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莓花儿开(相簿里的家国情缘)(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英男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英男,著名教授、翻译家。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俄语中心主任。2003—2007年担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今担任中俄友好协会常务理事、顾问。2018年9月获俄罗斯外交部国际合作署“友谊与合作”荣誉奖章,2019年6月荣获“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以口述故事的形式,回顾了一个跨国家庭 的日常生活、一个混血孩子的成长过程,描述了家庭 范围内从文化碰撞走向文化融合的经历。中俄两国之 间的忽冷忽热、由反目转为和好的历史变迁直接影响 到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个家庭,使我们懂得了和 睦的价值、友谊的珍贵。她的故事独特而又生动,她 的感慨深刻而又诚挚,读之动容,思之唏嘘不已。 ——著名作家 王蒙 本书作者李英男女士是令人尊敬的俄语教授,当 代中国的社会活动家,她培育了好几代中国的俄语人 才和俄罗斯的汉语人才。从她的出生背景来讲,她是 有俄罗斯血统的中国人,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女儿。在 本书巾,她推心置腹地讲述了她如何意识到并认同自 己为中国人的故事,这是发自肺腑的最感人的一个篇 章。 ——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 安·伊·杰尼索夫 目录 序一 序二 最早的记忆 难忘的1949年 国际家庭 不易处理的家庭关系 儿童时代的俄罗斯氛围 在北京上苏联学校 妈妈的打字机 国际保育院的哥哥姐姐们 我是中国人 妈妈的抉择 冰冻期过后的早春二月 木樨地“俄罗斯之家” 百年之路终成书 我的教学生涯 翻译是桥梁 吻手礼 夕阳红——我的跨国婚姻 民间交流拉近民心 俄语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精彩页 最早的记忆 1943年8月,苏联卫国战争正经历着激战犹酣的阶段,我在莫斯科呱呱坠地。我的父亲是中国人,在苏联用的名字是李明。母亲是俄罗斯人,原名叫丽萨·基什金娜。 1944年,我9个来月的时候照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我完全是一个中国小孩子,头发黑黑的,脸和眼睛都是圆圆的。拍摄这张照片还有一个故事呢!后来妈妈告诉我,有一天我父亲突然间急急忙忙想起来,孩子都这么大了,早就出了百日了,还没给她照相呢,抱起我来就往外跑。跑到照相馆,父亲才发现我的一只小鞋掉在半路上了,所以这张照片上,我有一只脚穿着小鞋,另一只脚是光着的。妈妈后来还有点责怪爸爸,说你怎么那么粗心大意,鞋子都丢了,而且照相的时候,也没有把衣服好好地给孩子整一整。不管怎么样,照片是留存下来了,我觉得这张照片还是很珍贵的,因为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早的照片。 父亲1946年离开莫斯科回国的时候,我还没有多少记忆,妈妈从1946年春天开始,一直在争取到中国和父亲团聚。可我妈妈很多亲友都替她担忧,说你怎么会有这种念头?我们这边刚打完仗,刚刚过上和平的日子,你又马上要走了,要跑到炮火连天的地方去,还想把孩子带过去,那怎么行?我妈妈坚决地说:“没关系,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都是这么生活的,我把孩子带过去,也跟中国孩子在一起。” 正是在这个阶段,我留下了一段最早的记忆,而且是很有意义的。那大概是1946年9月初,哈尔滨来人了,来的是著名的将领罗荣桓和他的夫人。他们给妈妈捎来了爸爸的信,妈妈就带着我去他们下榻的莫斯科饭店。这是当时莫斯科市最高级的酒店之一,而且它的位置也非常好,就在红场旁边。那天恰恰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一周年纪念日,红场上在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和焰火晚会,我们晚上正好在莫斯科饭店看到了这一场景。我回忆当时的场景:大人把我领到阳台上,抱起来,我看到了红场全景。广场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远处传来千万人的欢乐声音。天色已经很黑,但广场周边有许多探照灯射出白晃晃的光柱,划破漆黑的夜幕。突然间,我听到轰隆隆的巨响,那是克里姆林宫墙外的礼炮声,红色、绿色的礼花腾地升起,照耀了天空。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漂亮的礼花,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高空中飘浮的斯大林的巨幅画像。在探照灯的照耀下,我看到斯大林穿着大元帅的军装,胸前挂着很多的勋章。这是我永生难忘的第一个记忆。 在这之后不久,妈妈就获得批准,带着我坐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临走的那一天马上就要出门了,她就在家里抱着我照了一张相。和她在一起的还有特地来送别的她的大侄子亚历山大。现在我看着妈妈那张照片上的表情,觉得她的脸上充满着期待,虽然也有一丝的不安,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和爸爸团聚的期待。我瞪着大眼睛向前看,似乎还不太懂事,也不知道准备去哪里。妈妈只告诉我,很快就能见到爸爸了。 当时还没有直达列车,我们换了两次车,走了十来天,才来到哈尔滨。