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国际林格伦奖提名。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 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有老鼠牌铅笔吗》《弯弯》《弯弯的辛夷花》《汉字奇兵(千雯之舞)》《替身》《会飞的狗》《因为有你》《永远的合唱团》《霹雳贝贝2(乖马时间)》《吉祥时光》《金雨滴》《我们好像见过面》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小说《羚羊木雕》、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多部作品在台湾地区出版,并多次被评为“好书大家读”作品。 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足球大侠》《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乌龟也上网》等十部。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妈妈》等。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童牛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 著有电影理论专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吉祥时光》把镜头推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北 京生活,以儿童“吉祥”的眼睛观察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之路回溯模糊而斑斓的童年,从记忆之河中采撷 出彩色石子,创作出一部深具北京风韵和中国情怀的 儿童小说。在内敛平和的笔触和诗意温情的叙事中, 大变革年代“父辈的故事”,穿越历史风尘呈现给当 代儿童。孩子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人物命运的沉浮, 更记录了老北京人的温厚淳良,为整部作品抹上了温 暖的人性底色。 ——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推荐语 《吉祥时光》有着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简洁韵 味。它体量虽小,描摹的人物却为数众多且个个鲜活 ;文风冲淡平和,始终充盈着一种诗意的温情的气息 。它是个体的童年回忆性书写,却并不属于个人的怀 旧式的惆怅回望,它试图捕捉住在飞速流转的时光中 那些遗落的美好、那些童年的真趣,和今日的孩子一 同分享,一同品味,一同守望。 ——李东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鲁迅 文学院副院长) 后记 当我把《吉祥时光》的“完成稿”交给编辑的时候, 我发现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写。 我没有写西墙下的夹竹桃:雨后的院子,蜻蜓在空中 飞舞,有的一只架在另一只的身上飞,我们不知道那是爱 情,我们管它们叫“架彩”;有的蜻蜓落在盛开的夹竹桃 上,我们悄悄地走过去,一抓一个……如果能抓到“膏药 ”或者“捞兹儿”,那就是中彩了。 我没有写草地上的指甲草:姐姐把指甲草上的花瓣摘 下,用小木棍儿在石头上捣碎,除了把她的指甲涂得通红 ,还把它涂在我的腮上,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我没有写小南屋前的玉簪棒:我一岁的时候,手里拿 着含苞的白花儿,光着屁股和它合影。那张照片被压在玻 璃板下,最精彩的地方后来被沁进的水沾掉了…… 我还没有写枣树上的杨刺子:那绿色的虫子几乎蜇遍 了家里所有的人,但回忆起枣树时,它与又脆又甜的枣子 却同时出现在眼前……用现在的眼光观察杨刺子,它的外 表是很酷的。 想到这些难忘的小生命,似乎被写空了的心忽然又变 得充盈起来。 书写自己的童年是我多年的愿望,但是有一天,当我 提起笔来的时候,我发现开始的时间太晚了,许多事情已 经不记得了。尤其是那些情感和话语、那些声音和颜色。 那个家、那个院子我已经离开了五十年,许多人和事 都已随风而去,留下的也已经支离破碎……岁月流逝,星 光逐渐暗淡。除了时间和距离,还因为十年特殊时期摧残 了那里无辜的树木、花朵,摧毁了那里善良的生命…… “想不起”和“不愿想起”,让我沉重而纠结。我想 念那个地方,但是我不愿意回去,那里有我难忘的美好时 光,也有不堪回首的记忆…… 我看着大楼拐角的一株玉兰,已经是冬天了,树上没 有一片树叶,却有一个个“花苞”俏立枝头,我实在分不 清这是玉兰的“迟暮”还是蓄势待发的“新生”。 我就像在冬季里寻找春天的花朵,艰难虽是艰难,但 生命的绽放总是给我意外的惊喜! 我还是要写。童年在记忆的深处,当你试图唤醒它的 时候,有时候它像个陌生人一样走到你面前,让你不由得 怀疑:这是我的童年吗?还是我的思念走火入魔了?有时 候它却又奇迹般跳起来拥抱你,让你返老还童…… 我努力地在写。生活本来馈赠给我的“戏剧性”的可 以变成故事的情节都随着时光消失了,尤其是那些细节和 语言。剩下的只是一个个镜头和画面,缺少的是动人的感 情的记忆。 有人说,大人物的回忆是属于“历史”的,小人物的 回忆则是属于“文学”的。