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南勇,企业管理专家、经济学专家、励志成功学专家、职业作家。毕业于世界顶级学府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研究科,商学硕士学位。2006年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河北天河汽车销售集团、丰田中国唐山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管理与企业内训工作。 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系列、《给你一个好团队》系列,《草民经济学》、《是谁在忽悠我们》系列、《销售这么说,顾客听你的》、《革自己的命,要暴力一些》等经管类、励志成功类畅销书,作品热销韩国、中国台湾等市场,并为《商界评论》、《保险行销》及《读者》等国内知名杂志撰写经济与管理类文章,其以一针见血、生动活泼、通俗犀利的文风与扎实、接地气的内容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目录 前言 是谁打碎了花瓶?“有欲也刚”的沟通之道 第一章 沟通的本质:追求“上上策”的高效途径 第一节 “沟”的原则:以最低的成本解决矛盾 频度原则:别让心结变为沟通中的死结 分寸原则:过于情绪化会摧毁一切 共情原则:善意是最好的粘合剂 第二节 “通”的逻辑 :共情的基础是共赢 说服:逻辑上要够犀利 愿景:善于利用个人魅力 信用:人无信而不立 第三节 沟通陷阱:失信是沟通的最大杀手 周期:将兑现承诺的过程分解 筹码:低起点带来的“强心剂”效应 一贯性:信守承诺永远是“头等大事” 第二章 沟通的步骤:如何消融对方的抵触情绪 第一节 屁股决定嘴巴:立场不同,更要共情 多重标准:如何选择最正确的沟通方式 盲区:关系密切的人更需要沟通 第二节 沟通要走心: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思维模式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思维模式2: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4 思维模式3:执迷于“正确性”的说教 沟通技巧1:从自己做起,见招拆招、借力打力 沟通技巧2:钻到对方的逻辑里,破坏对方的逻辑 第三节 越走心越高效:好心情带来好结果 关联:“爽”和“对”并非是对立的 先跟后带:习惯是慢慢培养起来的 第三章 沟通的深度:如何快速让别人倾吐内心的真正想法 第一节 批评:切入深度沟通的关键点 不设限:让别人把心里话都倒出来 开启双行道:有来有往才能形成连接 第二节 建设性沟通:注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认真对待心声:别让不满在别人心中持续发酵 化学反应:渠道越通畅,越有默契 第三节 掌控沟通:要让其他人敢于向你发牢骚 技巧1:要帮助其他人捅破窗户纸 技巧2:切勿急切地为自己辩解或展开反击 技巧3:给予其他人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四章 沟通的声调:如何让自己充满感染力 第一节 激情:大嗓门与肾上腺激素 专注:越兴奋,沟通效率越高 干扰强度:安静不等于安心 第二节 执行力:大嗓门的鲶鱼效应 感性管理者:执行力的催化剂 安静的代价:康老板和他的医疗企业 第五章 沟通的精度:如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一节 低效沟通:为什么我们的话,总是抓不住重点? 原因1:选择困难症使然 原因2:责任心不足 原因3:面子和礼节上的考虑 原因4:信心不足,心虚 原因5:对自身需求缺乏了解 第二节 落地:封闭式话术更容易达成沟通目的 边界:语言越封闭,事物就越立体 焦点:话题越集中,痛点就越突出 第三节 训练方法:掌握封闭式话术很简单 方法1:粘贴式提问法 方法2:5W2H法则 第六章 沟通的维度:如何综合性地利用各种沟通形式 第一节 沟通的空间:越懂共情,越善于突破距离感 主客场:沟通的物理环境 熟悉的陌生人:沟通的心理环境 第二节 表情:不仅要懂察言观色,还是学会主动运用 底牌:通过表情掌控沟通的节奏 眼神:如何充分利用“心灵的窗户” 第三节 姿态:身体中潜藏的沟通密码 落座方式1:对面而坐 落座方式2:对面而坐、略有偏移 落座方式3:侧面90度落座 落座方式4:并排而坐 第四节 倾听:学会使用耳朵 话语权悖论:越主动则越被动,越被动反而越主动 倾听的门道:点头、附和以及做笔记 第七章 沟通的技巧:如何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第一节 学会避免误区:别忘记“通”才是最终目的 情绪化:不要让沟通的起点源于指责 炫技:沟通不是比武场 第二节 学会利用情绪:让情绪为沟通服务的方式 方式1:“胡萝卜加大棒” 方式2:“以逸待劳” 方式3:“全场平静” 方式4:“全场情绪化” 第三节 学会营造时机:合适的氛围能让沟通更顺利 招数1:单刀直入 招数2:投其所好 招数3:借题发挥 招数4:寻找代打 招数5:走为上计 第四节 学会妥协:一定要厘清自身掌握的资源 模式1:对称妥协 模式2:不对称妥协 模式3:交叉妥协 第五节 学会保持耐心:攻守转换的学问 “推拉式”沟通法:耐心等待对方锐气的耗竭 休止符:妥协和共赢是沟通的最佳归宿 第六节 学会走好第一步:职场新人的沟通之道 忠告1:不能过于低调、谦虚 忠告2:不宜过于主动积极 忠告3:勤问是大忌 第八章 跨部门沟通:如何理顺利益纠葛问题 第一节 破题 :跨部门摩擦的因与果 根治拖延:承认部门利益的合理性 跨部门沟通三要素:动机、方法、精力 第二节 软硬结合:如何提高跨部门沟通的效率 措施1:培养人情 措施2:利益捆绑,或利益交换 措施3:换岗实习 第三节 融合: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解决沟通问题 树立榜样:通过各种措施引导价值观 最佳协力奖:南国株式会社的实践 精彩页 第一节 “沟”的原则:以最低的成本解决矛盾 如果有可能,沟通应该尽量频繁。