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丽如斯(精)/名家读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稿是资深出版人、散文家李辉先生一组与书籍和历史有关的文章自选集。作者经过精心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对书籍的深入解读,用散文笔法构建出一个个精巧的与书有关的故事。每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过程,总关联着一个甚或一些人的故事与命运。对书里书外掌故的穿梭编织,完成的既是一段历史的钩沉,也是一个人物的剪影。同时配以多幅精美书影或独家照片,与文字讲述互为对照,更增添书稿的可读性。
目录
阅读,如此美好[自序]
读丁聪、龚之方的“北京小事”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
真情怀为文人画像
从文家书
在食画中小醉片刻
告别权力的瞬间
贾植芳先生和他的家书
结缘《童年与故乡》
梁漱溟暮年读信记
留住童心,抚慰历史隐痛
马国亮与《良友忆旧》
美丽如斯
美在风雨同舟,美在相濡以沫
请君为我倾耳听
仍在流淌的河水
谁在看石门坎的星星?
淘书之乐,君知否?
《万历十五年》如何走进中国?
武大校园的记忆喧哗
萧萧班马鸣,舞台入梦来
以平实而致远
因为错误,青春才美丽
序言
与李昕兄交往已有三十多年。1983年左右,走进人民
文学出版社牛汉先生办公室,遇到李昕,从此,我们的往
来没有中断。
大约1996年年底,我们夫妇前往香港探望黄永玉等诸
位先生。记得坐船过码头时,身后突然有人拍我肩膀,转
眼一看,原来是李昕。他两个星期前刚刚调任香港三联书
店副总编辑,如此巧合,我们就在茫茫人群里偶遇。
当然还有更巧的。大约两天后走在马路上,突然遇到
文艺部同事张首映,此时,他调任《人民日报》香港记者
站站长。我们也是老朋友。记得1987年秋天我调至人民日
报文艺部《大地》副刊,负责编杂文。第二年春天,我走
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请一批研究生座谈和约稿
,这次,我才知道张首映是我们湖北老乡。之后他寄来杂
文,陆续刊登。博士毕业后,他调至文艺部,老乡也成了
同事。香港相遇,把酒畅谈,他说这是聊得最开心的一次

李昕兄为商务印书馆策划一套丛书,约请我加盟,谢
谢他的厚爱。
此本书名为《美丽如斯》。阅读,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曾做过关于阅读的演讲,题目为“阅读,让内心更
从容”。我生于五十年代,随母亲在不同公社小学漂泊。
六十年代乃至“文革”期间,可以说没有读什么书,直至
恢复高考,走进复旦大学,这才走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
读不同类型的书。在此期间,贾植芳先生指导我与陈思和
开始研究巴金,所以我在演讲时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本书
,巴金《随想录》排在第一本。巴金《随想录》,倡导独
立思考与自我忏悔,强调“说真话”,这些早已成为影响
我内心的精神力量,唯有将之传承。
其他九本分别是:沈从文的《从文家书》、李泽厚的
《美的历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董乐山翻译的
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斯文·赫定的《
我的探险生涯》、小诺布尔·坎宁安的《杰斐逊传》、贾
植芳任敏夫妇的《解冻时节》、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
年》、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其实,可以列出的好书很多。譬如鲁迅《阿Q正传》、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流沙河《流沙河认字》、黄永玉
《比我老的老头》、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古
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等。这些都是我喜爱之书。我
在《收获》开设“封面中国”专栏长达十年,曾梦想能写
一本《光荣与梦想》那样的书该有多好。
收入《美丽如斯》的文章,是不同故事的叙说。《万
历十五年》走进中国的过程,我与《童年与故乡》的结缘
,英国《战马》如何走进中国话剧舞台,梁漱溟先生暮年
读信记,丁聪的《北京小事》,马国亮的《良友忆旧》、
华盛顿的《告别权力的瞬间》、沈从文与黄永玉的故事《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等。李昕兄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
多年前,他们班级编选一本《老八舍往事》,阅读之后,
我写了一篇颇有感触的随笔《武大校园的记忆喧哗》。这
是一代学子留存武大校园的故事,也激活了那些历史细节
。记忆喧哗,留存美好。
黄永玉先生题写一幅对联:“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
月。”真是美妙。
阅读那些美丽的书。因阅读,一个人的内心,沉稳、
丰富而从容。
2018年5月21日,北京看云斋
导语
全书23篇文字,有作者读史阅世的心得随感,也有作者为学为文、著书编书过程中亲炙于前辈学人的因缘追记。无论是因书识人,抑或以人成书,作者着意的是时代迁变之下,个人命运的浮沉感喟,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的情感,沧桑世事亦难以消磨的真与善,更见其难得与美好。美丽如斯,既是其中一篇文字的篇名,也被提取为书名,其意正在于此。
精彩页
