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而我们作为看客,会发现,历史或许从未远去。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顶级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业余时间打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2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目录
自序
信念
中国海归第一人:见证近代史的“活化石”
昔日少年今已强,勿忘张伯苓
清末日本留学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次“简陋”的起义
悲壮黄花岗
棉湖战役:决定黄埔军校存亡的生死一战
日籍八路军:抗战期间的特殊群体
一个人的奥运会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幕后较量
1991年,那场震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大辩论
残酷太空路:中国“长征三号乙”首次发射失败幕后
执念
徐霞客:一个富二代的理想与实践
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一周,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海底两万里:不管你是否凝视,深渊总是在那里
“请问,你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加加林之死
那些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们
“挑战者号”悲歌
18年前的今天,人类超声速旅行的梦想破碎……
人类能不能扮演“上帝”?
文念
聊聊颜真卿,以及他的《祭侄文稿》
蒲松龄:贫穷从来不会限制你的想象
杀妻自尽的天才诗人: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但是……
一个因写中国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
这些著名的日本作家,为何最终都选择自杀?
“文胆”之死
一幅名画背后的谋杀案
人生终会谢幕,侠客永不独行
妄念
陈公博: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一个自认“戴罪立功”的汉奸
一个“慷慨就义”的汉奸
从愤青到首相,这个日本人为何能改变整个东亚格局?
日本政坛最年轻的自杀首相,到底做过些什么?
一场血腥又荒诞的兵变
大庆油田:日本人的“野望”与“残念”
情念
1931年,皇帝陛下离婚了
日本“战国第一美人”,到底有没有得到爱情?
这位日本历史上最美的“平民皇后”,到底幸福吗?
这世间,哪有那么多“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
他左手江山,右手美人,最后喜提“公爵”……
附录
序言
中国人有句话,叫“事不过三”,但《历史的温度》
系列还是出到了第四本。
两年前,出第一本《历史的温度》的时候,要说我没
想过会出第二本、第三本,倒也不是真心话,毕竟微信公
众号里有那么多篇文章积淀在其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
380多篇了。
但是真的看到第四本书即将付印,还是有些感慨的。
从开“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开始,这三年一路走
来,确实甘苦自知。
我曾在第三本书的签售分享会上说过,支撑我一路走
过来的,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各位读者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说真的,
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第二点,是我妈妈从小对我说的一句话:“一件事要
么别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
第一点,是来自外部的动力;第二点,应该算是我内
心的一点坚持吧。
于是就要说到这本书了。
从第四本《历史的温度》开始,出版社的编辑和我一
起商量,能不能每本书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再根据这个
主题,收录文章。这其实挺难的,因为原来“馒头说”的
文章是按照“历史上的今天”这个脉络写的,发生什么写
什么,事先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框架。
但就算难想,也要想。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那些曾经
的执念和信念、理想和梦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上从英雄到凡人,其实都有自
己的信念,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
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湮灭了。留在史书上
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
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
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我把这次收录的故事分为了五个“念”:信念
,执念,妄念,文念和情念。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
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这些“念”的转化和定位,
很多时候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间”。
我觉得这也是历史的热血,历史的残酷,历史的真实
,当然,也是历史的温度。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这是《历史的温
度3》的副标题。恐怕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比先辈
们更能切身感受到这种世界变化的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
焦虑感。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处在哪个时代,我们还是要
有、要保留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念想。那不必一定要是一个
“平天下”的大志或一句“人上人”的誓言,完全可以只
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理想,一种源自内心的信念,一份愿意
付出的坚守。