最好能够做到“事无巨细”“随时随地”。 让我们重回沟通的原点,看一看沟通的本质是什么。何谓沟通?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和“沟”字有关,这意味着要在当事双方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第二层意思与“通”字有关,这意味着桥梁必须是畅通的,不能徒有其表。 显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没有“沟”,则“通”就失去了前提;没有“通”,则即便你花大力气建好了“沟”的桥梁也白搭。纯属瞎耽误工夫。那么,在职场中,和沟通有关系的现实问题到底都有哪些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沟”的问题;一方面是“通”的问题。 先来聊聊团队里与“沟”有关的那些事。 平心而论,我们中国人的口才普遍都不错,也非常喜欢表现自己,可遗憾的是,中国人似乎普遍不善沟通,甚至不愿沟通,遇到问题宁可藏在心里,或者期待时间的流逝能够带来问题自行解决的结果,或者干脆憋在心里和对方较劲。简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人不善于发起沟通。似乎谁先迈出第一步。谁就会失了气势(失去气势对我们而言往往意味着自认理亏。等于从一开始就丢掉了自我主张的正当性。乃至正义性),没了立场,自己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归根结底,这里面有一个面子的问题,还有一个习惯的问题。可无论怎么说,这种心态也是要不得的。抱有这样的心态,任何问题和矛盾都解决不了,只能两败俱伤,一起吃亏。大道理或许谁都懂。然而,遇到实际事情时,惯性和面子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让我们举步维艰,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因此,单纯地强调放弃面子、克服习惯似乎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迈出第一步”的问题,还得另辟蹊径。 方法也很简单。只有一条,那就是掌握高超的沟通技巧。既然迈出第一步往往意味着丢面子、失气势,那弥补这一短板的唯一办法就是,练就一身沟通的好功夫。即使对方一时占了点小便宜,他也会在转瞬间败于你灵活的身手之下。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身怀绝技,这第一步,就能很轻松地迈出去。关于沟通的具体技巧,我们还要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和沟通有关的若干原则。 先来说一说这个“沟”。有如下几个原则。 频度原则:别让心结变为沟通中的死结 如果有可能,沟通应该尽量频繁。最好能够做到“事无巨细”“随时随地”。 许多人也许认为,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没必要诉诸沟通。过于频繁的沟通会给人留下一种特别“事儿”的感觉,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中国人(乃至整个东方儒家文化圈)的人际关系中,特别容易留下非常沉重、非常深刻、非常繁多、非常复杂的心结。可遗憾的是,这种心结现象的普遍性、严重性和破坏性,却往往容易被我们绝大多数人所忽略。一直等到某一天,某种心结突然崩裂爆发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们才会或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或呆若木鸡、不明就里。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时候,越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反而越容易发生这样的现象。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外国电视节目的视频。某家电视台随机挑选了几组号称绝对“铁哥们儿”或“铁姐们儿”的好朋友,在预先告知他们“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发表对自己好朋友的见解。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几乎无一例外的,所有的被采访者都开始揭自己小伙伴的短,有的甚至达到控诉的程度。换句话说,所有人都说了许多朋友的“坏话”,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采访完毕,电视台将相关视频放给这些年轻人看,结果每一个人都被眼前的影像震惊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因为以视频内容的恶劣性质来看,别说继续做朋友,即便对这些揭自己短的小伙伴给予适当的处罚都不算过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朋友做了相同的事。