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精彩页 第一章 时间已是午夜,她像往常一样准时醒来了。唤醒她的不是闹钟或别的什么声音,而是一种执着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总是准确无误、忠实可靠地把她叫醒。刚才她还似醒非醒,好像在做梦,又像有那么一点儿蒙蒙胧胧,忽然,担心睡过头的忐忑不安的情绪猛然袭来,她只得摇摇头,睁开了眼睛。四周漆黑一团,无法判断此时是几点钟。门外的马路总是彻夜不眠,咖啡店顾客和商店老板的谈话声通宵达旦,能够说明时间的只有她那像表针一样准确的自我感觉。室内寂静无声,说明老爷还没敲门,他的手杖还没点在楼梯的阶梯上。 她总是根据自己熟知的夫妻生活的礼数,于半夜醒来,等待丈夫夤夜归来,并伺候他上床歇息,这种老习惯伴随她度过了青春岁月,现在,又伴随着她步入了中年。 为了摆脱瞌睡的诱惑,她断然坐起身来,念了“奉安拉之名”后,便掀开被子下了床,摸着床沿和窗台,一直走到屋门口。房门打开了,客厅壁灯架上的灯射进一丝微光。她慢慢地走过去,提着灯又回到屋里。灯光从灯罩口照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外黑内亮、摇曳不定的光圈。她把灯放在沙发前面的茶几上,灯光照亮屋子。这是一个四面见方的宽大房间,屋顶很高,几根横梁支撑着天花板,室内陈设豪华,有波斯地毯、铜铸的四腿大床、大衣柜,还有铺着各色各样小块绣饰坐垫的长沙发。她走到镜子跟前,照了照,看到自己栗色头发一绺一绺地披散在额头上,咖啡色头巾也皱皱巴巴的,便解开头发,细心地梳理了一遍,再把发梢编上。她用手摸摸两颊,像要抹掉残留的睡意似的。她年已四十,身材适中,身子乍一看似瘦小,实则丰满匀称,皮肌很细腻。好看的瓜子脸上,配上高高的额头、小巧的五官,显得格外秀气,她鼻翼微张,一双美丽的小眼睛总带着一种甜蜜的梦幻般的眼神。一颗黑痣镶在浅褐色的脸庞上显得分外清晰。 她匆匆忙忙戴上面罩,走到阳台门口,打开门,走进去,然后,站在这牢笼般的阳台上,从墙上的小窗孔里向楼下的马路张望着。 阳台下面正是宫间街路口,也是奈哈辛街和宫间街南北相接的地方。阳台左边的马路窄小、曲折,两边的住家已进入了梦乡,远远望去一片漆黑,近处手推车和通宵营业的商店、咖啡馆的灯光依稀可见。右边的马路是漆黑一团,只有引人注目的格拉汶清真寺和巴尔古格清真寺的宣礼塔像守夜的巨人一样在璀璨的星光下屹立着。这就是她二十五年以来所熟悉的景象。生活虽然单调,但她毫不感到厌倦,恰恰相反,她倒从眼前的景象中找到了在孤寂生活中患难与共的伴侣,好像这才是她唯一的伴侣似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出世之前的事情了。那时,每天有多半天,只有她一个人待在这栋有院子、深井、两层楼房及许多宽敞房间的大宅子里。她结婚时还不到十四岁,公婆去世后,她便成了这所大宅院的女主人,只有一个女仆帮她料理家务。一到晚上,老仆人便跑到院子那边的厨房里睡觉去了,扔下她独自一人度过这精灵频繁出入的长夜。她就这样半醒半睡地熬着,直到丈夫消夜归来。 为防不测,她每晚要带着女仆逐一巡视各个房间,她仔细察看房间的每个角落,小心翼翼地把门一扇扇关上,一边走,一边背诵《古兰经》的一些章节,以便驱鬼避邪。最后走到自己的房间,便关上门,钻进被窝,嘴里还不停地念诵《古兰经》,直到入睡为止。刚住进这所大院子时,她是多么害怕黑夜呀!她熟知许多关于精灵的故事,那要比她对人类世界知道的事情多得多。她始终相信自己不是单独一个人住在这所大宅子里的,魔鬼不可能不光顾这空荡荡的旧房,也许在她搬来之前,甚至出生之前,他们就早已住进来了。多少次,他们的窃窃私语传入耳际;又多少次,他们的气息把她惊醒。遇到这种情况,使她得以解脱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念诵《开端章》和《忠诚章》,或者是跑到阳台上去,透过小窗孔向外窥探来往车辆和咖啡馆的灯光,并凝神细听,以便捕捉能使她心神镇定的一句笑谈,或一声咳嗽。 后来,孩子们相继出世了,但他们刚问世时,不过是一团团嫩肉,不但不能为她解除忧虑,反倒由于怜爱他们,为他们担惊受怕,更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她用双臂护卫着孩子们,把怜爱倾注在他们身上,用经文和咒语在醒时和梦里保护着他们,在夜游的丈夫归来之前她是不可能真正安心的。当她一个人在家哄着孩子睡觉时,有时会突然把孩子抱在胸前,惊悸不安地谛听着,忽然像对面前什么人说话似的大声喊道: “走开,这不是你待的地方,我们是虔诚的穆斯林。” 说完便赶紧念《忠诚章》。跟精灵们打交道的时间长了,她也就不再那么害怕了,甚至会跟他们开一些小小的玩笑。当她感到精灵在巡游时,便大胆地说: “难道你不尊重崇拜安拉的人吗?安拉就在你我之间,请你客客气气地走开吧。” 但是只要夜游者一回来,她就真正放心了。是的,只要他在家,不管他是醒是睡,也不管门是开是关,灯是亮是灭,她都感到安心。 在婚后的头一年,有一次,她对丈夫常常深夜在外寻欢作乐委婉地表示不满,丈夫马上揪住她的耳 导语 小说通过埃及商人阿卜杜·贾瓦德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生动、细腻、深刻地描绘了1917-1944年间埃及现代史上反英殖民占领斗争风起云涌、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情形及这一时期众多人物的思想状况、伦理道德和爱情纠纷,是一部埃及的“人情风俗史”。本书故事发生在1917年至1919年间。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一家之长阿卜杜·贾瓦德在家里道貌岸然、威严可俱,而在酒色场中却放荡形骸,纵情声色的两重性格,细致描绘这个由父、母及五个儿女(三子二女)之家的日常生活。