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论著以延安整风和《讲话》为关节点,集中阐释了延安鲁艺的文艺教育范式的主要表现,并将鲁艺前后期的变化与“五四”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艺教育进行比较,然后具体分析延安鲁艺文艺教育范式形成的外在原因和内在演变过程,试图严肃认真地总结延安鲁艺文艺教育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概括出对当代文艺教育有借鉴作用的艺术教育规律,达到对“延安鲁艺”的历史总体定位。 作者简介 庞海音(1971-- ),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期刊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内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延安文艺教育的来源和生成语境 第一节 思想、理论来源 第二节 延安文艺思想的生成语境 第三节 新的精神偶像的建立——从鲁迅到毛泽东 第二章 延安鲁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 创立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师资、生源和课程设置 第三节 组织机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第三章 鲁艺与延安整风、《讲话》 第一节 延安文艺界的争论 第二节 鲁艺与“整风” 第三节 鲁艺与《讲话》 第四节 鲁艺的变化 第四章 鲁艺文艺教育新范式的特征和影响 第一节 特征 第二节 鲁艺文艺教育的影响和评价 第五章 鲁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艺术教育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艺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鲁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延安鲁艺活动年表(1938—1945) 附录一 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 附录二 鲁艺招生简章 附录三 《周立波鲁艺讲稿》目录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鲁艺部分师生任职简表 后记
导语 该专著集中考察了延安鲁艺文艺教育理念、方式、政策等的建立与演变,分析其中政治功利与个人自主性、政治性与审美性等之间的关系状况,由此对其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表现出历史主义精神和批判眼光。该专著突出的长处是较为细致勾勒出延安鲁艺文艺教育模式的形成轨迹和主要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