可在看到视频后,却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无感,只对朋友的行为倍感委屈、深表遗憾。 P6-8 导语 沟通的低效让每个人都惧怕沟通,然而,越不愿意沟通,问题越严重,从而使沟通的障碍越大,并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无效沟通最终像癌细胞一样破坏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竞争力。 沟通最大的障碍显然并非沟通信息的不明确,而是所有人内心中都存在各式各样的过滤网和围墙。要提高沟通效率,就必须绕过这些抵触机制,其快捷办法当然就是共情。通过共情沟通,我们能瞬间转移到抵触机制内部,用对方的视角审视沟通结症所在;通过共情沟通,我们能用温度消融抵触机制,让对方无保留地说出真实想法,进而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通过共情沟通,我们能更加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所在,并寻找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共赢方案…… 在本书中,中国本土著名管理专家南勇,通过7大方面、6类技巧、30余种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击破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成为职场与生活的大赢家。 序言 是谁打碎了花瓶?“有欲也刚”的沟通之道 一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他们村儿有一 户人家,家里有三个亲兄弟。祖上传下的家产中有一个价 值不菲的清代花瓶。兄弟三人自打成年、成家后就一直对 这个花瓶的归属和分配事宜争执不休,足足争了将近20 年 。终于有一天,经过又一番激烈争执而依然无法达成共识 的兄弟三人恼羞成怒,将这个花瓶狠狠地摔在地上,彻底 断了所有人的念想。 要知道,这20 年来花瓶的价格飙升了何止千倍,现在 摔和20 年前摔,毁掉的东西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有 意思的是,毁掉了花瓶之后,兄弟三人非但没有更加彼此 仇视,反而化干戈为玉帛,相处得比以往更融洽了。 这个故事的架构、逻辑以及潜在的道理似乎不用我告 诉大家。不出所料的话,基本上所有人都会以“金钱(利 益) 是魔鬼,最好敬而远之”这一“标准答案”来为其定 性。不过,如果仅仅为了导出一个如此单纯的“真理”, 那么我是不会把这样一个无聊的小故事呈现给大家的。我 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肯定有我的道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在不同程度上 把“无欲则刚”这句话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予以信奉。可 实际上,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四个字只存在书本中, 在现实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可行性。道理很简单,因为这四 个字不符合人性,甚至有着反人性的特质。如果人类真的 大力践行“无欲则刚”的价值观,恐怕人类本身早就毁灭 了。因为这种价值观只存在于佛教界,可如果每个人都出 家当和尚,彻底做到“四大皆空”的话,人类的繁衍生息 又该怎么进行? 可见,过于偏执的“无欲则刚”是站不住脚的。现在 的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欲”,而且没必要也不 应该离开“欲”。那么,如何才能在“有欲”的情况下也 能做到“刚”呢? 简单,只要你懂得如何沟通,你就能做到“有欲也刚 ”。 就拿前面提到的三兄弟的故事来说,一个好好的价值 连城的花瓶本来是可以改变所有人命运的,难道非要打碎 它,才能换回兄弟之间的亲情吗? 即便事实如此,这也还是未免太过荒诞、太过可悲了 。如果兄弟们能够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合理地解决归属和 利益分配问题,事情显然可以有一个更美好的结局。 沟通技巧的欠缺,对这个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是不可 估量的。我敢保证,打碎花瓶后,即使兄弟三人暂时找回 了久违的和平,心中那道深深的伤口也不会彻底愈合。何 止不会愈合,也许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发炎,且炎症 会越来越重。迟早有一天,伤口会彻底崩裂,并再一次摧 毁这个家庭勉力维持的脆弱和谐。只不过到那个时候,挽 回事态的唯一媒介——花瓶,已经不复存在…… 这样的案例,在职场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身边的 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像极了拥有三兄弟的那家农户,所有 成员整天都在为争抢花瓶的份额不停缠斗,折腾得不可开 交。