我虽然是个小人物,但心中童 年的故事里也有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不愿意让我的读者以 为我的童年是在一个虚无的年代度过的。我希望读者能看 到过去,能看到那个时代中一个真实的童年。 我用心地在写。这不是一部回忆录,因为我的童年里 还有属于文学的人性和温情,也有可以启迪人生的智慧与 文化。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相信,我的童年若写到心灵 深处,便也是你的童年。 这几年,因为各种机会我看到许多作家书写自己童年 的书。我有兴趣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也从同行和朋友们 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少经验。 希望把童年写成一部文学作品,那就需要在真实的基 础上有适当的虚构。但是许多写作者在书写的时候都发现 ,真实的生活是排斥虚构的。但是没有虚构,就没有“文 学”。我理解的这里的虚构,实际是感受过、思考过的生 活。我现在写下的“文学”是感受过的生活。 我自己在书写童年的时候,经常遇到几个问题:重大 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的关系,沉重与轻松的关系,童年中 儿童视角与书写者当下思索经验的关系。 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克服,也就不断地获得成功感。 我还想写出老北京的文化,可什么是北京文化呢?北 京文化有好多种: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我 们的主人公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文化阶层,而不是非要找个 京剧演员或者八旗子弟来站脚助威。 北京有句老话: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在20世纪50年 代,虽说都是北京,但各地区又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有些俏皮话很有色彩,反问句居多,大都用在不太友好的 场合。比如售票员问:“先生,您买票了吗?”这位先生 不高兴了,就回答:“买票了吗?你把这个‘吗’字给我 去掉成吗?”再比如,甲不小心碰了乙,甲说:“哟,没 看见——”乙回答:“没看见?你长着眼睛是喘气儿使的 ?” 这些对话有特点,但不能代表老北京人都那样说话。 我觉得古道热肠是老北京人的一个特点,凡事要讲个“理 儿”也是如此。我尽力而为,不太刻意。 我还庄重地在写。我要用这部作品寄托我对父亲、母 亲和姐姐的思念,把它送给我还健在的哥哥、我的朋友们 ,同时献给那些真诚和善良的好人。 张之路 2016年12月12日于北京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幼稚园 第二章 海棠花开 第三章 第三只眼睛 第四章 窗台上的“好儿” 第五章 天空出彩霞 第六章 自己种菜自己吃 第七章 小学生 第八章 关老师 第九章 对门的老德子 第十章 西直门 第十一章 新朋友 第十二章 老先生和老大小姐 第十三章 乳白色的小树 第十四章 小黑枣陈燕平 第十五章 成长的烦恼 第十六章 不到九周岁 第十七章 牵着母亲的手 第十八章 荣誉 第十九章 小南屋的赵大爷 第二十章 特别的一天 第二十八章 谎花儿 第二十九章 小人儿书店 第三十章 原谅我,小新子 第三十一章 拍电影 第三十二章 不灭的火焰 第三十三章 一枚纪念章 第三十四章 一壶汽水 第三十五章 营火晚会 第三十六章 什刹海的冰 第三十七章 姐姐去了外地 第三十八章 哥哥当了工人 尾声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幼稚园 1948年的北平,冬天格外冷,滴水成冰。 房顶上融化的雪水还没有来得及流到地上,半路上又被冻住了。家家户户房檐下面都垂着几绺冰凌子,和着烟筒的烟油变成浓重的黄褐色,一个月也不见融化。 早晨,谁也不愿意从被窝里爬出来。倒不是没有睡够,而是因为屋里冷得厉害。不管煤球炉子灭还是没灭,窗玻璃上都结满了冰花,那图案好看而诡异,每天都不同,但大致上都是一排排密密匝匝枝繁叶茂的“白银树林”的模样儿。有时候,“树林”里面隐隐有只“白熊”,定睛看,那“白熊”变得更加清楚。有时候不是“熊”,是好几只模样一样的“飞鸟”…… 若偶尔把被子掀开一角,能看见宝贵的热气一缕缕地流淌到外面来。哈一口气,眼前便出现一团浓浓的雾。 过一会儿,便有鼓捣炉子的声音响起来,接着就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声音。这时候小祥就仔细地听,他知道每天这时能听到的永远是那两句话,但依然每天都期待着揭晓究竟是哪一句。 “昨天没封好,着过了。”这就意味着炉火已经灭了。 “还行,火一会儿就上来。”这就是说,炉火还着着。 每次听到后一句话,小祥便觉得屋子里变得暖和起来,心中也充满了希望。 睡觉前“封火”可是个技术活儿——封得太严实,底煤燃尽了,新煤还没有燃烧,火就给“封死了”;封得太松,新煤半夜已经燃尽,早晨就是一片冰冷。四岁的小祥知道,炉子是个很不好伺候的东西。寒冷的早晨要是重生炉子,那屋里不但冷,而且立刻就会被炉灰弄得暴土扬烟。 那时候的元旦新年被叫作阳历年,没什么人过的。农历年才是正经八百的年,那叫春节! 1949年的春节就要到来了,但是北平城里一片死气沉沉,没人有心思过年,整个腊月里到处都停业、停学、停工。