百里,以奇兵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姜维知之,必撤守剑阁之兵,还救涪城,都督则可方轨而进矣,何退之有哉?如剑阁兵不回,涪城无救,取之甚易。姜维前后受敌,必为公擒,此不待智者可知也。”艾竟不俟约期即引兵行无人之径七百余里,凿山通道,极其险处,艾则自裹以毯,推堕而下,将士扳援鱼贯以进。至江油城,蜀将蒋舒以城降,傅佥战死,随逾阴平。忽于岩畔见一石牌,上题:“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艾探知乃诸葛孔明先设示警者。艾因大惊,遂访孔明之墓,躬备仪礼拜祭,以求赦宥。是夜乃梦二力士,称元运真君有召命,艾方犹豫,二士夹之而去。须臾至一处,殿阁峥嵘,光曜显赫,力士引艾至内门,仰观殿上,执事罗列,整肃森严。少顷真君出,御曰:“吾即孔明耳。往时谪降人世,目击曹瞒、马懿并无仁德,惟务奸伪,欺上惑下,窃据土宇。吾曾奏闻上帝,削其国籍。刘汉二十六君,守道育民,初无失德,宜使其裔兴汉复祀。其余附奸凶忍之徒,悉填宪典,即目刘主迎降,乃保众惜民之仁。尔兵进城,若不约束,大祸旋至,可宜知改。”谕毕,命力士引还。后来邓艾忘戒纵暴,父子遭戮,钟会亦坐诛夷,魏晋国祚不永,刘氏继立,汉祀复存,皆如梦中之语。艾既觉悟,神思惑乱,按 导语 《续三国演义》是明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描绘的是西晋司马氏开国后六十年间晋国“八王”、成汉李特、汉赵刘渊、后赵石勒、东晋王敦、苏峻等逐鹿中原、杀伐征战的兴衰史。 本书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点、整理而成,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序言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后世为 之续写者不少,但佳作不多,其中,以明代酉阳野史的《 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此排印本简称《续三国演义》) 较为出色。酉阳野史其人,具体不详,据作者在引言中自 述,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乃是因为“及观《三国演义》 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往往皆掩卷不怿者众矣 。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 愤叹扼腕,何止一人?及观汉后主复为司马氏所并,而诸 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酉阳野史顺应当 时读者的阅读期待,以蜀汉为正统,续写关羽、张飞、赵 云等人的后代匡扶刘备后人恢复汉室江山的故事,目的是 “以泄万世苍生之大愤”。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不 能超过原作,但亦颇有可观之处。 因本书欲借《三国演义》之声势加以传播,所以作者 在创作时有意向《三国演义》靠拢,在人物塑造方面,往 往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模板,复制了许多三 国“小英雄”。因小说中人物众多,限于篇幅不可尽举, 现仅以关防、关谨二人为例,以点带面展示各位英雄人物 的风采。关防、关谨二人,乃是关羽之孙,作者对关防外 貌的描述是“蚕眉凤目,面如傅粉,颧若涂朱,五柳髭须 ,手提偃月大刀,身穿堆云战袄,外面披金锁甲,跨浑红 马”,关谨则是“红袍绿帻,紫面剑眉,手提青龙刀”, 若对照《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 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 凛”的描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他们外形上的相似。关 防、关谨不但外形上酷肖其祖,而且与关羽一样,对汉室 忠心耿耿,小说第四十七回描述关防斩杀庞鹰一节,作者 赞其“酷似当年斩蔡阳”。小说中类似的人物还有张飞之 孙张宾,诸葛亮之孙诸葛宣于等,虽不免有雷同之弊,但 作者重新结撰故事,读来亦饶有趣味。 有人说“旧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 史,不可续也”。《三国演义》之创作,“七分实事,三 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至终卷之时已将三国 历史写尽,如果沿袭原作演义历史的创作方法,如何协调 好历史与虚构的关系就摆在了续书创作者的面前。《续三 国演义》较好地处理了虚和实的矛盾,比如小说中的主要 人物刘渊,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史书记载,其人乃“新兴 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 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小说把刘渊 作为刘备的后代来处理,曾引起很多人的批评,比如孙楷 第先生在《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中就认为作者“谬引索虏 为汉裔,助彼张目,实同于认贼作子,为无识之甚者”,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不是一部史书,而仅仅是一部 小说,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虚构无可厚非。小 说前半部分以虚为主,颇多精彩之处,比如塑造了一个可 与诸葛亮相媲美的人物诸葛宣于,历史原型名叫“宣于修 之”,本与诸葛亮毫无关系,但经作者改造后,这个人物 就具有了文学上的光辉。小说后半部分多连缀史料,文学 性有所减弱。诚如作者所言,《续三国演义》不过“取悦 一时”,“诚所谓乌有先生之乌有者哉”,虽无法比翼原 作,但可“解颐世间一时之通畅,并豁人世之感怀君子” ,读者诸君览之,或可付之一笑。 此次出版的《续三国演义》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 上海图书馆藏《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为底本,删去插图 ,加以新式标点,重新排印。书结末虽云“此书原本共计 二十卷。今分作二集而刊,庶使刻者易完,而买者轻易, 以成两便。观书君子看此完毕,再买下集自十一卷至二十 卷,以视晋汉兴亡”,但并未见第二集,亦不见有著录。 内容推荐 《续三国演义》上承《三国演义》,从魏将邓艾、钟会率兵伐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讲起,止于东晋成帝平定苏峻反叛,还都建康。小说谦虚后实,前半部分将历史人物刘渊虚构为刘备的后代,写他与张飞、关羽、赵云等人的后代聚兵伐晋、立志复国的故事,后半部分则依据《晋书》《资治通鉴》演绎了西晋兴亡及东晋立国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