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薛晓源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研究博物学美学10多年的心得和浓缩。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博物学发展的大致轮廓,较为系统梳理了西方博物学美学的发展线索和逻辑承继,概括分析了其美学的表征和鉴赏的特点,针对当下的博物学热潮,理性研究和分析了博物学在当下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一个艺术家的独到审美意识出发,引导读者朋友学会理解自然、欣赏自然、描绘自然,进而学习做到回归自然、回归艺术的高雅境界。
作者简介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学术总顾问、《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自然教育与传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编出版自然教育与艺术图书2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高锐先生创作肖像,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外交部的表彰。
目录
[序一]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博物学? 胡永红
[序二]博物之旅——发现自然之美 薛晓源
天边云锦谁采撷——博物学的美学之旅
博物学视阈下的生态启蒙
华羽的天堂鸟,是否在幸福云游?
从《狼图腾》到《狼图绘》——我们这一代人关于狼的知识记忆
岂能只识鸟兽草木之名?——杨振宁、莫言、范曾先生的博物学情怀
博物学家拥有儿童般的好奇心——《博物之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畅游
自在黄莺恰恰啼——《飞鸟记》演讲提纲
王阳明先生观花——种现象学解释
在我们这个时代,博物学何为——在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的演讲
重建博物学——对话陈燮君、曹可凡
发现最美的自然——与孙周兴先生对话
复活人类300年的自然记忆——《读书周刊》访谈录
博物学的复兴之路——《澎湃新闻》访谈录
博物绘画之美——《中国科学报》访谈录
后记 艺术可能是通往博物学的一条捷径
序言
[序二]博物之旅——发现自然之美 薛晓源
什么是博物学?每次讲座都有热心的听众向我提问,
回答时虽然我也理直气壮,但是有时候心里也有一丝疑惑
,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回到书房到经典书籍
中反复寻找,我仍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2016年6月在上海
接受记者专访时,在互动中有感而发,才觉得品到博物学
其中的三昧。我说:“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辞海》
里说,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
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
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
人类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最初都孕育自博物学。”因
此,我认为,博物学涉及了三个世界:客观知识世界、默
会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客观知识世界注重的是科学考察
与探险,默会知识世界注重的是生命的体验,生活世界注
重的是我们周围的环境。我认为考察、体验与环境是博物
学的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与此相关的认知、审美和呵护
也是题中之义,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地体会和把握的。
西方博物学绘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前16
世纪。希腊圣托里尼岛上一间房屋的湿壁画,现存在雅典
国家博物馆,画面上百合花和燕子相互映衬,可以算作是
最早的博物学绘画之一。西方博物学著作起源较早,早在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撰写过《动物志》
。到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撰写了《博物志》,
这部作品在今天看来仍是比较成型的著作。自此以后,博
物学的出版和研习在西方世界蔚然成风。最早的印刷花卉
插图于1481年在罗马出版。1530年出版的由奥托·布朗菲
尔斯(Otto Brunfels)编写的《本草图谱》,是一个集
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植物图谱,
从此,博物图谱风靡欧洲。博物学著作与博物学绘画,这
两片不同的水域,在16世纪的欧洲出版物中开始合流、贯
通和融合。科学家、探险家、画家纷纷加入其行列,人员
之多,范围之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我看到的数十万
张博物学绘画和浏览过的近万卷的博物学著作中,在历史
上榜上有名的就近万人,赫赫有名的有近千人,有大师风
范的有近百人。可以概括地说,西方博物学著作以及绘画
,或者准确地说,插图版的博物学著作发端于15、16世纪
,发展于17、18世纪,19世纪达到巅峰,作品爆发,大师
林立,流派纷呈,19世纪末开始式微,20世纪出现大幅度
衰落,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又开始恢复和复兴。
西方博物学庞大的知识宝库,对一般人而言肯定会产
生“眩晕”的感觉、我虽然有着十几年的博物学收藏史,
但面对纷至沓来的舶来品,仍偶有如坠“五里之雾”的感
觉。本着普及博物学的现实性,《博物之旅》第一辑按照
“鸟类卷”“植物卷”“动物卷”“昆虫卷”“水生生物
卷”分类,从西方浩如烟海的博物学故纸堆里,披沙拣金
,探骊得珠,从干卷书中精选出六十多本,采撷其中精华
按上述分类汇编,系统梳理博物学巅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由于时间紧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还只是轮廓和梗概,
读者诸君“欲知其详,还得等下回分解”。《博物之旅》
第一辑荟萃许多博物学的名著,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只是
编译和精选其中的菁华,第二辑我们将陆续采撷精华把这
些原著完整翻译出版,以满足读者们殷殷之望。有人说《
博物之旅》第一辑像正在上演的欧洲杯足球赛的“射门集
锦那样,美不胜收,要是能再看完几场整场比赛就更爽了
。《博物之旅》第二辑“原典系列就请大家看多场完整精
彩的赛事,原汁原味享受美图妙文的视觉盛宴。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将从我收藏的近万部博物学
名著中,经过专家避选和讨论,选出100部,邀请博物学的
专家和翻译家进行翻译,每年出版10部,计划10年左右完
成。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的学术目标是以西方18-19世
纪博物学最为繁盛时期的经典著作为遴选对象,以图文互
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
、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诸君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
美。
“谁接千载,我瞻四方。”编者与出版方的良好愿望
,期待读者诸君的热烈回应,期待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日渐
繁盛的博物学的春天!
