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函可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念思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函可传》全书分为17章,从函可的出身到出家,从因《再变记》南京罹祸到流放盛京,从匿迹慈恩寺、阅藏普济寺到组织“冰天社”,从开法七大寺到情系千山,从金塔寺的最后岁月、临终偈到身后遭遇,最后谈诗集《金塔铃》《千山诗集》以及《剩人和尚语录》的内容与艺术价值。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函可在苦难中志节不移,操守益坚,致力于文化传播和文明创造的一生,益发显现出这位高僧的清雅志趣和高贵人性。 作者简介 姜念思,1944年出生,山东省烟台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2年开始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先后担任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队长、馆长,辽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5年退休,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研究员。专业方向主要是东北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以及文物、博物馆研究。先后发表考古报告、论文数十篇,编著出版《辽宁文物古迹大观》《东北古文化》《东北文化》《王铎书法墨迹汇编》《盛京史迹寻踪》等著作多部(有与人合作)。 目录 序一 张玉兴 序二 初国卿 序三 释盖忠 前言 第一章 明朝尚书之子 第二章 出家为僧 第三章 因《再变记》南京罹祸 第四章 匿迹盛京慈恩寺 第五章 三官庙里频频走 第六章 阅藏盛京普济寺 第七章 组织“冰天社” 第八章 塞外兄弟情 第九章 开法七大寺 第十章 情系千山 第十一章 在金塔寺的最后岁月 第十二章 临终偈 第十三章 身后遭遇 第十四章 从《金塔铃》到《千山诗集》 第十五章 《千山诗集》的内容导价值 第十六章 《千山诗集》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的内容 附录一 函可系年要录 附录二 千山剩人可和尚塔铭 庐山栖贤函星撰 附录三 奉天辽阳州千山剩禅师塔碑铭 郝浴 附录四 金湖庵剩师像记 郝浴 参考文献 后记 纪念文章一 “纵浪大化”前的姜念思先生 孙丕任 纪念文章二 五载同窗牛世情缘——沉痛悼念姜念思兄 王绵厚 纪念文章三 沈阳考古的十年发展——怀念姜念思先生 姜万里 纪念文章四 深切怀念姜念思先生 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秘书处 纪念文章五 《函可传》的出版因缘——纪念姜念思先生 闫志宏 序言 心血凝成的佳作 ——序 姜念思著《函可传》 2016年11月22日晚,突接老友姜念思先生打来电话, 他说刚刚写完《函可传》,准备出版,要我抽暇写一篇序 言。我说十分抱歉,现在忙得不可开交,且我力所不及写 序不够格,另请高明吧。他说我早就属意于你。无论如何 ,也得帮忙,我求你了。如此说来我怎敢再加拒绝,我说 遵命,但目前文债逼得我不能运作,最早也得明年3月方能 挤出时间动笔,你看如何。他说3月就3月,你答应写我就 放心了。他又说自己现在恶疾加重,怕等不到那个时候, 看不到你写的序了。我说你千万不要悲观,你定会好转的 。他说到时责任编辑会同你联系,你把写好的序交给他吧 。第二天,他将书稿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我接到后,立 即电话告诉他,并保证认真写出序言,绝不辜负朋友之托 ,请安心养病。他说你这样说我很放心,就拜托你了。 2017年1月16日上午,我遵照原定计划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完 成一次讲座,紧张忙碌过后方静下心来,当晚,总觉得有 歉疚之感而心神不宁,遂挤出时间阅读《函可传》。该书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佳作,颇有灼见,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有不少话想说,考虑姜先生身体状况,决定写出序言后 一并与之面谈。