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辛酸的童年 少有壮志 奔向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 接受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 营救被捕学生 “英”“雄”在北京重逢 “新村”试验后与空想主义决裂 “驱张”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转向马克思主义 狱中斗争 组织工人斗争的最初尝试 北大红楼里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组织发起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 “龙江作楚囚” 志同道合结良缘 领导京绥铁路护路斗争 领导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 驱监工、赶厂长、争人权 成立京绥铁路总工会 “二七”惨案后的斗争 回到长沙,离开长沙 领导苏北农民暴动 深受工人爱戴的区委书记 夫妻诀别成恨事 昔时革命一家亲 “东方旅社事件” 龙华看守所中的斗争 碧血丹心 英雄绝唱传千古 精彩页 辛酸的童年 酃县(今炎陵县)南部有个中村乡,地处湘南偏远山区,与江西省宁冈县毗邻,大革命时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中村乡有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小河自南向北流过,河两岸排列着肥沃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农舍,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小桥流水,田畴阡陌,鸡鸣狗吠,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这里是龙塘村,住着30多户人家,村民以何姓居多。1898年6月2日,何孟雄呱呱坠地。祖父给他取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乳名瑞生。 何孟雄的父亲何周臣是个读书人,母亲邝氏是位农家女,二人婚后生下三男三女,何孟雄排行第六。由于家庭负担重,尚在梅岗书院读书的何周臣设法提前毕业,当上了一名教师,靠微薄的薪水维持着一家八口的生活。据何孟雄家乡的老人回忆:何孟雄小时候,每餐下饭的菜仅仅是一片坛子里腌的油豆腐(农村将黄豆在冬天磨好后做成豆腐,油炸后用坛子装好备吃),或者是自己家里种的一点蔬菜,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也正是这种贫寒的家庭环境,培育了何孟雄同情穷苦农民的阶级感隋,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作风。 生活虽然艰辛,但何孟雄一家还能过日子。可天有不测风云,1904年,母亲邝氏因劳累过度离世。1906年,年仅44岁的父亲何周臣“因公赴县”,暴卒于县城。父母双亡,年仅8岁的何孟雄只得跟着两个哥哥过着极为清苦的日子。 不久,两个哥哥分家。当长辈们征求何孟雄的意见时,他选择了跟随为人忠厚老实,也最关心体贴他的大哥何少青一起生活。何少青很疼何孟雄,也觉得父母亲死得早,按照乡俗,做大哥的理应承担抚养小弟的义务。从此,何孟雄全部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便落到了何少青身上。 少有壮志 1907年夏天,9岁的何孟雄进入龙塘村龙门学校读书。在校学习期间,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何孟雄成绩优良,每次发榜总是名列前茅。1911年,何孟雄从龙门学校毕业,进入酃县梅岗书院读高小,被编入乙班,同班有何建础、贾纡青等人。辛亥革命后,何孟雄成为该校最早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 1913年,何孟雄的大哥何少青经堂叔、私立岳云中学校长何炳麟介绍,进入长沙电话局当职员。翌年夏,何孟雄从梅岗书院毕业,被大哥何少青接到长沙读书,一起寄宿在堂叔何炳麟家中。 民国初年,湖南兴起创办私立学校之风。这些学校的校长大都具有旧民主主义思想(多数是留日学生),不愿受当时政府委派办公立学校。何孟雄的叔父何炳麟当时也在长沙创立了一所私立学校——岳云中学,地点在长沙经武门,何炳麟任校长。何孟雄来到长沙后,入读岳云中学。 何炳麟曾留学日本,专攻数学专业,他吸取西方办学的经验创办了岳云中学,提倡男女同校,邓发、何长工、杨开慧、丁玲、许文煊等都曾在此学习过。 何炳麟致力于教育事业,办学有方,为人清正廉明,不阿权贵,在湖南颇有名望。他唯一的遗憾,是膝下无子。何孟雄来到长沙后,何炳麟见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便想过继为儿。他将这个想法透露给二夫人刘淑宜,刘淑宜也正有此意。一天,刘淑宜又是买菜,又是打酒,张罗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然后把何孟雄喊来吃饭,想借此探探他本人的口风。酒过三巡,刘淑宜把坐在一旁的何孟雄拉到身边,笑盈盈地说:“满侄儿,你满叔对你好吗?” 何孟雄不假思索地回答:“满叔犹如我亲生父亲!” 刘淑宜乐了,又问:“你二婶娘呢?” “二婶娘贤惠大方,对我就像对亲生儿子一样。” 刘淑宜乐不可支,赶忙把话引入正题:“侄儿,你满叔年过四十还没有崽女,我要是到三十还不育,你就给我做崽,好吗?” “好!但我有个条件。”何孟雄从容地说,“第一,不继承满叔的财产。第二,不继承满叔的事业和学校。” 刘淑宜惊愕地张开嘴巴,表示不可理解:既不继承财产,也不继承事业,他到底要干什么?何炳麟一听此言,也吓了一跳,在厅堂里来回踱步,思忖着:“我清贫一生,就是为了办好教育、振兴民族、挽救中华,至今却收效甚微,恐怕侄儿也看出了这一点。”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转向刘淑宜说:“淑宜呀,不必勉强了,安能以燕雀之欲去度鸿鹄之志!” P1-5 导语 “英烈故事”丛书以中央有关部门“捍卫英烈形象主题宣传人选名单”的英烈为叙事对象,每位(组)烈士单独成册,分批推出。用英烈生平事迹,彰显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用通俗的故事化表达,强化丛书内容的感召力。着力讲好英烈故事,传颂好英烈“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供一套有思想、有温度的学习参考读物,引导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本书是其中的《从容莫负少年头何孟雄》分册。主人公何孟雄是湖南人,是北方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英勇就义。 序言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 有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在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数英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 赴后继、英勇献身。他们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 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 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之际,为缅怀英 烈、歌颂英雄,铭记历史、凝聚力量,我们组织编写了“ 英烈故事”丛书。 丛书以中央有关部门“捍卫英烈形象主题宣传人选名 单”的英烈为叙事对象,每位(组)烈士单独成册,分批 推出。用英烈生平事迹,彰显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用通 俗的故事化表达,强化丛书内容的感召力。着力讲好英烈 故事,传颂好英烈“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献身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 云壮志,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 供一套有思想、有温度的学习参考读物,引导营造崇尚英 雄、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 最现实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宏愿。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让我们更加 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英烈 精神激发社会干事创业的磅礴之力,勠力同心,让承载着 近14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 帆远航,胜利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者 2019年6月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何孟雄投身五四运动、发起成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领导恢复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等事件为线索,记录其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的人生历程,展现其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彰显湖湘英烈勇于任事、卓烈敢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