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年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敬民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敬民,高级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优秀专家,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多部新闻作品获国际及国家级奖项。曾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曾任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兼任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孔子学院院长。 书评(媒体评论) “大年月”,我喜欢这个说法。有自然时序的更 替,有社会风云的变迁,也有个体生命的缘遇。年月 而大,令人品味深思。张敬民,充满激情,不乏浪漫 ,有冷峻的目光。在这里,他与我们倾心而谈。 ——杜学文 著名文学评论家 我喜欢这样的书,不仅因为喜欢自己的朋友。还 因为这部书的每一行文字里都藏有朋友真诚的面孔。 ——张锐锋 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作家 所谓文化自觉,应该是指对文化的自我觉醒与审 视。敬民即以文化学者之心,对此给以参悟、审视、 解读和阐发。相信读者会从《大年月》中领略到作者 的人文情怀。 ——张振华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著名文 化学者 他那新闻人的品格、担当、质朴,让人崇敬。所 写之随笔、评论、报告文学,散发着黄河儿女的精气 。 ——铁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 谦和朴实而内心有光,这是我对张敬民先生的强 烈感觉。我喜欢读他的散文,是因为立意高拔又接地 气,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 ——李骏虎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 后记 这本散文集,是我多年来“积攒”而成的。也就是说 ,这些作品写于不同时期,并且散发在不同的报刊书籍。 只是在今天婆样一个机缘巧合下,汇聚起来合于一册,又 机缘巧合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要感谢我的许多朋友的热 忱关注,特别是崔晋宏、丰小平、李夏林、冯晓武、腊生 、李岩、王碧红等一再的催促和鼓励。他们对朋友的真诚 与赤胆令我感动! 最初编辑时,收集起来的文稿一大摞,林林总总有几 十万字。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没有想到岁月在笔尖不经 意地划过,竟然写出了这么多的文字。这还不包括我已经 出版的那些独立成册的书籍。不过,欣喜之余,我还是冷 静下来,认真审视这些文稿,发现有许多并不符合本书的 “编辑思想”,集合在一起显得很庞杂,难免有“捡到篮 子里就是菜”的拼凑之感。这是我最担心的,不能成为那 种所谓难以割舍的“大杂烩”的汇本。于是,我痛下狠手 ,经过几个回合,删减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文稿,虽说它 们中有许多也是我心仪而喜欢的。最终,构架成全书的共 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贾家庄几代人奋斗的故事及其与 作家的情缘逸事;第二部分为记述与多位画家的交往以及 画评;第三部分为围绕“走西口”及河曲民歌的记人记事 ;第四部分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思考;第五部分为其他散 记随笔;第六部分为曾经出版书籍的部分序及后记等。之 所以这些篇章能够入选,我想一方面是符合本书的体例要 求,另一方面是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力求每一篇都 有一得一悟的启迪价值和思想“温度”。究竟是否达到了 这样效果,还得要看读者们的评判了。这是最公允的,也 是出版书籍的目的和初衷。 文以载道。此乃文化人生就的使命,历代莫不如此。 身置当今时代,当尽心尽力为之。作为“全国文化名家暨 四个一批人才”,我衷心感谢中宣部的“专项”资助与扶 持。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铁城,中国国 际广播电台原台长、著名文化学者张振华,山西省作家协 会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杜学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 名作家李骏虎等健笔赠语,倾力推荐。感谢鲁迅文学奖评 委、著名作家张锐锋为本书作序,给予鼓励和鞭策。感谢 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著名出版人李琳之先生及其所有为 之振臂助力的人。 近来偶有感悟:世间所有人事的缘起,无论大小,均 归结于“机缘巧合”,之所谓“契机”,奇迹便是如此创 造出来的。其实,人的一生,每一天都在创造着奇迹。当 “机缘”来到,“巧合”恰逢,积水成渊,路路通达,改 变人生的奇迹也就来到了……竭诚努力,期待着这一天!