20日,好友抚顺市博物馆前馆长萧景全先 生来寒舍做客,问我现做何事时如实以告,他说你不能同 姜先生对话了,他去世了。如晴天霹雳,令我惊骇万分。 我问何时去世的,他说就几天之前,已经出殡。挚友顿作 古,惊呼热中肠!他前之所言已成谶语,哪承想竟如此快 地逝去,我惘然若失,以未能提前挤出时间读其大著并写 好序言向其覆命,为终生遗憾!当天,我即打听到其遗孀 刘祥荣女士的电话,向其表达深切慰问,得知姜先生于1月 15日病故,刘女士说姜先生弥留之际还惦念序言之事,嘱 咐家属要同我联系。看来,我的序言成了姜先生的未了心 愿。叮咛求一序,垂死明授受,这是极大的信任,极神圣 的使命。函可曾赞许:“生死重言诺”,“一心不负人” !我诚惶诚恐,惟有尽心竭力以告慰亡灵,不负所托。 至此,我再读《函可传》,益发感觉其分量沉重,注 视其《后记》的落款日期是2016年11月23曰,正是约我写 序之时,如此说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奋笔疾书, 此书是他生命寄托之所在。对此,我怎能不以敬慎之心认 真品读,仔细发掘其内涵,而弘扬姜先生献身学术的高尚 精神。 我深有所感,要说的话是: 姜念思先生著《函可传》是一部以心血凝成而颇有功 力的学术佳作,是迄今有关僧函可的第一部字数较长的传 记。其言简意赅,用意深刻,清晰明了地展示了传主之一 生,含蓄隽永,引人入胜,有功于学界、有功于社会,值 得肯定和赞扬。 僧函可是明清之际的一位奇人。他不仅是清初,亦堪 称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不凡的人生经历及杰出的 文化贡献,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他又是一位充满神 秘色彩的人物,多少年来人们对其不断地追寻、探讨,欲 明究竟,却又总有歧路亡羊之感,总有模糊不清之处。姜 念思先生的《函可传》一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 不留死角地清晰展示了函可一生经历,给人以一目了然。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敬慕之情。 《函可传》亮点颇多,以下四点最为突出。 第一,观点鲜明,以动人的笔触状写函可。作者对所 写传主并非冷眼旁观,平铺直叙,而是有动于衷,饱含深 情,直抒胸臆。全书写函可的思想、函可的遭遇,函可坚 定的意志与顽强战斗的精神,皆是用心倾述,娓娓道来。 清晰写出了函可虽处方外,却是有血性、有爱憎、有担当 、有至性的和尚。特别是写出了函可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 境下,困不辱志,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直面现实社会, 奋笔疾书创作大量强烈感人的诗篇,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与战-2的经历。且画龙点睛,皆有提示。此作无疑是对函 可的动情表彰、感慨与颂扬;这是作者以全部心血,写就 的一部函可赞歌。它让人们辨是非、明生死去就之大义。 这与其说是函可传,不如说是正义颂!正是因为传主僧函 可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又以深情再现了其精神, 而传递感动,令人感同身受,以激励净化人心。正直史家 的关注社会的赤子之心,于此表达得淋漓尽致。姜先生直 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充满激情而倾尽心血写就的一部书感染 读者,传递正能量,永远令人钦佩。 第二,很好地抓住并解决难点、要点。此作接地气、 晓众情,有的放矢,对人们颇为迷惘的玄奥之事加以破解 。 首先是解决了有关佛学问题。由于僧函可特殊的僧人 背景,其不少史事多与佛教历史与文化相关,而面对这些 问题不仅众多读者难详究竟,甚而一些专门研究函可之学 者,也不甚了了,以致猜谜似的加以臆解而弄出笑话来。 隔行如隔山。,佛学问题犹如拦路虎,加深了人们认识函 可的难度。姜念思先生以其深厚的学问功底,尤其是对佛 学、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谙熟,对与函可有关的问题驾轻就 熟,深入浅出,作出明快的阐释,清晰勾画了中国佛教源 流、派系、掌故,乃至著名高僧大德的突出业绩,皆如数 家珍,要言不烦地加以介绍。弄清了函可生存的独特历史 与现实环境,这犹如清除了通向函可殿堂的路障,令人豁 然开朗,而读懂函可诗便有了依凭。 其次是解决了诸多地名问题。欲探析人物必须明了人 物的生存空间,以明活动轨迹,方有着落。