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黛娜·托马斯(DanaThomas),《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她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报导,并且在各种刊物发表文章,包括《纽约客》《哈泼时尚》《时尚》《华盛顿邮报》与伦敦的《金融时报》。她也是《哈泼时尚》杂志澳洲版巴黎特派员,以及巴黎英美媒体协会与海外媒体俱乐部成员。1996年到1999年,托马斯在巴黎的大学教授新闻学。 过去15年,她为《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与《时代》杂志巴黎分社撰写关于时尚与精品事业的报导,她探讨精品工业黑暗面的文章鞭辟入里,揭发普拉达、古驰与巴宝莉等名牌不愿让大众知道的真相。 书评(媒体评论) 黛娜·托马斯写出了一本基于真实生活的长篇巨 著。它像小说一般丰富有趣,将我们带进充满魅力的 时尚世界。她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于野心、创意 、名利的悲剧故事。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托马斯·杰斐逊和美洲狮》 Thomas Jefferson and American Lion 普利策奖得主乔恩 ·米查姆(Joe Mecham) 黛娜·托马斯的《国王与诸神》是两位天才时装 设计师的传记。它行文流畅、细致、客观、准确,并 饱含了作者对主人翁的同情,充满魅力。同时,这也 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时装史。时间横跨30年,揭示了时 装业由悉心照拂的小规模作坊到冷酷无情的强大工业 的蜕变过程。当商业的王座凌驾于艺术之上,你只能 俯首臣服。但无论如何,托马斯对这段时装传奇无比 详尽的讲述,都是值得赞美的。那段时光,永远不会 ,亦永远不能被复制。 ——《身价不菲的模特和品牌们》 Model and Houses of Outrageous Fortune 迈克尔·格罗斯( Michael Gross) 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用他们充满创 造力和戏剧性的高标准时装秀,拉高了整个行业的标 准。在《国王与诸神》中,时尚作家黛娜·托马斯以 历史学家的热忱深入研究,将这两位英国时装天才戏 剧般的职业生涯纳入这本编年史中。可惜的是,他们 事业画上句号的时间,都太早了。 ——《秀场劫持者与时尚的终结》 Hijacking the Runway and The End of Fashion 特里·阿金 斯(Teri Ajins) 目录 《国王与诸神》无目录 精彩页 I 丹古尔是一座如诸神般古老的城市,坐落于欧洲和非洲的交汇处,大西洋和地中海恰在此处相接。它是由狭窄的小街交错而成的迷宫,正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69年所写:“这里聚集着来自被遗忘时代的幽灵……是一个拥着你的港湾。”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曾这样回忆在丹吉尔的生活:“日子就像水上的泡沫一般在不经意间流过。” 20世纪60年代初,来自直布罗陀的小男孩约翰·查尔斯·加利亚诺(John Charles Galliano)和他西班牙裔的母亲阿尼塔(Anita)乘渡船经过丹吉尔。男孩在一个西班牙境内学校上学,由于父亲和母亲各自的祖国存在长久的外交争端,这一条跨国航线便成了他每次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每每在这个稀奇古怪的地方中途停留,男孩都感到格外兴奋。“这里的穆斯林露天市场、集市、织物、地毯、气味、香草,还有地中海的颜色,”多年后他回忆到这里,沉思片刻后说,“我对纺织品的爱从这里开始。” 加利亚诺生于1960年11月28日,在家里三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大他5岁的姐姐萝丝·玛丽(Rose Marie)和一个小他3岁的妹妹玛丽亚·茵玛柯拉达(Maria Inmaculada)。他的爸爸约翰·约瑟夫(John Joseph)是个水管工。据他所说,父亲是个“像裁缝和木匠一般严肃认真、勤劳肯干,从14岁就开始谋生的人。” 他的母亲安娜·纪廉·鲁埃达(Ana Guillen Rueda),人们都叫她阿尼塔,来自一个叫La Linea de la Concepci6n的西班牙小镇。