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来到,关注当下,就在 今天…… 2018年10月26日 目录 一 让土地飞 长满故事的土地 爱到深处总关情 乔羽情系贾家庄 陈年酒不了情 作家与一个村庄的情缘 山西有个作家村 梦泉名记 二 我遇画家李晓林 画笔上跳动的灵魂 我观画家王一明 苦行探道铸丹青 红肥绿瘦 得造花香 墨道立言 骨血入面 虚空无著为谁安 三 泪蛋蛋腌出“山曲曲” 难以忘却的歌声 西口在望树传奇 天歌难再 望故人 歌癫 四 建筑物象 比萨之塔 花之窗 走出奥登塞 失散的文明 伦敦,雾有雨 五 美丽终会是传说 琴魂不死 是风是雪走你的路 遇见爱因斯坦 一场夜雪一生情 昨夜月明 那狗的 送票 六 故事发生在库布其 旅途,不等凉了 故事在路上 给历史一个交代 守望远方 英声不匮 翻阅记忆 或为事而动或为情而动 东张西望 让思想生出永不退却的温度 生命正旺,阳光大好 后记 精彩页 让土地飞 贾家庄人有一句让人暖心的话,那就是:回村儿来!我经常与万里通电话,他第一句话总是:“什么时候回村儿里呀?”顿时,我心里暖融融的,像通电一样。这样的问候,时间长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渐渐地从心里也真的把自己当作贾家庄人。 贾家庄就是这样有魔力,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心有所属心有所归。既不奉承,也不强拽,更不去阿谀,却是自自然然,像大田里灌溉的渠水,清爽明彻地流过心田,他们是从心里真正把你当作自己村里的自家人。当然,不待见的人也有,来了一样好吃好喝接待,只是走了就走了,下次什么时候来自便了。老书记邢利民说,来的都是客,喜欢不喜欢随个人了。 贾家庄人丁兴旺,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宽展展的腾飞大道两旁的“莲花灯”整夜光明如炬,广场上的广告牌宣传栏也都通宵亮着。这样的繁盛景象,与现在许多的村庄不尽相同。尤其是那些令人焦虑的“空壳村”和留守儿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让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再回到自己的村庄似乎没有可能,让守在村里整天聚团儿村口晒太阳的老人走出自己的村庄也不可能,而夹在中间一天天长大走向生活未来的孩子们将何处去?必须面对,必须回答,为什么回到村庄?为什么守在村庄?为什么留在村庄? 然而在贾家庄,这些紧迫的叩问都不存在。一家老少、几代同堂,都其乐融融地在家乡劳动、工作、生活。年轻人考学走出去,毕业后有在外打拼的,更有义无反顾回来的。本村的姑娘不愿嫁到外村,外村的姑娘争着嫁过来,就连城里人也身着婚纱坐着花车落巢这里。本村的劳动力不够用,外村外乡的甚至天南海北的都来到贾家庄打工,不论会千什么,有什么手艺,身怀何种绝技,在这儿都能找到平台,都能派上用场,都能施展抱负。贾家庄就像一块海绵,有着强大的吸附力。 为什么会这样?来过的人都不禁在问。这里除了曾经贫瘠的土地,没有任何其他资源。照邢利民老书记的话形容:“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历史上的贾家庄,仅用两首民谣就可以说得清楚:“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春分到立秋,种了又重种。连种四五次,只收二三成。”再一首是描述百姓生活的:“院里有水家里湿,坐在炕上能洗足。烂塌火炉破瓦房,炕上睡着病婆娘。生疮害疥打摆子,辈辈过不上好时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牺惶。”那时的贾家庄真是留不住命的地方,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几乎成了这里人们生存状态的全真写照。俗话说,人不亲土亲。那时贾家庄的乡亲百姓,不是不想爱这块留下祖辈魂灵的土地,是不敢爱、爱不起啊!他们要活命,要繁衍,要留着这口气呀!爱是需要本钱的,那就是得活好这条命。 于是,让命在这块土地上扎住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村党支部带头人的肩头重任。贾焕星、武士英、宋树勋、邢宝山等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千,他们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初级社,“百把□(特殊字体)头闹革命”“改碱治水拔穷根”,贫瘠的土地开始肥沃起来,生长出茁壮的庄稼,绿油油的像绣织的绒毯,看着喜人,爽心舒坦。黄澄澄堆满场院的谷子、麦子、玉米,不仅填饱了全村老老少少的肚子,还向国家上交了“丰收粮”。贾家庄百姓的心定下来了,再没有人愿意离开,满身子热乎劲儿都捂暖着这块土地。人们心中曾经枯萎了的爱芽萌发了,家乡的风和了,地暖了,人亲了。有史料记载的几百年来,贾家庄的土地第一次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养活起来。 P3-5 导语 这是一本散文集,共收文46篇,包括《长满故事的土地》《我遇画家李晓林》《难以忘却的歌声》《建筑物象》《美丽终会是传说》《故事发生在库布其》等。囊括了众多主题,涉及众多领域——文化、建筑、生活细节、场景的定型、瞬间的捕捉、蒙太奇般的跳跃、亚欧版图、美洲大陆、中国乡村…… 本书由茅盾文学奖评委、山西作协副主席、散文家张锐锋为本书作序。中国广播电台原台长、文化学者张振华,人民广播电台播音艺术家铁城,山西作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杜学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李骏虎健笔赠语、倾力。 序言 云中漫步,地上思考 张锐锋 庞杂、博大、穿越,时空交错,主题纷繁,突然的定 点沉思,飘忽的散点链接,下沉和飞升,激情洋溢的急促 叩问,充满童心的观察与理解…… 一部散文集,囊括了众多主题,涉及众多领域——文 化、建筑、生活细节、场景的定型、瞬间的捕捉、蒙太奇 般的跳跃、亚欧版图、美洲大陆、中国乡村…… 我们跟随一个敏捷的、不断飞跃的羚羊,目光变化, 空间如梦,色彩斑斓,在辽阔的世界上奔跑,在现实和历 史中折返。 从佛罗伦萨有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花之圣母大教堂持续 175年的建设;到奥地利斯蒂芬大教堂历时200余年的不断 加工;到德国科隆大教堂耗时632年的修建,一直到法国巴 黎圣母院经典的哥特式建筑所历经几个世纪的非凡历程… … 作者的目光从云端扫描,从历史中梳理,让我们看到 了欧洲文化中蕴含的耐力、耐心和专注。