函可不论在岭 南、南京,特别是流放到东北之后的诸多变化的地点、场 所,其确切所在,乃至不同称谓,该如何弄清,又是人们 清楚了解函可的一大难题。姜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地素养, 尤其是文博专家的特有敏锐与专长,对函可活动空间的来 龙去脉,乃至异名别称皆一一点明。如指出函可在沈阳曾 前往阅藏经的万寿寺,原名慈慧寺,俗名谭家庵,位于沈 阳小西门外。而普济寺则位于沈阳小南门外风雨坛。在辽 沈宣讲佛法的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六座 大刹,皆一一指明其所在。最后明确指出其生命最后二年 是在海城析木城镇西北的金塔寺度过,而圆寂则在辽阳首 山驻跸寺,订正了诸多误解。 第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著者除通过精研细究函可之诗文著述,解析所蕴藏的诸多 史事,以探究内涵,并充分考察有关记述加以综合研究外 ,更广搜博采,吸取他人之研究成果以丰富本书之内容, 且一一注明出处,不掠人美,不掩人德,展示真诚谦逊的 学者风范。如明确写出充分参考使用了汪宗衍《明末剩人 和尚年谱》、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等已有研究成 果。更留心最新学术信息,捕捉新论、新见,诸如对《岭 南文史》《文化惠州》《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上所载之文 审慎吸取,以为己用。故其介绍函可之家世成员,乃至广 东与南京诸友皆详尽清楚,而禅宗源流及名僧大德儒佛合 一之特点加以要言点拨。特别是阐述禅宗南宗自宋以来, 突出爱君忧国之心,以“忠孝做佛事”的传统,展示传主 思想形成的客观氛围,更是清晰明了。令人叹服。 第四,颇有考据功夫,揭示历史真相。诸如函可因所 谓撰私史《再变记》而遭流放,其内容若何,乃据引邢防 《读祖心(再变记)漫述五十韵》,分析指出其所撰《再变 记》乃是如实记载有弘光朝覆亡后各阶层奋起抗清之事迹 ,且加以表彰,其立场完全站在南明方面,具有强烈的反 清色彩。根据函可诗作并结合《朝鲜王朝实录》所载,深 入考证剖析,指出函可晚年所居金塔寺的老和尚曾有一段 抗金经历。随而揭示印证了天启(金天命)年间毛文龙曾 招募辽东千山寺僧二百余人投入抗金之事,再现了一段历 史真相,颇有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姜先生卓有成效的研究,清除诸多 翳障,使人们得以窥见明晰真切的函可形象。实至名归, 姜先生堪称名副其实的函可研究之大专家、大功臣。 当然,《函可传》尽管成就斐然,但这仅仅是开了个 好头,因为函可研究仍然大有深入、扩展的空间。正如姜 先生自己所说这“是我耗时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本书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还有很多遗憾有待弥补 。我期待有人能够继续这一工作”。这种极其坦诚的自知 之明的表态,展现了对函可研究的不了之情,是把函可研 究深入下去的发自肺腑的恳切之言与衷心企盼。可以预期 ,函可研究定会继续而更上层楼。姜先生撰写《函可传》 费尽心力,解决诸多难题而为人们扫除认识函可障碍的筚 路蓝缕之功非凡,不可埋没。 姜先生以学术为生命,一生不懈追求,明知已病入膏 肓,竟然不是停思息虑而惜身续命、一念不泯的仍然是兢 兢业业,力疾写著,这种执着于学术的献身精神,同其佳 作一样是留给世上最珍贵的纪念。姜念思先生精神永在! 我随读随记感慨系之而成此文,谨以此向挚友姜先生 交卷,谨以此告慰这位北京大学高材生、辽宁文博界权威 ,平生为人谦和,治学严谨的姜念思先生。是为序。 2017年3月8日 导语 本书为《文化记忆》系列丛书中的名人系列之一。本书是作者集30余年的积累,写成的国内关于函可的第一部传记。函可(剩人和尚),广东人,明尚书之后,是清初文字狱受害第一人,东北流人领袖,佛教禅宗第一位传道者。辽宁历史名人,在流放沈阳的12年中,倡议发起“冰天诗社”,促进了沈阳文化的发展。卒于千山。辑有《剩人和尚诗集》。 后记 我听说剩人函可和尚这个人,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工作时。当时,和我一个办公室 有一位6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曹汛先生。他虽然负 责的是文物保护工作,但知识面宽,研究的领域很广,曾 经撰写过关于函可的文章,并从广州淘得一套东北地区图 书馆都没有的《千山诗集》。