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新比较、新语境以及新文本角度回顾东西方思想对话与再对话的历史进程,阐释其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并揭示当前其面临的困境、危机与挑战,以及可能的机遇、复兴与发展。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编主要探讨东西方研究的方法、方法论和元方法论;第二编主要探讨当前最有影响的三大文明观;第三编主要探讨多位西方大哲如何在华得以传播与影响,并构成“思想对话”;第四编主要探讨西方世界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 作者简介 丁子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兼任英文《东西方思想杂志》(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主编,中文《东西方研究学刊》主编,《东西方思想家评传系列》主编,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会长等。曾任教或研习于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等。撰有《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罗素与中华文化:东西方思想的一场直接对话》《思贯中西》等10余部著作以及大量中英文论文等。 目录 自序 引言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拐点 一 从“崇华派”与“恐华派”两个西方术语谈起 二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双向大格局:“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三 东西方思想对话引领多元社会的发展 四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困境、危机与挑战 五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机遇、复兴与趋势 六 东西方思想对话中的全球观比较 第一编 东西方思想的对话:方法新论 第一章 东西方研究中的方法论与元方法论 一 概念化与操作化 二 主位取向与客位取向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测量 四 分析单位与分析层次 五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六 文化抽样与对象抽样 七 多元跨越与纵横坐标 八 案例分析与模式创新 第二章 比较方法的再审思 一 比较方法的历史渊源 二 比较方法的概念界定 三 比较方法的学科运用 四 比较方法的分类形式 五 从比较主义到新多元比较主义 第三章 语境理论的再审思 一 语境理论的创立过程 二 语境理论的现实运用 第四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比较研究 一 文化自我反思的语境化 二 东西方研究中的语境化 第五章 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三大语境差异 一 语境的本体性差异 二 语境的方法性差异 三 语境的伦理性差异 第六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东西方比较研究 一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二 后现代丰义的思想取向 第二编 东西方思想的对话:三大创意文明观 第七章 福山乐观主义的“文明趋同论” 一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二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三 《国家构建:21世纪的政府治理与世界秩序》 四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史前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第八章 亨廷顿悲观主义的“文明冲突论” 一 亨廷顿的文明观 二 亨廷顿文明观所受到的批判与挑战 第九章 尼斯贝特中间主义的“文明差异协调论” 一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 二 对福山和亨廷顿的批判 第三编 东西方思想的对话:近现代欧美大哲在华传播与影响 第十章 走近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 一 笛卡尔及其主要思想 二 笛卡尔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十一章 思辨精神的东方化:康德和黑格尔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 一 康德和黑格尔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回顾 二 康德和黑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对中国的现实影响 第十二章 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楷模:穆勒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 一 穆勒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回顾 二 穆勒及其思想的独特性 第十三章 东西方思想的直接对话:罗素和杜威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 一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杜威化与罗素化 二 在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语境中重温罗素 第十四章 新思潮的引领者:哈贝马斯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 一 哈贝马斯及其主要思想 二 哈贝马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编 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天下主义与世界主义 第十五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传统天下主义 一 西方世界主义的历史回顾:从苏格拉底到哈贝马斯 二 中华传统世界主义的历史演变轨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国际新比较学派文库》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学科建设“文艺理论”项目阶段成果之一。 本书主要回顾了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脉络与进程,分析了东西方思想对话在引领多元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文部分主要讨论东西方研究中的方法问题,当前最有影响的三大文明观,以及笛卡尔、穆勒、罗素、杜威、哈贝马斯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