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作者常年在陕北进行红色主题创作的成果。作者从2016年6月开始,已7次走进陕北;行程两千多公里;登上四十余座黄土高坡,6次住进农家窑洞;寻访、写生四十多个城镇与村庄;采访毛泽东旧居房东、各级领导干部、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开国将领家属、普通村名等上百人;寻找历史古迹四十余处;搜集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上百余件…… 作者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地方进行寻访、写生,以水墨写生和图文记录相融合的形式,描绘、记录红色遗迹和革命故事。本书以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地方为主体,以陕北革命历史人物、窑洞风物、民间艺术生活等作为链接栏目,既有对伟人的描写,也有对普通农民的刻画。本书颂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历程与愿景。 作者简介 子木,本名李庆伟,画家、艺术设计家、收藏家。师从艺术家李小可先生。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设计年鉴设计师名录》。代表作品《佛、道、儒、禅的100个哲理故事》,获“2005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最佳设计奖、入选《2005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获奖作品专集》、入选《中国设计年鉴(第五卷)》、入选《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材》、获“2009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优秀设计奖。设计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入选“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获世界青年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出版物”。26件书籍设计作品分别入选《中国设计年鉴》第四至八卷;12篇设计论文分别在《装饰》(2006)、《中国编辑》(2006)、《出版参考》(2005、2007、2016)、《新华书臣报》(2011)、《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优秀论文集》(2009)上发表和入编。 目录 艺术致佳县 我画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走过的地方 中共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活动路线图 子木在陕北佳县寻访写生路线图 1947,毛泽东在佳县第一宿 毛泽东在白龙庙的那一天 毛泽东来到杨家园则 满满故事的剪纸艺术家——郭佩珍 毛泽东在梁家岔指挥战斗 东元村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遗址 毛泽东:朱官寨是个好地方 毛泽东:带上我的姓,长大后有个想念 中央机关驻地神泉堡 从神泉堡走出来的清华校长——高景德 毛泽东来到佳县城 歌曲《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 佳县美食故事 毛泽东:佳县枣好 毛泽东慰问峪口造纸坊 南河底村里住着毛泽东 毛泽东两上白云山 毛泽东住进吕家坪 毛泽东又到阎家峁 阎家峁走出来的开国中将——阎揆要 毛泽东两到乌龙铺 东渡黄河之前毛泽东来到刘家坪 马连塌的红色印记 朝阳火石山 佳县有个荷叶坪 南洼村里的开国中将——张达志 寻找抗日战争时期勃牛沟兵工厂 寻访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旧址 寨则湾古寨遗址 窑洞里的老物件 有一种幸福叫分享 序言 我画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走过的地方 子木/自序 文艺为谁服务?是艺术家必须思考的问题。7942午5月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 众服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文艺创作指导恩想,广大文 艺工作者便深入群众,创作了大量能够代表和反映广大人 民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文艺作品;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 文艺创作方向,中国革命文艺走向了繁荣与发展。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热火朝天地全面发展建设,艺术 家们仍然以“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指导方向,纷纷 到人民群众中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创作了大量积极向上 的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著名画家李可柒、张仃、罗铭等人主 张通过写生来改造中国画,他们勇敢地走向大自然中、人 民群众中,深入生活,面对真情宾景进行水墨写生。他们 跋山涉水,历经,艮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创作了大量 的写生作品。这种开创性的艺术活动,生动地描绘了真实 的社会面貌,为传统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传统中国 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机。20世纪60年代,李可柒根据毛泽 东的诗词意境陆续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山水画作品,就 是得益干写生素材的积累。