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和祖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辛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图书。作者叶辛生于1949年10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三段式的思想里程;经历了共和国由弱到强,再到复兴的发展历程。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的回眸,折射出新中国7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本书由诸多短篇散文组成,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曾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杰出代表。 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恐惧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华都》《缠溪之恋》《过客亭》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由本人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孽债》《家教》均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目录 第一辑 往事阶梯 我和共和国 顽童变成小书迷 母 往日的情书 我们的“爱之路” 妻又和我去散步 童年情结 给孩子一些什么 四菜一汤总相宜 妻子爱回娘 往事的阶梯 三个31日 人生之书 文学馆里的照片 到佛子岭去 我曾是一个上海人 历历往事记谢飞 站在老年门槛上 第二辑 燃情岁月 插队落户第一天 插队落户的时候 放牛的日子 也算写自己…… 山乡小学校 也贺教师节 年猪 山地庙 叩响文学之门的那些日子 乡邮员小丁 怀乡居古庙 三棵树 两幅目光 告别砂锅寨 永在流动的青春河 第三辑 生命彩虹 遥念山乡 重访砂锅寨 别亦难 乡情 西江华彩路 路·车掌故 我怀念重安江 黄果树的彩虹 世界的茅台镇 新春佳节话贵阳 辣椒与我及其他 两种生命环 20年的蹉跎村 贵州给了我们什么 第四辑 我与新中国 难忘的处女作 我和《蹉跎岁月》 一支难忘的歌 对一种生活现象的思考 说说《孽债》 我为什么写《孽债II》 关于长篇小说《华都》 我的《华都》 我的创作与贵州 难忘的谈话 文集的题外话 好作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坎上的 序言 用佳作为国庆献礼 我出生于1949年的10月,今年70岁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出版过一本散文集《我 和共和国》,这本书的名字,是选用了共和国成立35周年 时,我写下的一篇小文《我和共和国》。 由于我和新中国同龄,到了国庆逢五、逢十的年份, 总有报纸、杂志约写感悟性的文章;也由于我的职业是作 家,有一点所谓的名气,一一遇到这样的年份,总有电台 、电视台及近年来更为活跃的互联网等媒体,来采访并提 出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几乎是经常被问到的,那 便是:在我人生已经碰到的逢五逢十的国庆节中,哪一个 国庆节最为难忘?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我常常不假思索便回答,是1979年的国庆节。那一年 的10月,我在乡间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风凛冽》《蹉跎 岁月》的草稿,《风凛冽》是7月写完的,《蹉跎岁月》是 10月写完的。正是在10月里的最后一天,我领到调进省作 家协会第一个月的工资:28元整。更主要的是,1979年的 10月,从偏远的乡村到省城里,整个社会酝酿着一股变革 的气氛,节日的喜气里弥漫着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人的希 冀、憧憬和对明天美好的向往。 正是怀着这么一种心情,我把两部长篇小说送进两家 大型文学杂志编辑部。几乎是在同时,在贵阳,我读到了 1979年9月出版的《收获》杂志第五期,那上面刊出了我年 初交到编辑部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收到杂 志的时候,正临近国庆节,省作家协会的老同志、山花编 辑部的老少编辑,纷纷向我表示祝贺。那个年头,一个正 交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省外上海的大型刊物上,发表了长 篇小说,被认为是贵州文坛的一件大事。 一年以后的10月,当时属于四川省的重庆市文学刊物 《红岩》上,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风凛冽》。《收获》 又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几乎是在同时,中 国青年出版社把我的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接一部地以单 行本的形式,推向社会。我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这一代 年轻人》,初版印了15万册,定价是8角8分;《风凛冽》 的定价更便宜,是6角6分,印行了91000册;而把我的名字 带给广大读者并引起热议的《蹉跎岁月》,印了337000册 ,定价为1元1角5分。 正因为是1979年10月离开了山乡,充满喜悦和憧憬的 同时,我用一双不无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山乡里的贫困: 粗粝的食物、破旧的衣裳、徘徊了十年的居高不下的黑市 粮价,心中暗忖:什么时候,会使各族老乡的生活,也变 一变呢? 这思考里不仅有我的困惑、迷茫,也有着我对老乡生 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仅仅一年之后,1980年的秋冬时节,我重又来到插队 10年的山乡村寨,苞谷价格跌下来了,场街上的猪肉吊起 吆喝着卖,老乡们的脸上挂满了欢欣的笑。我惊问,为啥 停滞不变的乡场,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寨邻乡亲们纷纷 给我说,变了呀!变了呀!村寨上实行了责任制,粮食丰 收了,鸡鸭牛羊猪随便养了,不愁吃穿了,没人来戴“大 帽子”了。你多来玩玩,把寨子当成你农村里的家……我 真的去了,农民们摆出米酒、满桌的菜,和我连夜地聊, 原来这变化的过程中涉及上上下下这么多的人和事,原来 这变化并不是像外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我敏感地意识到这 又是一本书,上亿的农民在这么一场巨大的变革中解决温 饱,开始摆脱贫困,多少人的命运在这么一场巨变中发生 着变化……于是我凭借十年的插队生涯,凭借对中国农村 变革的关注,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下三部长篇小说《基石 》《拔河》《新澜》。 小说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当时还是杂志的《文 艺报》长篇评论的第一句便是: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深 切地关怀人民的命运…… 那时的书价还是便宜啊,1984年出版的《基石》定价 8角3分,1985年出版的《拔河》为1元8角5分,下半年出 版的《新澜》是1元9角5分。