唯一不同的是,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花瓶都是不 可打碎的。无论好分、难分,都必须硬着头皮分下去。 这就要了亲命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公司领导都 活脱地像个救火队员,一天到晚四处灭火,可四周却依然 火情不断,直搞得他们焦头烂额、徒呼奈何! 可见,失去“打碎花瓶”这一终极选项,公司领导手 里就只剩“沟通”这张王牌,可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 张牌,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用,至少是不善于用。 因此,对于公司而言,把“沟通”当成事儿,好好地 研究一番,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生死攸关 的重大课题。 二 许多人都看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 样的:当山上的小庙里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他独自下山 挑水,生活无忧。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变成两个人去挑 水,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发生许多矛盾,从而让两个人 都对挑水失去了兴趣和动机。等到第三个和尚到来后,矛 盾愈演愈烈,三个人干脆均放弃了挑水,结果差点都被渴 死。不过,这个故事的作者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团圆式的 结尾:在死扛了一段时间之后,快渴死的三个和尚终于扛 不住了,求生的本能最终战胜了心中的小算盘。三人重归 于好,不再计较个人得失,并争先恐后地去挑水。这个本 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作家试图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 :人心齐,泰山移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与其争斗不休,大家都受损,不 如通力合作,大家均受益。 坦白说,这个道理是不错的。然而,问题是,这个道 理是否可以,或者说是否应该,通过一个如此单纯又如此 极端的契机去实现,即大家很可能活活渴死。 对这一点,我个人持怀疑态度。事实上,没有人会如 此愚蠢,宁可渴死也要死守在小庙里。显然,一个相对更 合理的选择是“树倒猢狲散”——大家都离开那座小庙, 各自寻找新的归宿和新的前途。 说白了,这其实还是一个“打碎花瓶”的做法。 公司也一样。“ 公司兴,个人兴;公司亡,个人亡” ,每个公司领导时常地都会以这一冠冕堂皇的理念为借口 ,试图向不安分的公司员工施压,期待他们能够顾全大局 ,学会妥协和牺牲。然而,几乎从来就没有什么人会对这 种陈词滥调真正在意,更别提身体力行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存在两个原因。 其一,“公司的兴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对这种耸 人听闻的话题,公司员工根本就没有感觉。相反,自身的 利益才是真正的大事,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有切肤实感。 两相比较,孰远孰近、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其二,即便是公司“亡”了,也无所谓,“此处不留 爷,自有留爷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庙,一座庙倒下去 ,大不了再找一座新庙就完了。 看见没有,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其实对绝大多数公 司的绝大多数成员而言,“公司员工的兴亡”根本就是一 个伪命题,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真正在意。 不过,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还有一个不折不扣的真 命题在等待着我们的公司领导——一个连自己人都不关心 其兴亡的公司,肯定会灭亡,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归根结底,改变这一切的钥匙,还是在于那两个字: 沟通。 内容推荐 本书从沟通的基本框架入手,全面梳理了沟通的步骤、深度、精度、维度等环节的内容,并解读了如何将共情原则贯彻于这些环节之中,从而大幅提升沟通的穿透力和效率。另外,基于沟通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本书提炼出了大量的技巧和方法。从学会倾听、学会妥协、学会利用情绪到主导权的掌控、沟通时机的选择等,如果你能通过不断地刻意训练,牢固地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那么你必将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并依靠超强的沟通能力实现人生的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