读丁聪、龚之方的“北京小事”
漫画家丁聪新出了一本书——《北京小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说是“新”,并不准确,因为书里都是四十年前的作品,他为我们呈现的是六十年代初北京日常生活的场景。
1962年,丁聪以戴罪之身从北大荒流放回到北京。不久,他见到了老朋友龚之方。龚之方系老上海一位著名报人,当时他在香港《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工作。1963年起,龚之方邀请丁聪合作,由他撰文,丁聪配图,在香港《文汇报》上开设专栏“北京小事记”。有两年时间,他们联袂主持这个专栏,用短文和漫画描述当时北京的日常生活。从地方剧团进京演出,到金山与张正宇下乡演出;从街道婆婆妈妈们的灭鼠突击,到售票员练习念准站名;从大白菜长势如何,到老北京的阳春面与豆浆……几百篇短文,几百幅插图,把那个年代的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丁聪来说,再次拿起画笔,机会尤为难得。
从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开始画画,选择美术为终身职业之后,丁聪从未忘情于画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抗战期间的流亡途中,他未曾放下手中的笔。即便成为右派被发配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他也没有闲着。偷着画,或公开画,都让丁聪感到生命的充实,感到精神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正是这些画,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使我恢复了自信和乐观。”
在北大荒,丁聪画右派分子们住的草房和修水库的劳动场面,画印象中的当地农户与猎户,画劳动者的生活风情,画自己经历的故事……材料有限,他往往在牛皮纸上用白粉和毛笔画出木刻效果的作品。当年阅读美国版画家肯特的记忆,重又活跃在脑海里——那些细腻线条,勾画出的人物的力度。他也用颜料画一些彩墨画,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今天再来看丁聪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偷偷画的这些作品,心里是无法平静的。按照如今某些慷慨激昂的批评家的观点,丁聪的笔可能缺少分量,因为他没有对知识分子的劳改现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批判性的描绘。如果那样,当然很好。然而,在我看来,这却是不现实的,不符合当时他们生存实际状况的苛求,甚至是后来人一厢情愿地故作惊人语。当我们审视他们那代人走过的道路时,需要的倒应该是设身处地了解他们、体谅他们,进而解读他们,然后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应该怎样做得更好。我愿意以这样的态度解读丁聪画于北大荒的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历史悲凉。
前几年,关于丁聪我曾写过这样一段的文字:“如果将丁聪一生创作的数千件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们无疑如同一幅历史长卷,记录着不同时代中国的社会现状。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抗战、内战、抗美援朝、政治批判、北大荒劳改、改革开放……除了‘文革’外,他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丁聪是一位具有历史感的画家。” 现在来看,我的话不准确。在北大荒与改革开放之间,还应加上“六十年代初”。无疑,丁聪为“北京小事记”创作的数百幅作品,在他的艺术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他将过去擅长的漫画、速写、封面设计等形式加以灵活运用,生动描绘出当年的北京风俗、社会场景以及大量文化人物肖像。他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在“文革”之后的创作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更为突出的体现。譬如,我觉得他后来为老舍小说画的插图,以及大量文化人物肖像漫画,与“北京小事记”显然有着承继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四十年前做的所谓小事,对丁聪却又不能不说是他漫长生涯中的一件大事。
诸事均有大小。然而,何谓大,何谓小,往往又难以说清。其实,许多事情一旦在时间中流动,大与小也就随时可能相互转换。昨日之大,也许今日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昨日之小,说不定忽然之间在人们的视野里显得竟是如此之大。受历史条件和环境所限,“北京小事记”当然缺乏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全面、客观而深刻的反映,更不可避免地带有宣传色彩。但诚如专栏名称所言,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笔,记录历史大场景中的“小事”,而且尽量避免说教和空洞。因此,诸多生活琐事也就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为读者和专家们解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提供了丰富而形象的细节,这是文件和教科书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