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中提到:“养性明命”是主体人的活动。如何涵养心性?孟子认为,只有“存心”才能“养性”,心不存,性亦无处可养。朱熹解释为“先存心而后养性”,主体意识或道德精神价值得以确立,才有涵养本性或心性的任务。其实,存心和养性在主体的践行中,是同步演进的,而非有明确先后之差分。和合意义世界差分为“性”“命”;“性”“命”和合为意义世界,其机制为:养性明命为规,修命易性为矩。修与养、规与矩为和合意义世界“性”与“命”的转换与中介机制,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能动改造。这种能动改造,又是立足于现代文化的需要,而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解释和理解。的确,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主要就是靠这种修养性命之学维系的,“奋进不息”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和合意义世界建构的方式和努力。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简要介绍中国人人生哲学的概要,分为“生命”“生活”和“命运”三个主题,分别论述中国人在这三大方面的根本态度。 目录 第一章 珍重生命 一、珍重自己的生命 二、珍重爱人的生命 三、珍重人格的养成 四、珍重做人的机会 第二章 积极生活 一、重名誉和明事理 二、坦荡的人生态度 三、发奋学习的精神 四、积极入世的态度 第三章 敬畏命运 一、敬畏命运的礼节 二、敬畏命运的作为 三、敬畏命运的心态 四、敬畏命运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