我当时读了《千山诗集》, 就为函可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以后又读了张玉兴先生编撰 的《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及其他有关函可的研究文章, 对函可和同时期的东北流人有了更大的兴趣。同时也感到 ,函可在辽沈地区生活的十一年,是他人生最精彩的部分 ,但是,目前,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因为 ,关内的一些学者对辽宁的历史、地理情况并不熟悉。所 以,就立下了一个志愿:为这个岭南的流人诗僧写本传记 ,尽管当时我并不研究清代历史。1996年,我调到沈阳故 宫博物院后,有条件更多地接触清初的历史资料。2004年 ,沈阳举办清代文化节,市委宣传部策划出版100册的《清 代历史丛书》。第一批三十册,我写的是《盛京史迹寻踪 》。在策划第二批时,主持者、沈阳出版社总编李树权同 志邀我写一本人物传记,于是,我就用几个月的时间写了 一本《函可传》,加上诗选,不过四万多字。因为时间紧 迫,写得匆忙,自己并不满意。后来,第二批的计划搁浅 ,这时,我也退休了。这使我有时间进一步充实、完善这 本小册子。但退休之后,我被聘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的学术顾问,另外,作为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的成员, 参加了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及其他文物保护工作 ,以后,又参加了沈阳市文史馆主持的《沈阳历史典籍丛 书》的校注工作,这也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并愿意参加的 工作。所以,修改《函可传》就一直没有列到工作议程上 来。心里觉得还来得及,并未着急。不料,2016年下半年 之后,身体每况愈下,于是,放下其他工作,专心修改这 本小书。原来还计划到函可的老家博罗考察,收集资料, 到函可的塔葬地千山璎珞峰西麓双峰寺考察,但现在都已 经不可能了。 这本小书虽然字数不多,却是我耗时最长,花费精力 最多的一本书。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还有很多 遗憾有待弥补。我期待有人能够继续这一工作。函可作为 清代文字狱的第一位受害者、流人领袖、东北佛教禅宗的 第一位传道者、明代遗民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辽宁历史 上少有的名人,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 继承和发扬。 感谢著名清史专家张玉兴先生和著名作家初国卿先生 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他们二位都是我敬重的辽沈地区的 著名学者和读书人,他们的序言定会为拙著增光。 感谢沈阳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特别要感谢 闫志宏总编及其编辑人员做了许多具体繁琐的工作。 姜念思 2016年11月23日 精彩页 第一章 明朝尚书之子 函可原名韩宗騋,字犹龙,出家后释名函可,字祖心,又号剩人,流放沈阳后,又号搕□(特殊字体)(ke za,废物之意)、罪秃。世居广东惠州府博罗县浮碇冈。韩氏系岭南望族,诗礼传家,世代为官。据统计,韩氏家族仅在明清时期就出了两名进士和21名举人。 高祖孟魁,字梦祥,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户部主事。曾祖俦,邵武县训导。 祖鸣凤,字伯仪,万历元年(1573)举人,初任高邮州知州,继改沅州知州。叔祖鸣金,字伯声,万历元年与兄鸣凤同举于乡,历任桐柏县教谕、琼州府教授,迁宁化县知县。鸣銮,字伯雝(yong),万历十年(1583)举人。鸣雷,字伯修,举人。 父日缵(zuan),字绪仲,号若海,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第三名,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曾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洪承畴、倪元璐、黄道周等皆出其门下。后为宦官魏宗贤排挤,授南京礼部尚书。崇祯八年(1635)以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实录馆总裁。