所幸,这三年,我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交流,见
证了很多读者许下心愿、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全过程,
而大家也全程见证了我从一个记者,到一个自媒体人,再
到一个所谓的“作家”的转变。
这是一个见证巨变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坚守
的时代。
有幸和大家相识,一起走过这三年。
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走下去。
感恩。感谢。
2019年8月30日
于北京开往上海的G3高铁
导语
长销历史大众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前三册累计销量超过60万册。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精彩页
中国海归第一人:见证近代史的“活化石”
“海归”这个词,大概是2000年前后成为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名词的。很多日寸候,“海归”代表的不仅仅是学问、文凭或者资历,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回到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富强的梦想。而这个“海归”的梦想,恐怕要上溯到160多年前。
1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容闳7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澳门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那时已经被葡萄牙实际占据了近300年。
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父亲应该比较疼爱作为弟弟的容闳——把他送到了所谓的“国际学校”。但事实恰恰相反:容闳的父亲只能承担一个人的学费,送哥哥去读私塾,是希望他走“正道”考取功名;而送弟弟去读教会学校,只是因为教会学校是免费的,将来毕业能做洋人的生意挣点小钱。
没想到,容闳天资聪慧,在学校里的成绩非常出色,以至到了1846年,当校长布朗牧师因身体原因准备回国,并提出可以带三个学生一起去美国的时候,容闳成了入选的三个孩子之一(另两个分别叫黄胜和黄宽,后来一个在报界,一个在医界,均有所成)。
必须指出的是,布朗先生确实是一个优秀且慈善的教育家,他负担了三个孩子所有的出国费用,并给了三个孩子的父母一笔不菲的赡养费,然后就带着三个勇敢的孩子去了美国。
漂洋过海后的容闳,进的是著名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孟松中学(Monson Academy)。孟松中学可以资助一部分贫困学生读大学,但条件是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做传教士。面对这样一个优惠政策,当时正愁学费没有着落的容闳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他在后来写的,《西学东渐记》中是这样回忆的:“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
好在后来佐治亚州的一所妇女会愿意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地资助容闳,他最终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且考入的是连美国学生都羡慕的大学——耶鲁大学。
当留着辫子、穿着马褂的容闳走进耶鲁大学校园的时候,一度成了美国学生围观的对象。容闳一年以后就剪去了辫子,但他依旧有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用成绩说话——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英文论说”还在第二和第三学期都获得了第一名。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了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
当时,以耶鲁大学的文凭,容闳如果留在美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其实是毫不困难的。但容闳却拒绝了友人的建议和挽留,决意回到中国,因为这是他出国前就立下的志愿: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2
1855年,27岁的耶鲁大学海归容闳,回到了中国。
刚开始,容闳遇到了不小的困惑。
一方面的困惑,来自他自己。
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中国,容闳发现自己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中国反而成了异乡”。在回程路上,别人问容闳用中国话怎么说“暗礁和沙滩”,他竟然半天无法表达,他自己也觉得非常尴尬。
另一方面的困惑,来自他的职业。
在回到中国后,容闳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来又在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这些职业给容闳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入,但这些并不是容闳真正想要的——如果想要高薪和舒适的生活,他留在美国就行了。
容闳想做的事情,是改变中国。
而他为此付诸的第一次行动,就石破天惊——1860年,他受两名传教士邀请,去了当时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
按照后来容闳自己的说法,他去天京的目的,是想“考察一下太平天国”。接待容闳的人,是他在香港时就认识的熟人——洪秀全的族弟、干王洪仁歼。洪仁玗为了体现对容闳的重视,特地给他封了一个“义”字头的爵位并附上一封委任状,希望他为太平天国效力。
但容闳经过几天的观察,很快对太平天国大失所望,认为这场革命不会成功,即便成功,也不过是“一姓之废兴,于国体及政治上,无重大改革之效果”。于是他退回了委任状,立刻离开了天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在又兜兜转转了三年之后,35岁的容闳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他崇拜一生的人。
这个人,叫曾国藩。
1863年,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幕僚介绍,结识了容闳。善于“看相”的曾国藩认为容闳面相很好,有威严又有胆识,一开始提出来让容闳带兵,但容闳却认为这并非自己所长。一直在与太平军苦战的曾国藩随即又交给容闳一个任务:去外国采购机器,回来开工厂,生产枪械。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