《长征》《韶山》《井冈山》 等红色革命题材的国画作品,均是李可染的经典代表作, 也是中国美术史上闪烁着光芒的艺术作品,是对新中国的 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的描绘,有着开创性意义 。 在20世纪末至27世纪初,我们感受到了脱离生活、脱 离群众的文艺现象,浮躁成为一种普遍,扭曲了价值观和 审美取向。2074年70月7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 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坚诗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 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 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 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因此,我认为作 为艺术家必须要走出画室,把工作搬到大自然中去,深入 生活,了解和体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只有这样 ,艺术才是有生活、有情感、有价值的作品。我的老师李 小可先生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担负着传承和开创 艺术新风的双重使命,几十午不间断地坚持深入生活、走 进大自然,成为前辈艺术家倡导写生的继承与发展的践行 者。他几乎走遍了我国的山山水水,包括三十余次进入雪 域高原的西藏。所到之处,他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深入 体验群众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为人民带去了 艺术的精彩,也从人民那里汲取了营养。他说:“作为艺 术家,要用手中的笔把即将流逝的文化记录下来,描绘下 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写生,这是艺术家的责任;作为艺术 家,如同谈恋爱那样,要真情实意地投入热情,才能创作 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我从前辈和老师那里不仅学习到了绘画技艺,更学习 到了如何做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做一个热爱土地、热爱 人民,为感动而创作的艺术家。我干2076午9月开始,多次 走进陕此各地进行写生采风活动。陕北的山水风貌,处处 生机盎然、色彩斑斓、锦绣风华,激起了我的艺术创作动 力。不仅陕北的山水风情吸引了我,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 和淳朴敦厚的人们更激励着我。我被这里的一切感动了, 忘记了每日的疲劳和风雨袭扰。特别是在佳县这片红色的 热土上,让我了解和感受到了众多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2076-2078年,我多次走进佳县寻访、采访和写生, 受到了佳县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和人们的热情欢迎, 为我的主题创作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对“神泉堡中央机 关革命纪念馆”“朱官寒毛主席旧居”“白龙庙毛主席旧 居”“曹庄毛主席旧居”“谭家坪毛主席旧居”等毛泽东 住过的所有地方,毛泽东在佳县战斗和指挥过的地方“东 元村西此野战军指挥部遗址”等,“佳县黄河”“白云山 ”“香炉寺”“九曲黄河地质公园”等历史文化与自然景 观,还有像马连塌这样的村庄、农户窑洞的生活描绘等, 众多的红色故事、历史文化、时代印记、历史变迁等,我 都进行了实地寻访和采访,并对景写生和艺术创作。山色 奇美,人情更美,陕北人民保待了陕北人原有的淳朴敦厚 的品格。这些都是吸引艺术家走进民间,描绘乡村的重要 因素。活动期间,结缘了许多热,心朋友,他们几乎每日 陪伴我跋山涉水,对我关怀备至。党中央的政策使社会发 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环境与条件 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窑洞文化正在被新 建的高楼大厦和新式民居所代替,老窑洞正在慢慢消失。 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我对此拥有深厚的艺术情怀 ,走进民间、住进窑洞,零距离与陕此的黄土地和人民同 吃同住,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采风、写生,创 作出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画卷。抢救性地描绘和记录那些即 将消失的民俗文化,成为我自觉的责任。描绘当年毛泽东 转战陕北走过的地方,是我走进陕此最重要的主题。走进 陕北,对毛泽东转战陕此的行迹进行寻访,寻访当年那些 革命故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 会发展与变化,同时还对传统民俗文化、山水风情和民间 艺术有所涉猎,其中既有绘画描绘,又有文字记录,拓展 了我的艺术写生之路。我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就 是到朴实无华的陕此民间去,体验和感受群众生活,反映 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在中国的大地上,我去过很多地方 写生,而陕此这片热土是最能感动我的地方。我将坚持以 长征精神,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到这片火热的黄土地上 ,开启更精博的艺术之旅。 2019年6月于此京冰斋 导语 本书内容鲜活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有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绘画与图片,又有房东后人的口述回忆;既有对伟人的描写,也有对普通农民的刻画;既有民间保存的侦查地图、奖状等革命文物,又有沿线村落民俗、民风的介绍。