第二年,五十八岁时因积劳成疾卒于北京,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恪,赐祭葬于松柏冈(即现在博罗县城北郊之罗阳上塘乡鸡园坪岭顶),遣官护葬归乡。母车太夫人,素持斋念佛。 日缵官阶二品,与杨起元、叶梦熊合称明代惠州三尚书。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为政多有建树。学识渊博,致力于古文诗词写著与研究,有《韩文恪公文集》《韩文恪公诗集》传世。曾编辑建县以来首部《博罗县志》。他关心乡梓建设,天启六年(1626),见古迹满目疮痍,特撰《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在其疾呼下,东莞、中山、番禺等地的社会名流如袁崇焕、李孙宸、陈子壮、郑曼、何吾驺等纷纷为疏募修,成就了同护名山的盛事,使罗浮山重振“岭南第一山”的英姿。 叔父日钦,字安仲,天启元年(1621)恩贡生。 从兄如璜,字姬命,天启四年甲子(1624)举人。少负才望,平生好古文,自署古文为《筑室集》,号小韩文,编有《皇明文兹》。黄宗羲(梨洲)于崇祯六年(1633)刻所制义文,求如璜为序。如琰,字润季,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举人,有经世报国之志。清兵南下广东时,他率众投入张家玉组织的抗清队伍,曾克服东莞、博罗、连平、长宁、归善等城。后因攻广州不果,驻军博罗。顺治四年(1647),清军以大炮陷博罗城,如琰与其侄、生员韩子见(二见)等战死。其另一侄、生员韩子亢(六在)“闻叔被害,赴水死”。从兄履泰,字十洲,顺治二年乙酉(1645)举贡生。性至孝,明亡后,负母逃亡,事道独于华首台,法名函静,号五戒行人。与同社醵(ju)金刻《千山语录》《千山诗集》,并撰诗集序。 韩家是个大家庭,宗脎(函可)兄弟姊妹九人,三弟,两姊,三妹。甲申前一姊两妹先逝。仲弟宗膦,字汉逸,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举人。顺治四年丁亥(1647),博罗城陷,与妻同殉节。叔弟宗,字耳叔,诸生。隆武立,赴行在。顺治九年壬辰(1652),被惠州镇将黄应杰杀害。季弟宗骊,字季闲。与兄宗驎同殉博罗之役。寡姊某,亦殉丁亥之难。妹某,嫁同邑张焘(仲觐),博罗城破,先藏于覆壁中,闻敌兵欲杀其母,惊呼出救,遇难。屈大均(翁山)撰有《韩烈女哀词》。 宗騋为文恪公长子,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四(1612年1月6日)。自幼即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文化熏陶,少年时聪颖好学,过目成诵,于书无所不读。博学工于诗,少时就“好吟咏于诗,独喜杜少陵”。及长,“天姿英迈,悟门超越,而血性淋漓,不拘小节。与客雄谈快论,则目无古今。时或慷慨高歌,又心悲物类”。性豪爽好义,嗜饮酒,为人豪快疏阔。一次,有一贫士获冤狱,自认为必死无疑,宗騋私下通过关系使其冤案得雪。还有一次,独自出里门,被市井小儿刁难,当时有认识公子的去家里报告,家人追到,欲和这些小人理论,宗騋立即制止,说:“他们只是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敢这样,我们不能原谅他们不是故意的吗?” 宗騋虽然十六岁时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但并无意功名,却极好交游。其时父亲为避竖宦魏忠贤迫害,乞授南京礼部尚书,宗睐侍父居南京,广与名士交游,因此,声名顷动一时,海内名士皆以不交韩长公子为耻。其时,南方文人结社风气甚浓,宗脎交往者多是复社或广东南园社的社员,他们皆以节义文章相砥砺。其中大部分人在明清变革之际,坚持节操,或抗清而死,或做了明朝遗民,同清朝采取不合作态度。 崇祯八年(1635)五月十八日,父亲病逝于实录馆教习任上,朝廷赠太子太保,予谥文恪,赐祭葬,并派遣官员护送灵柩回乡。宗騋赴京奔丧,往返万余里,身体极度虚弱。次年,当其扶柩过苏州阊门时,突然坠落水塘中,当水没过头顶时的刹那,眼前看到的都是黑色的骷髅。父亲的突然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奔丧的路上,又目睹了朝廷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深感世事苍凉,前途渺茫,人世间,半点也靠不住。回乡后,闭门绝交游,悒悒无生人趣,遂有出家为僧之意。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