可能正因为便宜吧,书的印数 也是巨量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 年,是为了庆贺这两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吧,《基石》《 拔河》《新澜》又一次再版了,收到样书的时候,我翻阅 着厚厚的冠名为《巨澜》的这部长篇小说三部曲,留心了 一下书价:92元。 而第20次换了封面的《蹉跎岁月》,定到了78元一本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49元;《风凛冽》35元。 也许作家一辈子都在和书打交道吧,收到新版样书的 那一瞬间,总要在爱不释手地翻阅时留意一下书的价格。 书籍的出版、再版以及书价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文化繁荣。我们的祖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正踏着 坚实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说来说去,都是在讲再版书。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 年的喜悦时刻,应吉林人民出版社之约,我将这些年的散 文精选出来,通过我的70载的人生经历,从小见大,见微 知著,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峥 嵘岁月。 就让这本《我和祖国70年》,作为我——一个新中国 的作家为国庆的献礼。 导语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共和国走过七十载,步入新时代风华正茂,激情豪迈。这本书选择鲜为人知的独特视角,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个人的口述故事,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描绘与状摹一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记录与呈现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峥嵘岁月。 精彩页 我和共和国 一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我出生在上海的一条弄堂深处。 到1984年10月,我满35周岁了。 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前夕,我常常想起这些年来走过的路。 19岁以前,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那时候,我观察这个世界,都是以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为圆心,以南京路为半径来判断是非的。我自以为见多识广,事实上,我懂个啥呀。 19岁那年,我到距上海5000里之遥的贵州山乡去插队落户,从喧哗嘈杂的大城市,一下来到偏远的、闭塞的山寨,我有过多少感触和联想啊! 在乡间,我一待就是整整10年。没有工资、没有粮票,有的只是劳动的双手。但正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活脉搏的跳动,思考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真正地认识并理解了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无数勤劳淳朴的农民。我在山乡的茅屋里提起了笔,守着一盏小小的自制的煤油灯,伴着山岭里日夜不息的啸声,写下了一些关于知识青年和山寨生活的书。我万没有想到,这些书出版以后,我会收到一千几百封读者来信,会有那么多人来跟我谈他们的心里话。我没有多少话可讲,唯一要说的就是,没有那一段生活经历,这些书是一本也写不出来的。 1984年以来,我常常对人说,我到贵州15年了。可对2900万贵州人民,我实在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选我当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常委。我常常想,我是当之有愧的。对于我来说,唯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为祖国和人民,为在改革的洪流中急待开发和建设的贵州,更勤奋踏实地工作,才是对党和人民最好的报答。 我不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题目了,新中国成立30周年、35周年、40周年时,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都曾以这个题目让我说些什么。只因为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1949年10月。也因为我是作家,那些话题多少总和文学有关。 1984年的国庆不是大年,按惯常说法因此也不属大庆。但44是个有意思的数字。对一个人来说,44岁是标标准准的人到中年。对我们的共和国来说,44周年也不能用“年轻”两字来形容了。 我们的共和国正在走向成熟。44岁的中年人,经历不能说是很丰富的。但是回首过往,我总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很多,其间最令人难忘的,是喧嚷嘈杂、折腾不已的“文化大革命”,是命运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抛掷到偏远蛮荒的山乡。前者给我们稚嫩的心灵掀开了社会人际关系中残酷的一面,后者则使我们目睹了山寨的贫困、落后和闭塞,认识了世世代代栖息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求甚少的农民。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和我所有的同时代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盲目——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一个三段式的思想历程,而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走向成熟。我们的共和国,也无例外地从三年困难时期、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历史的新时期。 从漫长跋涉中走出来的步子是坚实的。我们踏着坚实的步伐,还将走向美好而灿烂辉煌的未来。 顽童变成小书迷 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出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个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嘉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们吓得尖声大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