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巴沙,1978年初以知识青年身份考入大学。18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起至今,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从事机关行政工作。
曾在中学、大学任教,发表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部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巴沙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周巴沙,1978年初以知识青年身份考入大学。18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起至今,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从事机关行政工作。 曾在中学、大学任教,发表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目录 题记 引子 第一章 信和电报 第二章 言多必失 第三章 斗殴悲剧 第四章 支农抗旱 第五章 张家坳祠堂 第六章 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第七章 红运当头 第八章 艰难的抉择 第九章 中秋节狂欢 第十章 茶山闹剧 第十一章 国庆音乐会 第十二章 阴沟里翻船 第十三章 两股道上跑的车 第十四章 送不出手的礼 第十五章 批判会的喜剧 第十六章 无辜蒙冤 第十七章 顶风作案 第十八章 病榻前的控诉 第十九章 群魔乱舞 第二十章 礼多人不怪 第二十一章 神秘的任务 第二十二章 节外生枝 第二十三章 茶与酒的功能 第二十四章 最后一课 第二十五章 阴谋与阳谋 第二十六章 青春进行曲 尾声 精彩页 蜿蜒起伏的罗霄山脉,像一条巨蟒横亘在湘赣边界。在它的尾部,是湘南一片相对平坦的土地。泌江——发源于罗霄山脉深处的河流,如一条主动脉,平静而又不知疲倦地流经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山谷沟壑。泌江中段有一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丘地区,这就是江南著名贡茶“蕙乌”的产地,现在是国营卫东茶场。 相传明熹宗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他结党营私,陷害异己,将一批忠良之士贬为庶民,发配到这人烟稀少的南蛮之地。当时的泌江两岸土地贫瘠,物产匮乏,人们无以为业。忠良之士便在荒芜的山丘上开荒凿地,种茶糊口。这茶树以罗霄山脉为父、认泌江为母,承日月之甘露,吮天地之精华,长得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所产的绿茶格外醇厚香甜,一时名声大噪,闻名遐迩。思宗即位后,这批忠良之士精心采制了谷雨毛尖,取名为“蕙乌”进贡。天子饮后,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耳聪目明,龙颜大晚,追询该茶来历。真相大白后,皇上念忠良之苦心,恨阉党之险恶,特赦这批忠良无罪,体恤安抚。从此, “蕙乌”贡茶成为湘南引以为骄傲的物产,世代相传。 该茶场承接历史衣钵,在这里经营数十年,先后经历了集体企业、劳改农场等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接纳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夜之间农场内的劳改犯全部被迁走,更名为“卫东茶场”,成了知识青年的“广阔天地”。近千名知识青年分成十个中队,分散在茶场各个角落。知青第三中队就坐落在茶场最边远的西北角。 眼下已是隆冬时节。白天雨夹雪,晚上雪夹雨,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尤其是夜深人静时,北风掠过山脊,流窜在大大小小的沟沟壑壑,发出肆虐的呼啸,给生活在这里多年的青年人心里带来浓重的凄凉感和茫然感。 这天夜幕刚下,知青第三中队院落内一反常态的格外热闹。类似四合院的大院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气腾腾。院子中央是用三合土筑成的篮球场。身材颀长略显清瘦的杨文军穿件深蓝色毛线衣,袖子挽到胳膊肘上,站立在球场上顶着寒风吆喝: “烂仔!抱捆劈柴去食堂,吩咐炊事班的堂客们把火烧旺些,让鸡多炖点时间,做到落口消融。” 自来水龙头下洗蔬菜的人群里,一个胖子应声而去。 “哎——哎——!冬苋菜要多洗几次,每片叶子都要洗到。”杨文军顺着眼光,向洗菜的人群叫道, “晓得今天要聚餐,蔬菜班昨天还往菜土里泼大粪,真他妈的脑壳进了水!” “哼!站着讲话不怕腰痛。手泡在水里冷气只往骨头里钻,你嫌弃别人洗不干净就自己来洗!”有人抱怨。 “怕冷就莫洗。吃屎比吃‘920’①长得快!”杨文军的回答引起一阵哄笑。 杨文军转身,见一个女知青在不断地与人拉拉扯扯。 “小媛,你在那千什么?别人都忙得睡觉摸不到床,你却在打情骂俏。”杨文军语气明显不满, “闲得无聊就去食堂帮忙烧火。” “军哥,我在做好人好事嘞。猴子要我帮他收集8个铝盆做火锅,我已经收了6个,还缺2个。”小媛嘟着小嘴, “有的人就是小气,舍不得拿出自己的脸盆在火堆上烧。” “昨天就交代了猴子,他一整天都没办好一件事,真是屎顶到屁股眼了还没挖茅坑。真是憨②!”文军一转念头, “不对!他要你替他办事自己野到哪里去呐?” “你问我,我问谁去?” 文军亮开嗓门叫: “谁有洗脸用的铝盆?有的话请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贡献出来。” “我有!”