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路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2001年,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 起初,肖恩对于如何经营书店一无所知。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蕞大的旧书书书店。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 除了肖恩,陪伴在书店的有一只名叫“船长”的黑猫,还有那位每天迟到、在便利店的垃圾箱捡甜点、成天穿着滑雪服的古怪店员妮基,以及丢下NASA职位,从洛杉矶来到苏格兰小镇陪伴他的作家女友。 肖恩周游各地收购旧书、寻找珍本,请教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书林前辈,管理个性奇特的店员,与令人尴尬的奇葩客人打交道,也和忠诚的顾客维系着悠长而牢固的纽带。但他蕞爱的,还是乔治·奥威尔写于1936年的《书店回忆》。在这个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席卷全球、改变书业生态的年代,旧书书商的世界并非一曲田园牧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他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因为每一册旧书都独壹无贰,藏着一段或几段隐秘的历史,它们在肖恩的“书店”汇集,然后彼此分散,到别的地方,给别的人带来喜悦,激发别的热情。 目录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尾声 译后记 导语 英国“书城”威格敦有一家开了近二十年的旧书书店,名字就叫“书店”(The Book Shop)。书店门口伫立的“书螺旋”石雕,店主肖恩手写的吐槽小黑板,日常看店的黑猫“船长”,还有手持“Death to Kindle”马克杯的肖恩本人,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威格敦位于苏格兰盖洛威的偏远海岸,当肖恩不在摇摇欲坠、空调失灵的藏书室里忙活时,他就把时间花在钓鱼、游泳和爬山上。随着一批书店的陆续到来,一度衰落的威格敦小镇也迎来了新的命运,当地书商每年组织威格敦图书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 “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我们有书,你有钱。交换吧”——英国人气旧书书店毒舌店主的吐槽日记,冷幽默外壳之下的书业生存实录;2017年英国书市黑马,《卫报》《独立报》《书商》《出版人周刊》《芝加哥论坛》等大媒体报道推荐。 后记 顾真 毛姆写过一篇小说,叫《书袋》(“The Book—Bag ”),主人公是个嗜书成瘾的作家,在一次东南亚旅行中 ,他带了一个巨大的亚麻布袋子,里头装满了他可以根据 不同场合和心境拿出来阅读的书籍,“袋子重达一吨,压 得脚夫们站都站不稳”。派驻当地的代理公使接待了他, 还热心组局打了桥牌。其中一位牌友沉默寡言,引起了作 家浓厚的兴趣,他再三向代理公使询问后,听到了一个比 装在书袋里的传奇更为精彩的故事。肖恩·白塞尔(Shaun Bythell)当然没有拖着书袋四处旅行,这位坐拥十万藏书 的二手书商正守着“书城”威格敦(Wigtown)的书店,等 待好故事上门来。因为开书店,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客 人:声音忧郁、每次打电话来都要找十八世纪的神学书却 从来不买的威尔士“女人”;拿自制手杖来换取购物积点 、倾心苏格兰民间传说的“文身控”桑迪;写信文句不通 却自以为是、非要来当图书节嘉宾的所谓作家;身患阿尔 兹海默症、明明可以网购却始终支持实体书店的迪肯先生 。肖恩是电子阅读器(他店里最著名的装饰便是一台被猎 枪射碎屏幕的Kindle)的坚定反对者——毛姆如果活到今 天,单凭这一点,或许也愿意同他喝上一杯,他老人家怕 是不会指望笔下的人物对着一位手持Kindle的作家袒露心 扉。 肖恩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的老板,出版于2017年 的《书店日记》记录了他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的开店 经历。肖恩的店名丝毫不会引起歧义,直接就叫“书店” (The Bookshop),可即便如此,还是有顾客来问:“你 们该不是卖书的吧?”每个月日记的开篇放了乔治·奥威 尔《书店回忆》(“Bookshop Memories”)中的一段。 奥威尔此文写于1936年,但文中记述的许多现象完全没有 过时。肖恩写道: 《书店回忆》里的记述放到今天依然真实,对于幼稚 如我者更是逆耳的忠告: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 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 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 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 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 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 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书店日记》的读者大概很难不被他犀利的言辞逗笑 ,不仅光顾书店(往往只看不买)的客人是他的吐槽对象 ,店员、活动嘉宾、书商同行都在他的攻击范围之内,不 过,他并不承认自己天生脾气差,自辩说:“记得在买下 这家书店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 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 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每篇 日记的前后清楚记录了网店订单、每日流水和到店顾客的 数据,让我们在满屏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之时,也 看到了二手书业惨淡的现状。