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首创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持续发表学术文本,指导培养国内该方向第一个博士已于数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 目录 为什么我们已经需要反思科学(代序) [第一讲]科学等于正确吗 什么是“科学事实” 科学描述外部世界的图像一直在改变 霍金关于外部世界真实性问题的思考 科学共同体的态度 同意“科学不等于正确”的理论后果 [第二讲]科学是双刃剑吗 科学共同体不喜欢“双刃剑”的说法 “双刃剑”在理论上导致的严重后果 科学技术中有恶吗 萨哈罗夫和海军少将的故事 科学就是厨房里的切菜刀 [第三讲]全球变暖:科学的局限性 “全球变暖”议题包括三个问题 科学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局限性 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之学术造假 环保、减排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 [第四讲]转基因主粮 区分“推广转基因主粮”和“研究转基因技术” 在中国推广转基因主粮的理由是什么 转基因作物到底有没有优越性 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及其背后的利益争夺 围绕转基因主粮的争论,首先不是科学问题 [第五讲]核电 核电安全、清洁、高效吗 核电的安全问题:核废料的存放 核电的安全成本 平井宪夫遗著中揭示的问题 核电选址的约束 核电的必要性争议案例:台湾地区的“核四”争议 对待核电的正确态度 [第六讲]基因技术的危险前景 基因技术的伦理风险之一:基因歧视 基因歧视:基因技术对社会公平的威胁 最重大的隐私,连你自己都不敢窥看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第七讲]互联网新媒体批判 区分两种类型的互联网 网民成分的剧烈演变制约着互联网 互联网新媒体上,低俗的内容淹没了高雅的内容 如何理解互联网自媒体的表达权利 互联网对你时间和注意力的侵夺 我抵抗互联网的生活 [第八讲]科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对“无限发展”观念的质疑 考虑慢下来的可能性 “小富即安”和持续发展 乔布斯给了我们“毒苹果” 大家都处在被劫持的状态中 [第九讲]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的科学是不爱钱的 向科学要生产力,就无法不让科学爱钱 火星移民:一个科学爱钱的例子 引力波发现中的科学社会学 如何认识当下的科学争议 [第十讲]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近期威胁 中期威胁 远期威胁 芯片植入·记忆植入·人机结合 科学应不应该有禁区 [第十一讲]警惕科学 科学和资本结合的例子:牛奶和钼靶检测 科学不良后果禾可逆的例子:农药 会出现“愚蠢的一代”吗 被劫持的困境 精彩页 科学等于正确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是问题吗?这根本就不成问题嘛。在很多人的脑子里,科学就等于正确。事实上我们日常说话的时候,也经常把科学当作一个修饰语来使用。比方说,我们说这个东西“设计得很科学”,或者说你的“这个想法很科学”,等等。 当我们这样使用“科学”这个词的时候,当然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是合理的。所以很多人觉得科学当然等于正确。但是这一讲我们要说明的就是,这不仅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是否定的,也就是说——科学不等于正确。 什么是“科学事实” 要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非常容易,只不过我们平时一般不习惯往这个角度去想。我们只需要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方面去看,就会知道“科学等于正确吗”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就是: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不等于正确可以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有一些被我们称为科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正确。另一层是说,还有一些我们都确认正确的东西,其实不是科学。 先说后面的。这个比较简单,有很多东西不是科学。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正确的废话,它们就不是科学。“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这样的话肯定是不会错的,但这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人会认为这是科学的内容。所以有一些正确的东西不是科学,这容易理解。 但是被我们称为科学的东西,为什么也会是不正确的呢?这其实很简单,因为科学一直在发展,在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于科学一直在发展这一点,其实从来就没有异议,我们都同意是这样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是,如果你同意科学一直在发展,这意味着什么? 科学在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总是要用新的结论去取代旧的结论。 而平常我们习惯说的一个词汇,叫作“科学事实”。你们看到科学家与他人争论的时候经常会说:“这是科学事实。”但究竟什么是“科学事实”呢?就是科学共用体此刻所接受的理论,我们认为这是“科学事实”。 我们以前一直是这样理解这件事情的——一个科学事实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正确描述。 因为我们相信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有规律的。科学就是揭示这种外部世界的规律。 在这样的认知图像中,这个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你是不是去揭示它是没有关系的。 也就是说,你没揭示它的时候,这个规律也是存在的。你揭示它,它还是这个规律,只不过原来你不知道,现在你知道了而已。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相信科学就是等于正确的,因为外部世界的规律,科学家给我们揭示出来了。 P3-5 导语 中国科学史系开创者带你挖掘科学真相,了解科学的另一面。 本书关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全球变暖、核电等当下热点,追寻科学真谛,反思科学问题。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其实它更像是厨房里的一把切菜刀。 科学纯真? 它早就不再洁白无瑕,有时甚至触碰到了伦理的边界。 科学都是正常的吗? 不一定。 序言 为什么我们已经需要反思科学 对于“反思科学”这个提法,今天有不少人接受起来 还是会有顾虑。 比如,一个常见的顾虑是:我们中国科学技术还不够 发达,现在就反思科学,会不会太早了点?会不会妨碍我 们的科学发展? 其实,是不是需要反思科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 科学技术是否发达并无关系。除非是在还不存在科学技术 的上古时代,那时确实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反思科学。 世间有了科学技术之后,反思科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关系,就有点像保护环境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即使 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地去保护环 境。如果在发展时不保护环境,等环境被破坏了再后悔、 再治理就来不及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环境的破坏是不 可逆的。不反思科学和不保护环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 还真有相通之处。 保护环境,当然并不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 样的道理,反思科学,也并不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 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认为,反思科学,只会有助于科 学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而不是相反。如果科学共同体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更 自觉地抵制资本的不合理要求,更主动地接受伦理和法律 的制约,而不是在“科学高于一切”“科学无禁区”之类 的口号下盲目发展,不断触碰伦理道德的红线,科学必将 得到公众更多的爱戴和支持,这显然就更有利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反思科学。 事实上,我们早就需要反思科学了,但在很长时间里 ,这个需要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本书主要依据我数年前做的一组讲座的录音修订而成 。成书时更新了部分内容,并补充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和线 索。 本书是一本面向公众的理论普及读物,虽然讨论的主 题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但阅读本书并不需要任何专业的 前置知识。 江晓原 2019年5月30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内容推荐 本书共11讲,汇集了作者江晓原对诸多科学热点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双刃剑吗、全球气候变暖、转基因主粮、核电、基因技术的危险前景、互联网新媒体批判、科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人工智能、警惕科学等11个章节,揭示科学的不为众人知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