后半部分着重通过了次子法赫米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学生运动,记述自1918年开始在埃及发生的华夫脱党诞生,反帝统一战线形成并明确提出独立要求,以及1919年革命等重大事件,描写了全家人对这一系列事件的态度。 序言 在埃及,现代意义的小说出现较晚。从1914年埃及著 名作家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发表《栽娜卜》算起, 迄今不过七十余年的时间,但纳吉布·马啥福兹的《三部 曲》(包括《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却如异军 突起,将埃及小说的创作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奠定了 他在阿拉伯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成为阿拉伯现代小说的 旗手。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文学评论家和外国的东方学者热 情地赞颂《三部曲》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充分肯定了它在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称它为“整 个小说这一流派(指现实主义流派——笔者)的顶峰”④ ,开始了“阿拉伯文学的新时期”④。正因如此,《三部 曲》的三部分别在1956年和1957年出版后,便引起了阿拉 伯国家和世界各国文学界的极大注意,也为各阶层人民, 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阿拉伯青年所喜爱。《三部曲》曾获 埃及国家奖,在阿拉伯各国发行十余版,被译成多种外国 文字,并被拍成电影,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 ,它作为一部“杰出的社会历史学的文献”④还引起人们 探索的兴趣,使这部现代小说引起人们广泛、持久的评论 和研究。 《三部曲》的作者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现代著名 作家,1912年生于开罗城里的一个老城区,1934年从开罗 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毕业,同年开始创作活动。大学毕业后 ,他曾先后在宗教基金部和文化指导部工作,曾任埃及文 学艺术最高理事会理事、电影局局长和文化部顾问。1971 年退休后,参加《金字塔报》工作,为该报社专职作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写了中长篇小说三 十三部,短篇小说集八部,为丰富阿拉伯国家的文学宝库 做出了重要贡献。阿拉伯文学界公认他是最杰出的阿拉伯 小说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埃及正处在反帝爱国斗争的革命 风暴之中,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纳吉布·马啥福兹从 一开始创作,便以一种明确的历史责任感承担起一个爱国 知识分子、一个正直作家的责任。他最初发表的三部历史 小说:《命运的嘲弄》(1939)、《阿杜比斯》(1943) 、《塔伊拜之战》(1944)取材于古代埃及的历史,都是 表现爱国主义的,隐晦地表达了人民反对英国占领者的心 声。从1945年起,纳吉布·马哈福兹转向社会小说的创作 ,从1945年到1949年,他连续发表了四部揭露社会黑暗、 呼吁社会变革的小说,即:《新开罗》(1945)、《赫利 勒市场》(1946)、《梅达格胡同》(1947)、《始与末 》(1949)。他认为:“解决社会的悲剧也许可以最终解 决或减轻生活的悲剧。”与此同时,他开始酝酿创作一部 具有更宽的时间跨度和更丰富的社会内容的规模宏大的小 说,这便是1956年和1957年发表的著名小说《三部曲》。 埃及1952年革命后,纳吉布·马哈福兹曾停笔数年,但当 他发现革命并未解决社会上种种黑暗现象时,他又拿起笔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战斗。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 小偷与狗》(1961)、《道路》(1964)、《乞丐》 (1964)、《尼罗河上的絮语》(1964)等中篇小说,在 70年代又发表了《伞下》(1971)、《卡尔纳克咖啡馆》 (1974)、《尊敬的阁下》(1975)、《平民史诗》 (1977)等中长篇作品,这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多是围绕下 面两个主题展开的:一是探索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革命 后的生活道路,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描 写,二是探索人生的真谛,追求理想的世界。现在,纳吉 布·马啥福兹已年逾古稀,但仍不断有新作问世。他的作 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他生活和写作的时代,是时代 的见证。 