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卷为总论,综合考察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由来,深入分析“世界之中国”时代中国我者与西方他者之间的持续的层累涵濡状况,叩探中国现代文论的独特品格。 本卷认为,中国现代文论传统不是来自对西方文论的简单照搬,而是有着自身的现代性缘由:它是中国自我与外来他者之间的层累涵濡的产物。由此,本卷从层累涵濡的现代性探讨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变迁,分析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方式,考察其知识型的建立、核心范畴及其位移,剖析其外来他者状况,探明其双重品格,梳理其现代美学Ⅰ与现代美学Ⅱ的分化与联系,透过大海形象的阐释透视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中国现代文艺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第二重文本》《艺术公赏力》等。 目录 导论 通向中国现代文论传统 一、“传统”的古今中西演变 二、传统与中国现代文论 三、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论述框架 第一章 层累涵濡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论的变迁 一、涵濡理论 二、涵濡中的中国历史景观 三、涵濡中的中国文论长时段 四、中国现代文论的涵濡方式及其革命性 五、中国现代工文论的层累涵濡特质及其时段 六、生成中的中国现代Ⅱ文论 七、层累涵濡的文论现代性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方式——以“诗界革命”论为个案 一、从全球化向东涵濡看“诗界革命” 二、王韬:“奇境幻遇”与“地球合一” 三、从王韬到黄遵宪 四、黄遵宪:“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五、梁启超:新意境、新语句和古风格 六、全球化向东涵濡的本土诗学投影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建立——兼论西方文论知识型的转向 一、西方文论“知识型”及其转向 二、中西文论的相遇方式与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 三、以中为镜看西方 四、中国现代历史视野中的文论知识型 五、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革命”背景 六、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与“世界学术” 七、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内涵和特征 八、以曹丕与陈独秀为案例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文论核心范畴的位移:从典型到感兴——兼谈兴辞在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中的存在 一、典型在西方及其向东涵濡踪迹 二、典型在中国的兴衰及其启示 三、中国现代文论传统三层次及其若隐传统 四、感兴在现代的若隐若显及其原因 五、中西比较中的感兴再生 六、感兴论与21世纪中国文论现代性传统建设 七、汉语文学的兴辞性 八、兴辞在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中的存在 第五章 中国现代文论中的外来他者 一、外国文论在中国六十年 二、四次转向的动力与特色 三、外国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走向 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论的双重品格 一、中国现代文论的品格 二、中国现代文论的现代型品格 三、中国现代文论的现代型品格之特征 四、未来:从显西隐中到以中化西 五、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型品格 六、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型品格之特征 第七章 心化美学与物化美学之间——简论中国现代美学Ⅰ与现代美学Ⅱ 一、长时段视野中的中国现代美学 二、中国现代美学Ⅰ:革命年代的心化美学 三、现代心化美学的传统渊源 四、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长时段 五、现代美学工与现代美学Ⅱ:从革命年代的心化美学到改革年代的物化美学 六、反物化的物化美学范式:兴辞美学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论中的文艺美学形态 一、文艺理论美学化的学科之花 二、古典诗教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合力 三、学科归属:交错还是特殊 四、有限度的自由之花 第九章 中国现代文论的新趋势——兼谈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教育 一、“理论之后”的理论 二、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三、“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特征与选择 四、文学理论与兴辞化臻美心灵的养成 五、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教育问题 六、文学教育的现代角色及其当前危机 七、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的幽灵 第十章 现代型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大海形象中的现代性问题 一、中国文化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 二、审美现代性与汉语现代性及二者的交叉点 三、中国的现代型文学传统 四、中国现代型文学与中国现代学 五、大海形象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分析《你见过大海》 第十一章 当代文学语言状况 一、政治整合、语言俗化与大众群言 二、思想解放、语言雅化与精英独白 三、文化认同、语言多元化与奇语喧哗 四、角色认同、语言分合与多语混成 五、片语博笑与文学语言新景观 结语 一、涵濡中的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 二、中国现代文论产生方式中的两种过程及其交融 三、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核心范畴、我他关系模型及品格 四、中国现代文论的分化与联系 五、中国现代文论传统与中国现代型文学传统 后记 导语 本书为中国现代文论传统,概要地阐述中国现代文论若干方面的特征。 要了解中国现代文论传统,就需要对传统、文论传统以及现代性传统本身做出大致的阐明。 聚焦于大海形象而探讨中国现代型文学传统的特性,有助于回头反思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特性。探讨当代文学语言状况,可见出中国现代文论对语言这一文学基础层面的反思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