阅读此书,读者仿佛在《东方红》引导下沿着当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以一种特别的视角和方式进行一次红色之旅,追忆那段不同寻常的革命历史,从历史中获得精神力量。 《东方红》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进行革命斗争历史,,揭示了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一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的党性教育教材;是一次对革命遗存文物及口述史料的抢救性记录;是青少年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精彩页 1947,毛泽东在佳县第一宿 寻记曹庄毛泽东旧居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开始转战陕北。途经清涧、子洲、绥德、米脂、靖边、横山等地,于8月16日到达葭县(今佳县,以下称佳县)。这是毛泽东首先到了乌龙铺(今乌镇),短暂停留之后,就冒着大雨向曹庄进发,当日半夜到达。毛泽东及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转战陕北以来,在佳县居住过的第一个地方,距县城西约10公里。 2016年11月21日,我到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参观、写生。在浏览到一张“毛泽东在曹庄的旧居”图片时,画面中的地形地貌非常独特,就像一块庞大的蜂窝煤,这让我对曹庄的地貌产生了兴趣。2017年6月12日,我再次到佳县写生,就想着早点去看曹庄的独特面貌。6月17日,我们很早就赶到高起家坬村寻访并写生,任长安告诉我,下午4点要赶回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原定于下午去曹庄写生的时间不得不提前了。中午没有休息,我和任长安、康世录在刘家山每人吃了一碗羊肉面,就顶着火热的日头赶往曹庄。县委办的任伟早就联系好了镇里的人,镇里又联系了曹庄村书记。这样,就省了许多时间。 中午12点,经过一路打听,我们终于找到了曹庄村委会。村委会在一条公路的边上,院门上着锁,没有人,我们就在外面等候。烈日毒辣辣地照射着每一块地方,找不到可以躲避的空间。任长安有些焦急,康世录则比较平静,而我脑海里一直想象着毛泽东旧居的样子。等了很久,村书记终于来了。他跟我们打过招呼后,就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紧跟着他的身影往不知方向的地方飞奔而去。车子开出去很远,村书记突然消失了。我们判断他是在一个急转弯的路口消失的,于是我们就往很陡的下坡路开去。走了一段路,我们正疑惑时,村书记折回头来找我们了。 在一条两面是高山的深沟处,我们停了下来。见有一辆黑色汽车已经停在那里了,原来是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郭广军提前在这里等候了。一同下车的还有一个女子,穿着明黄色的长袖外套,外套的帽子戴在头上,保护着洁白的皮肤。她叫韩晓月,在佳县电视台工作,同时在校外活动中心兼职做教师,我见她手里拎着沉重的摄影器械,就跟她说: “这么热的天,又拎着这么重的机器,真是太感谢你了。” “没事的,子木老师不用客气。”她有些羞涩地答道。 曹庄村书记叫曹亮亮,今年48岁,中等身材。我们在他的带领下边走边聊,他说话总是面带着喜悦的微笑。我问他:“毛主席住过的窑洞还完整吗?”他回答说:“基本完整。” 我们登上高高的台阶,大门左右各有一棵枣树,右侧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曹家庄村毛泽东旧居”等字。他打开了紧锁的大门,里面是一片荒草地,一排高大的窑洞出现在面前。院子右侧有一块更大的石碑,上面所刻文字记录了毛泽东转战陕北和入住曹庄村的基本情况。据相关书籍记录,是2孔窑洞的院子,而我看到的则是5孔窑洞的大院子。毛泽东居住在右边第一孔窑洞,居住时间是1947年8月16日,次日离开。窑洞的窗户上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皮牌子,牌子上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 “院子虽然很荒凉,但窑洞看上去是新修复过的。”我问曹亮亮。 “是佳县民政局给了16万元,把这个院子修复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么多年没人住了,房东在吗?他们在哪里住?” “房东不在世了,他婆姨在,住在上面。” “上面?今天能见到她吗?” “上面就是你们来时村委会的地方,这里是老村子,很多人都搬到上面去建新房子了。房东不在家,我去找她。” “非常感谢,如能见到房东最好了。” 村书记曹亮亮打开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门,虽然是修复过的,但里面仍然很粗糙,地面、土炕和陈设物上都落满了厚厚的尘土。我不由自主地将炕上的小木桌、煤油灯,以及木箱子上的老旧电话机和装有“转战陕北途中的毛主席”照片的旧相框等物件,一一取下来。找来一块破布片,将它们擦拭干净,然后又一一放回原处。 水墨记录曹庄风貌 对毛泽东旧居现状有了了解之后,我们缓缓离开。这个院子在村子高处,紧贴着陡峭的山坡,近距离无法写生,我决定到对面的山坡上去画。我背上画板,大家帮我分担了一些工具,踏着软绵绵、热乎乎的黄土,浩浩荡荡地向山上走去。此时的日头更加炙热,没有一丝风,只有我们一行7人有说有笑。 登上黄土高坡,我在杂草丛中支起了画架。独特的地貌,是个写生的好地方,跟在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看到的照片一样,而面前的景象更有气势,很快激起了我的写生欲望。画面既要重点描绘毛泽东旧居,又要表现高山的风貌,只要抓住这两点,画起来就有了把握。大家围着我,看我如何描绘这个既丰富又繁杂的村庄。韩晓月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我身边变换着各种角度拍摄。康世录和郭广军也时而过来拍照。画了一会儿,我告诉大家可以到后面的树下乘凉,不用一直陪着我被晒。在身后不远处,他们聚在树荫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村里的故事,我则安安静静地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