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2003年初版,历经数次修订。多年来深受欢迎和肯定。第四版出版至今五年有余。语言研究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都有了不小的发展和变化。第五版延续作者的三个基本理念:体现语言学的新认识、反映语法学研究的新发展、在理论方法上坚持多元论,结合丰富而具体的汉语实例。对各种重要的语法分析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介绍和分析。本次修订根据语言研究发展的态势和读者的意见。内容有增有删,如扩充“构式语法分析”“语言信息结构分析”,删去“汉语语法应用研究”,增加“名动包含说”等。反映了学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学习者更新语法知识、拓宽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重要意义。本书也是考研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5年11月生,苏州吴县人。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并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华文顾问等职。在学界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 独立完成、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共10部,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写论文集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序文等400余篇,内容涉及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为国内外许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重要参考书;《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10)为多所高校考研必读书。2017年,与马真合著《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出版;2018年,《新加坡华语语法》出版;2019年,《话说汉语走向世界》出版。 目录 第五版序 第四版修订说明 绪论 0.1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新认识 0.2 对汉语和汉语语法要有这样的认识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语用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为什么需要研究汉语语法? 0.7 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0.8 汉语语言学工作者应有的语法分析能力 0.9 关于结构关系的多重性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兼说词的同一性 1.3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本书的词类系统以及划分的具体依据 1.6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兼说汉语在词类问题上的真正特点 1.7 如何看待高名凯先生的“汉语无词类”论? 1.8 关于“名动包含”说 1.9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10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2.1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 2.2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3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4 关于层次分析法 2.5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6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7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歧义句式 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歧义句式 4.5 关于“动词+有……”句法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5.8 配价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第六节 语义指向分析法 6.1 “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 6.2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3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4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5 “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能省不能省的问题 6.6 “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七节 语义范畴分析法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必须关注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6 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八节 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8.1 关于形式语言学派 8.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分析思路 8.3 关于切分、等同、分类、组合 8.4 关于分布分析法 8.5 关于替换分析法与扩展分析法 8.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8.7 用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重新分析“名词+的+谓词”结构 8.8 关于轻动词理论分析 第九节 功能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9.1 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关注领域 9.2 从篇章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3 从语法化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4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5 从话语交际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第十节 认知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10.1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领域 10.2 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0.3 关于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析 10.4 关于语义强度等级分析 10.5 关于意象图式分析 10.6 关于隐喻和转喻分析 10.7 关于“有界”和“无界”分析 10.8 关于“范畴化”分析 第十一节 关于构式语法分析 11.1 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 11.2 构式语法理论引入中国 11.3 构式是怎么来的? 11.4 关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 11.5 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 11.6 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几个问题 第十二节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分析 12.1 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12.2 对语言的再认识 12.3 句子传递的信息句子表示的意义 12.4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 12.5 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的关系 12.6 汉语句子信息结构遵循的准则 12.7 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效应 第十三节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13.1 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13.2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