母亲的家乡恰好跨过直布罗陀的边界,她的家族一直生活在英国领地旁边的农耕区。“他们因为对弗拉门戈的热情而闻名,性情非常火热狂野。”加利亚诺说。他的母亲在佛朗哥将军的独裁政权下长大,当时的社会民族主义和极端天主教氛围浓厚,反犹主义呼声甚响。嫁到直布罗陀后,她仍与故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想方设法确保她的儿子能接受和她一样的教育。 加利亚诺的家位于瑟法提巷13号(13,Serfaty's Passage),这是一条以当地犹太人命名的小巷。从18世纪开始,当地最重要的犹太教堂——埃斯诺伽大教堂,就坐落在此处。几个世纪以来,直布罗陀和犹太人的关系都很不稳定。1492年,犹太人被从西班牙驱逐之后,大部分流散的西班牙犹太人经过直布罗陀前往北非的定居点。他们被称为“丁人”(Sephardim),希伯来语“西班牙人”的意思。1749年,直布罗陀赋予他们永久定居权,人口稳定地增长起来,一切看起来平静祥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犹太居民只能从这个2.5平方英里的聚居区撤离。 加利亚诺家族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会定期做弥撒。加利亚诺在圣母加冕主座教堂受洗,这是天主教直布罗陀教区的中心教堂,精美绝伦,他受洗的祭坛曾见证他父母的结婚仪式。加利亚诺很喜欢在直布罗陀长大的日子,“太迷人了,”他说,“有明亮的小巷,有阳光,有蓝天,大街上水手熙熙攘攘。” 但是约翰·约瑟夫想为他的孩子争取更多的东西,于是在1967年,他们举家搬至伦敦南部,这样6岁的加利亚诺和他的姐姐妹妹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加利亚诺仍记得母亲非凡的勇气:“带着3个幼龄的孩子搬到完全陌生的国家,那里的语言她一个字也不会说。”他们最终定居在了一个叫佩克汉姆的中产阶级社区,住在昂德希尔路128号,一栋维多利亚时期修建的褐色联排砖房里。 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摇摆的60年代”,披头士(the Beatles)、滚石(The Rolling Stones)以及其他“英国文化入侵”时期的乐队轮流登顶流行音乐排行榜;时装设计师玛丽·昆特(Mary Quant)用迷你裙和热裤呼吁女性解放;电影导演托尼·理查森(Tony Richardson)和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 Lester)创作了杰出的讽刺喜剧,如《诀窍》(The Knack…and How to Get It);摄影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特伦斯·多诺万(Terence Donovan)和哈利·本森(Harry Benson)则为Harper's Bazaa、Vogue和Life杂志掌镜。《时代周刊》(Time)在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封面故事“城市文化复兴”中写道:“在被年轻人主宰的10年,伦敦已然盛放,它在摇摆,成为一道风景。” 而加利亚诺家族并不想要伦敦的“时髦放纵”。相对地,阿尼塔,这个有着耀眼红发、橄榄色肌肤和曼妙身材的西班牙女人,竭尽所能地想在阴冷、灰暗、多雨的英格兰保留住西班牙南部的气味、颜色、音乐。她常做传统的地中海食物,鼓励她那拥有悦耳嗓音的儿子歌唱,还带他一起跳弗拉门戈舞。“我们在桌子上跳,”加利亚诺说,“因为这样踢踏声更大!” P15-18 导语 一部奢侈品集团的成长史,两位天才时装设计师的辉煌与陨落史。 一部关于奢侈品牌的经典作品,一部揭露时尚圈黑暗与残酷内幕的纪实文学。 这是一本关于时尚文化的图书。它讲述了两位设计大师如何在时尚圈崛起,如何陨落。麦昆和加利亚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以性感出位见长,都在伦敦兴起,在巴黎大展拳脚,都被LVMH推上事业的顶峰,又都与LVMH不欢而散;都对整个时尚圈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作者以这两位设计大师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时尚圈的残酷,它并不是很多人玩得起的,成功与浮华背后的代价,很多人都难以承受。 