他以一个反思者 的角度,敏锐地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看到了中国文 化中的某些缺陷——在建筑上采用了不同的态度,表明了 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对此,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中华 民族对建筑材料的恒久性不感兴趣,不愿意采用费时费力 开凿的石头来作为自己的建筑材料,更喜欢用简易的木材 和黏土砖,它更能获得效率,也更容易在力学结构上予以 把握。表面的辉煌带来短暂的视觉效果,代替了指向未来 的耐久性。这也许和历史上王朝更替、战乱频繁密切相关 ,每一个新建王朝为了铲除人们对前朝的记忆,就常常将 代表着过去的建筑付之一炬,然后再耗资巨大建设新的宫 殿。历代帝王很少珍惜臣民的劳动成果,甚至从登基开始 就建筑自己百年之后的地下陵寝。我们从作者批判性的解 读中,领略到其中令人深思的真知灼见。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终沉淀为人 格。那些看起来简单的人的行为表象,实际上有着深沉的 文化内容。一篇散文中写到意大利建筑比萨斜塔的故事。 古代的设计师之所以成就了这座著名建筑物,乃是因为对 建筑基础的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不够,缺乏今天的科学勘探 和计算能力,“1174年开工之后,工匠们辛辛苦苦砌至第 三层时醒觉塔身斜了,探析原因乃造基之故,于是被迫停 工达一个世纪。不明何由,耐不住性子的后人又捡起先辈 的半拉子工程,年复一年继续着“危险”的施工,直至 1350年盖上了竣工的最后一块石料。当时人们对建成后的 斜塔做了精确测量,塔顶中心点向南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 。一下子,“斜塔”之斜而不倒声名远播,特别是1590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登塔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试验, 更使得斜塔之“斜”名扬世界了。” …… 于是,他就像一个农民一样,抡起镘头,在这块土地 上不断挖掘。他为我们讲述贾家庄过去的故事、现在的故 事,以及和贾家庄相关的故事。讲起乔羽和贾家庄的感情 ,马烽在贾家庄体验生活,和老百姓坐在炕头上聊天的故 事,以及他怎样参与了贾家庄改革进程的故事。众多人物 不断涌现,一个个故事如数家珍。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 者兴致勃勃、眉飞色舞的样子,可以看见他的神采、他的 激情、他发自内心的兴奋,仿佛他就在每一个现场,每一 个细节都清晰可辨。在他的笔下,一切都变得鲜活,历史 的真实感来自他对贾家庄的爱,这样的爱在文字里是掩饰 不住的。 敬民曾在20世纪80年代沿着昔日贫苦人的逃荒古道徒 步“走西口”,村村寨寨,沟沟梁梁,莽原大漠,千里迢 迢,这一去就是数月,与同伴撰写出版了颇有学术和研究 价值的田野考察著作《西口大逃荒》。之后的几十年里, 他倾注心血于“走西口”课题的挖掘、研究,多有著述, 成为这方面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尤其值得赞许的是,他很 早就以深邃的洞察力极具预见性地提出:晋陕蒙黄河金三 角地带的独特地域文化,日后一定会成为人们热衷发掘、 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新兴为一种不断升温的文化现象, 于是他创建性地首次提出“西口文化”这个概念,并以创 立学科的严谨学术态度正式命名“西口文化”。正如30多 年前的预言,“西口文化”之说现已被社会所公认,成为 具有“符号”标识特质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运用。张敬民 作为一位资深记者、作家、文化人,有此成就,卓尔不凡 ,可钦可佩!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述了他与这片孕育着“西口文 化”的土地的悠悠情深——那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容,那 一个个坚实负重的身驱,那一声声淹泪泣血的山曲儿,都 在作者跳动着心律的笔端忠实、真诚地跃然纸上,读罢久 久难忘…… 这部书中还收集了民歌与歌手、画家和小提琴家、自 己曾经养过的动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内容。但是,一枝一 叶总关情,都体现了作家的真性情、真感情。唯其如此, 这部散文集才有令人感动的瑰丽,有着人性的光芒和思想 的魅力。我喜欢这样的书,不仅因为喜欢自己的朋友,还 因为这部书的每一行文字里都藏有朋友真诚的面孔。 2018年10月26日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是作者写于不同时期,并曾散发在报刊及书籍的作品。全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山西新时代新农村典型贾家庄的变迁史及其与郭沫若、马烽、西戎、谌容、贾樟柯等作家、艺术家的情缘轶事;第二部分记述作者与多位画家的交往故事以及画评;第三部分围绕“走西口”及河曲民歌的记人记事;第四部分游历国外的散文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思考;第五部分其他散记随笔;第六部分曾经出版书籍的部分序及后记等。 之所以这些篇章能够入选本书,一方面是符合本书的体例要求,另一方面是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力求每一篇都有一得一悟的启迪价值和思想温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