一个女知青回答。 “谢谢!交给小媛吧。” 小媛来到杨文军面前,满脸疑惑,低声道: “猴子说铝盆子是用来盛鱼做火锅的,不要女同胞用的盆子。”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参加高考的人说回就回,救场如救火,顾不上许多,将就点吧。你只是注意把盆子洗干净,用开水多烫几次,免得男子汉们吃出月经味来。”P1-3 导语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次恢复高考的前几个月,发生在湘南某地卫东茶场的一群知青间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围绕“恢复高考”和“招工返城”两大事件,刻画了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青年形象。 序言 巴沙嘱我为他的长篇小说作序,这唤醒了我的记忆。 我和巴沙是小学同班同学,那是近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当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不怎么读书,每天在 学校撒野,比现在的孩子野很多。我们会相互打探同学父 母的名字,然后用作攻击对手的最后武器(在那个年代,谁 的父母名字都难免不上大字报)。在那样一个禁欲的年代, 小学生也会有绯闻,牵强地或者捕风捉影地配对子,谁谁 谁跟谁谁谁怎样怎样,绘声绘色。当时也给巴沙配了一对 。这些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都成了关谈和笑谈。 重续跟巴沙的同学缘,是十多年之后的事了。1985年 ,我们同时考上了湖南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还在同一个 专业。在这十多年间,他经历了许多,我也经历了许多。 这十多年的经历,我没写进我的小说,而巴沙却把其中的 一部分写进了小说,这就是《最后的部落》。 这部小说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恢复高考 前的几个月,一群茶场知青的峥嵘岁月。巴沙是1977年考 上大学的,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是一次临时到 来的命运眷顾,对广大考生来说则是仓促应战。积压了十 年的考生,百里挑一,巴沙被挑上了。这是多么来之不易 的命运恩泽啊!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故事发生啊! 这些故事,已经过去近四十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那 些动人心魄的事情,在当事人的心中也渐渐被淡忘了,后 来者则没有任何感觉。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知青们又有 着怎样的心态?写知青文学的作者很多,似乎也没有一部主 要以高考为背景来写的。巴沙的这部小说,就填补了历史 描述中空缺的这个角落。 小说除了写高考,还写了招工。当年的知青,想回到 城市,就只有这两条路。回城,不但是个人命运所系,也 是家庭命运所系。巴沙以这两件事为线索,写了一群茶场 知青与命运的抗争。小说的故事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 也很生动。刘雪梅、猴子、邹亮、酋长、李娜……各有各 的个性,各有各的鲜活。 这是一个名叫酋长的知青,因为打架偷鸡,在挨斗会 上的检讨发言: “我们——卫东茶场全体知识青年,怀着高昂的无产 阶级战斗豪情聚集在一起,声讨十恶不赦的跳梁小丑—— 我!” “我是个臭名昭著、不思悔改、明火执仗、打家劫舍 的土匪强盗。我不投降就叫我灭亡!”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习惯性表述,被主人公用到自己 身上的时候,则充满了反讽的意味,读来令人忍不住偷笑 。一个倔强的人物形象,就这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不知道这部小说是否全是巴沙曾经生活的回忆,但 是,我可以断定的是,它可以引起众多同辈人的生活记忆 。这时的个人回忆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并被共鸣,那么,它 就成了历史。 2016年4月 内容推荐 邹亮出身书香世家,因时代潮流而“上山下乡”到卫东茶场,受父亲潜移默化,他勤勉、好学,爱读书,爱思考。刘雪梅工人出身,思想觉悟高,对自己要求严。杨文军是热心肠,乐于助人……为抓住这一次命运眷顾,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付出了艰辛努力。 同时,故事还描绘了在这些年轻人的周围活跃着的一批爱惜人才、关心年轻人的基础党政干部和普通农民。如县委组织部蔡部长,知青中队邝队长等,他们以不同形式和方式支持、保护、鼓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全书故事情节连贯,主要通过对话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时代特征。书稿还原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的迷茫感和失落感,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年轻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