序言 2011年2月24日的傍晚,巴黎阿拉伯世界学会的展览 部总监、35岁的杰拉尔丁·布洛克(Geraldine Bloch) 和她男友、41岁的前台接待员菲利普·维尔吉蒂 (Philippe Virgitti)正在La Perle咖啡厅的露台上把 酒言欢。正在这时,坐在旁边的男人喝令他们安静下来。 显然,他喝醉了——眼神呆滞、言语含混,所以布洛克和 维尔吉蒂并没有搭理他。然而,那个男人不依不饶地继续 挑衅。 “你们的声音吵到我了,”他吼叫着,“你们的嗓门 太大声了!” 醉汉的保镖就站在几步开外。他看到布洛克越来越生 气,眼前的状况即将升级为一次斗殴之时,赶紧拨通醉汉 律师的电话,并试图把电话塞到布洛克手里,让布洛克与 律师沟通以平静下来。然而布洛克拒绝接过电话,咖啡厅 的保安便建议她换个座位。 布洛克本准备换座位,她还没来得及这么做,醉汉忽 然抓住她的头发,骂道:“恶心的犹太脸,你就该去死。 ”她痛苦地尖叫着。“你给我闭嘴,臭婊子。”他大喝道 ,“我受不了你这种恶心的声音。” 接下来,醉汉的怒火烧向了维尔吉蒂,大吼道:“滚 蛋!亚洲杂种,我要杀了你!”布洛克的尖叫尚未停止, 醉汉又开始了新一轮谩骂:“你太丑了,丑得我都不忍心 看你。看你穿的便宜靴子!便宜的紧腿靴子。你还没有头 发,你的眉毛也丑。你真的太丑了,你什么也不是,你这 个鸡!” 一顿人身攻击过后,醉汉放开了布洛克,起身摆出了 一个摇滚巨星一般的姿势,自豪地用上流口音的英语报上 家门:“我是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 消息传出的次日早晨,这位法国高级时装品牌 Christian Dim。的创意总监被以斗殴和反犹太言论的罪 名逮捕,在法国,这被认定为仇视性犯罪。此时,时尚业 还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Dior老板伯纳德·阿诺特 (Bernard Arnault),以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西德尼· 托莱达诺(Sidney Toledano)——法裔犹太人,全球商 界最受尊崇的总裁之一,也只是谨慎地回应:加利亚诺已 经停职接受警方调查,仅此而已。 但在几天之后,巴黎时装周进入高潮之际,一家名叫 《太阳报》(The Sun)的英国小报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加利 亚诺几个月以前在同一家咖啡馆的视频。视频中的加利亚 诺显然烂醉如泥,用不堪入耳的语言发表着反犹太言论, 甚至包括“我爱希特勒”。而且,被他辱骂的两位客人没 有一个是犹太人。这段视频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犹太人 团体被彻底激怒了。亚伯拉罕·福克斯曼(Abraham Foxman),反诽谤联盟的领导人,认为加利亚诺是一个“ 种族歧视的老顽固”。 事件的发酵已然超出了阿诺特和托莱达诺所能接受的 范围。在24小时内,他们免去了加利亚诺在Dior和他的同 名品牌John Galliano中的职务。加利亚诺被炒鱿鱼的新 闻登上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被放在“利比亚的武装 反抗”的新闻旁边。 尽管托莱达诺本人也在加利亚诺的种族歧视言辞中受 到了莫大的伤害,但他仍然按照原计划出席了Dior的女装 发布秀。在罗丹博物馆的花园里临时搭起一个秀场,发布 秀如期举行。灯光转暗,他走上舞台,对观众说:“上星 期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所有人来讲,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让我非常心痛的是,看到Dior的名字与发表这样可耻言 论的设计师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位设计师或许才华横溢。 ”随后登场的,是灵感来自嬉皮士的服装系列,很出彩, 也有商业价值。发布秀闭幕时,Dior勤恳的工匠们代替缺 席的加利亚诺出场谢幕。他们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女性, 穿着仿若工作服的白色外套,鱼贯踏入聚光灯下,谦逊地 鞠躬致谢。 …… 回望30年来的时尚,也是我在本书中将要梳理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时尚业在此间体验了一个长久的、美好的 瞬间——一个有魔法的瞬间——自1984年加利亚诺在圣马 丁的毕业秀开始,2010年2月麦昆自杀,以及一年后加利亚 诺被踢出局,两件相继发生的事标志着这个瞬间的终止。 “加利亚诺赋予时装无穷的可能性——美得荒诞,让 我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你总能在他的作品里看见过去 与现在的融合与冲突,你看到的是时尚史的某个瞬间,”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家具、纺织品和时装部门的高 级主管卡莱尔·威尔科克斯(Claire Wilcox)说,“而 麦昆,则带有危险感——你去看他的秀,永远不知道该期 待什么——你觉得你是在见证未来。” 麦昆不仅在时尚界拥有超强的影响力,而且具有极大 的社会影响力。在他去世一年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服装协会举办了麦昆的作品回顾展,名为“亚历山大·麦 昆:野性之美”(Alexader。McQueen:Savage Beauty) 。这次展览在3个月内吸引了6.6万多名游客,位列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历史上最受欢迎展览第8名,同时也是服装协会 最成功的时装展览。 服装协会,现在已更名为“安娜·温图尔服装学院” 。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这位著名的Vogue杂 志总编辑在2015年的夏天组织策划了一个名为“中国絮语 :艺术、电影、时尚中的东方神话”(Chinese Whispers :Tales of the East in Art,Film,and Fashion)的 展览,轰动一时。展品有数件从加利亚诺全部作品中遴选 出的中国风设计,将它们放置在好像京剧演出的戏台上, 以突出他的2003年Dior春夏高级定制系列作品,这个系列 的灵感正来自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比起大多数同期的设计师,加利亚诺和麦昆威力更加 持久,他们的魔幻瞬间仍在延续。原因很简单,在时尚界 无数的自我主义分子中,他们是最强大,也是最坚定的。 在纵横时尚行业的20年间,约翰和麦昆将充满创意的 灵魂注入时尚之中,不仅帮助时装屋成长为巨无霸企业, 也为其树立了辉煌的名声,足以再屹立几十年。而他们却 成为资本主义的祭品。 他们的确是君王,史家也不吝赞其伟大。 然而,君王来来往往。 诸神岿然不动。 内容推荐 二十多年前,在艺术和经济景况皆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登上了时尚舞台。他们都想掀起一场那个时代的时装革命,用自己大胆、性感的设计动摇了小资、极简的主流传统。 加利亚诺和麦昆有着相近的成长背景:敏感、内向、同性恋者、来自伦敦的社会下层、对时尚的爱皆因亲爱的母亲培养。尽管他们都年少成名,但二人的事业仍然历尽曲折。他们于1997年分别担任了LVMH集团旗下两个品牌的创意总监,老板是法国大亨伯纳德·阿诺特。 加利亚诺和麦昆在Christian Dior和Givenchy的影响超出了时尚界。他们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了媒体们的关注焦点。在这些天才设计师的帮助下,时尚奢侈品行业从一些家族管理的小规模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产值超过2800亿美元国际化产业。公司管理层们逼着时装设计师直面与日俱增的工作量和最后期限。对两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时不可持续的。2010年,麦昆在其女装发布秀前三周,他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诺特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第四位的那一周,加利亚诺因为他的公开反犹太言论,被Christian Dior扫地出门。两个月后,凯特王妃穿上了McQueen品牌的婚纱。由McQueen品牌所有者们联合赞助的回顾展,也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这一系列事件让大公司们赚得盆满钵满,而艺术家们却就此陨落。 在《奢侈的》出版10年之后,黛娜·托马斯用新作《国王与诸神》为大家讲述了麦昆和加利亚诺的真实故事。与此同时,她也梳理了高级时装最近2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拯救它的人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