导语
本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论文,也有媒体采访的和互动,既有最美丽的博物图片,又有和名人大师的对话和交谈。本书是对西方博物学近300年历史的反思之作,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博物学的理性和艺术的反思和追问,兼顾学理性、反思性、鉴赏性、愉悦性和可读性,是对西方博物学进行哲思反映的原创性作品。
后记
后记 艺术可能是通往博物学的一条捷径
从2005年5月我在纽约旧书店,第一次看见奥杜邦的鸟
类学画册,就惊艳其画风的逼真和美丽,就像喝了迷魂汤
一样,迷醉不已,从此再也难以割舍,走向了博物学的收
藏之路。从非洲到英国,从美国到德国,只要有机会,我
就访求全球的自然博物馆,得以一窥博物学的珍品,曾流
连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胡克爵士从喜马拉雅高山地
区采集的杜鹏花,曾徘徊于英国自然博物馆达尔文的全球
搜求的各种样本之前,在德国惊讶于亚历山大·洪堡卷帙
浩繁的博物学手稿,在纽约大街四处搜寻爱略特天堂鸟的
各种古稀珍本。收藏之路,艰辛而快乐,渐渐集腋成裘,
我的博物学收藏已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千卷画册、千万张
电子图片。看到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博物学在中国的勃兴
,一时技痒,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悉心帮助之下,
便展开博物学介绍和出版工作。
从2014年开始,我沉迷博物学之中,乐而忘忧。亲友
担心我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作受其耽搁,我则是“衣
带渐宽终未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天道酬勤,迄今,我
已主编出版博物学图书20多本,接受20多家媒体的采访和
报道,多种图书获奖、受到好评并登上各种好书榜、从中
央电视台到北京地铁4号线,天堂鸟美丽的倩影在人们关注
的视线里呈现。为此,我认真学习中外博物学文献,撰写
大量介绍博物学的文章和访谈,本书收集的文章是其中的
一部分,有媒体称赞我为博物学家,我辞谢不已,表示不
敢,因为从亚里士多德到洪堡,非饱学之士不敢妄称为博
物学家,称为博物学的爱好者即可,准确地说是博物学艺
术的爱好者。我就是顶着博物学艺术的爱好者头衔游走于
全球各大博物馆。在近十年研习过程中,我学到大量博物
学知识,看花观鸟,赏石鉴画,也结识了一些专业人士,
大家教学相长,优势互补,我主编图书的相关译者大多数
是专业人士,与佳士交游,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认为艺术
与博物学相得益彰,和谐共飞。西方有谚语曰:条条大路
通罗马。我从自己的学习和体验博物学过程中,认为常人
从艺术人手,可能是研习博物学的一条捷径,这是个人的
经验,能否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普遍经验,还要接受实践
的检验。
本书的出版不是我个人的事情,它凝聚诸位师友的关
心和帮助。首先要感谢学界师长名宿的提携和关怀,感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文学家莫言先生、著名画家范
曾先生,他们的题词和推荐使《博物之旅》丛书脍炙人口
,深入人心;感谢著名艺术家陈燮君先生、表演艺术家曹
可凡先生、著名哲学家孙周兴先生,你们的推崇与对谈,
使得博物学走向寻常百姓家,影响深远;感谢中央电视台
、《解放日报》和《中国科学报》等媒体人士的支持,你
们的“推波助澜”,使人们发现了自然之美、博物之美,
感谢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博士百忙之中拨冗写
序推荐!要感谢的名单还有许多,在此就不赘言了,感谢
为这本书出版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采花的蜜蜂会记得花
的芬芳!
