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再见!》的写作过程是二十天,修改也只有
一周的时间,相比以前把稿子动辄压在手里一年以上反复
研磨来说,这应该是我大胆发稿的第一篇小说。不知道哪
个刊物哪个编辑会收留它,这和自信无关,也和文章本身
无关,应或许是一种自发的激情,好像很难克制。
每个作者都会对自己的作品珍视,甚至发生类乎亲情
的感觉,这不奇怪,即便他忘了父母的生日,也不会忘记
笔下主人公的名字。这或许和利益有关。很通俗的一种认
知就是,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容不
得他人小视,更容不得说三道四,就算种种再明显不过的
缺陷,也无法阻挡亲情的蔓延,因你们看不到她的闪光点
。这或许和心胸有关。我便如此。
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读者所不知道的
东西,告诉读者所知道但并不清晰的东西,告诉读者知道
并清晰但缺乏沟通的东西,这该叫共鸣,一种见解和思想
是需要有人支援的,如此,这种见解和思想才不会孤单。
这篇小说,写的是中学故事,高考、励志、好老师等
等,但目的并不局限于此,她似乎是要宣扬什么,比如集
体主义精神,比如师道尊严并非是要去严肃,比如在当前
教育体制下拼高分才是王道,再比如合理的早恋也不是坏
事,林林总总,似乎也一时说不清楚了。
但必须关注的是,寻找共鸣。把读者预先设定在60后
到90后之间,于是这个年龄范围的人里面就不单是高中的
家长和学生了,还有曾经走过这段岁月的很多人,或许大
家认为这样的好老师和好集体未曾遇见,但是,人的回忆
可以修改和润泽,希望在阅读后会有美好的温暖体会。
但让我惊诧和感动的是,这篇小说的读者群竟然如此
之广,年龄跨度也达到了40后到00后之间,很多读者用各
种方式告诉了我他们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他们哭了,他们
热爱这篇小说,他们热爱小朴老师和11班的全体成员,他
们真的很想加入到这个集体里去,哪怕是去听一节课,哪
怕是在幻想中。他们告诉我很多学生疯狂地寻找这篇小说
,跑遍了所有的报刊亭,甚至为此开启了第一次的网购经
历,很多家长读到泪奔,很多教师相互传阅,甚至有些校
长下令让全校老师阅读……这些“告诉”让我觉得写作的
辛苦没有白费,并心生温暖。
写的时候,会笑会流泪,这种恣意的行为肯定会让文
章的某些节段出现毛刺或纰漏,但我放弃了作为一个旁观
者的角度去下笔,放弃了冷静的叙述和造作的技巧,而是
投身了进去,只相信,一颗情怀的心可以拉拢无数个善良
的灵魂。
徐庆给父母的信,从一开始写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时,我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持,因为我的一个“小朋友
”就是原型。他在述说这些“不幸”时的那种平静,让我
在某些时候会难过,然后便是劝告自己那是别人的事,努
力摆脱这份难过。可是憋得久了,终会爆发,于是文字里
就有了湿润。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了,希望他在大学里能够
找到同病相怜的人,以为慰藉。每个灵魂的基础都是孤独
的,但是过早地进入到非灵魂的孤独状态,对于一个孩子
来说是残酷的。现实总是这样,有些人的成长注定和我们
的想象不同。
莫晓晓在结尾时仍然选择了和赵郑通电话,我是想告
诉大家,她真的是一个善良博爱的好姑娘;不会对任何一
个对她好的人绝情。但她的多情,也是其人生伤痕四起的
促成要素。莫晓晓的原型没有考上大学,目前就读一所高
职学校,问题出在高考那两天,第一个恋人悔恨式的觉醒
和纠缠干扰了她的考前心理。手机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要怀疑所有富二代都是一个样,林思源目前是学生
会干部,假期的时候在学校值班,勤工俭学,当与他一起
留校的同学看到林的父母居然开着奔驰车来看望儿子时,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么朴素的一个同学竟然大有来头。
林思源给老大写过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已经有
了梦想,我先不告诉你内容哈!怕你说俺好高骛远。但我
会去努力实现的,像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去实现,不管它有
多遥远。
朴宏远应邀去参观了刘小彤的祖坟,没见到冒起青烟
,他告诉农民工老刘:定期祭拜祖先,烧纸才会冒烟。
小朴老师一年多前的那个心愿终于实现了,接手了一
个簇新锃亮的新生班。他在开第一堂课之前去理发店煸了
油,换了件新买的白衬衫,还是显得很年轻,只是偶尔会
叫错学生们的名字。
“永远的11班”群每天依旧有人聊天,但是同学们很
少看到老大出现。
以上,可以算作是故事的续篇或尾声。朴宏远的原型
来自山东莱西一中吕建刚老师,我做了艺术加工处理。
需要交代一下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试图把自己和朴
宏远割裂开,不想让我们有某种联系痕迹,误导读者我就
是他。我努力做了,比如詹翠爽临别时讨个拥抱,这是我
所希望看到的,而朴宏远肯定觉得为难。还有,在高考后
等待成绩的阶段,朴宏远去了海边,这显然也是我的意愿
,他家庭并不宽裕,秦敏怎么会放他跑出去半个月度假?
但是,我的读者,我知道你们会投票同意。他太需要一段
寂寞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