我还隐隐约约地记着窗外西伯利亚大森林美丽的秋色,也记得抵达苏联边境小镇奥得堡(20世纪50年代改名为后贝加尔)的情景。妈妈和她的同路好友林利、孙克英(孙维世)去找边境人员询问情况,让我自己坐在行李上“留守”。妈妈给我说了一声:“乖孩子,坐一会儿,我们很快就回来。”三岁的我环顾四周,只觉得木板搭的站台又长又空,长得几乎望不到头,周围连一个人都没有,我心里挺害怕的,想哭又不敢出声。妈妈后来告诉我说,当她不久回来的时候,我两眼已经满是泪水了。 经过一些坎坷,我们终于跨过边界,进入中国国土。到了哈尔滨那天,记得爸爸是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的。他穿着黄绿色的那种军人大衣,头顶六角帽,抱起我来特别的亲切,而且在我的眼中他又显得那么有力,那么高大,我简直是说不出来的高兴,终于重新见到我的爸爸了! P1-5 导语 一个独特的中俄家庭的时代记忆,七十年,几代人对家国往事的深情回眸,从莫斯科到北京,传递世代友好的颂歌,筑造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李立三子女口述回忆录,首次公开部分私家珍藏历史照片,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欣然作序,俄罗斯驻华大使安·伊·杰尼索夫倾情推荐。 李立三、李莎之女李英男用一幅幅珍贵生动的老照片,为您深情讲述一个普通又特殊的中俄家庭波澜起伏的往事,还原了一段真实且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追溯了70年来的家国变迁,见证了深刻难忘的中俄情缘,谱写了一段休戚与共的中俄关系史话。 序言 2007年9月,在俄罗斯“中国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即 以中国为主宾国的第二十届莫斯科书市上,我邂逅了一位 精神奕奕、美丽端庄、大气英气志气焕发的女士,她担负 着为出席书市活动的一批中国作家充当翻译的工作。与一 般侧耳倾听,拼命捕捉语义、苦思冥想对方语言的对应互 通路径的译员的吃力的举止与表情不同,她显得游刃有余 ,乐在其中,对于中俄的书籍交流、文学交流、人员交流 ,她非常享受,非常欣赏,她表现出的是胜任感、满意感 、成就感,还有一种自若感。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 汉学家、老友托罗普采夫马上告诉我说:“她是李立三的 女儿。” 我把有关信息告诉了同行的作家迟子建,迟子建也立 即表达了他对李英男风度丰采的赞美。 李立三不陌生,1950年年底,我在中央团校二期就学 时,听过李立三同志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报告,他的大名 ,他的朴素与认真的讲演,他的诚挚与沉思态度,他的对 于事业与人民的信赖,都给我以及广大学员留下了深刻印 象。党史的学习当然也绕不开李立三这个人。半个多世纪 以后,在莫斯科,我又有机缘与他的这位杰出的大女儿李 英男相遇,我还得知李英男教授的母亲是苏联人,是李莎 同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革命的领 导人,李立三,我生也晚,几乎可以想象到他们的理想主 义,他们的艰苦探索,他们的风风雨雨,他们的千锤百炼 。而他们的跨国婚姻,更是历史的壮阔波澜与惊涛骇浪的 大画卷里的动人风景。可以想象他们的伟大追求,可以想 象他们的千难万险。可以想象他们的超常的宽阔视野与幸 福充满,也可以想象他们碰到的旁人想不到的严酷考验。 后来我们有机会有更多的接触,我到过他们的家,英 男也到过我与家人居住的地方。我喝过英男亲手做的红菜 汤,他们也吃过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的烤羊腿。我给 他们唱过俄语的《遥远啊遥远》,英男的外甥立即判断我 学过俄语,其实我没有学过几句。与英男的先生,莫斯科 师范大学的俄罗斯文学教授阿格诺索夫我们也有过很好的 交流。李莎同志的回忆录由我荣幸地为之写序,我还参加 了李莎教授与李英男教授工作的外国语大学举行的李莎的 祝寿会议。 在2019年,光明日报社与塔斯社联合举办的“中俄互 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的活动中,我与李英男都 在俄方评出来的榜上有名,我很高兴,祝贺我们成为同榜 “进士”。进士,就是促进友好交流的正能量人士吧。前 不久,英男告诉我,她的《红莓花儿开——相簿里的家国 情缘》一书正要出版,要我写几句话,我更荣幸了。这本 书以口述故事的形式,回顾了一个跨国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个混血孩子的成长过程,描述了家庭范围内从文化碰撞 走向文化融合的经历。两国之间的忽冷忽热、由反目转为 和好的历史变迁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个家 庭,使我们懂得了和睦的价值、友谊的珍贵。她的故事独 特而又生动,她的感慨深刻而又诚挚,读之动容,思之唏 嘘不已。这样的故事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开阔心胸,大有 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我为一切有利于中俄友谊, 有利于中俄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而欢呼,我借 此感谢俄罗斯友人对我的厚爱,借此表达对李英男教授与 她的全家的敬意、怀念与祝福。 著名作家 王蒙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围绕李英男展开的一个中俄四代家庭的图文并茂的回忆录。从莫斯科到北京,展现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的关系变化在不同时代都从这个中俄家庭的家国情缘中有着很生动真实的体现。谨以此书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