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找回内心的宁静(慧律法师演讲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慧律法师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慧律法师,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云林。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后入凤山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 目录 第一章 觉悟人生 学佛为了觉悟 在“觉悟”与“迷惑”之间 记住“纠正自己”才是真修行 守住你这张嘴巴 先须“知心”后要“控心” 觉悟的通道———“不二法门” 忠告 第二章 安详之道 何谓“安详” 佛法———超越一切语言文字 人生的追求 开悟人的心态 生活在绝对的安详里 第三章 谈心地的安详 人为什么会痛苦? 心地安详的本缘 步入安详的必由之路 你就会慢慢慢慢体悟到生命 第四章 幸福与安详 幸福从“安详”而来 知足则幸福常存 觉悟人生 生活禅 突破感情的樊笼 安住心性 禅非坐非不坐 正信的佛教 信佛是消极厌世吗? 佛之释义 第五章 心灵的超越 人生一切皆苦吗? 认识痛苦 执着心———痛苦的渊薮 你侬我侬,障碍修行 哪样东西是你的 摧毁“自我意识”的空间 解脱后的心境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第六章 透视人生 生命到底是什么? 自性清净天下太平 深信愿切很重要 第七章 业力的探讨 强大的“业力” 宇宙就是业力之网 业的种种名称 在地球的生命共同体里 业是因与果的综合体 第八章 如何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 放弃虚伪的面具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第九章 明心见性 科学的最究竟处在心灵 明心见性具体说 明心见性如是做 任何时空不离佛性 精彩页 学佛为了觉悟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也要让我们生活得快乐一点。 ◎众生的快乐 觉悟是相对不觉悟讲的。众生不觉悟,就会痛苦;只有觉悟了,才能解脱。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过快乐的日子,没有人想过痛苦的日子。但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怎样才能得到解脱。 众生的快乐,就是念完小学念初中,念了初中读高中,以后考大学;毕业以后,开始追求俊男靓女,谈完对象就结婚——这就是常人的希望和快乐——结婚以后,希望创业,培育下一代。 随着年龄增长,经过壮年,步入老年,这以后就牵只小狗或小猫路上走走,最后“福报”降临,放进棺材。迷迷糊糊地来,又迷迷糊糊地去。一个人的生命在这迷茫之中来到人间,这个就是出世。是谁叫你来的?没有人叫你来,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生的是你,你也不知道要投胎到这个家里。这是在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谁也没有办法抗拒。这股力量,就是佛教讲的“业力”。 年复一年,人们在惆怅、迷茫、烦恼、仇视、嫉妒等无量的复杂心态交织中,寻寻觅觅、痛苦彷徨,过了一天又一天,到最后又在无奈之下,交出自己的生命,没有人能抗拒“死神”。谁都想长生不老,可谁也做不到;但切切实实地觉悟到人生真谛,却是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做到的。 ◎拜佛不要错用心 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惑,我们往往难以觉悟。所以,我们必须学佛。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也要让我们生活得快乐一点。怎么觉悟? 必须从“心”开始,只有修心才能够觉悟。 悟,你们看这个“悟”字,一个竖心旁,再加一个“吾”字,表示是用“我的心”去“悟”,而不是用其他东西去“悟”。 有的人听说学佛很好,可是不了解学佛的目的,只是在那里拜拜佛,打打佛七,随即开始炫耀自己,一天拜多少佛,但是脾气依然很坏,贪心依然很足,做梦都想要大钱。有位在家居士,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问:“你每天有没有修行用功?”她说:“有啊,我早、晚拜一个钟头,一天要拜好几百拜,一天还念两万声佛号。”广钦老和尚说:“这样啊!你是在和佛祖算账嘛。” 这位居士的拜佛修行,不是用在“放下”和“不执着”上,而仅仅注重一种形式。在佛前面就是拜拜,不知道修行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我告诉诸位:吃素不是修行,牛是吃草的,要是吃素就是修行,那牛也可以成佛了,你说是不是?你吃素还有豆包,还有香菇,牛只有那个草而已,吃得比你清净。 所以吃素不是修行,是修行的助缘,是我们一种不杀生的行为。拜佛是修行,但错用心却不是用功,而是一种执着。任何一个人,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用的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今天你慈悲喜舍,就是活菩萨;你杀人放火,就要到地狱去。我们的苦与乐是这个“心”,正与邪、善与恶也是这个“心”,主观与客观、烦恼与菩提是这个“心”,有为与无为也是这个“心”。所以你要觉悟,如果不从“心地”上切入,那就很难成就。 然而,我们讲的这个“心”,又是一个很迷茫的词。前面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一个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一个烦恼就是“烦恼心”——“心”是一个迷糊的、不确定的、不肯定的词。在《楞严经》里讲是“如来藏”,在《唯识学》里讲是“第八识”,在世间人讲是“灵魂”,在心理学里叫作“潜意识”,这些都是在不同角度上的思考命名。从佛教的角度讲,就是“明心见性”。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大慈大悲的心,就是佛菩萨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十法界里讲的都是这个“心”。 ◎意识是错误的累积 人总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认识的指导。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根据自己对事相的认知去做出抉择。换种说法就是,我们人是生活在一种“惯性意识”里。所谓“惯性意识”,就是在自己成长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看法,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认知去做出的一种主观意识的判断,也叫作认知。所以我们的认知,在佛教里来讲是错误的累积。佛教认为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分别与执着,构成了我们今天的意识,造成了我们对真相的认识不清,所以我们才会迷茫。 人从生下来开始,所产生的意识是伴随着人生的变化而变化,有增有减,有苦有乐。换句话说,这种意识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其中有肯定有否定,有快乐有痛苦,瞬息万变。 这些强烈的对抗,也称为二元的对立,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错觉,正由于这种长时间的、习惯性的错觉,才使我们产生一种强有力的评判力量,而把事情的真相扭曲了。比如有的人为了不使自己被伤害,而去丑化别人,打击别人;或者是当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发生了偏差,在讲人家缺点的时候,就忘记了人家的优点。有了这种思想上的惯性错觉,日子就不会过得很快乐。人总是不自由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受着强有力的“业”的力量支配,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来到人间,在无奈的心境之下交出生命,没有一个 导语 世界上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是片刻的,享受无法永恒。慧律法师告诉我们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要实现自己的超越,我们必须清醒而理性地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懂得取舍,认清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内容推荐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学佛的目的,说来也很简单——即便达不到觉悟,至少也要让我们生活得快乐一点。慧律法师认为,“纠正自己,才是真正的修行”。本书的49篇小小的文章,即从法师多年讲演的汇集与提炼,提炼出一条线索,帮助我们找到正视痛苦并“纠正自己、进而寻回内心安详之地,破除虚幻假象而回归真我的心理路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