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昔,在20世纪最初的35年中,全美出版社出版
的图书有20多万本,但绝大多数图书内容乏味,很多图书
是在赔本赚吆喝。美国一家大出版公司的总裁曾对我说,
即便该公司拥有75年的出版经验,在其出版的图书中,仍
有约87.5%的图书是亏本出版的。 那么,是什么让我有勇气去写一本书呢?在这本书面
世之后,你们又为什么要费力气去读它呢?
这是非常好的两个问题,以下是我所做出的解释。
从1912年开始,我在纽约开设了教育课程,面向广大
商界人士和职场男士。起初,我只教授为成人培训设计的
公共演讲类课程,我从自身经历出发,能设身处地地为参
与培训的人着想,使之在面对面试与众人时,能更自信、
更清晰、更有效地阐述自身观点。
时光荏苒,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些人不仅需要演讲方
面的培训,更需要待人接物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够
在商务往来以及社会交往中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越来越意识到,即便是对于我自身而言,也
是急需这样的训练的。因为回首这些年来,我惊讶地发现
,其实我自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粗心大意、缺乏同情
心和宽广的胸襟等等。我是多么希望20年前自己手中能有
这样一本书呀!如果当时能有这样一本书,对我而言将是
莫大的恩惠!
也许,待人接物是你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身处商
界的人更是如此。当然,无论您是家庭主妇、建筑师,还
是工程师,都面临着与人相处这个大问题。数年前,卡耐
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赞助了一次调研活动,得出一个重大结
论是,诸如工程那样的技术领域,85%的财政收益源于人事
管理学技巧的运用,就是人们所说得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
,仅有15%的财政收益源于技术知识。上述结论已然在卡耐
基技术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
多年来,我除每季度在费城工程师俱乐部教授课程外
,还在美国电子工程师协会纽约分会任教,迄今为止,已
经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学习过我的课程。这些人来学习我
的课程,结合多年观察及自身经历,认识到工程界薪水最
高的人未必是专业技术最过硬的工程师。比如,我们用一
般的薪水就可以聘请到专业技术过硬的工程师、会计师、
建筑师或其他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但要想聘请到既有专
业知识、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又能激发众人工作热情的
专业人才,则必须予以高薪聘请才行。
约翰·D·洛克菲勒在其事业如日中天时曾说:“人的
为人处事能力就犹如糖或咖啡一样,都是可以购买的。我
愿意为这种能力埋单,将钱花在这上面是很值得的。”
您真认为世界上每所大学都开设一些培养学生赚取最
高薪酬能力的课程?就算真有大学为成人开设了这样的实
用性课程,但至少在我撰写本书时,尚没有这样的课程引
发我的注意。
当时,芝加哥大学与联合教会学校曾合作展开调研活
动,探究的是成人到底想学些什么。
此项调研活动动用资金25000美元,耗时两年。以调研
活动的最后部分为例,此部分调研活动践行于康涅狄格州
的梅里登市,这是个“最典型的美国城市”,该市的所有
成年人都接受了采访,并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有
156道题,如,你从事何种职业?你受教育程度如何?你如
何度过闲暇时光?你的收入水平如何?你有哪些爱好?你
有何种雄心壮志?你面临着哪些问题?你喜欢学习哪些课
程?如此等等。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关心健康问题,其
次是与人交往问题。关于与人交往问题,主要有,如何理
解他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使他人喜欢你,如何使他人
同意自己的观点等。
所以,开展此项调研活动的委员会决定为梅里登市的
成年人开设人际关系的课程。为此,他们积极寻找课程教
材,在一无所获后,他们又求助于世界知名成人教育权威
人士,问他是否有书能够满足这个群体的特殊需求。这位
权威人士答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们想要什么,而
他们想要得到的那本书尚未写出来呢。”
结合我的切身经验,我知道那位权威人士说得没错,
因为多年来,我本人也在寻找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实用指
南。
既然这样的书籍尚不存在,我便试着自己来写一本,
方便授课时使用,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本书。
写书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我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相
关资料——无论是报纸专栏、杂志文章、法院卷宗,还是
老一辈哲学家以及新兴心理学家的著作。此外,我还雇用
了一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阅
读各地图书馆中的我未曾涉猎的相关资料。在这段时间里
,我们啃过心理学巨著,阅读过数以千计的杂志文章,研
究过数不清的人物传记,力图了解古往今来的领导者都是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我们深入解读所有伟人的传记(从
凯撒大帝到托马斯·爱迪生),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仅
西奥多·罗斯福的传记我们就读了一百多部!我们决心不
计时间、不计成本地去挖掘人们曾在人际交往领域的实用
理念,网罗古往今来赢得朋友、影响他人的想法。
我亲自采访了几十位成功人士,其中有马可尼、爱迪
生那样伟大的发明家;有富兰克林、罗斯福、詹姆斯·法
雷(James Farley)那样的政治家;有欧文·扬那样的商
界领袖;有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玛丽·皮克
福德(Mary Pickford)那样的电影明星,以及马丁·约
翰逊(Martin Johnson)那样的探险家。在与他们对话的
过程中,我努力探索着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