其实“书店”的财务状况应 该已经是业内相对健康的了,可即便如此,如今的肖恩也 雇不起全职店员。 …… 瑞克·杰寇斯基(Rick Gekoski)在《托尔金的袍子 》(Tolkien's Gown and Other Stories of Great Authors and Rare Book)的开头交代了开启自己贩书生 涯的契机:当年还是穷学生的杰寇斯基想送女友圣诞礼物 却囊中羞涩,只好心一横,把一星期前刚购藏的一套二十 卷本《狄更斯全集》送去牛津的布莱克威尔书店 (Blackwell's),没想到换得的钱是自己买入这套书时 价格的两倍。这让他意识到,原来收藏旧书不仅可以满足 自己的兴趣,还能够获得不小的收益,最后索性连大学教 授都不干了,成为职业珍本书商。肖恩踏足二手书行业并 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开端。十八岁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当时 还属于老书商约翰·卡特的“书店”,向朋友预言,它一 年之内必然倒闭。三十岁时,兜兜转转找不到心仪工作的 肖恩回乡看望父母,发现“书店”并未倒闭,但老板年事 已高,想找人接手。在卡特的建议下,肖恩办了贷款,一 年后接过了他的生意,一直干到今天。个别客人不怀好意 的祝愿——“希望下次来的时候你还在”——并不能改变 肖恩在全书结尾说出的事实:书店依然开着。 最后简单说几句跟此书翻译相关的话。书中出现了不 少苏格兰,尤其是盖勒韦地区的盖尔语地名,与英文发音 不尽相同,译者在音译的时候参考了网上的音标并在脚注 中附了原文,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另外,对于书中几乎 每页都会提及的各种作品,译者尽量采用现成中译本的译 名,但有一部分图书不惟没有中文译本,而且年代久远, 难以查到准确的内容概要,在翻译时只好主观臆测,不过 ,脚注中也通常放了原文,若有纰漏,文责在我,还请大 家不吝指正。感谢我的朋友、理想国编辑雷韵约稿,实现 译者一直以来想翻译一部“关于书的书”的心愿;也感谢 《书店日记》的作者肖恩‘白瑟尔言简意骇地回答了去信 中提及的几点疑问,祝你生意兴隆,早日告别 精彩页 二月 那么我本人想不想当职业书商呢?总的来说,不想。虽然老板待我很好,我也确实在书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乔治·奥威尔,《书店回忆》,伦敦,1936年11月 奥威尔不愿投身卖书行业可以理解。在外人眼里,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迪伦·莫兰在《布莱克书店》里把这一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而这好像(大体上)就是现实。特例当然有,许多书商并不是那样的。但很不幸,我是。不过,并非一直如此。记得在买下这家书店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至于我想不想改变现状?一点也不想。 十八岁那年我回乡小住,准备整装去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威格敦书店”。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和一位朋友走过书店门口,断言它一年之内必定倒闭。十二年后的圣诞节期间,我回家看望父母,顺便想去书店里找本利奥·沃姆斯莱的《三场热病》。同店主闲谈间,我坦承我正在设法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他建议我买下这家店,因为他着急想退休了。听到我说没钱,他回答道:“你用不着有钱——你以为银行是干吗用的?”过了不到一年,在2001年11月1日,我三十一岁生日刚过一个月(算上那一天),这店归我了。接过他的生意前,我也许本该读一读乔治·奥威尔发表于1936年的文章。《书店回忆》里的记述放到今天依然真实,对于幼稚如我者更是逆耳的忠告: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193,1到1936年间,奥威尔边创作《叶兰在空中飞舞》边在汉普斯特德的“爱书人角”书店兼职打工。他的朋友乔恩·金奇说他好像不情愿卖给任何人任何东西——这种情绪,许多书商想必很熟悉。我在每个月日记的开头摘引了《书店回忆》里的片段,借以说明今日的书店生活与奥威尔时代的共同点——和所在多有的不同点。 我小时候,威格教是个热闹的地方。我和我两个年纪比较小的姐姐在距离小城一英里的农场长大,比起萧索、散落着绵羊和盐沼的旷野,威格敦在我们眼里仿佛一座繁荣的大都市。威格敦只有不到一千人口,位于盖勒韦这个遭人遗忘的苏格兰西南角落。放眼望去,周边是连绵的鼓丘。威格敦所在的半岛名叫“马查斯”(源于盖尔语词machair,意思是肥沃、低洼的草原),四十英里的海岸线地形多变,既有沙滩又有峭壁和山洞。北方是盖勒韦山区,蜿蜒的南部高地路由此经过。最高的建筑是郡大楼,这座气势恢宏的法式市政府大楼从前是当地人称之为“郡”的市政总部。威格敦的经济支柱一是一家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厂,二是苏格兰最南部的威士忌酒厂“布拉德诺赫”,这两者占用了大量劳动人口。那时候,农业提供给农场工人的机会远比今天多,所以在城里城外都能找到工作。乳品厂于1989年倒闭,143个人随之丢了工作;创立于1817年的酒厂也在1993年关门了。这给小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是五金商店、蔬果店、礼品店、鞋店、糖果店和旅馆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紧闭的门和钉了木板的窗户。 不过现在,这地方又繁荣起来了一点,随之而来的还有乐观的气氛。人去楼空的乳品厂里进驻了一些小商号:一家铁匠铺,一个录音棚和火炉工坊占据着大部分空间。2000年,在一位名叫雷蒙德·阿姆斯特朗的北爱尔兰实业家热情照拂下,酒厂小批量恢复生产。威格敦同样时来运转,如今书店麇集,书商在此安家落户。曾经钉了木板的窗户重见天日,后面是逐渐兴旺的一家家小商号。 每个在店里工作的人都说,用同顾客交往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翻翻珍·坎贝尔的《书店怪问》就知此言不虚——所以,一向记性不好的我开始把书店里发生的事当aidememoire记下来,心想将来或许能写成点东西。如果说开始的日期显得有点随意,那是因为它本来就是随意的。我刚好在2月5日想到要做这件事,从此每天写上一点。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