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与巴金(第1卷)(精)/李致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致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的父亲李尧枚是巴金的大哥,作者对巴老的为人有更多的了解。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随笔的风格,从多方面写出他心目中的巴老。因为亲情,因为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交接,因为巴金的坦诚无饰,呈现于作者眼中、心里、笔下的巴金,具有少为人知的感性、具象、血肉丰富、人情味十足的一面,因而为人们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细节,这正是一般人物传记或教科书、研究专著所不具备的。此外,本书还记述了巴金与沙汀、李健吾、李劼人、曹禺等现当代作家的交往和友谊。 目录 人格魅力 讲真话的作家——巴金 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 巴金的心 两个“最后一息” 春 蚕 不做盗名欺世的骗子 ——巴金二三事 为人着想 ——巴金与我的藏书 要有信仰 ——《巴金教我做人》后记 只有讲真话的人才可能追求到真理 从“存目”谈起 ——兼致范用兄 《寒夜》与光明 读几本巴金的著作 ——《四川日报》记者曾鸣专访 巴金风骨今犹在 ——《天津日报·北方周末》记者张星专访 我心中的巴金 难舍亲情 永恒的手足情 附 李尧枚给巴金的四封信 带来光和热的人 附 挽三哥 李健吾 一部旧书,一片兄弟情 唱片《小宝贝》 “她仍和我在一起! ——巴金对萧珊的深情 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 ——记“”中去上海看望巴金 巴老对我健康的关爱 不知如何弥补 心留巴老家 白 发 叔侄情 ——谈小说《春》中海儿的原型 简述李国炯 简述李国煜 一定要学好中文 ——珊珊不忘巴金的叮嘱 次去杭州看望巴老(1995年) 附 三辈人给巴老的信 第二次去杭州看望巴老(1997年) 上海日记(1999年9月) 与四爸的历次会面 巴金的头像 “巴金赠书”章 最后一次握手 ——在巴老弥留之际 故土之恋 巴金偏爱川剧 附 新发现巴金谈川剧的书信 巴金历次回故乡 巴金最后一次回故乡 1987年巴金回乡纪要 故友情深 巴金与《雷雨》 黄金般的心不会消失 故友情深 ——巴金与李劼人的友谊 不忍告诉巴金 他人评说 在亲情与理解中写巴金 ——读李致记叙巴金的散文·吴野 理解那颗心 ——读李致的亲情散文·廖全京 巴金叔侄·周禄正 李致散文中的亲情篇章·吴若萍 永烁星光之地 ——读《我的四爸巴金》·齐秋 犹见巴金 ——李致散文撷英·尹在勤 一个走入巴金心灵的人·萧祖石 四爸给我写了三百多封信 ——巴金侄儿李致的怀念 ·赵兰英 一扇理解之门 ·沈重 语浅情深忆巴金 ——读李致“往事随笔”《四爸巴金》 ·游翠萍 2003年版后记 2014年版后记 后记 序言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凝视着这五卷(六册)沉甸甸的文字,仿佛望见无数春 花秋月在叠彩流光。面前这套《李致文存》,朴实而生动 地记录了作者过往几十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是 他灵魂的笔记。 这里面包含着他过去岁月的所有时光。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做人? 中国古代的贤人或智者,无一不把如何做人视为人生 第一要义甚至是唯一要义,由此而形成人文传统。钱穆关 于读《论语》是学习“做人”的看法,则代表了近代以来 的人文学者对这一传统的遵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 传统已经随同中国历代的主流思想意识即孔孟儒学浸入社 会的每一个细胞,成为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以及精神 领域的导向和规范。即使是经历了“五四”时期及其后几 十年新思潮的反复冲击,中国传统的这种积淀仍旧保留着 它的神髓,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 言语、活动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自然,在漫长的传统浸 润与新潮冲击的矛盾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做人的理解和 履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正所谓“曲翻古调填今事 ,义探新思改旧观”,尤其是在主张冲破世俗的道德规范 、抵御旧的社会道德戒律对个体的人的压制的一批政治家 思想家陆续登上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舞台之后,这种变化 尤其明显。在追求建构现代政治的民主体制和社会理想的 强劲之风的推动下,对传统思想意识进行解构的呼声日益 高涨,张扬现代革命伦理主义的具体行动日趋激烈。在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通过对如何做人的各种回答呈现 出来的新旧矛盾的冲撞和撕裂状况,一直是时代和民族的 重要精神现象。 李致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的精神背景下,踏上了自己的 人生之路,开始了对如何做人的思考和探索。回头看去, 这条路上重峦叠嶂,遍布荆棘。时或星汉灿烂、朝霞开曙 ;时或乱云飞渡、阴霾蔽日。但所有的历史波折,不仅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李致自始至终对方向和道路的选择,反而 更加激励了他一路之上的生命意志,坚定和饱满了他对于 如何做人的信念和情绪。这些都可以从这几卷文字里窥见 其大略。所以称大略者,是因为他一生的所有行为、行动 ,远远多于、大于他留在纸面上的这些文字。尽管如此, 对于走近并理解李致来说,这些文字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 重要性。这重要性,首先的和根本的就在于这些有血有肉 有情感的文字告诉我们,李致对于如何做人的认知与实践 其精神趋向既是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规范的,又是受现代革 命伦理主义影响的,还是带有某些启蒙色彩与理想主义成 分的。归根结底,李致的做人准则和为人行止,无论从个 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说,都符合一个由传统文 化孕育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的标准。 李致做人是从“爱人”出发,由“亲亲”做起的。十 六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进步学生运动,从此 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 中国人。