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我曾准备过一个名为《如何赢
得朋友并影响他人》的简短的演讲,我起初觉得这个演讲
会很简短,但很快就扩展成为一个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
。后来,我会对所有来学习纽约卡耐基研究所课程的学员
开展这番演讲。
在演讲时,我鼓励学员们到商务往来和社交活动中去
验证我演讲内容的正确性,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为大家讲
述其实践经历及其所取得的成绩。这是一项多么有趣的任
务啊!这些急于实现自我提升的男男女女,对我提出的在
一个新型实验室里工作的想法很感兴趣——这是人类历史
上首个为成年人设置的人际关系实验室。
这并不是一本随便写成的书,而是犹如孩子一样,是
逐渐成长起来的。这本书就是从这个人际关系实验室中成
长和发展起来的,是从成千上万人的亲身成长和发展经历
中成长起来的。
几年前,我们开始教授人际关系这门课程,开始时只
是把一套规则印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卡片上。到第二季培
训班时,我们印制了更大的卡片;第三季是传单那么大;
然后是几本小册子,每本小册子的内容较以前有所增加。
历经15年的时间,再广泛、深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这本
书终于完成了。
书中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理论,更不是信口雌黄,而是
具有魔力的内容。也许,这听起来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但我曾亲眼见证书中所写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切切实
实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拥有314名职员的企业家,他曾参
加过我们的一期课程。就如他所言,多年来,他总是恣意
地逼迫、批评、谴责他的职员,从他口中说出的从没有温
和、赞赏、鼓励的字眼。但在学习过本书中涉及到的原则
后,他的人生哲学发生了明显改变。如今,他的公司处处
洋溢着忠诚、热情、团结协作的氛围,曾经的314个敌人变
成了314个朋友。这名企业家在课前演讲时骄傲地说:“以
前我在公司溜达时,谁都不跟我打招呼,我的职员看到我
走过去,总是把头转向别处。但如今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就连门卫都可以直呼我的名字。”
这位企业家在赚到更多利润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
休闲时光;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发现了比
以前更多的快乐。
通过运用书中提出的原则,不计其数的销售人员的销
售业绩得到明显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发展了新客户
——这些客户是他们以前极力争取都没争取到的。许多行
政主管得到了更多的授权和更高的薪水。有一位企业主管
曾说,正是因为将书中提到的真理应用到了实践中,他的
薪水才得到大幅提升。还有一位来自费城燃气工程公司的
主管,他年届65岁,仍然来参加我的培训课程,他说因为
自己脾气暴躁又缺乏领导技巧,险些被降职,而这次培训
不仅使他免于降职,还使他得以升职加薪。
在很多次的课程结业宴会上,那些共同来参加宴会的
夫妻说,自从他们的另一半学习了我的课程后,家里的气
氛变得更愉悦了。
人们惊诧于自己施了魔法般取得的新成就,有些学员
甚至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情,等不到48小时后的课堂讨论会
,周末就给我打电话,向我汇报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了。
有位参加培训的先生,讨论书中的原则时特别专注,
一直和其他学员讨论,直到凌晨三点钟。等众人都回家了
,他自己仍然坐在那里,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震惊不已
。与此同时,他发现一个全新的、更为丰富的世界向他敞
开了,激动的他几夜都难以入睡。
他是谁?他是个天真而没有经历过世事的人吗?他是
个滔滔不绝地讨论自己所发现的新理论的人吗?不,并不
是这样。他是个成熟而世故的艺术家,闻名全城,精通三
门外语,拥有欧洲两所大学的毕业证书。
就在我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信。那封信
源自德国的一位贵族,其家族世代在霍恩佐伦地区的部队
中任职。这位长官是在横渡大西洋的一艘汽船上写这封信
的,讲述了他应用书里提到的那些原则的事情,语气上很
是虔诚。
还有一位老先生,纽约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一
家规模宏大的地毯厂,十分富有。他告诉我,在参加课程
培训的14周时间里,他所学到的关于待人接物的艺术,比
他4年大学生活所学到的还要多的。您听了感到荒唐、好笑
,抑或是神奇?当然,您怎么想都是可以的,我只是在简
单地陈述事实罢了,没有作任何评论。其实那句话出自一
个保守但成就卓越的哈佛毕业生之口,他就是哈佛大学的
知名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先生。1933年2
月23日,星期四,詹姆斯先生就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跟
纽约耶鲁俱乐部的近600名听众说出上述那番话的。
和我们原本应该成为的样子相比,我们始终生活在半
梦半醒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只利用了自身资源中极少的
一部分,体力上和脑力上都是如此。由此而言,其实我们
每个人都拥有多种能力,只是我们习惯性地不去运用这些
能力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性地不去运用”的能力,
这是些沉睡的、未曾使用过的资源,本书要帮助大家发掘
这些资源,并且让读者从中得到益处。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约翰·希本博士曾说:“教育,
是应对生活的能力。”
在阅读完本书的第三章过后,如果您处理问题的能力
仍然没有得到提高,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本书视为
失败的作品。因为我的教育目标犹如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ricer)所说的那样,“不是获取知识,而
是指导实践。”
本书是为了指导您实践而创作的。
戴尔·卡耐基
1936年