薛晓源于西山澄明斋
2019年3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制精美
,取材丰硕,是极好的博物知识与博物艺术的书。西
方出版界在博物艺术方面比中国先走了几百年:奥杜
邦父子(Audubon,1785-1851,1812-1862)的画作
早已是西方艺术收藏界的珍品,我们应急起追赶。我
希望这套新书的出版能唤起许多读者,尤其青年读者
们的兴趣。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鸟兽虫鱼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灵感的源
泉。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薛晓源教授新作《博物之美》以图文互动性为主
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
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
美。这是践行孔子所倡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
典范,体现出薛晓源教授对现代文明下的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 胡永红博士
精彩页
一、我的博物学著作收藏
我的博物学书籍收藏开始于13年前,2005年初夏,我在美国洛杉矶刚参加完“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就兴冲冲地到纽约老书店去欣赏并购买向往已久的带插图的老书。我对图书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真正的图书应是图文并茂,图与文的关系就像孔夫子所说的言与文的关系,“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在国外只要是遇到有插图的图书我就兴奋,要是遇到精美的插图版图书,我就要情不自禁去购买,哪怕是阮囊羞涩;要是遇到精美和中意的画册,更是像中了彩票一样,会令我狂喜不已。我妻子戏说我有“图像崇拜”的倾向,没办法,谁让天下万物之美聚集在图书之中了呢?我从德国留学归来,带了十箱书回来,算起来有500多册,基本上都是精美插图版图书。
当我在纽约老书店快意畅游之时,一本奥杜邦的《北美的四足兽》映入眼帘。奥杜邦的绘画,我是神往已久,今日遇到真是名不虚传,书中动物种类奇特,很多动物闻所未闻,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我久久沉浸其中,不知不觉,时光流逝一个多小时,直到书店老板操着悦耳的纽约腔,问我是否购买时,我才在“美的历程”中苏醒过来,快意付了账。抱着一大摞图书,幸福地走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仿佛是捡了一个大漏,淘到了一块晶莹碧透的玉石。这是我第一本博物学著作的“藏品”其后经常去国外开会和参加书展,只要有机会,我总是去老书店淘书,尤其关注博物学图书。奥杜邦、古尔德、胡克、威尔逊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精美的作品和著作渐渐摆在我的书架上,成为我在进行哲学运思和绘画创作之际经常浏览和参考的佳作。
2012年春节前夕,我到商务印书馆购买现象学书籍,无意之间看到《发现之旅》,封面是大博物画家迪贝维尔绘制的亚历山大鹦鹉,神态逼真、毫发毕现、动姿绰约、栩栩如生;里面插图更是俯拾皆是、精美异常。惊喜之下快速购人,在回去的车上就迫不及待阅读了起来。在“美的历险”之中,恍然间发现这本书似曾相识,原来我曾经在国外购买过这本书的英文版,只是在装帧设计、开本及用纸与手中书有很大的差异,中文版出版者和设计者匠心独运,把一本铜版纸印制8开异形本画册,脱胎升级为纯纸质版、手感重量适中的“书感”极强的图书。这一成功改造的先例,使我意识到,西方博物学300多年的历史向中国读者正式拉开了大幕。那些在王室宫廷、贵族富人之中争相传阅的精美的博物学绘画也可以走向寻常百姓,真令人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叹!
此后不久,我去英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抽时间参观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仅看到了无数的动植物标本,也看到了神往已久的博物学绘画,无数美的图像纷至沓来,真让人有“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快感!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在伦敦一家著名旧书店发现了我心仪已久的英国鸟类学大师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的代表作《新几内亚和邻近巴布亚群岛的鸟类》(The birds of New Guinea and the adjacent Papuan islands)一书,它是第一版的复制版,距离今天也有60年历史。店员殷勤地向我推销说,虽然是复制版,但是复制效果很好,基本上和原版一模一样,接近完美,价格是第一版的百分之一。我询问了价格,他说全套书(5卷)需要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5万元。我仔细浏览这令我向往已久的宝贝书籍,这是本对开本的画册,印制非常讲究,每只鸟都有详细的解说,每张图片的背后都空页,以免色彩透过,效果受到影响。画册的纸张讲究且微微发黄,店员让我带上白手套慢慢仔细浏览,随着卷册逐渐展开,我最为喜爱的天堂鸟向我呈现出来,它靓丽的身姿、美丽得无以复加的羽毛,一下子就征服了我的心,我想我一定要拥有这一卷。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店家终于同意以近千英镑的价格卖给我第一卷。这是我收藏的最为昂贵的博物学“文献”。这本书给我带来好运,我逐渐收集到许多第一版的博物学绘画作品,逐渐认识了国内外博物学的“藏家”和一些博物学家,经过和他们有益的互动,我的博物学绘画藏品成倍增加,目前我拥有3000多册的插图本著作(当然大多数是高质量的电子版),图片达50多万张。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