在传统的氛围中高扬起反传统的旗帜,这是那一 辈先知先觉者们的精神特质。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恐怕是 在看似相互背反的传统与反传统之间,却有着对于人的相 当接近的理解和尊重,虽然各自的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和程 度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爱人”。 我们看到,二者在李致的一些言行中,奇妙而自然地结合 乃至融合到了一起。当我们深入李致的心灵世界时,进一 步发觉他的“爱人”是从对亲人的爱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这又与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的精神暗合,而这种暗合,又被李致用行动赋予了新的含 义。上述种种,都可以在这几卷文字中找到鲜活的例证。 我一直觉得,在李致的以《大妈,我的母亲》《终于 理解父亲》《小屋的灯光》《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 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亲情散文中,能明晰地见到他的思 想情感之流的源头及质地。更重要的是他对父亲、母亲、 妻子、四爸巴金的思念和追怀已经不可以用简单的传统观 念如孝道之类去把握,那是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对 传统道德中的愚、盲成分的批判和超越。我曾经这样写道 :“李致一直自觉地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 ,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 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净、光明、温暖。”(《对李致散文 的一种解读》)这种理解,源于在长期艰难曲折的社会实践 活动中对人类现代文明思想和新的道德观念的吸纳和认知 。 …… 李致的实践,往往渗透着感情。实践的过程,就是积 累感情的过程,深化感情的过程。而这感情,则是他与事 业的感情,与人的感情。从担任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 到顾问,李致与川剧界结缘几十年,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 川剧事业。当年他抓川剧抓得十分具体,从讨论规划、研 究创作、筹措经费、安排会演到带队出国访问、亲临排练 现场、关心演员生活、解决剧团困难,事无巨细、亲力亲 为。更重要的是,他“踩深水”、边做边学;将演职人员 视为知己,情同手足。川剧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则甘心 自始至终当川剧的“吼班儿”。由于他不仅懂川剧,而且 懂演员,川剧界无不为他那颗热爱川剧、热爱川剧人的心 所感动。“望着满头白发的李致。我感叹,川剧之幸!” 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的这句话道出了川剧人的心声。 天地之间,做人不易,做知识分子更不易,做中国知 识分子尤其不易。偶读陈寅恪先生著作,见他曾谈到古代 文人的自律问题,那是他在研究唐史时因诗人李商隐在“ 牛李党争”中的遭遇而引发的感叹:“君子读史见玉溪生 与其东川府主升沉荣悴之所由判,深有感于士之自处,虽 外来之世变纵极纷歧,而内行之修谨益不可或缺也。”(《 唐代政治制度史述论稿》中篇)字里行间,强调的是知识分 子(士)的“自处”及“内行之修谨”。用今天的话说,知 识分子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只有 自己有了良好的修养、坚定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才 能不仅做到立人、达人,利国利民,而且做到宠辱不惊, 进退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如何做人的一条很重要 的经验和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李致文存》透露出来的 当代文人李致的所思所言所行,似可视为如何做人的一个 鲜活个案;也可以说《李致文存》记载了作者对于如何做 人问题的基本答案。 读读《李致文存》,会给我们在如何做人、如何自处 自律等方面带来一些启示,这也许是《李致文存》出版的 重要意义吧! 2018年6月10日 导语 李致长期任职于四川出版界,并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为四川的出版、川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与巴金特殊的亲情关系和巴金对他思想、事业发展上的指导与鼓励支持。《我与巴金》反映了巴金海一样宽广和深邃的心胸及值得大家学习的“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后记 2017年春节刚过,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来到我 家,希望出版我的文集。 我既感激,又惶恐。为什么惶恐?因为这几年,四川 出版了李劫人、沙汀、艾芜、马识途和王火等著名作家的 文集,不敢与他们“为伍”。为了有所区别,我想:如果 要出,就叫“文存”吧。 有必要出“文存”吗?我征求了多位文友的意见。他 们认为,我年近九十,写的一百多万字的往事随笔,无论 是欢乐还是坎坷,都具有时代的某些折射或缩影。何况我 与巴金老人之间特殊的亲情和相互的理解,以及改革开放 之初于四川出版、振兴川剧的亲力亲为,都值得保存。我 被说服,便有了《李致文存》。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审谢雪,作为“文存”责任编辑 之一,做了大量统筹工作。我们共同商定了“文存”的卷 次、编排的体例和收编的原则。拟定“文存”共五卷六册 :第一卷《我与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上、下册) ,第三卷《我与出版》,第四卷《我与川剧》,第五卷《 我的书信》,将我前后公开出版和编印的十种单行本,加 上早年一些没有成集的、这四年新写的,一并收入。 早期写的文章,这次辑集时稍有补充,或加了附记; 有的文章因发表时的侧重不同,辑集后某些细节有重复; 还有极少数几篇文章,为适应不同的主题,也为方便分卷 阅读,故重复收入,如巴金的《偏爱川剧》一文,在《我 与巴金》和《我与川剧》两卷中都能找到。特此说明。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如有差误,恭请指正。 2018年12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离开世界之前,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你可能 理解我多一些。 ——作家巴金 巴金的人格力量,无疑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 ——作家马识途 李致是巴金的侄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家庭里出 生,在几乎相同的社会氛围中度过各自的青少年时期 。 由于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人物传记 、辞典一类文体难以涉及的生动细节,因而早已引起 了学术界的重视。 ——文艺评论家吴野 精彩页 讲真话的作家——巴金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是巴金对文学的见解。巴金多次说明他不是为当作家而提笔的,他只是“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他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他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达我的感情。” 作家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 巴金于1904年出身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家庭的腐败,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伟大的五四运动,对巴金产生了巨大影响。年轻的巴金在成都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他自称为“五四的产儿”。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巴金和他的三哥离开四川,到了南京和上海。 1927—1928年巴金旅居法国期间,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迄今为止,巴金从事文学创作已满六十五周年。六十多年来,除了“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笔,巴金勤勤恳恳地写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约一千二百万字的创作和翻译著述。他大量的作品,教育了几代青年。他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等,一直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晚年的力作《随想录》,赢得广泛的赞誉。巴金的作品先后被译成日、俄、英、法、德、意、西、匈、波、捷、瑞典等近二十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巴金一贯主张讲真话。早在1942年,巴金就勉励我“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巴金曾被迫讲过一些违心的话,为此他不断剖析自己。他说:“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我讲的只是我自己相信的,我要是发现错误,可以改正。我不坚持错误,骗人骗己。” 巴金对读者的爱是很真诚的。1987年,巴金返回阔别二十六载的家乡,无数读者请他签名留念。巴金长期患帕金森病,写字困难,但仍高兴地用颤抖的手为读者签名。读者感激地对他表示谢意,巴金却说:“该我感谢你们,是你们买我的书,养活我。读者是我的‘衣食父母’。”最近,巴金又说:“读者是最好的评判员,也可以说,没有读者就没有我。” 巴金的故居在成都市正通顺街,现在是战旗歌舞团的宿舍。许多国际友人、读者主张恢复巴金故居,但巴金不同意,他反对为此花费国家的钱。他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盗名欺世的骗子。” 广大读者理解巴金的心,他们热爱巴金的作品,同时更敬仰巴金的人品。 鲁迅早在1936年就对巴金做出评价,赞誉“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81年12月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巴金“但丁国际奖”。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到上海亲自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巴金在香港获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巴金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巴金先后获苏联授予的“人民友谊勋章”和日本福冈市颁发的“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这些充分说明了巴金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巴金不仅属于中国,巴金也属于世界!他的文学成就已广为世人所瞩目。 巴金已达八十八岁高龄。因为病,写字吃力,但是巴金并不甘心沉默。他说:“我最后还是要用行动来证明我所写的和我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说明我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巴金不止一次表示“要用行动补写”他“用笔没有写出来的一切”。 1993年5月4日 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 作家巴金是我的叔父,我叫他四爸。 四爸在1923年离开四川去南京读书,以后又到法国留学。我出生的时候他在上海,所以我十一岁前没有见过他。1941~,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第一次回成都,但我当时在读初小,不懂事,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只记得他经常带我的几个姐姐去看电影,说我看不懂,就给我钱买邮票。我是集邮爱好者。大墙西街有一家卖中外邮票的小商店,我拿着钱就往大墙西街跑。 1942年,四爸第二次回家。那时,我们住在成都北门蓥华寺街。大门很简陋,进去是一条小巷,巷子两边各有一家独院。正中的院子比较大,住有五六家人,我们家租了两问房子。院子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经常为一些生活小事发生争吵,很像四爸后来在《小人小事》一书中所写的情景。然而我和邻居的孩子们却很要好,放学回来,一起打仗、藏猫猫,或者跳房、扯响簧,无论吃饭、睡觉,都要大人“捉拿归案”。一天,四爸对我说:“你一天到晚不回家,我给你改个名字,叫李国飞吧!”(我原名为李国辉)我不知道这是批评,心里想:要真能飞起来,那才好玩哩!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