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拉三轮车的也少了,只有穿着黄灰军装的士兵三三两两地在街上巡逻。小孩子们说话时声音也变小了,大人们则是一脸茫然的神色。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当时还叫作北平的北京城。守城的是国民党的部队,司令叫傅作义。“围而不打”是解放军的策略。西直门外,从西山的方向不时传来炮声。 北平城里实行“宵禁”。也就是说,天一擦黑,人就不能到街上走了。如果白天都不许上街,就叫“戒严”。 一天早晨,院子的门铃响了,院门也被敲得咚咚响。父亲急忙穿好衣服去开门。院子太深了,从屋门到院门要走一会儿,敲门声一直响个不停。父亲明白,一定是出大事了! 进来的人是父亲的好朋友郑大爷。 父亲把郑大爷让到屋里,郑大爷一面跺着脚搓着手暖和着身子一面说:“南小街那边家家都住上部队了……” “解放军进城了?”父亲问。 郑大爷摇摇头:“是傅作义的部队撤进城里了——没打。你这儿临南小街这么近,院子这么大,我怕也住了部队。” 父亲拉着郑大爷的手,很动感情地说:“好朋友啊!还惦记着我们。” 母亲在一边双手合十:“谢谢郑先生,谢谢郑先生……” “万一来了部队,别急也别怕,他们看见有空房才住,白天他们要集合,顶多在家里做个饭什么的!”郑大爷又说。 父亲连连点头。 郑大爷又特意对小祥说:“小祥,不怕。” 小祥不知道说什么,母亲连忙招呼小祥:“还不谢谢郑大爷!” 郑大爷走了。小祥永远忘不了郑大爷朝他微微一笑的样子。郑大爷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满口山东老家的乡音。 那一天,小祥还是被母亲送到了幼稚园。幼稚园离家不远,就在东观音寺胡同的东口。那是北平师范学校附属的幼稚园,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母亲是家庭妇女,但是她有见识——不能让孩子耽误功课。 P6-9 导语 《吉祥时光》是一部长篇小说,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北京生活,以儿童“吉祥”的眼睛观察身边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一部深具北京风韵和中国情怀的儿童小说。在内敛平和的笔触和诗意温情的叙事中,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里的童年故事如一幕幕活剧,穿越历史风尘呈现给当代儿童。 序言 有一天收拾东西,我忽然发现书柜的深处放着一个有 些泛黄的白色布袋。打开一看,那是一堆彩色的小石子。 虽然它们已经暗淡了,可我立刻记起来几十年前它们的模 样…… 家里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瓶,汽水瓶子般高矮,水果罐 头瓶般胖瘦。瓶口不大,玻璃塞子很秀气。从外面可以看 到塞子和瓶口是磨砂的。瓶子里面装满彩色的小石子,那 些有小手指肚大小的石子被水浸泡着,拥挤在一起不能动 弹,石在水里,水在石间,红色的、绿色的、褐色的、黄 色的……十分美丽! 我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看见瓶子放在窗前的茶几上。 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我几次想把瓶子上面的 塞子拔出来,看看里面的石子,可是根本打不开。母亲摇 摇头说:“我也打不开,这些石子聚在瓶子里,是个景儿 ,如果真的打开了,石子散了,就什么也不是了。” 有一年,家里发生变故,有入把瓶子摔在花砖地上。 水流出来,石子散了一地。我下意识地蹲下去,想把石子 往碎瓶子里捡。玻璃碎片割破了我的手,鲜红的血滴在石 子上。母亲把石子拾起来,装在一个小小的白色布袋里… … 今天,我重新把石子放到水里,就像老朋友相见,它 们立刻有了光泽,有了灵气,仿佛有了呼吸,有了生命。 它们虽然小,但每颗与每颗都是那样地不同,它们的花纹 美丽而曲折,却又那样地自然,似乎要开口对我说话…… 望着这些久违的石子,我忽然感觉,眼前,这每一颗彩色 的石子都是我的一段段凝固的时光。它们是那样地悠久, 又是那样地短暂;它们是那样地伟大,又是那样地渺小; 它们是那样地奇特,又是那样地平凡…… 于是,我找来一个与原来那个玻璃瓶差不多的瓶子, 把那些小石子一颗一颗捡回来,红色的、绿色的、褐色的 、黄色的……正像母亲说的,这些石子聚在瓶子里是个景 儿…… 内容推荐 《吉祥时光》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1948至1957年期间北京男孩吉祥的童年生活,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片段连缀而成,用孩子的眼睛映射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百态。吉祥家住在大乘巷胡同,家里有房出租,形形色色的租客来来往往:日本人、特务、大学教授……年幼的小祥懵懂地体味着生活变故、时代变迁,体味着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体味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穿用降落伞做的衣服、偷藏纪念章、和书店老板打赌背《水浒传》108将……这些散落于童年中的人和事犹如一颗颗美丽光洁的小石子,积聚起来,成为他永生难忘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