尽管纳吉布·马啥福兹已经成为公认的阿拉伯长篇小 说的巨匠,尽管他已经创作了四十多部作品,但是他在大 约三十年前发表的《三部曲))却仍然是他小说创作的顶 峰,也是阿拉伯小说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下面,我 们从几个方面向广大读者介绍《三部曲》的时代意义及其 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部曲》描写了埃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1919年革 命前夕到1952年革命前夕的演变,并通过这个家庭的变迁 ,刻画了埃及近代史上这一段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反映 了整个埃及社会的巨大变化。 《三部曲》所包含的时间从1917年到1944年,共二十 七年。 从政治方面说,这是埃及人民在外国占领者和国内王 公贵族、封建势力、大资本家双重压迫下痛苦呻吟,又遭 遇了两次战祸的时期,也是埃及人民逐渐觉醒,不断地起 来斗争,不断探索前进道路的时期。从社会生活方面说, 在这段时期中,旧的习惯虽然还在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头 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先进思想正从各种渠道汹涌 而来。这是新旧思想斗争十分激烈,社会生活酝酿和逐步 实现着新的变革的时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纳 吉布展开了商人艾啥迈德·阿卜杜·贾瓦德一家三代人的 演变。 《三部曲》共分三部,每一部以三代人各自居住的街 区为部名,着重描写这一代人的生活变迁。第一部“宫间 街”,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代人所居住的旧街道的名字;第 二部“思宫街”,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代大儿子亚辛居住的 街道的名字;第三部“甘露街”,是大女儿赫蒂彻一家居 住的街道名,本部着重描写她的两个儿子的事情。 无疑,《三部曲》作为埃及第一部广阔地反映了一个 时代的伟大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严格地遵照历史 的真实,准确地刻画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性格”。作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跳动着生活的 脉搏。作者曾广泛涉猎了英、法、俄等各国小说,探讨了 各种创作方法,并注意吸收了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在 《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方面的探索,如浪漫 主义——这首先表现在凯马勒对阿伊黛的柏拉图式的精神 恋爱上。他把所爱的人视为“女神”,当作完美无缺的典 范和理想的象征加以崇拜。我们也看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在亚辛、玛丽娅等人物的刻画上强调人物消极地被遗传 法则所左右,以及追踪人物的一生和一家几代人交替中遗 传的因素。还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描写了小艾 哈迈德和苏珊这样的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坚定、目标 明确、斗志顽强、一往无前的积极人物的英雄形象。多方 面的探索固然使作品呈现出多种色彩,但也多少削弱了作 品的现实主义力量。在思想方面,纳吉布有其时代的局限 性。在对旧时代表示愤怒时,他是深沉有力的,但在寻求 未来的道路时,他却是迟疑的。在《三部曲》中,他给了 我们一线光明,但又很快以厚实的帐幕把它遮蔽起来;他 以血和泪写了一幕时代的悲剧,却又从泪眼模糊中露出一 丝微笑给我们看。由于埃及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对这点自然是不能苛求于作者的。难能可贵的是:纳吉布 始终随着时代前进着,他从未离开过埃及社会和人民。坚 持反映现实,呼吁变革现实,探索理想的社会,是他一贯 的宗旨。在艺术上他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尽管今天他 已成为阿拉伯现代小说的旗手,但《三部曲》仍然是他最 优秀的作品,“将随着埃及的存在而存在下去”。 1985年1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开罗三部曲”(包括《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通过埃及商人艾哈迈德·阿卜杜·贾瓦德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生动、细腻、深刻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思想状况、伦理道德和爱情纠纷,向读者展现出20世纪20-40年代埃及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一部埃及的“人情风俗史”。 《宫间街》故事发生在1917-1919年。故事一开始就以母亲深夜等待父亲归来的情景展开父母的不同性格一一作为旧式家庭一家之主的父亲的专横暴虐和作为旧式妇女的母亲的驯服恭顺。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个由父、母及五个儿女组成的家庭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