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老子,主要以其思想为后世所称道,其著作《老子》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本书以老子师从商容、行游四方、函谷出关等人生经历为主线,刻画了鲜活的老子形象,精彩再现了老子的人生。
老子和孔子来到黄河岸边,并肩伫立。河风猛烈,两人如同石雕,任衣袂狂舞,身子却岿然不动。放眼望去,视野极为开阔。前方群山苍茫,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足下则浊浪滔天,浩浩汤汤,其势犹如万马千军,奔腾不息。水流汹涌处,其响声恍若雷鸣,不绝于耳。
孔子不觉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如同这黄河之水一样,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何处归啊。”
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与天地实为一体。一个人的一生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人生于自然,也死于自然,若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仲尼又何必神伤呢?”
“丘闻先生所言,自叹弗如。先生何以修炼至此?”孔子问。
老子答道:“顺应自然之人,是有德行之人,随势而顺应自然之人,则是得道之人。全在于天地造化啊。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是人为的价值观,瞬间有可能又被人所颠覆。知此大道,则顺应变动而不纠结,管它天摇地动,皆可以面不改色,处之泰然。”
孔子向老子深深一揖,道:“先生所言之大道,真乃无边无际。丘要向先生求教之处还有很多!”
老子也郑重还礼,说道:“恩师在世时曾赠我一言:大道在前,当身心俱行。今谨以此言与仲尼共勉。”
此时西天的晚霞如同从火炉中喷涌而出的铁水,有镶着金边的彤红,悬垂于远山之巅,格外引人注目。
孔子拜别老子回到鲁国后,老子的话语还在他脑海中盘旋、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